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大学里的“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

回答
评价大学里的“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需要我们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来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简单来说,这两个词组并非是官方设立的学术流派,而更多是坊间对于某些现象的概括和带有一定评价色彩的标签。

我们分别来详细解读:

一、 “北京学派”的评价

“北京学派”这个词汇在大学语境下,通常指向的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学术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多元,并且具有较强人文关怀的学术风格和研究范式。它并非指某个单一学科或研究方向,而是对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概括。

1. 来源与特点: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潮、文化运动都发源于此。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图书馆等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术大师云集: 长久以来,北京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在这里传道授业,形成了强大的学术传承链条。许多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都曾在北京的高校任教。
学科门类齐全,交叉融合活跃: 北京的高校普遍学科门类齐全,尤其在人文社科、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实力雄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交叉融合也相对活跃,容易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
视野国际化,思辨性强: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快地引入和吸收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同时,北京高校的学生往往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公共议题,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许多北京高校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科研院所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
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北京学派”往往也与一种对社会问题深切的关注和人文关怀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学者和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驱动,投身于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2. 评价与解读:

“北京学派”的评价通常是积极且带有赞誉色彩的,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学术实力: 这是最直接的肯定。北京的高校在国内外各种大学排名中长期占据前列,学术成果丰硕,创新能力强。
人才培养: 北京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思想引领: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在思想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里的学术研究往往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提出有影响力的观点。
综合性与前瞻性: “北京学派”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和前瞻性,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挑战,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3. 潜在的批评或局限性:

虽然评价多为积极,但也有一些潜在的批评或局限性需要注意:

精英化倾向: 顶尖高校的集中也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和精英化,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感。
竞争压力过大: 激烈的学术竞争环境有时也可能带来过度的压力,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
“京味儿”文化: 有时可能存在一种无意识的“京味儿”学术文化,对非北京背景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可能需要更多时间适应和融入。
过于强调理论或宏大叙事: 在某些领域,可能存在过于强调理论体系和宏大叙事,而相对忽略基层实践和具体问题的风险。

总而言之, “北京学派”更像是一种对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整体优势和风格的概括,它代表着一种高水平、多元化、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学术追求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 “衡水学派”的评价

“衡水学派”这个概念,其来源和语境与“北京学派”截然不同,它主要指的是一种以高度纪律性、应试性、高强度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模式,其代表性的“样本”往往是河北衡水中学及其衍生出的教育理念。

1. 来源与特点:

极端应试教育的代表: “衡水学派”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应试教育推向极致。其核心是围绕高考,构建了一套从学习内容、时间安排、作息管理、考试频率到激励机制的全方位、高强度的训练体系。
高压环境与军事化管理: 学校实行极其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和生活管理,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效率被摆在首位。这种模式被一些人形容为“军事化管理”或“洗脑式学习”。
“高效”的口号: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追求“高效”的学习,通过重复练习、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考试技巧,最大化提分空间。
对“题海”的极致运用: 题目是衡水模式的基石。学生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熟练掌握各种题型和解题套路。
精神层面的强化: 除了知识技能训练,衡水模式也强调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通过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精神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模式的复制与扩张: 衡水模式并非局限于衡水中学,而是逐渐被许多其他中学模仿、复制,甚至形成一种“衡水模式”的教育产业。

2. 评价与解读:

对“衡水学派”的评价,争议性非常大,褒贬不一,甚至更多是批评性的。

正面评价(通常是其支持者或模式的实践者):

升学率高,效果显著: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优点。衡水模式确实能够帮助大量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鲤鱼跳龙门”的目标。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通过高强度的训练,也能获得显著的进步。
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专注力: 在高压环境下,学生需要极强的毅力和专注力才能坚持下来,这被认为是其“磨炼”学生的重要方面。
适应中国国情: 有观点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下,这种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应对策略。

负面评价(这是主流的批评声音):

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 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套路化解题,容易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思维模式变得单一化。
身心健康受损: 长期的高压学习和缺乏休息,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教育的本质缺失: 这种模式将教育的目标片面地锁定在“考高分”,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兴趣爱好等更深层次的发展。
“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被批评为将学生视为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加剧教育焦虑: 衡水模式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迫使更多家长和学校模仿,形成恶性循环。
知识的碎片化和无效学习: 虽然训练量巨大,但很多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一旦脱离考试环境,知识的留存度很低。
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阻碍: 这种模式更擅长培养“标准件”式的高分考生,而非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领袖潜质的未来人才。

3. 与“北京学派”的对比:

将“北京学派”与“衡水学派”进行对比,会发现它们几乎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两个极端:

目标导向: 北京学派更注重全面发展、学术探索和人文关怀;衡水学派则高度聚焦于高考成绩。
学习方式: 北京学派鼓励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跨学科学习;衡水学派强调重复练习、题海战术和方法技巧。
学习环境: 北京学派推崇相对宽松、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衡水学派则以高压、纪律严明、军事化管理为特征。
人才培养: 北京学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衡水学派则主要培养应试能力强的学生。

总结来说, “衡水学派”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教育现象。它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成功是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以及教育的真正本质为代价的。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为了应对高考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极端策略,而非一种真正值得推崇的教育理念。

结论:

理解“北京学派”和“衡水学派”的关键在于区分它们的语境。

“北京学派” 是对中国顶级高校群体所代表的一种高水平、多元化、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学术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面概括。它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某些领域的优势和理想追求。
“衡水学派” 则是对一种极端应试教育模式及其结果的描述和批评。它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应试导向和压力,并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

在评价这两个概念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思考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汲取精华、规避糟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在这儿扯淡。

前两年我表弟高三的时候,春节回家,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妈说:“你有啥不懂的可以问问你哥哥。”

然后,我表弟就说了几个问题。

我诧异于如此简单的问题,怎么他会不理解。于是我就让他跟我讲讲,他们老是是怎么解释这些内容的。

结果我发现,他们老师自己都不怎么理解这些内容,很多时候就是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己背。

其实很多东西,你只要给学生讲通了,学生自己就能慢慢理解的,根本不需要做那么多题。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我表弟所在的班级,老师大都是当年各种师专、二本院校出来的本科生,普通一本的研究生都很少。博士?那真的是市里的好高中才能见到的稀罕物。

现在人大附中、深圳中学这些学校,单看教师学历和科研成果的话,已经相当于很多普通的一本院校了。而大量的县城中学,想招个重点双非的研究生都不容易。

博士跟本科生的区别在哪儿?就拿我们文学专业来说吧,本科生基本上只有1~2个学期会系统学习文学史,一本《中国文学史》全部学下来也就是100多个课时。你能指望一个本科生学100多个课时,就把几千年的文学史给学透?都不用说别的院校,北大、北师大这种院校的中文系,你找个本科生出来,甩给他们几个中等难度的中国文学名词解释,你看看有几个能答全对的?

但是,到了博士这个层面,系统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学下来,对文学的理解与本科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倒也不是自夸,之前我应一个在中学任教的硕士师妹的邀给她们中学的学生讲《水浒传》的时候,就从《水浒传》的流变史、侠文化传统以及武侠文学和其对通俗文学的影响等等方面,用多种简单通俗的例子,来讲了《水浒传》的价值。我讲完之后,师妹跟我讲,她之前虽然也在文学史里学过《水浒传》的这些内容,但是没想到《水浒传》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讲的这么简单和生动,里面的很多例子也是他们之前没想到过的。从后面学生的反馈来看,老师们的一致感觉也是这个班的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要比年级整体更有深度一些。

虽然我大学里学的是文科类专业,但实际上我高中的时候理科倒还是很好的,一直都是年级前列的水平。选文科更多地是出于兴趣。而在当时作物理化学试题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很多东西跟做题没太大关系。我只要课堂上当堂能理解的东西,不需要做什么题,你随便换题型我也能做对,而只要理解不了的东西,做得再多也能是死记硬背住。

这个变化体现最明显的是地理。虽然我选的是文科,但其实直到高二的时候,我地理大多数时候还都是不及格的(回过头来看,我也挺佩服自己头铁的)。不过,到了高三,我们换了个地理老师,他讲课很合我的套路,于是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的地理迅速从不及格提高到了90分。

而这个变化,根本不是靠做题能实现的。

做题?做题有个鸟意思。

user avatar

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很穷,但是你还想出成绩,于是:
你买了很多豆腐豆干当廉价蛋白质来源,你天天五谷杂粮蔬菜苹果大吃大喝保证营养,你每天训练12个小时,强行用年轻的身体来换取比赛时的成绩,甚至,你还要搞点违禁药品来偷偷助力,毕竟,你输不起,你输了,就要回家种地——

这一切的原因就一个字:穷

你是一个运动员,你有钱,于是:
你请了最好的教练,科学训练,寓教于乐,你吃着上好的牛肉和牛奶,你服用进口的蛋白补剂,你从小就跟着明星运动员出入各种运动场,耳濡目染,被很多大佬抱过亲过,甚至还亲自教你鼓励你,毕竟,你是大户人家。

所以显然,我们没有什么必要去探讨两种“模式”孰优孰劣,
因为显然这牛肉比豆腐好啊。
(最关键的是,吃牛肉的可不是不能去换换口味买个豆腐吃,但是吃豆腐的,可是没那个命去换口味吃牛肉哦)

然而可笑的是,
总是有两波人,
一波人一本正经地问
“你们傻逼吗?为什么不吃牛肉,非得吃豆腐?”

而另一波人,

总是愤愤不平地说,

“豆腐怎么了,豆腐营养好得很!我就是吃豆腐长到一米八大个子的!”

关注一下再走!


user avatar

我倒觉得还真不是穷不穷的问题。


这样说吧,


听一遍,理解了就都会了,


考试随随便便90+


谁他仓鼠的没事干刷题啊!!!



不是听完了,听不懂,或者听懂了做不对题,以为会了结果一考试成绩不行,才要刷题的吗?



说白了,


我觉得吧,这就是个天赋问题。



是你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推演能力三种属性值决定的。


比如说我吧,我一天津人,高考压力不大,家里态度随意,生活条件也不错,然而我是衡水派的~~~我特别喜欢刷题做题,我从初中起就热爱刷题,高中都刷疯了,到高三最后,从平时考试到模拟考试都是理综老师找我要题,问我什么题好,我给推荐题目。


而我当时的同桌刚哥,家境比我差不少,家里压力大,然而他却是北京派的,认真听讲,抄作业,打游戏。


最后高考我只比他高八分。

(我差两分七百)


归根结底,天赋不一样。


在学理科时,我的理解力虽然不错,然而我的记忆力极差;所以我听懂之后,什么用都没有,因为我过几天就会忘,我必须得一遍一遍,认认真真靠做题来记住。同时,我的推演一般,所以我做了一道题,可能只会做相应的题型,变化一多了,我就不行。


而刚哥的理解力不错,推演极好,记忆一般,他听懂了一道题,就能把所有相关的都弄明白,举一反三,听听课就够了;他刷题干什么啊,纯粹浪费时间。


后来到了大学,就更明显了。


江苏的学神可以是北京派的,就那点东西,听了不就会了。


北京的学霸可以是衡水派的,这都什么啊,不做题谁会啊。





别扯有的没的,是注重刷题还是注重理解,就是个天赋问题;


听一遍就能都会了,


谁还刷题啊!



P.S.其实咸鱼派,是最大的门派,兵多将广,里面各个都是人才,说话也好听(ฅ>ω<*ฅ)(ฅ>ω<*ฅ)(ฅ>ω<*ฅ)


P.P.S.

这道题的问题编辑过程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