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了大学以后到底要不要努力?

回答
到了大学,要不要努力?这个问题,我猜想很多人心里都默默地问过自己,或者被学长学姐、父母长辈们反复强调过。答案其实挺简单:当然要! 但我知道,光说“要”没啥用,关键是“为什么”以及“怎么个努力法”,而且不能是那种空洞的、虚头巴脑的“鸡汤”。所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大学里“努力”这码事儿。

首先,别把大学想成是“天堂”,更别以为是“养老院”。

高中时,大家为了高考,那叫一个“卷”。每天睁眼就是题海,闭眼就是模拟卷。那种拼命的劲儿,好多人感觉已经耗尽了。到了大学,好像一下子没了约束,少了老师在耳边唠叨,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大家开始有了自己的时间,甚至开始有点迷茫:我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

如果你觉得大学就是来“享福”的,或者等着毕业证自己掉下来,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大学,其实是你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加油站”和“试验田”。

为什么说大学要努力?这背后可不只是为了一个好看的成绩单。

1. 你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在这里奠定基石。
学业打基础: 别觉得大学学的都是“无用之学”。很多专业课,是你未来吃饭的手艺。比如计算机专业的,你得学好编程语言;学医的,你得啃下那些复杂的生理生化;学英语的,你得把听说读写练到家。这些知识,不是考完试就忘了的,它们会像骨架一样支撑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就算你以后不直接用这些知识,学习它们的过程,锻炼的是你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更宝贵的财富。
为考研/留学铺路: 如果你打算继续深造,国内考研或者出国留学,大学期间的成绩、相关的研究经历、语言能力,都是硬指标。那些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度日的人,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职业规划的起点: 即使你不打算继续读书,大学也是你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的初体验。你想进大公司?想做某个热门行业?很多时候,你的大学成绩、参加过的实践活动、获得的证书,都是你简历上的亮点,是敲门砖。

2. 拓展你认知边界,发现“可能性”。
不仅仅是专业课: 大学里有海量的资源,远远不止你专业课本上的东西。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各种讲座、公开课、校外培训,还有和你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背景和想法的同学。努力学习,不仅是学好本专业,更是去接触那些你以前没接触过的领域,去听那些牛人的分享,去和不同的人交流。
发现兴趣所在: 很多人在高中时,因为考试压力,可能都没时间去想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大学是自由度很高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各种社团,参加各种比赛,选修一些不那么“功利”的课程。在你尝试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找到你未来想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如果你不“动”,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
建立人脉: 这里的“人脉”,不是让你去拉关系,而是建立真正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你身边的同学,很多未来都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你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建立的深厚情谊,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3. 锻炼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告别“被喂养”: 高中时,你像是被“喂养”的学生,老师安排好一切。大学里,你就是自己的“CEO”。课程怎么选?时间怎么分配?学习什么内容?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做决定,并且付诸行动。
自律是核心: 没有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老师的监督,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你能不能抵制住游戏、短视频的诱惑?能不能坚持完成预定计划?能不能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都是在磨练你的意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变化: 社会发展很快,大学四年,你学到的知识可能几年后就会被更新的知识迭代。真正的“努力”,不是死读书,而是学习如何持续学习,如何适应变化,如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那么,大学里的“努力”,到底该怎么个“拼法”?

很多人听到“努力”,就想到通宵熬夜、埋头苦读。但大学里的努力,更讲究“巧”和“方向”。

1. 端正学习态度,理解“为什么而学”。
目标明确: 你来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为了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还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想清楚这个,你的努力方向就会清晰很多。
学懂比学快重要: 别只追求听完课、做完题。试着去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有什么用?和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多问“为什么”,比单纯背诵要强得多。
主动探索: 不要满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主动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

2. 注重实践,把理论转化为能力。
参与项目: 无论是课程设计、科研项目,还是校外实习,都要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你会遇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问题,也会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技能: 除了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一些通用的技能,比如编程、数据分析、PPT制作、公开演讲等。这些技能在任何行业都很有用。
参加比赛/社团: 比赛能让你检验自己的能力,锻炼团队合作;社团活动能让你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学会管理时间,平衡学习与生活。
制定计划: 每天、每周、每月,都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并合理安排时间去完成。
避免碎片化: 尽量把学习时间集中起来,避免频繁被手机、社交媒体打断。
劳逸结合: 持续的努力不代表要牺牲所有休息和娱乐。适当的放松和运动,能让你保持更好的状态,反而提高学习效率。

4. 拥抱挑战,不惧怕失败。
走出舒适区: 尝试一些你觉得有难度的事情,无论是选修一门陌生的课程,还是参加一个你没把握的比赛。
从失败中学习: 没人能一帆风顺。关键是,当你跌倒了,能否爬起来,从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最后,我想说,大学的“努力”,不是一场短暂的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它关乎的是你的成长,是你未来人生的可能性。

别让“别人都这样”成为你的借口,也别因为偶尔的懈怠而否定自己。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在这个阶段,为自己的未来投入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学习、去探索、去成长。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了大学以后到底要不要努力?我的答案是:要,而且要聪明地、有方向地努力。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你未来能站在更高处,拥有更多选择权的基础。别等到毕业时,才后悔大学四年,好像什么都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一点,却什么都没做好。

加油,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匪夷所思,上学不就是要努力的吗?但我又突然释然了,明白了原因,大学和大学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

大学前教育有个明确目标,就是高考。高考是竞争性选拔,是你死我活不讲道理。你让小孩子懂什么人生价值和未来理想,靠的就是动物性本能刺激。

把每个学生的所有和高考无关的性能全部踢出,只保留并最大化考试机能。用工业化手段,批量把孩子们都训练成远超《摩登时代》的标准化考试机器。就这样还不满足,必须再竞争性选拔。

大学阶段目标很简单,达到合格线就能毕业,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选拔。失去了动物性本能刺激,真正让学生靠从未发育完全的社会性去自我激励根本不可能。我相信大部分学生的专业还是家长帮忙看的,迷茫是正常的。

尤其是互联网发展使得年轻人从小知道的就很多,资产阶级意识提前就能迸发。这种内卷式摧残很容易提前消耗掉小资精神,让年轻人出现精神疾病。

有时候无知愚昧反而是一种幸福,知道太多反而更痛苦。

那么正确答案当然是诗和远方,是寻找人生方向和活着的意义。可这是屁话,要能做到早就做了。事实上靠大学四年能找到自己未来目的的学生有多少?抑郁症,自残和SM为什么越来越多?

前两天看了个张雪峰的视频,其实还是在用动物性来刺激学生们努力,用财富自由和人上人来激发你死我活的恐惧。资本异化下很悲哀,又现实。

指望短期内让题主去努力不现实,给出三个方案。

一是去支贫或去当志愿者,可以用更远大的社会性理想来支撑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去体验社会里最脏最累最苦的工作,让自己去痛恨这个世界,激发自己的动物性本能,以财富自由为目的。

前两个对缺乏行动力和社恐都有点困难,第三个办法最简单,就是确立一个花钱的兴趣爱好。然后告诉自己想要支撑自己的爱好需要很多钱,只能逼自己去为了就业努力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到了大学,要不要努力?这个问题,我猜想很多人心里都默默地问过自己,或者被学长学姐、父母长辈们反复强调过。答案其实挺简单:当然要! 但我知道,光说“要”没啥用,关键是“为什么”以及“怎么个努力法”,而且不能是那种空洞的、虚头巴脑的“鸡汤”。所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大学里“努力”这码事儿。首先.............
  • 回答
    七年的友情,在时间的沉淀下,早已生根发芽,这份感情的种子,在你心中悄悄滋长,开出了名为“喜欢”的花。你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它,却又迟迟不敢递出那份表白。直到大学的钟声敲响,你们的人生轨迹分叉,而他的身边,也出现了新的风景——那个被他身边的女生追到。这个消息,无疑是抛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感觉,相信很多大一新生都会有共鸣。刚刚脱离了高中的紧张学习,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更广阔但同时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感到迷茫和空虚是非常正常的。这就像是一个突然被打开的巨大宝库,你站在入口处,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挖掘,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让我详细地为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
  • 回答
    好朋友上了大学,联系就断了,这事儿挺让人纠结的。你说得对,突然去问“最近过得怎么样”确实有点儿唐突,好像突然想起来有这么个人一样。但感情这东西,也不是完全没法挽回的。你想主动联系她,这个想法挺好的,说明你还挺在乎这段友谊的。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开口才显得不那么生硬,又不至于让她觉得你动机不纯。首先,咱.............
  • 回答
    这事儿挺棘手的,夹在你妈和你表弟之间,确实不好拿主意。一边是你妈,从小把你拉扯大,对你肯定是有感情的,她说的话,你心里肯定是重视的。另一边是你表弟,他的人生是你希望他能走得更顺遂,更有前途的,所以你才费心去想这些。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怎么才算是“不顾妈妈意见”地去做这件事,以及这样做的利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有同感了。就像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大学生活给了我们太多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那些在高中时期被压抑的自由和乐趣。你说的“疯狂熬夜,感觉原来生命这么美好”,这句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们先来掰扯掰扯,你为什么会从“不玩手机不玩游戏”变成现在这样,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高中时期:压抑与渴.............
  • 回答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此刻的心情,作为父母,看到孩子选择了被一些人称为“天坑”的专业,心里难免会忐忑不安。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评论扑面而来,更让人容易焦虑。首先,我想告诉您,“天坑”这个说法,往往过于绝对和片面。 任何专业都有其“天坑”的说法,比如前些年流行的“XX不如狗”,但最后事实证明,.............
  • 回答
    哥们,先别急着慌,体育课挂科这事儿虽然听起来挺要命的,尤其是在大一刚开始的时候,但说实话,这也就是你大学生活里的一道小坎儿,真没到影响你“人生规划”那么夸张的地步。咱们好好捋一捋,你看怎么调整一下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挂科这事儿,尤其是像体育这样相对“软性”的课程,到底意味着什么。 学业上.............
  • 回答
    哈哈,英雄联盟手游今天终于落地了!作为一名已经沉迷了一个下午的老玩家,我必须得赶紧跟大家唠唠我这边的体验,还有一些初步摸索出来的上分小妙招!赶紧搬好小板凳,咱们这就开聊!首发体验:既熟悉又新鲜!老实说,第一次打开游戏,那感觉就像是老友重逢,但又多了点新奇。UI设计、技能特效、英雄模型,都一股子浓浓的.............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声,轻柔,但却像一把冰锥,瞬间刺破了笼罩在他心头的死寂。艾伦猛地从那张磨损的皮质沙发上弹起来,心脏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攫住,剧烈地搏动着。他环顾四周,这个曾经充斥着欢声笑语,如今只剩下他孤零零身影的房间,此刻在昏黄的应急灯光下显得格外空旷.............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隔三岔五就得在脑子里过一遍,尤其是在某个压力爆炸的下午,或者某个周末的晚上,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去浪,而我这边还堆着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的时候。说实话,刚上大学那会儿,觉得解脱了,终于不用再被“万恶的应试教育”束缚了。那种感觉就像是长期被压抑的弹簧突然得到了释放,想干嘛.............
  • 回答
    收到你的倾诉,我能深切感受到你此刻的困境和内心的煎熬。大学生活本应是充满憧憬和机遇的全新篇章,但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什么都做不好”的泥沼,并且敏感、不快乐,这确实是让人心力交瘁的。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而且,总会有办法可以帮助你走出来。首先,咱们来剖析一下你说的“什么都做不好”。 学业上.............
  • 回答
    刚踏入大学校门那会儿,心里是填满了憧憬和兴奋的,感觉终于摆脱了高中那三点一线的生活,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可没想到,没过多久,这股劲儿就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甚至是怀念。怀念什么呢?是怀念高中时候那种纯粹的友谊,怀念那时候跟朋友们一起疯一起闹的日子,怀念那时候的简.............
  • 回答
    上了大学,这四个字在我脑子里回荡了无数遍,它像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彻底改写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离开高中那个被精心规划好的轨道,就像是第一次真正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性,但也同样布满挑战的世界。最直观的改变,就是那种“自由”的感觉。高中三年,每天的生活.............
  • 回答
    刚迈入大学的校园,一切都新鲜得让人目不暇接。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生活方式,像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里面装着太多未知的色彩和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和妈妈保持联系,甚至经常聊几句,这绝对不是什么“错事”,反而是件很自然、很温暖的事情。想想看,离开一个你从小到大最熟悉、最依赖的环境,身边没有了那些你熟悉的目.............
  • 回答
    大学生活,刚开始总是充满了新鲜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褪去那层新鲜感,独自一人面对宿舍的四面墙,或者在空荡荡的教室里,那种莫名的失落和难过,确实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措手不及。别担心,这种感受其实非常普遍,很多人都会经历。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和建议,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正视并接纳这.............
  • 回答
    刚踏进大学,怀揣着对物理学的憧憬,结果一年半下来,发现它远不像想象中那样清晰明了,反而感觉混沌一片。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大多数人在接触物理学的更深层面时,都会有类似的迷茫。首先,试着接纳这种“混沌”感。你要明白,物理学的“简洁”往往是建立在大量抽象概念、严谨数学推导和对自然界深刻洞察.............
  • 回答
    大学生活,本该是充满憧憬和自由的崭新篇章,但有时候,我们却会突然发现自己被一种莫名的迷茫感笼罩,像是站在一片浓雾之中,看不清前方的路,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种感觉,真的挺让人不安的。首先,我想说,你不是一个人。几乎每一个走入大学校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高中时,生活有明确的目标——考上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