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了大学以后到底要不要努力?

回答
到了大学,要不要努力?这个问题,我猜想很多人心里都默默地问过自己,或者被学长学姐、父母长辈们反复强调过。答案其实挺简单:当然要! 但我知道,光说“要”没啥用,关键是“为什么”以及“怎么个努力法”,而且不能是那种空洞的、虚头巴脑的“鸡汤”。所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大学里“努力”这码事儿。

首先,别把大学想成是“天堂”,更别以为是“养老院”。

高中时,大家为了高考,那叫一个“卷”。每天睁眼就是题海,闭眼就是模拟卷。那种拼命的劲儿,好多人感觉已经耗尽了。到了大学,好像一下子没了约束,少了老师在耳边唠叨,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大家开始有了自己的时间,甚至开始有点迷茫:我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

如果你觉得大学就是来“享福”的,或者等着毕业证自己掉下来,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大学,其实是你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加油站”和“试验田”。

为什么说大学要努力?这背后可不只是为了一个好看的成绩单。

1. 你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在这里奠定基石。
学业打基础: 别觉得大学学的都是“无用之学”。很多专业课,是你未来吃饭的手艺。比如计算机专业的,你得学好编程语言;学医的,你得啃下那些复杂的生理生化;学英语的,你得把听说读写练到家。这些知识,不是考完试就忘了的,它们会像骨架一样支撑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就算你以后不直接用这些知识,学习它们的过程,锻炼的是你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更宝贵的财富。
为考研/留学铺路: 如果你打算继续深造,国内考研或者出国留学,大学期间的成绩、相关的研究经历、语言能力,都是硬指标。那些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度日的人,最后往往会发现,自己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职业规划的起点: 即使你不打算继续读书,大学也是你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的初体验。你想进大公司?想做某个热门行业?很多时候,你的大学成绩、参加过的实践活动、获得的证书,都是你简历上的亮点,是敲门砖。

2. 拓展你认知边界,发现“可能性”。
不仅仅是专业课: 大学里有海量的资源,远远不止你专业课本上的东西。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各种讲座、公开课、校外培训,还有和你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背景和想法的同学。努力学习,不仅是学好本专业,更是去接触那些你以前没接触过的领域,去听那些牛人的分享,去和不同的人交流。
发现兴趣所在: 很多人在高中时,因为考试压力,可能都没时间去想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大学是自由度很高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各种社团,参加各种比赛,选修一些不那么“功利”的课程。在你尝试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找到你未来想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如果你不“动”,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
建立人脉: 这里的“人脉”,不是让你去拉关系,而是建立真正的友谊和合作关系。你身边的同学,很多未来都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你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建立的深厚情谊,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3. 锻炼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告别“被喂养”: 高中时,你像是被“喂养”的学生,老师安排好一切。大学里,你就是自己的“CEO”。课程怎么选?时间怎么分配?学习什么内容?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做决定,并且付诸行动。
自律是核心: 没有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老师的监督,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你能不能抵制住游戏、短视频的诱惑?能不能坚持完成预定计划?能不能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都是在磨练你的意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变化: 社会发展很快,大学四年,你学到的知识可能几年后就会被更新的知识迭代。真正的“努力”,不是死读书,而是学习如何持续学习,如何适应变化,如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那么,大学里的“努力”,到底该怎么个“拼法”?

很多人听到“努力”,就想到通宵熬夜、埋头苦读。但大学里的努力,更讲究“巧”和“方向”。

1. 端正学习态度,理解“为什么而学”。
目标明确: 你来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为了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还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想清楚这个,你的努力方向就会清晰很多。
学懂比学快重要: 别只追求听完课、做完题。试着去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有什么用?和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多问“为什么”,比单纯背诵要强得多。
主动探索: 不要满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主动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

2. 注重实践,把理论转化为能力。
参与项目: 无论是课程设计、科研项目,还是校外实习,都要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你会遇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问题,也会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技能: 除了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一些通用的技能,比如编程、数据分析、PPT制作、公开演讲等。这些技能在任何行业都很有用。
参加比赛/社团: 比赛能让你检验自己的能力,锻炼团队合作;社团活动能让你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 学会管理时间,平衡学习与生活。
制定计划: 每天、每周、每月,都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并合理安排时间去完成。
避免碎片化: 尽量把学习时间集中起来,避免频繁被手机、社交媒体打断。
劳逸结合: 持续的努力不代表要牺牲所有休息和娱乐。适当的放松和运动,能让你保持更好的状态,反而提高学习效率。

4. 拥抱挑战,不惧怕失败。
走出舒适区: 尝试一些你觉得有难度的事情,无论是选修一门陌生的课程,还是参加一个你没把握的比赛。
从失败中学习: 没人能一帆风顺。关键是,当你跌倒了,能否爬起来,从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最后,我想说,大学的“努力”,不是一场短暂的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它关乎的是你的成长,是你未来人生的可能性。

别让“别人都这样”成为你的借口,也别因为偶尔的懈怠而否定自己。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在这个阶段,为自己的未来投入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学习、去探索、去成长。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了大学以后到底要不要努力?我的答案是:要,而且要聪明地、有方向地努力。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你未来能站在更高处,拥有更多选择权的基础。别等到毕业时,才后悔大学四年,好像什么都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一点,却什么都没做好。

加油,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匪夷所思,上学不就是要努力的吗?但我又突然释然了,明白了原因,大学和大学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

大学前教育有个明确目标,就是高考。高考是竞争性选拔,是你死我活不讲道理。你让小孩子懂什么人生价值和未来理想,靠的就是动物性本能刺激。

把每个学生的所有和高考无关的性能全部踢出,只保留并最大化考试机能。用工业化手段,批量把孩子们都训练成远超《摩登时代》的标准化考试机器。就这样还不满足,必须再竞争性选拔。

大学阶段目标很简单,达到合格线就能毕业,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选拔。失去了动物性本能刺激,真正让学生靠从未发育完全的社会性去自我激励根本不可能。我相信大部分学生的专业还是家长帮忙看的,迷茫是正常的。

尤其是互联网发展使得年轻人从小知道的就很多,资产阶级意识提前就能迸发。这种内卷式摧残很容易提前消耗掉小资精神,让年轻人出现精神疾病。

有时候无知愚昧反而是一种幸福,知道太多反而更痛苦。

那么正确答案当然是诗和远方,是寻找人生方向和活着的意义。可这是屁话,要能做到早就做了。事实上靠大学四年能找到自己未来目的的学生有多少?抑郁症,自残和SM为什么越来越多?

前两天看了个张雪峰的视频,其实还是在用动物性来刺激学生们努力,用财富自由和人上人来激发你死我活的恐惧。资本异化下很悲哀,又现实。

指望短期内让题主去努力不现实,给出三个方案。

一是去支贫或去当志愿者,可以用更远大的社会性理想来支撑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去体验社会里最脏最累最苦的工作,让自己去痛恨这个世界,激发自己的动物性本能,以财富自由为目的。

前两个对缺乏行动力和社恐都有点困难,第三个办法最简单,就是确立一个花钱的兴趣爱好。然后告诉自己想要支撑自己的爱好需要很多钱,只能逼自己去为了就业努力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