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朱棣是英雄,建文帝就属于志大才疏的典型。洪熙帝朱高炽与隆庆皇帝朱载坖是守成之主,成化帝与景泰帝也还算可以,宣德皇帝与弘治皇帝名不符实,嘉靖帝与万历帝是坐视明朝变烂,泰昌帝死的太快不值得说,天启皇帝与正德皇帝有一票人盯着他们那点优点说,但是他们也真的不怎么的。崇祯皇帝就属于努力错方向了,越努力越错。最后对于明英宗朱祁镇他是明朝皇帝里最大的黑点,以一己之身嘲讽所谓的“大明天子守国门”,明明是天子叫国门好吧~_~
明太祖:
强的离谱,第一个南方北伐成功的君王,建立大明,完成统一中原的目标,老朱本身也是一个策略谋划很强的人,设立了很多有利的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洪武之治确实是很有质量,同时军事上也多次北伐残元,在皇帝排名中通常都是前五,
明惠宗:
怎么说呢,如果他不乱来还是能当守成之君的,只可惜他确实没啥政治天赋,跟崇祯有的一比,心急气盛,还错用一些腐儒,他叔叔朱棣可是个狠人,直接把朱允炆给骗懵了,可想而知,最后的失败完全是他的原因,
明成祖:
朱棣对明朝的贡献仅限于朱元璋,靖难之役也是朱棣的光辉时刻之一,即位之后为了证明自己,干了很多大事,创立内阁,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创建三大营,让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北征蒙古,南征安南,清剿倭寇侵扰,招抚女真诸部并设立奴儿干都司及许多卫所,将东北纳入明朝领土 , 增设哈密卫和关西七卫,加强西藏的羁縻统治,不得不说,朱老四真是一个强人。
明仁宗:
朱高炽虽然只在位一年,但是也算改变了明帝国的国体政策,从扩张征战转型成了一个安内文重的帝国,这我能理解,毕竟一个好战的帝国所付出的代价确实需要付出很大,在位短期实施了很多仁政,扶桖百姓,救济灾民,基本为仁宣之治打好了方向盘,但是对安南的处理却出现了一些出错,另外朱高炽太子监国期间确实为朱棣处理了很多事情,使得朱棣得以放开手脚来干,二当家表示很累啊,
明宣宗:
在我看来,朱瞻基是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位10年采取了轻傜薄赋,休养生息的治理政策,从这样来看,朱瞻基是位明君,可是从处理边防来看的话,就有点不够看了,放弃安南,撤消奴儿干都司,边防溃烂,都是因为朱瞻基,可能是因为朱瞻基不得已或者为了省钱,但还是留下了隐患,总的来说,朱瞻基留下了一个有点小病但总体健康的帝国,如果下一代能利用当前资源扩张的话还是很有希望的,可惜明英宗不是汉武帝。
明英宗:
最讨厌的皇帝之一,都不想多说了,其实就是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他不是汉武帝,也不是宋徽宗,为什么呢?也先还是太善良了……
明代宗:
一个好皇帝,与于谦共同抗击也先,保住了大明国祚,又对政治,经济,军事做了许多调整,使明朝转危为安,只可惜心性善良,手腕不强,最终结局悲惨,有时总是感慨:他要是长子就好了。
明宪宗:
守成之君还是有些委屈他了,中兴之主才适合他,他那爹死之前折腾了一把,导致明朝千疮百孔,还得让朱见深来擦屁股,在位二十多年基本都在平定内乱和蒙古入侵,在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内外安稳的国家,朱祁镇这样一个烂人怎么会生出这么优秀的儿子?
明孝宗:
朱佑樘也是一个好人皇帝,在位期间没干出什么祸害国家的事情,也没干出什么大的政绩来,但我认为,朱佑樘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弘治中兴本身也是对他的赞美。
明武宗:
一个荒唐皇帝,打赢了一场应州之战,在我看来,普普通通吧,没多差也没多好。
明世宗:
道长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政治手腕极强,在位前期改革国政,中兴明朝,后期沉迷修仙,每天与文官斗智斗勇,不问政事,虽然有蒙古打到北京城下这事,但在位期间也平定了倭寇之乱,总的来说,过大于功
明穆宗:
这位虽然好色,但在位期间却也干了一些事,比如矫正了明世宗的弊政,任用张居正,高拱,徐阶改革,促成明蒙和解,开放海禁等等,是个守成之君。
明神宗:
这是个懒人皇帝,在位后20年消极怠政,与文官斗狠,但显然没有他爷爷那样强大的手腕,在位期间也打了很多仗,但最后一仗却是灭顶之灾,想要补救,但寿命却不给他机会了,总体来说,过大于功。
剩下的三位就不说了,分别是红丸天子,大明神匠,勿伤我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