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天才的分量首先要看其所处领域,其次是看其视野,最后是其先行地位。
拿经济学研究来说,张五常的确是天才,同级别分量的博士论文没有几个人写的出来,可和绝世天才比起来领域就差了很多。比如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分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唐斯《民主的经济分析》、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他们博士论文各个都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之作,更不要说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显然无论是种族歧视、政治逻辑还是金融,都比农业受关注程度高的多,因此张再是天才,他的博士论文和这些人比都不是一个级别。
再说视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出的规律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视野问题。比如同样观察到农业风险造成佃农不愿采用固定租金,而由于害怕佃农不努力,地主不远采用固定工资制。张五常研究就走到这里了,就现象谈现象,最多推论到分成合同制是有效的;而斯蒂格利茨则抽象出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这些理念重构了微观经济学分析事物的参照系。如此,一个仅仅是本领域的重要结论,而另一则规律许多领域都可以参考,天才属性的差距就拉大了。
实际上领域和视野是相通的,视野高的人可以以小见大,其领域自然就大很多,这以小见大就是所谓灵气吧。同样是观察到小饭店老板做出可口的美食是由于自私,亚当·斯密就可以抽象出“看不见的手”,你我就没有那种慧眼如炬,自然也不会思考整个社会的福利,视野格局就不可能是一个档次。
是否借用了别人的灵气——坑,这种先行地位非常影响天才的分量。绝世高手挖了坑,一流高手只是填坑罢了。后世再怎么研究经济学,不过是在不断的修正这“看不见的手”是如何有效、如何失灵、如何减少其失灵、如何福利最大化,于是任后来人再如何聪明,不过是在亚当·斯密提供的坑里打转。因此,越是绝世天才,挖的坑就越大,张五常说到底只是一个填坑人,而从亚当·斯密、贝克尔到马科维茨都是挖坑人,只是挖的坑有大有小而已。
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只会走路。
境界。
一流高手做到到极致,绝顶高手定义什么是胜利。
一流书法家:“我能写七国文字!”
秦始皇:“都特么给我写小篆,和隶书。”
一流程序员:“我能写七款声卡驱动!”
微软:“都特么给我兼容DirectX。”
一流手机设计师:“看我弄出七种风格的智能手机!”
乔帮主:“从今以后,全世界的智能手机都特么长得像iPhone。”
一流段子手:“看我写个好段子,一小时十万转发!”
***:“关键词都特么给我显示***。”
股沟:“老子搜索技术天下第一!”
该页面无法显示服务器停止响应。
术和道的差别!
评论区说这不够污,好吧…
波多野结衣和林志玲的区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