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向常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用最朴素也最实在的方式,向你证明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一个平坦的画布,而是一个浩瀚无垠的球体。这其中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科学理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一、看那在地平线上消失的船只——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你有没有试过站在海边或者大湖边,目送一艘远去的船只?一开始,你看到的是整艘船,船帆、船身,一切都清晰可见。但随着船越开越远,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并不是整艘船突然变小然后消失,而是船的底部先开始模糊,然后一点一点地沉下去,最后只剩下船的桅杆尖顶,最终也彻底隐没在海平面之下。

想想看,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船只会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变小,直到小到肉眼看不见为止,而不是从底部开始消失。这就像你在平地上看一辆车开远,它只会越来越小,而不会像船一样“坐”进地平线里。船体从底部开始消失,正是因为地球的表面是弯曲的,船顺着这个弧度滑了下去,所以我们先看到它沉没,而不是缩小。

二、不同地方的太阳升起落下——时差的秘密

你是否曾和在另一个城市的朋友打电话,他们告诉你早上好,而你这里已经是傍晚了?这就是所谓的“时差”。时差的存在,就好像地球在自转,并且是一个球体。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是个平面,那么太阳的光芒应该同时照耀在整个平面上,所有人看到的太阳升起和落下应该是在同一时间。但实际上,当你在北京看到太阳升起时,远在纽约的朋友却可能还在黑暗中沉睡,等待着太阳的到来。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地球在旋转,而这个旋转的载体是一个球。当球的一面被太阳照亮时,另一面就被黑暗笼罩。随着地球的转动,不同地点会依次进入白天和黑夜,从而产生了时差。

三、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视线的拓展

我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在平地上似乎也成立,但用在地球的曲率上,你会发现更有趣的解释。

试想一下,你站在地面上,你的视线似乎被地面的起伏和远方的景物所阻挡,你能看到的地平线距离是有限的。但如果你爬上高山,或者登上高塔,你的视线会变得更远,你能看到更广阔的地平线。这是因为你站得越高,越能“越过”地球的曲面,看到被地球弧度遮挡住的更远处的景物。

如果是平的,那么无论你站多高,你能看到的最远距离应该是由空气的透明度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你“爬高了”就能看到“更远的地平线”。高度的增加让你能够看到更远,正是因为地球是弯的,你的视线可以“跨过”更多的弧度。

四、环游世界——一条永恒的弧线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可以“环游世界”?也就是说,我们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进,最终能够回到出发点?

比如,你可以一直往东走,穿过海洋,越过陆地,理论上讲,你最终会回到你出发的那个地方。这就像你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沿着一条“直线”前进,最终会回到起点。如果你是在一个平面上前进,那么你只会一直走下去,除非你遇到一个边缘然后停下来,或者遇到一个障碍物。

这种“环游”的可能性,只能在一个封闭的、曲面的表面上实现,而这个表面,就是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但我们每一次的远行,都在默默地印证着地球的球形本质。

五、月食的证据——地球投下的阴影

还有一个非常古老却又非常直观的证据,那就是月食。当发生月食时,我们看到的是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亮上。仔细观察这个影子,你会发现它总是圆形的,无论地球在月食发生时处于什么位置。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盘,那么它的影子在月亮上的形状会根据它朝向月亮的角度而变化。有时候会是椭圆,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条直线。但事实是,无论何时何地发生月食,我们看到的地球影子始终是圆弧形的,它就像一个圆球切出的一个部分。只有球体,在任何角度下投射出的影子,其边缘都是圆弧。

六、不同纬度的星空——星座的变化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地球的不同地方旅行,比如去到赤道或者更远的南方或者北方,你会发现你看待星空的方式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你现在的位置,你看得到 ciertas 星座。但如果你往南走,你会发现一些你之前看到的星座会慢慢沉到地平线以下,而一些你之前没见过的星座会从地平线升起来。反之,如果你往北走,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你所处的观察角度一直在变化。就像你在一个球体上移动,你看到的远处物体的相对位置会因为你的移动而改变一样。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天气晴朗,你应该能看到同样的星星,它们相对的位置也不会因为你的南北移动而发生如此规律性的变化。

总结一下,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串联起来,就构成了地球是球形最有力、也最易于理解的证明。

消失的船只告诉我们,地平线是弯的。
时差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转动,并且是圆的。
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证明了地球的曲率在影响我们的视线。
环游世界是地球封闭曲面最直观的体现。
月食的圆形影子是地球形状的直接证据。
不同纬度的星空则是地球球形结构对我们观察宇宙影响的证明。

这些都是古人就已经通过细致观察而发现的规律,远在有了航天飞机和卫星照片之前,人们就早已知晓并接受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事实。所以,下次当你站在开阔的地方,不妨想想这些,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奇妙和广阔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拓扑学的角度来考虑或许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题目中提到有人认为“坐船环游地球一周”即可证明地球表面是个球面(2-sphere),而在flat earth society 所提出的模型(以下简称FET)中,即便“环绕世界一圈,回到起点”也并不能很好地证明“球面说”。事实上,只需要稍微改进一下“环绕地球一圈”这个方法,即可分辨FET与球面模型的区别。


首先想象一下,地球上举办了首届环球马拉松锦标赛(TODO:想个好点儿的例子/*or not*/),比赛路线必须是首尾相接的,像这样:

结果, 没有选手完成比赛,因为赛道太长了。于是,组委会决定逐年缩减赛道长度,直到有人能完成比赛。同时,出于节省成本考虑(就当是这样吧),新赛道是通过贴着地面连续移动旧赛道而形成的。几年下来,马拉松赛道被修成了这样:

对你没看错,因为前些年口碑太差,已经没有人愿意参加比赛了,所以赛道的长度最终归零,赛事委员会 运 营 爆 破。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赛委会转而信仰FET,运营爆破可不可以避免呢?首先我们来试图理解一下,从拓扑学的角度来看,FET到底说了什么。就笔者在FES论坛上的观察来看,其信众自身也没有对“平面地球的边界是什么样的”形成统一的意见。在此举两个我看到的说法为例。


首先是吃豆人说,即“从屏幕底端走进去便会从屏幕顶端走出来”。当然,吃豆人的屏幕一般是方形的,而FET模型是个圆盘,这该怎么办?没事捏一捏就好了:

其中 代表FET圆盘边界上的两条线段。至于为什么只用两条就够了,因为对于线段 上任意一点 ,进入 的人都会出现在与之“虫洞相连”的 点。由此,上下两条边界线段可以视为同一条(注意方向),左右边界同理。接下来我们把圆盘变方,使线段 分别映射到 ,同时保留他们之间的“虫洞关系”。不要问我为什么能这么做,你大概不会想听。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对应粘好:

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加直观的吃豆人世界:一个甜甜圈的外表面!回到马拉松组委会的运营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最开始的赛道是 或者他们之间的任意组合(e.g. 跑2圈 再跑-1圈 )的话,无论沿着地球表面(禁止挖坑!)连续挪动赛道多少次,赛道长度都不可能变成零。世界线由此发生了改变,组委会的赛道永不trivial!后人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段历史:


下面再来看第二种FET的说法,毕竟之前的吃豆人说看上去有点不自然不神赋:“边界上的这四个(或者一个)端点是怎么选出来的?有什么说法么?”为了避免他们的教义在未来产生分歧,我挑选了一个更加自然的版本:

如上图所示,若走入FET圆盘边界任意一点,便会从其与北极点(圆心)的对称点走出。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只有一只右脚跨入地球边界时,你将会暂时拥有两只左脚。(不是我说,这样还能跑马拉松么?)为了直观考虑,现在将这个圆盘视作与之同胚的半球面,马拉松组委会可以设计这样一条赛道:

其中 关于球心对称(注意这里的球心并不在地表,地表是个上半球面)。在这条世界线中,我们的赛道是否会消失呢?一个 直观的想法是“会消失”,因为我们可以这样逐渐重修赛道:

即:每次都将 拉近,直至重合,从而脱离边界,慢慢缩为一点。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已经要打我了,很好,事实上这样的修法是行不通的。请看下图:

当 点顺时针(从上往下看的话)移动至 时,其对称点 同时也会沿顺时针方向移动至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拖动 ( ),它都会和赛道的另一端隔着一整个地球,我们的马拉松赛事又一次避免了消失的命运!古人有诗为证:


综上,用低科技向常人证明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非什么FET的方法就是:办几场马拉松


06/19/2018更新:活过了期末( ´ ▽ ` )ノ,来试着对评论区的常见疑问做一些补充:

  1. 我写答案时对“低科技”和“常人”的理解可能确实出现了偏差... 我脑海中的低科技是:人类不用提高生产力就可以达到的科技水平。比如代数拓扑就是低科技,因为山顶洞人拿着树枝在岩壁上也可能发展出严谨的数学。而航空航天就绝对是高科技了,毕竟不经历多次工业/产业革命是上不了天的。然后说到常人,我想的实际上是:不需要具备任何关于这个宇宙的知识的人。比如你可以不知道重力是什么或者光是如何传播的,但依旧(hopefully)看懂这个答案。
  2. 这篇答案的完整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地球是球面,则任意马拉松赛道都可以缩至一点;而对于另外两种地球模型,存在无法缩为一点的赛程。其实在甜甜圈和射影圆盘上是存在可以收缩的赛道的,毕竟任何群都有个identity element. 那如此说来,如果我们想要证否FET,岂不是需要遍历所有赛道并验证其可收缩性?其实并不用这么麻烦,因为在上述例子中,永不停办的马拉松赛道是可以有意构造出来的。比如在甜甜圈上,你可以让赛道穿且仅穿过 边界一次,从而得到理论上不可收缩的赛道。那么如果这样一条赛道最终还是消失了,我们就可以证明地球不是个甜甜圈(so sad)。
  3. 这篇答案事实上略有偏题:我着重介绍了球面模型与FET的分辨方法(i.e. 其基本群不相等),但若是想证明地球表面确实同胚于二维球面,还需要一些不那么直观的证明过程,田某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就 鸽啦_(:з」∠)_
  4. 顺便提一下这个证明需要用到的假设:一、地表的拓扑是其作为三维欧式空间(with standard topology)的子空间,所诱导出的拓扑(i.e. 我们在地表上依据某种规则画了一堆圈圈);二、地球表面是个无边界的二维流形(i.e. 你站在任意一点,都可以找到一个包含你的圈圈,并且该圈内的地表很像是个光滑的圆盘);三、地表是紧的(i.e. 对于任意一堆覆盖整个地表的圈圈,你都能从中找到有限个圈,并使它们依然覆盖整个地表);四、地表是路径联通的(i.e. 任意两个地方都可以用“赛道”相连)。

扩展阅读:环面与射影圆盘基本群的代数结构

上文提到了甜甜圈的基本群是 ,那么基本群是什么呢?不不不我并不想讲这个... 我们可以试着用一些直观的方法,绕过基本群或者群的定义,来感受一下代数结构和拓扑空间的对应关系。

想象一下,马拉松组委会让我们交一份报告,把甜甜圈上所有不可收缩为一点的赛道全部写下来(若一条赛道可以通过逐渐移动的方式变成另一条,则这两条赛道算作同一条)。emmm... 这要如何下手呀?别急,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来。首先, 肯定是一条, 也可以。好像先跑一圈 再跑一圈 也是可以的,我们就把这样的赛道记作 吧。想来,好像 的所有组合都可以,比如让我随便写一条出来: ,这样的话,似乎所有由 这两个字母组成的有限长度的字符串都是可以的?但是这样会不会有重复呢?现在想象一下如下的赛道移动: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上述的移动,赛道 变成了赛道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 组成的字符串,我们都可以交换 的顺序从而简化表达。比如之前提到的 就可以简化为 。由此我们发现,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整数( say )来表达任何赛道()。于是我们最终上交的报告便是: 。当然还要记着告诉组委会, 这个元素对应着会消失的赛道,千万不要选。


下面来考虑射影圆盘地球。我们的报告在这个位面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知道赛道 是不可缩为一点的。于是... 我们是不是可以重复 很多次来得到不同的赛道呢?现在想象一下我们跑了两遍 ,这两次分别用 来表示。现在考虑下面的移动方法:

可以看到, 是可以缩成一个点的。事实上,这个空间里的赛道只有两种:越过边界奇数次的赛道和越过边界偶数次的赛道。于是我们的报告就可以是: ,其中 对应着所有可以缩为一点的赛道。


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了,这两份报告正是环面和射影圆盘的基本群( •̀ .̫ •́ )✧


参考教材:Algebraic Topology by Allen Hatcher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经典实验“傅科摆”。


这张图中的设备便是巴黎先贤祠拱顶下的“傅科摆”,是人类第一次用精准的实验,证明了地球存在自转。因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地球是圆的,但即使不知道,这个实验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是维基百科“傅科摆”词条下的一张示意图,绿色部分为钟摆摆面在地面的投影。当初始晃动钟摆后,摆面会相对于地面顺时针转动。





摆面的转动速度极其细微,而单摆又很难长时间持续摆动,所以生活中不易观测。法国人傅科是以67米长的钢索悬挂着一颗28千克重的铅锤,才完成了这个实验,成功观测到了单摆摆动平面以每小时顺时针方向11°,以32.7小时环绕一圈。


单摆的摆动平面之所以会发生转动,来源便是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虽然名为“力”,但实际不存在,跟离心力一样是一种假象力,在中学地理和大学物理中都有介绍。


下图来自维基百科“科里奥利力”词条,可以直观解释科氏力。图中圆盘相对于参考系旋转,而黑色质点相对于参考系直线运动,所以黑色质点相对于圆盘的轨迹币便成为了一条曲线。好像有一个外力促使黑色质点的轨迹发生偏移,所以称这个“力”为科里奥利力。






由于地球自转,所以任何在水平方向有速度的物体都会受到科里奥利力。在我印象中,地理必修内容就介绍过科里奥利力对南北半球气旋方向的影响,此外也会导致南北半球河道两侧的冲刷程度不同。


用大学物理的知识,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科里奥利力的公式:

其中 和 分别代表质点的质量和运动速度, 代表旋转体系的角速度。补充下,这个公式跟地球形状无关,是由牛顿力学推导得出。


而通过实验观测,可以得出傅科摆摆面转动速度是均匀的,其周期满足:

其中 为维度,例如在北纬30度的地方,傅科摆周期为2天。因为这里使用的纬度,相当于默认了地球是圆的。所以假定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可以收集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可以测得越靠近赤道,傅科摆周期越长。


再将科氏力公式和傅科摆数据相结合,便能推导出地球是圆的



接下来我们讨论,如果地球不是球形,而是个平面,那么傅科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场景1:假如地面存在一个轴心,转轴垂直于地面,也就是整个大地沿着轴心转动,那么傅科摆的运动周期跟所处位置无关,永远等于地面的自转周期,而摆面的转动方向取决于自转方向。那么如果两地傅科摆周期不同,即能否定该场景。如果对方承认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那么一个地方的傅科摆数据就足以否定这个场景。

场景2:假如地面存在一个轴心,转轴平行于地面。这个场景比较诡异,相当于翻天覆地。见下图,请大家把这个圆当作一个平面,而不是一个球。那么角动量方向如图所示,这个时候,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科氏力的方向永远垂直地面,某些运动角度时科氏力为0。在这一场景中,傅科摆的摆面不会转动。

而其他任何旋转方式,其观测结果都将是各地傅科摆周期相同,等于地球周期。

换句话说,如果地球是个平面,无论它怎么自转,都跟傅科摆的结果对应不上。


综上,我觉得傅科摆实验就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而且很多科技馆和天文馆都有傅科摆,比如北京天文馆,可以去看一看。这满足题目“从零开始”的要求,因为证明牛顿三定律的实验和傅科摆实验都不复杂。


我知道这个证明并不容易,科氏力的推导需要微积分。但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不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方法(观测不同地太阳角度,需要电话这种同步沟通工具。获得地球照片需要卫星。)


如分析有问题,敬请指出。

user avatar

反对所有高票回答, @刘尚@Mandelbrot 的回答不仅无法证明地球是圆的(球),甚至连地球有巨大弧形结构都无法证明。事实上,他们所提出的证明几乎不具有任何排他性,任何一个有边界(无论边界是弧形的或者是直的)的简单地球模型都可以符合他们的证明。他们声称他们的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甚至还可以估算地球半径,都是建立在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基础之上的,是陷入了现代人对地球形状已早有定论的思维误区。

刘尚同学的回答提到了在海边拍摄日落时,发现水面上太阳的倒影比太阳本体要小。答主提供了一个基于地球是球体的解释并给出了光路图。然而这并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如下图所示的有界平面地球模型仍然可以再现答主提供的光路图。

在我的光路图中,两条实线仍然表示太阳上边缘通过直射和反射进入观察者(小丑)眼睛的光路,虚线仍然表示眼睛所见的海平面方向。如果太阳半径,小丑和海平面距离,小丑站立地点高度满足一定关系,倒影像的张角仍然可以小于太阳本身的张角。



至于我画的海平面为啥是垂直的,这在诸多神话故事,幻想小说的世界观里面都有类似的世界观。比如过了海平面就是一个巨大的瀑布飞流直下涌向世界的另一侧或者宇宙空间,便在骑桶人(这里应该 @李棠溪 )的奇幻小说《归墟》和电影《加勒比海盗》里出现过类似设定。或者整个地球不过是放在一个巨大的透明鱼缸里面,大海的尽头是鱼缸的透明玻璃,而鱼缸放在上帝的桌上。

而Mandelbrot同学的证明也有类似问题,任何一个有边界的地球模型,包括天圆地方,陆地是如木头一样漂浮在海上、而太阳从海里钻出落下……都可以有不同高度位置日落时间不同的观测结果。例如下图的模型:



个人认为,向没有地球观念的常人解释地球是圆的(球),最简便而又精确的方法便是利用“时差”。让他感受下,同样是北京时间,上海的日出比同一天的成都早一个小时又十分钟。而奇怪的是,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也差不多同样远,日出时间却只相差十分钟(以春分日为准)。你从北京上午十一点钟上飞机,经过十二小时的飞行你以为你下飞机的时候应该是深夜十一点,结果你却发现目的地西雅图迎接你的是早上不到八点钟的太阳……


见多了时差,就可以轻易理解,能够解释这些的最简单模型就是——地球真的是个球呀!

user avatar

如何向普通人证明圆周率是3.1415926?

如何向普通人证明中国领陆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如何向普通人证明阿波罗登月是真事?

你为何要证明?随便拿个地球仪就知道了。随便看一看谷歌地图就知道了。了解一下“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就知道了。

但是就是有人不信,别给他证明了。但凡是普通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偏要说“我没亲眼看到我就不信!”这种人你怎么证明他也不信。

很多复杂的观点,是由基础理论、定律来证明的。但是要证明一个基础理论,有时候明明很简单,就是有人不信。

1+1=2,怎么证明?别证明了,2这个数字的定义就是“比1大1的数字”。

记住,你永远战胜不了一个纯sb,因为他会将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样低,然后利用他丰富的sb经验战胜你。

user avatar

直接上高清无码无PS大图不就完事了。还不相信的话,在Google地图里放大,把他随地大小便的照片找出来给他看。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用最朴素也最实在的方式,向你证明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一个平坦的画布,而是一个浩瀚无垠的球体。这其中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科学理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一、看那在地平线上消失的船只——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你有没有试过站在海边或者大湖边,目送一艘远去的船只?.............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如何用初等方法证明 k 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一步一步来,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语言,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是什么东西。什么是 k 阶齐次线性常系数递推数列?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数列,它的每.............
  • 回答
    要证明这个命题,我们需要用到一些复变函数论中的经典工具和概念。这个结论是黎曼映射定理和刘维尔定理的一个有趣推论。命题: 若整函数 $f(z)$ 的值均位于右半平面,则 $f(z)$ 恒为常数。这里,“整函数”指的是在整个复平面 $mathbb{C}$ 上都解析(可微)的函数。右半平面指的是所有实部大.............
  • 回答
    假设我们有一个定义在实数域 $mathbb{R}$ 上的连续函数 $f$。我们已知存在一个有理数 $a$ 和一个无理数 $b$,它们都是 $f$ 的周期。我们的目标是证明 $f$ 是一个常值函数,也就是说,$f(x) = C$ 对于所有的 $x in mathbb{R}$ 都成立,其中 $C$ 是一.............
  • 回答
    国常会提出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1.5万亿,这可不是小事,它背后牵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也预示着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要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意味着啥,对未来又会产生哪些影响。为啥要让利?深层原因得挖挖首先得明白,国家这么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现实需求的。咱.............
  • 回答
    遇到这样的女同事,确实是个棘手的局面,而且这种事在职场里并不少见。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还善于利用领导的信任,这就像在玩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你需要的是策略和耐心,而不是意气用事。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她的动机。 权力欲或竞争关系: 她可能把你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通过打压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缺乏安全.............
  • 回答
    虎门大桥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是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摇摆”,桥身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剧烈地晃动着,仿佛随时可能断裂。幸运的是,最终是有惊无险,但这次事件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社会中许多人科学知识的“裸奔”状态,尤其是关于风、结构以及工程原理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这次事件最让人唏嘘的,不是桥.............
  • 回答
    关于“常健身的魁梧男性能否徒手夺取常人握住的刀具”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力量、技巧、速度、反应以及对危险的认知等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可能”或“不可能”可以概括。我们得仔细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魁梧男性”和“常人握住的刀具”。 魁梧男性: 这通常意味着这位男性拥有远超常人的肌肉量、力量和爆.............
  • 回答
    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相信不少人即便时隔几年,依然会心有余悸。这不仅仅是一起校园污染事件,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应试教育体系和地方监管的脸上,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孩子们赖以生存的学习环境和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事情最早暴露出来,是2016年的4月份。常州外国语学校的一些学生家长,开始注意到孩.............
  • 回答
    常州五年级女孩坠楼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通告内容,特别是关于“作文是抄袭,修改符号是学生所画”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含义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导致这份通告发布的事件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通告是针.............
  • 回答
    常州小学女生作文课坠楼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而其中关于老师批改作文并要求“传递正能量”这一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教育中非常敏感和关键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传递正能量”本身并没有错。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表达阳光向上的情感,这是教育的应有.............
  • 回答
    常程从联想离职,然后空降小米担任集团副总裁,这件事情在当时绝对是科技圈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相当多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这件事。一、 常程其人:一个自带话题性的明星高管首先得聊聊常程本人。在联想的日子里,他绝对是一个自带流量和话题性的人物。他主导的联想ZUK和后来的联想手机业务,虽然整.............
  • 回答
    常州大学的“学霸宿舍”火了,原因挺魔幻——8名同学全部考研成功,本该是喜事一桩,被大家交口称赞的奋斗典型,结果却招来了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声音,甚至带点嘲讽意味。这事儿,细品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思考。咱们先掰扯清楚“学霸宿舍”是怎么回事。据报道,这8位同学来自同一个宿舍,他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最终.............
  • 回答
    一眼千年,价抵万金:常玉《曲腿裸女》的亿元身价,藏着怎样的艺术密码?当常玉那幅《曲腿裸女》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1.98亿港元的天价落槌,整个艺术界都为之侧目。这不仅仅是一幅画的成功拍卖,更是对一位被埋没多年、如今终于绽放光芒的艺术大师的致敬,也引发了我们对这幅作品及其背后艺术价值的深入探究。1. 1.............
  • 回答
    常德津市悬赏万元破译古印度金币秘密,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常德津市,一个在中国湖南省的普通城市,竟然会因为一枚古印度金币而出重金悬赏,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仔细想想,这件事情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有趣的点。首先,古印度金币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这枚金币不是普通的金币,而是“古印度”的,这意味.............
  • 回答
    常德会战,这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波澜壮阔的战役,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对抗,更是一次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要评价这场会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一、会战的背景:生死存亡的考验1943年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
  • 回答
    常州这起事件,确实让人感到心惊和不解。一个男人,在长期的婚姻关系中,遭受了妻子反复的暴力对待,从刀砍、玻璃瓶刺伤,到最终被驾车撞击致全身多处骨折,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务事”的范畴,触及到了法律和人道的底线。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名男子所遭受的伤害的严重性。“长期被妻子刀砍、玻璃瓶刺”,这表明他并非一次性.............
  • 回答
    “常听古典音乐者比听流行音乐者的品位高”——这种说法,相信不少人在生活中都听到过,或者自己也曾不自觉地这么想过。这就像一种不成文的标签,轻易地将音乐爱好者分成了三六九等。但仔细琢磨一下,这种划分真的站得住脚吗?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过于简化,甚至有些狭隘,它没有考虑到音乐本身的丰富性,更忽视了“品味”这.............
  • 回答
    常州民警“嫖娼后亮证勒索”事件,无疑是一起触目惊心的“警钟”。这起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更暴露了在权力监督和行业自律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事件的经过与细节:据公开报道,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常州民警在执行公务期间,因故与一名卖淫女发生了性交易。然而,事件的恶劣之处在于,这名民警在事后并未.............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