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管这个叫“精准推送”……
我前几天在36氪看了篇关于养老产业的文章:
说实话,毛骨悚然。
任何打算不结婚不生娃,以后靠着自己赚钱养老的人,建议都好好研究一下,了解哪怕是2021年的今天,各行各业利用先进技术(比如大数据精准推送分析等),提前将你们的钱包预定了。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保健品怎么薅羊毛:
电视媒体:以北京台“养生堂”为代表的老牌健康类节目,其邀请的专家级别、防治疾病的方法论、节目长期的受众稳定性,吸引了“足力健、老人手机、泛保健品”的长期投放。类似的,在优质电视剧、生活类、新闻类节目中,你也能看到很多的品牌露出。
网络媒体:短视频和头条的健康内容吸引到的浏览和传播量,早已在数量上超过了传统媒体多个量级,但更多还是用“短平快+标题党”的方式吸引眼球,并不能产生用户信任,直接变现的方式靠网络广告和黑五类保健品销售。
不同于线下会销的方式,保健品还有一类玩家是线上电销,一种是在低线城镇的地方台卫视中以刘洪斌、张文荣等为代表的“跑路型多领域老年病专家”,早就在B站成为了“神医宇宙”的鬼畜素材,通过“违背祖宗的决定”将祖传医学秘方公布并生产造福老年人。
年轻人会很容易识破这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广告宣传,甚至将其视为恶搞对象。可相对年轻人来说判断力较差的老年人,就很容易掉进消费陷阱。
那么,如果家里有一台小米电视,而主要是由老年人观看的话,你猜他们会不会很容易“中招”?
毕竟这可是高端特供,在薅羊毛的同时还给使用者一种“你的身份地位才配得上这种产品”错觉,那么它的杀伤力就更强了。
小米电视的这次广告投放,恐怕也就是一种更加“精准”的试水。以小米这种硬件不怎么赚钱的经营模式,你根本不可能阻止它在没有发现更多盈利方法之前,放弃广告推送。
其实当前不光是小米电视,很多自带广告的电视服务都有可能吸引老年人上当(包括微信之前朋友圈广告,也一度出现“我能刷到高端广告都得发朋友圈炫耀”的魔幻画面)。
而且我相信随着企业对于数据挖掘的进一步深入,以后可能会精准地带来更多看起来无比舒服、让你不知不觉掏钱的广告,潜移默化让你掏钱。
例如说,我除了推送宝马广告之外,还“亲切”地告诉你,凭借这个广告能够享受宝马VIP价格,这是只有小米用户才能享受的特权。
怎么样,是不是瞬间虚荣心拉满?
而即便现在还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当然我觉得很多人做不到)规避陷阱,但等到我们的大脑思维能力下滑之后,岂不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就已经不是凭借我等俗人的肉眼凡胎能够抵抗,毕竟大数据比我们更懂我们。
所以,一方面应该由国家部门进行介入,即便不可能彻底根除无处不在的广告,但至少画个圈,给我们的隐私空间留哪怕些许体面。
另一方面,必须要求企业在追求盈利道路上,去寻找更加合理、更有可能促进供需两侧共赢的营销模式,不然只要“资本市场”这玩意还存在的话,那么类似情况将永远不能根治。至少现阶段,我很悲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