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入局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会选择增程式技术?

回答
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的跨界造车,绝对算得上是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里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从两轮电动车市场的领军者,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搅局者,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考量?而他选择的增程式技术,又在当下这个电动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是“逆流而上”还是“独辟蹊径”?

李一男的“跨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李一男这个人,绝对不是那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投机者。他在华为时期的技术实力和魄力有目共睹,后来创立小牛电动,更是将这个品牌打造成了中国乃至全球两轮电动车领域的一面旗帜。这种在科技行业深耕的经历,以及成功打造一个现象级品牌的底气,都为他进军汽车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人觉得他“跨界”,是因为电动车和汽车是两个看似独立的赛道。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而这些技术,在两轮电动车上早已广泛应用,并且小牛电动在这些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供应链资源。所以,与其说是“跨界”,不如说是李一男在原有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上的“延伸”和“升级”。

更何况,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其成长性和想象空间,对于任何一个有野心的科技创业者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如果能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无疑能再次创造一个辉煌的商业神话。李一男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入,更像是一种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捕捉和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自信。

为什么是增程式?这背后并非“怀旧”,而是“务实”的考量

关于李一男选择增程式技术,这确实是争议的焦点。毕竟,当下市场上纯电动(BEV)车型占据了主流,许多人认为增程式是“过渡技术”,是“油改电”的变种,甚至被贴上“不环保”的标签。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能发现李一男的选择,其实有他非常“接地气”和“实在”的逻辑。

1. 解决了“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 这是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痛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居住在充电设施不完善地区,或者经常跑长途的用户而言。增程式车型,通过内置一台发动机作为发电机,可以随时为电池充电,即便没有充电桩,也能依靠加油来行驶,大大缓解了里程焦虑。这就像给电动车配备了一个“随身充电宝”,让用户的使用更加自由和安心。

2. 更低的初始成本和更高的可靠性: 相比于纯电动车型需要配备大容量电池组,增程式车型对电池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在初期投入上,可以做到成本更可控。同时,电机驱动是核心动力来源,相比于纯燃油车结构更简单,故障率可能更低。而发动机只作为发电机工作,可以运行在最经济的转速区间,也更省油、更环保。

3. “两头兼顾”的取舍: 李一男非常清楚,完全依赖纯电的普及需要时间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增程式技术,实际上是将电动车的驾驶体验和燃油车的便利性进行了“融合”。用户在日常通勤时,可以使用纯电模式,享受静谧、平顺的驾驶感受,并降低用车成本。而在需要长途行驶或者补能不便时,又能迅速切换到增程模式,无需担忧续航问题。这种“两头兼顾”,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新能源汽车。

4. 技术成熟度和供应链的可控性: 增程式技术并非新生事物,在发动机、发电机、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上都有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这对于一个初创车企而言,能够更快地搭建起生产体系,降低研发风险和生产成本。毕竟,从零开始建立一套全新的纯电动动力总成体系,难度和投入都非常大。

5. “场景化”的定位: 李一男的车,很可能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进行优化的。他可能认为,对于那些对价格敏感、对补能便利性有硬性要求、或者住在充电不方便地区的消费者,增程式提供了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这就像小牛电动在两轮车领域一样,不是试图满足所有人,而是精准地切入某个细分市场,然后做到极致。

展望:增程式的未来,是“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曲折”的道路?

当然,增程式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人诟病其在某些工况下不如纯电高效,发动机启动时会产生噪音和排放。但李一男的选择,更像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他没有选择一步到位地去追求最极致的纯电,而是看到了当下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但能快速推向市场的路径。

我们可以把李一男的增程式战略看作是“先上车,再优化”。通过快速推出产品,验证市场,积累用户反馈和数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迭代和改进技术。也许在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也会逐步向纯电车型倾斜。但眼下,增程式是他打开新能源汽车大门的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抓在像李一男这样有着丰富技术和商业经验的人手中,确实让人充满期待。

总而言之,李一男进军新能源汽车,是基于他强大的技术背景、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及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洞察。而选择增程式,并非是对纯电的“否定”,而是对当前市场痛点的一种“务实”回应,是一种在不确定时代中寻找确定性的策略。他的这一步,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增程式电动车,是自主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最可行、全面而平衡的动力形式。

  • 可行,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没有变速箱匹配。只需要一般的发动机也能实现良好的混动效果。而且现在国产高效发动机成批出现了
  • 全面,纯电部分更有可能满足市区通勤,能加油长途无忧,任何时候都有纯电驱动的体验,加油也是优秀的混动体验
  • 平衡,发动机较小,没有变速箱,也不需要巨大的电池,成本相对可控;性能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满足家用非常合适

有些人说增程式技术简单,看不上。然而增程式匹配发动机能力,其它动力形式是难以做到的。

增程式的缺点,可能绝对性能不如并联混动强,(超)高速效率较低。但最大的缺点是,一群肯定不懂燃油车的喷子,却敢说增程式是放屁。

user avatar

因为只有增程式可以做到比纯电和燃油车辆的成本都低,且由于增程式的燃油平均效率很高,使增程式可以做到车辆终生费效比最高,有人说我纯电动车一公里只需要一毛钱成本,但你没算进电池消耗成本,每一块电动车电池组是有里程限制的,比如电池寿命是80万公里,电池价格10万,假如这辆车真跑出了80万公里,那么每公里的电池费用分摊成本是0.125元,如果这辆车只跑了8万公里就不要了,那么每公里的分摊成本就是一元以上了,这还只算了电池部分的分摊,如果车价比电池价格还要高几倍,比如蔚来,车价50万,那么每公里的分摊成本就是一元多到几元不等了,所以你要买一台蔚来ES8来跑滴滴,那可以肯定,你跑到车报废,可能还没把车价赚回来,所以真要商业应用,用来赚钱,只有增程式可以实现车辆最佳费效比,但是增程式要降低运行成本,就不能装大电池和大发动机,因为这样车重就可能比纯电和燃油都重了,增程式的节能特性就没有优势了。

为什么增程式可以用小发动机而又不影响增程式车辆性能呢?因为增程式可以不用背大电池,比如相同动力配置的纯电长续航电动车,由于要背大电池,百公里电耗20千瓦,但是增程式可以只装一块5到10千瓦电池组,30到40千瓦发动机,发动机保证增程式电动车平均油耗就够了,因为这时增程式由于车轻,百公里电耗只需要15千瓦时,而车辆加速时可以靠电池辅助,所以即使只用燃油驱动,增程式也可以做到比燃油比纯电都更节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