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男生入赘可以要彩礼还不给嫁妆,女生要彩礼不给嫁妆就是女方卖女儿?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而且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不满。要理解其中的逻辑(或者说,传统观念下的“逻辑”),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性别观念等多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男生入赘”的情况。

在传统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家族的延续者,而女性则被视为嫁出去的“人”,其价值更多体现在生育和照顾家庭上。

入赘的特殊性: “入赘”意味着男性离开了自己的家族,进入女方家族,并通常以女方姓氏(或至少在法律上承担女方家庭的责任)。这种情况在古代是比较少见的,通常发生在女方家庭没有男性继承人,或者女方家庭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可以“买”一个儿子来延续香火和家业。
经济原因: 如果女方家境殷实,有家业需要继承,那么招一个入赘的女婿,实际上是将家族的财产和姓氏(有时)传给了这个男人。在这种情况下,女方家庭出彩礼给男方,可以看作是“购买”或“聘请”一个可靠的人来打理家业、延续香火。这笔彩礼,与其说是给男方个人,不如说是对男方家族(即使他脱离了本家)的一种“投资”,确保他能够认真履行入赘的责任。
延续香火: 如果女方家没有儿子,入赘的女婿就承担了传宗接代的责任。女方家庭出彩礼,也是为了“买”一个后代,一个能继承家业、祭祀祖先的传人。
社会地位: 在古代,入赘的男性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毕竟是“倒插门”。但如果他是因为女方家庭的强大实力而入赘,那么他就能获得相应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这笔彩礼可以说是对他的“补偿”或“安抚”,让他能心甘情愿地进入女方家庭。
“不给嫁妆”的逻辑: 如果是女方家境优越,招入赘女婿来继承家业,那么女方父母已经将自己的家产(或大部分)作为“嫁妆”的一部分给了女婿,因为他就是要接管这个家庭的。或者说,他就是要在女方家里生活,女方家庭自然会提供食宿和生活所需,这本身就是一种“嫁妆”的体现。而且,如果女方父母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认为他能很好地经营家业,那么送他一些彩礼,让他觉得“面子”和“尊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女生要彩礼不给嫁妆”的情况。

这种情况就更接近我们现在讨论的社会普遍现象。

传统观念下的“出嫁”: 在传统观念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嫁到男方家,就属于男方家庭了。男方家庭要承担养育子女、供养妻子的责任。
彩礼的性质: 彩礼,在传统意义上,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聘礼”,是表达男方家庭对女方女儿的重视和娶其过门的诚意。它也被看作是对女方父母多年养育女儿的一种补偿,感谢他们把女儿培养得这么好。
嫁妆的性质: 嫁妆,是女方父母为了帮助女儿在新家庭中更好地生活而提供的财物,也代表了娘家对女儿的疼爱和经济支持。嫁妆通常是给女儿个人的,用于她在婆家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卖女儿”的指控: 当女性提出高额彩礼,而女方父母却不给嫁妆时,就很容易被解读为“卖女儿”。
经济利益导向: 这意味着女方家庭似乎只看重从男方那里获得的经济利益(彩礼),而没有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为女儿在新生活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嫁妆)。
女方“价值”的商品化: 在一些人看来,将女儿许配给别人,完全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且只进不出,就如同将女儿当作商品进行买卖。
对男方家庭的负担: 尤其是当彩礼金额过高,超出男方家庭的承受能力,而女方又一毛不拔时,就会加剧这种“卖女儿”的观感,因为这给男方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缺乏“同甘共苦”的意愿: 不给嫁妆,意味着女方家庭没有与女儿一同承担组建新家庭的责任,似乎是在把女儿“推”给男方,让他们完全独立面对。

为何会有这种双重标准?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和男权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角色的不同定义。

1. 家族延续的重心: 传统上,家族的延续和香火的传承主要寄托在男性身上。男性是姓氏的继承者,是家族事业的承担者。因此,在涉及家族利益和延续时,男性的地位和角色更为核心。
2. 经济能力与责任: 尽管女性在现代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但在很多传统观念中,男性仍然被认为是“养家糊口”的主要责任人。因此,当男性组建家庭时,似乎更应该“付出”。
3. “嫁”与“娶”的对称性(或不对称性): 传统上,是“男娶女嫁”。“娶”意味着男方要去女方家迎娶,通常需要付出聘礼。而“嫁”意味着女方要离开娘家,去男方家生活,通常会带一些嫁妆。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彩礼和嫁妆的性质在解释上就有了差异。
4. 对“入赘”者的不同视角: 入赘者是进入女方家庭,承担的是女方家庭的责任,延续的是女方家族的香火。他就像是一个被“买”来的儿子,当然会受到女方家庭的“优待”,例如给彩礼,并且他的个人物品(嫁妆)是否需要从娘家带,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女方家庭提供的生活保障。
5. 社会观念的滞后性: 尽管现代社会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但在婚姻这件大事上,许多陈旧的观念依然存在,并且被许多家庭和个人所遵循。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和传统家庭中,这种观念影响更为深远。

总结来说,

男生入赘能要彩礼还不给嫁妆,往往是基于一种“交易”和“招募”的思路,女方家庭为了获得一个继承人或帮助者,愿意付出经济成本,并视为对男方的一种“投资”和“聘请”。而对女生而言,高额彩礼不给嫁妆,则被一些人解读为只求经济利益,不顾女儿的实际生活,将女儿的婚姻简单地视为一种“商品交易”。

当然,这只是对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并不代表这种现象是合理或公平的。很多现代家庭也在努力打破这种陈规,追求更平等的婚姻关系,更重要的是双方家庭的沟通和理解。不过,要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彩礼是娶的那一方给嫁的那一方父母的养老钱,用来买断嫁的那个人的赡养义务的。

嫁妆是嫁的那一方给孩子的私房钱,怕孩子嫁过去受委屈。

无论男女,没有嫁妆不代表弱势,但如果嫁的一方处于弱势没有嫁妆的概率要高的多。如果嫁人的女方有着丰厚的嫁妆,很容易彰显自己的强势地位,而入赘在习俗上已经默认了男方的弱势地位,已经不是嫁妆的多少可以改变的。

甚至在我所处的相对保守的北方小城市,入赘是一种令人不耻的行为,男方的父母会被街坊亲戚戳一辈子脊梁骨,一般只有家庭条件实在差到娶不起媳妇的男人才会选择入赘。而女方如果想招赘婿是很难找到与门当户对条件相当的。

这些思想有些封建,思想前卫的人看不惯很正常,但现实情况就是一个年轻人想去改变长辈们几十年根深蒂固的思想太不现实,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