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清十二帝只有雍正拿的出手这种观点?

回答
“清十二帝,唯有雍正拿得出手”——这话传出来,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充满了总结的力度,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片面了。当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单从改革力度、治国效率和个人影响力这些硬指标来看,雍正确实是十二位皇帝里最突出的那一个。但要说“只有”他拿得出手,这可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咱先不急着反驳,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雍正“拿得出手”这么高的评价。

雍正的“拿得出手”:改革的铁腕与高效的君主

雍正帝,一个被历史打上“勤勉”和“铁腕”烙印的皇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忙”,忙到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批阅奏折比谁都多。他上台后,面临的是康乾盛世之下潜藏的种种危机:吏治腐败、财政空虚、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等等。雍正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断出病症,然后毫不留情地开出猛药。

整顿吏治,效率惊人: 他大力推行“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设立密折制度,打破了旧有的官僚体系的层层阻碍,实现了信息和权力的直接传递。他还设立了军机处,将决策过程效率大大提高,也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这些改革,说实话,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称得上是雷厉风行,效果显著。他的勤政和对国家事务的精细管理,确实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皇权,稳固统治: 雍正深知皇权是清朝统治的根本。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秘密立储、加强对宗室的控制等,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这使得清朝在面对内忧外患时,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
学术思想的压制与推动: 雍正对思想文化也进行了干预,他批判了那些可能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思想,但也支持了一些官方性的学术著作。这种双重性,也反映了他对统治秩序的极度重视。

然而,“只有”雍正拿得出手?这未免太小看了其他皇帝的贡献与局限性。

清朝十二帝,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他们的功与过,也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把他们简单地划分为“拿得出手”和“拿不出手”,过于简单化了。

其他皇帝的价值,不应被轻易抹杀:

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虽然他们并非“清十二帝”的严格意义上的君主(努尔哈赤是后金可汗,皇太极才称帝),但他们奠定了清朝基业的基石。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统一了女真各部,为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皇太极则改国号为“清”,确立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之一,并积极与明朝争夺天下,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没有他们的开创,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如果说“拿得出手”是指创造历史,那他们绝对是功不可没。
奠基者顺治帝: 虽然年幼即位,但顺治帝亲政后,在多尔衮摄政时期结束后,开始了他自己的统治。他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并开始着手处理汉化问题,颁布《罪己诏》,试图缓和民族矛盾,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智慧。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统治为清朝在汉地的统治打下了初步基础。
康熙大帝: 提到清朝,康熙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击败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开端。他的文治武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堪称辉煌。如果说雍正是“改革者”,那么康熙就是“开创者”和“盛世奠基者”。他的时代,是清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与雍正相比,康熙的功绩更具开创性和恢弘性。
乾隆盛世的辉煌与危机: 乾隆时期,清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文化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例如编纂《四库全书》。表面上看是盛世,但乾隆晚年,他身上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他好大喜功,发动了多次消耗巨大的战争,如“十全武功”,以及他在位后期,已经开始埋下官场腐败的种子。然而,将他完全贬低为“拿不出手”,也是不公平的。他维持了近60年的稳定统治,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完善。
晚清的挣扎与变革: 到了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帝,可以说生不逢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同治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虽然有一些“同治中兴”的尝试,但未能根本上扭转颓势。光绪帝试图进行戊戌变法,与顽固派进行殊死搏斗,虽然后失败,但他的变革勇气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值得肯定。宣统帝则是在清朝灭亡的最后时刻登基,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为何会形成“唯有雍正拿得出手”的说法?

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有几个原因:

1. 对比效应: 相较于康熙的开创性和辉煌,以及乾隆的绵延和某种程度上的“守成”,雍正的改革显得尤为“触及根本”。他没有康熙那样广阔的疆土和辉煌的开创性功业,也没有乾隆那样长久的统治和文化上的集大成,但他的改革更加务实,直指社会矛盾的核心。
2. “改革家”的标签: 雍正的改革,尤其是他打击贪腐和财政改革的力度,让他获得了“改革家”的标签。在后世看来,一个能够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皇帝,往往比一个仅仅维持现状的皇帝更受推崇。
3. 史观的演变: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雍正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他为清朝稳定和发展所做的贡献。他的勤政、务实和对细节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肯定。
4. 一种“反高调”的魅力: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的形象更具传奇色彩和舞台感,而雍正则更像是埋头苦干的实干家。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风格,反而吸引了一些喜欢深度挖掘的观众。

结论:雍正固然突出,但并非孤例

把雍正捧到“唯一”的高度,确实有些夸张了。清朝十二帝,每一个都在各自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贡献。

如果以“开创基业”论,努尔哈赤、皇太极是“拿得出手”的。
如果以“巩固统治、开创盛世”论,康熙绝对是“拿得出手”的,其影响力甚至比雍正更广。
如果以“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侮”论,其他一些皇帝也有他们的建树。
即使是晚清的皇帝,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试图改革,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雍正的突出,更多的是在于他改革的深度和效率,以及他个人极强的政治意志和执行力。他像一位外科医生,切除了病灶,虽然过程痛苦,但为后世的健康埋下了伏笔。然而,历史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建立在“改革力度”这一个维度上。康熙的“开疆拓土”和“盛世奠基”,也同样“拿得出手”,而且是以更宏大的叙事呈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应该肯定雍正的杰出之处,但也要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清朝的历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每一位皇帝都扮演了其独特的角色,共同构成了这个庞大的王朝。将目光局限于“唯有雍正”,反而可能忽视了其他皇帝的历史价值,也简化了对清朝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理解。

说到底,历史的评价是多维度的,不同的人会因为关注点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应该是在肯定雍正勤政高效、锐意改革的同时,也看到其他皇帝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历史贡献。不能因为雍正的改革成就显著,就将其他皇帝的努力和功绩一笔勾销。这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也显得不够公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影响,雍正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极为勤政、爱民、节俭的伟大改革家形象。

  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雍正,颇有样板戏风格,太伟光正,对于雍正性格里阴狠的一面也表现的比较隐晦。比起来,香港已故大导演萧笙先生拍摄的《君临天下》当中,江华饰演的那个心机决绝、迷恋权力享受、不择手段却又执政能力高明、渴望一个黄金盛世的雍正,反而更加接近于历史上真正的雍正帝。

  雍正勤政嘛?当然勤政,但要说勤政到把自己活活累死无疑是胡说八道,论勤政,汉光武帝和明太祖绝对比雍正强出一大截。雍正是爱玩的,喜欢各种汉服和西洋cosplay,有大量的时间拿来玩。

  至于节俭,雍正的节俭更多地和南齐明帝萧鸾的节俭一样,只是做做样子。

  《世宗实录》记其五年五月传旨:“灯帏之上加以彩锈为饰者,朕心深为不悦……外间所进香囊宫扇中,有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者,此开风俗奢侈之端,朕所深恶而不取也。”

  然而,雍正对封疆大吏上贡象牙,在《世宗实录》中批曰:“(象牙席)今则献者日多,大非朕意”,而在其《活计档》里呢,全是象牙筷、象牙匙,雍正五年一月十八日,雍正给造办处“处长”“传旨:做铜镀金盖、象牙匙(100个)”;五月三日,“传旨:做铜镀金盖、象牙匙(65个)”;十月六日,“传旨:做铜镀金盖、象牙匙(100个)”。雍正爱宠物,其宠物所受的待遇估计比中产阶级生活境遇要好,如雍正元年七月,雍正“传旨:给造化狗做麒麟衣一件,老虎衣一件,狻猊衣两件”;如七年正月,雍正“传旨:给造化狗做的虎皮衣硬了,着再做软虎皮衣一件”。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杨启樵先生,曾随意从雍正《活计档》里列了一个表,雍正给造办处批示做鼻烟壶、眼镜、宫扇、坐垫、马桶等批示,有好几页篇幅,单是两三年来批示做眼镜的,就有三两千付,都是材料不厌精,制作不厌细。每制作一件玩具与用品出来,雍正几都做指示:“关夫子脸像特低,仰起来些;腿甚粗,收细些;马鬃少,多添些;廖化的盔不好,另拨好样式盔”……甚至是一个信封,雍正都要管:“着做黄纸折一件,长六寸,宽三寸,十八页纸。不要太滑了,亦不可表厚……上贴黄卷描泥金签……”假如雍正饭桌上拣饭粒是真的,他拣一万年饭颗与饭屑所节约出来的国民产值,怕也抵值不了他以玛瑙、翡翠与24K黄金制造一个痰盂之所费吧——略微统计雍正《活计档》对痰盂所下的生产计划,其指示所造痰盂何止上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晚年的形象经常是戴着一副眼镜的样子,观者不免产生疑问,那时有眼镜吗?答案是肯定的。眼镜在明代就已传入中国,到了清代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戴上,但也相对普遍了。

  雍正帝佩戴的眼镜由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作。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这些眼镜随处安放在四宜堂如意床上、京中大殿里、乾清宫陈设内、弘德殿内,外出时的车上都曾放过,基本上他每到一处就能随手可取。

  我们知道,眼镜的差别主要在镜片的质地上。雍正眼镜的质地当然是精品了,他所使用的基本是茶晶片和水晶片。由于这两种材料比较罕见,所以雍正即位当年,怡亲王允祥就下令将57件水晶人物器皿收缴到养心殿,以做眼镜原料。

  雍正四年(1726)八月,他一次就拿出100副眼镜来,雍正九年(1731)八月,他下令为外面进献的眼镜配100副专用眼镜盒。他曾发布上谕说:按照我使用眼镜的样式再做10副来。

  雍正爷爱玩,爱玩是要花钱的,所以雍正虽然不下江南,花钱不如老爹和儿子那么如流水,但也算得上奢侈了。所以他国库留给乾隆的不过3000万两,不算多。

  但是,是否这就证明雍正被高估了呢?不,雍正仍旧是容易被低估的。

  雍正最厉害之处,不在于是不是勤政,是不是节俭。难道勤政节俭就一定是好皇帝嘛?朱由检同志怎么说?
  雍正厉害之处,在于没有门户之见,唯才是举,在这方面颇有魏武帝曹操的风范。所以雍正在位,垂拱而天下治,大臣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雍正自己有空去玩,有空去享受,还把康熙留下的烂摊子治理成一个封建时代标准下的盛世。

  《康熙王朝》里边,有几个汉臣形象很鲜明。一个康熙好基友魏东亭,这个是虚构人物,还有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几个实有其人。

  不过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几位,真正历史上都是打酱油的人物,作用不大。康熙时代的重臣,除了大名鼎鼎的索额图、明珠之外,前期有图海,有康熙的堂叔岳乐、堂兄杰书,后期有亲哥福全、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基本上不是宗室,就是满洲贵族,体现了满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封闭性。

  康熙任人唯亲,御下宽松,所以晚年官场一片腐败,而且常年征战,赈灾不利,加上明末小冰期还有余波,饥荒造成的人相食之类的记录不胜枚举。

  但这都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还是税收。

  康熙50年丁数是2462万,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后增加的人丁数从此不交税了。如果这样下去,清朝从此只能收2462万丁的税赋,折算成口是6000万口。而实际上,康熙末期的全国人口已经有一亿以上。

  明初实际人口6500万,在册人口6000万。西晋初年实际人口3500万,在册人口2400万。这么一看,康熙爷打击豪强,统计户口的手腕还不如司马炎。考虑到清朝到了乾隆朝就有3亿人,这2462万丁,6000万口的纳税人口,是绝对养不起未来负担越来越大的大青果财政的。

  所以毋庸置疑地,雍正的摊丁入亩,给大清起了续命之功。按照雍正的政策延续下去,到了清朝灭亡前夕,实际田亩1450万顷,在册田亩720万顷,隐瞒了50%,这时候清朝已经有4亿多人。如果按照康熙的路子搞下去,到清末就只有15%的人口交税……哦,不对,按照康熙的布置,哪里糊弄得到1911年?1800年都悬。

  雍正在位期间,外战不断,内政改革又是如火如荼。要想干好这些大大小小七七八八的事儿,自然要有一批名臣强将。雍正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你有本事有才干,我就倾心信你(当然,雍正跟曹操一样多疑,事后卸磨杀驴也不少,但至少用的时候唯才是举,绝对信任)

  雍正朝四大名臣:张廷玉、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只有一个西林觉罗·鄂尔泰是满人,还是汉化程度极高的,只是下级贵族家世,举人出身,40多岁仍沉于下僚,雍正元年五月被越级提升为江苏布政使,突然开始飞黄腾达。后来到了乾隆朝,鄂尔泰的侄子鄂昌与汉人大臣、鄂尔泰门生胡中藻结党,写《塞上吟》攻击蒙古人为胡儿,被乾隆抓住把柄,乾隆灭胡中藻满门,杀鄂昌,把鄂尔泰牌位撤出贤良祠。

  胡中藻、鄂昌倒了霉,他们俩的政敌张廷玉也没讨到好处。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雍正的顾命大臣,互相争斗。乾隆早期,张廷玉帮助年青的乾隆稳定政局,继续推行摊丁入亩等政策、完善军机处等制度,等到翅膀硬了,乾隆对于张廷玉也是用完就扔,对张廷玉百般刁难迫害,借机对汉人臣子势力进行极大的打击。乾隆的想法也很简单,无论满汉臣子,都必须是他的好奴才,不能有自己的主见。

  至于田文镜,去世得早,在雍正朝就死了。乾隆继位不久,就站在豪强地主立场,指责坟头草三尺高的田文镜【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然后把田文镜在河南试行的官绅一体纳粮给废除了

  武臣方面,雍正朝三大武臣:岳钟琪、年羹尧、策棱。两个是汉人,一个是蒙古人,没有一个满人。而乾隆朝的武臣,傅恒、阿桂、福康安、海兰察、明瑞、兆惠、班第……一个个清一色的满人。

  当然,雍正多疑,所以年羹尧被诛,岳钟琪下狱。但是到了乾隆朝初年,大金川莎罗奔打不下,还得请出前朝老将岳钟琪来。

  至于重用策棱,却更是雍正一生中极大的妙棋。

  很多人说雍正对准部战绩不好,不知道雍正是惟一和准部完全体打过的。康熙是和策妄阿拉布坦联手打噶尔丹(也就是和半个准噶尔联手打另外半个,而不少电视剧党甚至以为准噶尔已经被康熙平定,实际上康熙打噶尔丹的结果是策妄阿拉布坦趁机统一准部,让准噶尔变成更加强大),乾隆攻打准部的时候准部更是已经被内乱、天花、雪灾折腾得战兵不到一万了。

  雍正平定青海极为顺利,一举搞定了和硕特部,这次用兵迅捷如风电,畅快淋漓,打得罗卜藏丹津单骑逃亡,在清朝平定南明之后诸多拖泥带水磕磕碰碰的军事行动算是独树一帜。然而当时准部拥有名将大策凌敦多布,连沙俄都揍过(在额尔齐斯河上游的亚梅舍沃要塞围攻战中,准噶尔人成功地围困了这座驻守了2932名俄军的要塞,并打退从托儿博斯克方向前来增援的俄军,围城3个月后要塞剩余的700名俄军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

  岳钟琪虽然善战,但比起大策凌敦多布还是略逊一筹。在和通泊之战中中了诱敌之计,导致傅尔丹所部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岳钟琪奇袭乌鲁木齐,却只得到一座空城,又被大策凌敦多布反奇袭抢了清军补给,灰头土脸,雍正一气之下将岳钟琪下狱。

  和通泊惨败,损失的兵力虽然只有7000多人(应当没有计算辅兵的损失,不然估摸着要上万),但是都是各地选集的精锐,既有京城禁军,又有黑龙江招募来的索伦兵,此战惨败,震动比起康熙朝乌尔会河之战一次被噶尔丹歼灭上万的地方部队,还要要命。

  这时候,出身喀尔喀蒙古的额驸策棱被雍正注意到。

  重用策棱,是需要勇气的。策棱本身是喀尔喀贵族,而清王朝对喀尔喀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很难确保策棱是否有异心,如果他和准部合流,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雍正决然把资源倾斜给了策棱,交给他最精锐的部队,最好的装备。而策棱也给出了极佳的答卷,先是在额登楚勒之战中击退准部战神大策凌敦多布,又在额尔德尼昭之战大战准部另一大将小策凌敦多布,歼灭准部精兵过万,是清军对准部的第一大捷。




  当然,此时准部仍然强盛,因此虽然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准部也并未割地。但这一战确实打碎了准部的锐气,从此准部再不敢侵犯清王朝边界。至于乾隆朝初年准部长达九年多的连续自爆,以至于被乾隆帝捡漏,真只能说是天命了(详见拙文《乾隆平准与七年战争》)。

  策棱更是被雍正任命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外蒙,在他治理期间对于清廷极为恭顺。当然,雍正同时也将喀尔喀三部中最强大的土谢图汗部拆分出赛音诺颜部,喀尔喀三部从此变成了四部但是这个拆分政策没有被乾隆延续,喀尔喀各部仍然独立性很强,随着清末国家的衰弱,外蒙不可阻止地脱离清王朝的控制,只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溥仪退位的同时,外蒙古就正式独立了。

  雍正对于西南的经略,也颇有明朝的永乐、成化二帝之风,是清朝少有的重视西南经略的君主。

  虽然明王朝已经把西南各省贵州安(水西)田(思南)宋(水东)杨(播州),麓川思氏,川南奢氏,云南王弄、阿迷,广西大藤峡瑶人等强大的土司打得粉身碎骨,为清王朝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西南,但是仍然有不少顽固土司势力存留。任用岳钟琪、鄂尔泰等人,雍正平定了湖南、贵州交界处周围三千余里的苗疆众土司,四川乌蒙、镇雄土司及建昌、凉山诸苗,把这些相对较硬的骨头啃掉之后,留给乾隆对付的就只剩下著名的大小金川了,于是乾隆大帝前后花了30年,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才将大小金川彻底搞定。

  在对外政策上,雍正也比康、乾二帝要开明,《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对于国民出海到东南亚,予以极为严酷的管制;这一管制在雍正时期开始有所松动(虽然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后才完全解除),另外,雍正还解除了康熙晚年所下的海禁。而乾隆则被广州十三行商人蒙蔽,改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详见拙文《历史缝隙中的广州十三行》)。

  雍正所用得人,垂拱而天下治。不能只看雍正仅留下三千多万两,他留下的清廉的官场,高效的行政机构,以及摊丁入亩所得的有力税制,正是乾隆得以挥霍的基础。当然,雍正改革到乾隆朝才彻底完成,然而张廷玉、鄂尔泰等人,同样也是雍正留给自己的败家儿子的。

  而乾隆虽然留给嘉庆7000多万两,但是在乾隆去世之前,白莲教起义就已经爆发,官场、军队和民生也是千疮百孔,浑浊不堪。更因为乾隆一意要攻打越南,不但被吊打,还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乾嘉海防大危机(详见劣者另一个回答:清朝时期为何没有了“倭寇”?)。

  嘉庆殚精竭虑,勤劳二十年,好不容易搞定了白莲教和南洋海盗,稍微收拾了乾隆留下的烂摊子,但大清王朝也已经不剩几口气,只能准备做洋人的乖宝宝,等洋人来续命了。

  雍正的另一项创建,是“勘不成灾”赈济制度。清代以前 ,五分及以下灾情都划入“勘不成灾”行列 ,这使介于五至六分之间或 四分五分的 、对社会生产及生活造成 较大影响 的灾 荒被排斥在灾赈范畴之外 ,对社 会的稳 定及经济恢复极为不利。雍正开始开始扩展灾赈制度的使用范畴 ,重视灾情稍重 的“勘不成灾”灾 荒并进行赈济 ,改变 了顺康 时期将 两三个灾等合并为一个赈济等级的模糊做法。对于“勘不成灾”的灾情,雍正多采取减征免征钱粮作为救济方式,有效地改善了民生。

  的确,勘不成灾救济制度完善在乾隆朝,而清王朝的灾荒救济制度也因此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但并非意味着相对前朝就发生了质变。清朝的救济制度对于人口增加的影响不宜高估。因为制度需要吏治来保障,而乾隆中期开始吏治就开始败坏。


(以上资料来自周琼《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

  从乾隆中期开始,地方官员利用掌控“勘不成灾”赈济大权以谋求私利的动机密切相关 ,出现了将严重的灾荒降低为勘不成灾或将较轻的灾荒升级为该赈济的“勘不成灾”等现象,雍正创建的好制度反而成为后世贪官污吏腐败的工具。

  由此可见,任何改革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吏治作为保障。又比如,雍正实施耗羡归公、发放养廉银之后,乾隆作为君主首先破坏,开创议罪银制度,公然鼓励贪污腐败,录取官员变相地以敛财能力为标准,而不再注重行政能力。而从乾隆朝开始,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耗羡归公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user avatar

雍正也就那样,鞑子酋长全是残忍狡诈冷血动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十二帝,唯有雍正拿得出手”——这话传出来,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充满了总结的力度,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片面了。当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单从改革力度、治国效率和个人影响力这些硬指标来看,雍正确实是十二位皇帝里最突出的那一个。但要说“只有”他拿得出手,这可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咱先不急着反驳,.............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提到崔器在只身护司的那场戏,他那把环首刀的选择,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可不是随便拿把家伙事儿就能上阵的,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咱们得说崔器这个角色。他不是那种天生神力的猛将,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低级军官,一个普通的靖安司的执旗手。你让他去跟那些装备精.............
  • 回答
    这句话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情感表达,但存在时间线和事实表述上的误差,需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时间线与事实核查1. 王伟牺牲的时间 王伟(中国海军飞行员)于2001年4月1日在南海上空与敌机对峙时牺牲,驾驶的飞机编号为81192。这一事件是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军事冲突,体.............
  • 回答
    评价明朝十六帝,如同描绘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命运轨迹。他们共同塑造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二百余年。要深入评价他们,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理解每个皇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开国君主:朱元璋与永乐大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这是明朝的奠基者.............
  • 回答
    评价十二月党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群体,其行动和理念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他们的背景、目标、行动、遗产、以及历史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十二月党人的背景与动机十二月党人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的激进分子,他们的思想.............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4748集,也就是大结局,承载着整部剧的期望和收官的压力。从整体来看,这两集可以说是高潮迭起、情感浓烈,既有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也有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描绘,整体上完成了剧集的收官任务,但留给观众的感受却是复杂的,带有一定的争议性。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评价:一、 剧情的收束与高.............
  • 回答
    阿方索十二世:一位恢复君主制的国王,充满争议与功绩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1857年11月28日-1885年11月25日),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国王,他在西班牙经历了漫长的共和制混乱后,成功恢复了君主制,为西班牙带来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然而,他的统治并非没有争议,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决策都引.............
  • 回答
    《十二公民》:一部国产“陪审团”电影的勇气与困境提起“陪审团”电影,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必然是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经典之作《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以其近乎密室般的场景、精湛的人物塑造和对社会公平、人性深度的探讨,至今仍是电影史上的不朽传奇。当听到中国要翻拍这部电影,并将其命名为《十二公民》时,国内.............
  • 回答
    要说《十二公民》,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一部电影。它不像很多好莱坞大片那样铺天盖地的特效,也不靠几个流量明星撑场子,就那么简简单单地把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丢进一个审判室里,然后我们看着他们如何一点一点拨开迷雾,找到真相。这种力量,反而更让人震撼。首先,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还原”感。你知道,很多电影为.............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赵参军,这个名字在剧中虽然不算是绝对的主角,但却是一个非常值得细品的人物,他就像长安城里一股暗流涌动的细水,虽然不显山露水,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逻辑和价值观。初见赵参军,你可能觉得他是个不起眼的边角料,一个在庞大官僚体系中忙碌奔波的小人物。他瘦削的身材,总是带着一丝疲惫和小心翼翼.............
  • 回答
    说起《火影忍者》里那群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木叶十二忍,这绝对是承载了无数观众青春回忆的一批人。他们可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贯穿了整部作品的主线力量,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和深刻的成长轨迹。要评价他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整体印象:从青涩到成熟,从竞争到守护刚开始看的时候,他们就是一群.............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的27集到29集,可谓是剧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也为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了更深的伏笔。这三集的信息量巨大,人物关系和动机的梳理也更加清晰,尤其是对“靖安司”内部的信任危机和“右相”李林甫的真正意图的揭示,都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整体评价:这几集可以说是节奏紧凑,信息量爆炸,悬念迭起。前期的.............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幕,给许多观众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记。这两集,作为整个庞大故事的收官之战,承载了太多的期待,也交织着太多的情感。要评价它,就得拆解这场极致的“24小时”之后,留下的是什么。首先,从叙事收束的完成度来看,整体是及格的,甚至可以说在很多地方是出彩的。 线索的归拢与解答: 剧集从一.............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最新更新的 3638 集,可以说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生死时速”的延续,也把长安城内外的暗流涌动推向了白热化的顶点。这几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熊熊燃烧的火,终于触碰到了炸药桶,一切都朝着最激烈的方向狂飙。36集:风雨欲来的前兆,张小敬的艰难抉择这一集,最让人揪心的无疑是张小敬和李必之间的.............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最新的 3335 集,可以说是将前期的铺垫和节奏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潮,张小敬和李必的“赛跑”进入白热化阶段,而隐藏在幕后的阴谋也一点点露出狰狞的獠牙。这一部分的精彩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剧情的紧凑,更在于人物的成长、情感的深化以及对古代社会复杂性的展现。剧情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从第 33 .............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3943集:风暴前夕的暗流涌动与抉择《长安十二时辰》最新更新的这五集,无疑将剧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将原本紧张的节奏进一步压缩,也让观众的心情随着长安城的风云变幻而跌宕起伏。与其说是“更新”,不如说是“爆发”。这几集里,我们看到了人物命运的急转直下,看到了计划的步步惊心,更看到了在巨.............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第24至26集,绝对是这部剧高潮迭起的关键节点,将故事的紧张感和人物的命运推向了新的顶点。这几集在制作、剧情、表演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同时也为之后的剧情发展埋下了更深的伏笔。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这三集给我的感觉是“步步惊心,张力十足”。 之前几集积累的线索和矛盾在.............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配乐,就像是为这座繁华又暗流涌动的长安城量身打造的灵魂。它不仅仅是背景音,更是将观众牢牢吸入那个时代的催化剂,让我们的感官一同沉浸在十二个时辰的紧张与壮阔之中。首先,它最鲜明的特点是“融合”。 剧中的配乐并没有死守于某种单一的音乐风格,而是非常巧妙地将中国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手法相.............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4446集:熔炉炼金,群像毕露,长安的生死时速《长安十二时辰》一路疾驰,终于进入了最紧张、最扣人心弦的4446集。这三集,不再是单一的追查与反击,而是将所有暗线、明线、恩怨、情仇,如同一块烧红的顽铁,投入熔炉,锻打出最耀眼的锋芒。长安的命运,李泌的生死,张小敬的救赎,都汇聚在这一刻,.............
  • 回答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良的制作水准、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剧本与叙事:精巧绝伦的“时限剧”典范 “十二时辰”的时空框架: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最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