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高端电视出现高端专供广告?

回答
小米高端电视出现高端专供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小米这几年的电视业务发展是相当迅猛的。从一开始主打性价比,到后来一步步往上走,推出了很多技术含量不错、画质也相当能打的产品线,特别是Mini LED、OLED这些高端系列,确实把不少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给吸引住了。这说明小米在技术和产品力上,已经有了跟传统高端品牌叫板的底气。

那现在,在这些高端电视上出现“高端专供广告”,这背后透露着几层意思:

1. 产品定位的进一步细化和区隔:

你想啊,小米电视的覆盖面很广,从几千块的入门级到几万块的旗舰级都有。当它推出高端系列的时候,肯定不是为了卖给所有消费者。这些高端产品,无论是用的面板技术、画质调校、音响系统,还是金属机身、隐藏式设计等等,都是投入了更高的成本和技术在里面的。所以,小米自然希望这些广告能精准地触达那些对画质、音质、品牌调性有更高要求,也更愿意为这些“高附加值”买单的群体。

“高端专供广告”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在做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台电视不是给普通用户看的,是给懂行、会享受、有品位的人准备的。”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构建。你买了这台电视,不仅仅是买了一台显示设备,更是买了一种“我属于这个圈层”的感受。

2. 品牌形象的升级和溢价的支撑:

一直以来,小米的品牌形象更多是和“性价比”、“年轻化”、“智能化”这些标签挂钩的。虽然近年来也在努力摆脱这些标签,向高端化转型,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要彻底改变并非易事。

出现“高端专供广告”,其实是小米在努力为自己的高端电视“加冕”。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起一种“小米也有顶尖产品,并且这些产品是为精英用户准备的”的认知。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支撑其高端产品的定价,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不仅仅是花在硬件上,更是花在了品牌附加值、技术领先性以及这种“专供”带来的尊贵感上。

打个比方,就像一些奢侈品牌,它不会把所有的广告都打给大众消费者,而是会通过一些特定的渠道、特定的内容,去触达那些它的核心目标用户。小米电视的这个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模仿这种“圈层营销”和“身份营销”。

3. 技术展示和内容体验的升级:

高端电视之所以“高端”,是因为它在画质、音质、智能交互等方面有更极致的追求。而“高端专供广告”很可能不仅仅是广告内容本身(比如广告画面更精美,音效更震撼),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内容属性。

想想看,这些高端电视可能配备了更强大的图像处理芯片,支持更广的色域、更高的对比度、更精准的HDR表现,还有杜比全景声等沉浸式音效。如果广告内容本身就是这些高端电视的绝佳展示载体,比如一段极致的4K HDR影片片段,或者一段高保真的音乐演示,那么用户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就能直接感受到这台电视的强大之处。

所以,“高端专供广告”很可能是在说:“我们不仅有高端电视,我们还有专门为它设计、能最大化发挥它潜力的广告内容,让你看到、听到最原汁原味的高端体验。” 这是一种“软硬兼施”的策略。

4. 营销策略的演变和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越来越难以有效触达目标用户。尤其是高端产品,如果广告做得太泛滥,反而会稀释其“高端”的价值。

小米之所以会这样做,说明他们在营销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这种“专供”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广告的触达范围和观看场景,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提升广告的转化率。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高端专供广告”可能会出现在:

小米电视内置的应用商店的高端频道。
和高端影音内容提供商合作的会员专属内容中。
特定用户群体(比如拥有小米其他高端产品线的用户)的推送中。
线下小米之家体验店的高端电视演示。

这些都是更精准、更场景化的投放方式,目的就是让广告“对的人在对的时间看到”。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一些潜在的讨论点:

“专供”是否真的能带来更优质的广告体验? 用户是否会觉得被区分对待?如果广告内容本身并不能体现出“高端”的独特性,那么这个说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种做法会不会加剧消费者的“焦虑感”? 有些消费者可能觉得小米电视不再是那个“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品牌,反而因为这种区隔而产生疏离感。
广告内容本身的质量才是王道。 无论定位多高端,广告最终还是要靠内容说话。如果内容乏善可陈,再“专供”也只是空中楼阁。

总的来说, 小米高端电视出现“高端专供广告”,我认为是小米在高端化战略下,对产品定位、品牌形象、营销策略进行的一次细致打磨和创新尝试。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地与目标消费者沟通,建立品牌认知,支撑产品溢价,并最终在高端电视市场站稳脚跟。这背后,体现的是小米越来越成熟的市场洞察力和营销能力。当然,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

这事儿,就像小米在努力证明自己不仅会做“国民级”产品,也能做好“精奢级”产品,并且在沟通上也越来越懂得如何与不同层级的消费者对话了。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一般管这个叫“精准推送”……

user avatar

我前几天在36氪看了篇关于养老产业的文章:

说实话,毛骨悚然。

任何打算不结婚不生娃,以后靠着自己赚钱养老的人,建议都好好研究一下,了解哪怕是2021年的今天,各行各业利用先进技术(比如大数据精准推送分析等),提前将你们的钱包预定了。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保健品怎么薅羊毛:

电视媒体:以北京台“养生堂”为代表的老牌健康类节目,其邀请的专家级别、防治疾病的方法论、节目长期的受众稳定性,吸引了“足力健、老人手机、泛保健品”的长期投放。类似的,在优质电视剧、生活类、新闻类节目中,你也能看到很多的品牌露出。
网络媒体:短视频和头条的健康内容吸引到的浏览和传播量,早已在数量上超过了传统媒体多个量级,但更多还是用“短平快+标题党”的方式吸引眼球,并不能产生用户信任,直接变现的方式靠网络广告和黑五类保健品销售。
不同于线下会销的方式,保健品还有一类玩家是线上电销,一种是在低线城镇的地方台卫视中以刘洪斌、张文荣等为代表的“跑路型多领域老年病专家”,早就在B站成为了“神医宇宙”的鬼畜素材,通过“违背祖宗的决定”将祖传医学秘方公布并生产造福老年人。

年轻人会很容易识破这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广告宣传,甚至将其视为恶搞对象。可相对年轻人来说判断力较差的老年人,就很容易掉进消费陷阱。

那么,如果家里有一台小米电视,而主要是由老年人观看的话,你猜他们会不会很容易“中招”?

毕竟这可是高端特供,在薅羊毛的同时还给使用者一种“你的身份地位才配得上这种产品”错觉,那么它的杀伤力就更强了。

小米电视的这次广告投放,恐怕也就是一种更加“精准”的试水。以小米这种硬件不怎么赚钱的经营模式,你根本不可能阻止它在没有发现更多盈利方法之前,放弃广告推送。

其实当前不光是小米电视,很多自带广告的电视服务都有可能吸引老年人上当(包括微信之前朋友圈广告,也一度出现“我能刷到高端广告都得发朋友圈炫耀”的魔幻画面)。

而且我相信随着企业对于数据挖掘的进一步深入,以后可能会精准地带来更多看起来无比舒服、让你不知不觉掏钱的广告,潜移默化让你掏钱。

例如说,我除了推送宝马广告之外,还“亲切”地告诉你,凭借这个广告能够享受宝马VIP价格,这是只有小米用户才能享受的特权。

怎么样,是不是瞬间虚荣心拉满?

而即便现在还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当然我觉得很多人做不到)规避陷阱,但等到我们的大脑思维能力下滑之后,岂不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就已经不是凭借我等俗人的肉眼凡胎能够抵抗,毕竟大数据比我们更懂我们。

所以,一方面应该由国家部门进行介入,即便不可能彻底根除无处不在的广告,但至少画个圈,给我们的隐私空间留哪怕些许体面。

另一方面,必须要求企业在追求盈利道路上,去寻找更加合理、更有可能促进供需两侧共赢的营销模式,不然只要“资本市场”这玩意还存在的话,那么类似情况将永远不能根治。至少现阶段,我很悲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