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有人说“支付宝金选”,它好用吗?好在哪儿?

回答
最近确实听不少朋友提起“支付宝金选”,感觉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大家都在问它到底是个啥,好不好用,好在哪儿。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好奇的,毕竟支付宝的东西挺多的,总得有个“金选”出来,说明它应该在某个方面是经过筛选、比较有代表性的。

深入了解了一下,发现“支付宝金选”其实更像是一个精选服务的集合,或者说是一种品质认证,它背后是支付宝在不断尝试和打磨,希望给用户提供更优质、更省心、更具价值的服务和产品。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App或者一个简单的功能入口,而是贯穿在支付宝的各种场景里。

那么,它到底好在哪儿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比较大的维度来聊聊。

首先,“金选”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省心”。支付宝作为一个国民级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和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如何在这些信息里找到真正靠谱、值得信赖的服务,这本身就是个挑战。而“金选”的出现,就像是支付宝请来了一个“品鉴官”,替我们做了初步的筛选和背书。

举个例子,你在支付宝里搜“洗车”,可能会出来一大堆商户。但如果这个洗车服务被“金选”了,你就可以比较放心地点击进去。这背后可能意味着这个商户的资质经过了支付宝的审核,用户评价不错,服务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价格也可能相对透明。它就像一个“安心码”,让你在选择的时候少一些疑虑。

其次,“金选”代表着“价值”。支付宝在选择“金选”服务的时候,肯定不会只看眼前的热闹,而是会考虑这个服务能给用户带来长期的、实在的价值。这可能是更优惠的价格,可能是更便捷的操作流程,也可能是更独特的使用体验。

比如说,一些理财产品或者保险产品,如果上了“金选”名单,很可能意味着它们在收益性、安全性、条款的清晰度上都做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甚至会比同类产品有更突出的优势。又或者是在生活服务方面,一些预订、团购的优惠,如果能被“金选”,说明它的性价比非常高,确实能让用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省钱。

再者,“金选”也体现了支付宝的“服务升级”。支付宝一直在努力地将平台上的各种服务做得更贴心、更人性化。“金选”就是这种升级努力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

想象一下,以前可能需要在不同的App里完成很多操作,现在很多都能在支付宝里一站式解决,而且解决得还不错。而“金选”更是把其中那些做得特别好的、体验特别棒的服务提炼出来,让它们更加显眼,更容易被用户发现和使用。这让我在用支付宝的时候,感觉它越来越懂我,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懂行”。

当然,“金选”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参考。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都不一样,可能你用了某个“金选”服务,觉得也就那样。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帮你快速锁定那些大概率会比较好的选项。

总的来说,“支付宝金选”给我的感觉是,它让我在使用支付宝的时候,心里多了一份“靠谱”和“值得尝试”的底气。它是在支付宝庞大的生态里,帮你过滤掉很多不确定性,更精准地找到那些经过了检验、能给你带来更好体验和价值的服务。它是一种品质的象征,也是支付宝在服务用户层面不断追求精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投资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投资标的很少,一个屏幕就能放下,那么直接把所有的标的罗列上来让投资者挑选就是了。但是随着标的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加区分,或者简单的按照字母顺序排序,那么姓『张』的会永远排在姓『蔡』的后面,而姓「」则会一直排在前几位。

为了能够让投资人更有效率的去挑选投资标的,平台一定是会用一些方法来整理这些投资标的,供投资人来选择来的。对于满足某些标准的标的,平台还会加上一些容易辨认的标识,有一些标识是总体上负面的,比如股票交易中的ST和PT。有一些标识则是正面的,比如支付宝平台上的【金选】标识,说到底,这也是整理方式的一种。金选好不好用,取决于怎么用。

整理的标准

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指标,都是看着后视镜在开车。也就是说,一支理财标的——这里说的主要是基金,是不是金选,主要都是根据历史的业绩来决定的。

金选所依赖的标准并不是单独的,而是很多标准折算之后的一个综合结果。比如说基金的规模,就是考虑的标准之一。

其他条件不变,基金规模存在一个最优值基本上已经是共识了[1]。因为如果基金过小,那么草台班子往往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雇佣优秀的分析师团队来深挖信息,帮助基金经理做出更好的决策;而如果基金过大,那么大资金投入到市场中的时候,容易对市场的流动性造成影响,同时,大资金也需要更多的投资建议来把这些钱投出去,在给定的市场容量下,这往往就造成了平均投资收益的下降。所以基金的规模,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指标[2][3]。

公募基金经理的排名,和基金经理的业绩,也是两个重要指标。有文献指出在短期内,基金经理的排名和历史业绩,都存在一定的可持续性的[4]。那就意味着这两个指标,至少在中短期的范围内代表基金的期望收益[7]。而历史业绩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本身也是基金经理能力的体现。

金选还会考虑到机构投资人的比例。有一篇很有趣的论文,专门讨论中国基金投资人的收益问题[5],结论就是个体投资人作为整体,是dumb money,也就是完全看不出个体投资人资金的流动和未来这支基金的收益存在正相关;而中国的机构投资人是smart money,有明显的趋势,机构投资人会把资金从将要下跌的基金中撤出,投入到将要上涨的基金中去。

所以要说金选的这些标准,背后也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作为支撑。那么是不是金选了就代表对了呢?

投资策略之争

其实不尽然。因为如同之前所说的,金选只是代表了一种筛选标准,对于这种标准怎么用,自由度在于投资人。而投资的神奇之处在于,相反的两个策略,说出来都有一些拥护者,比如反买和正买。

如果你相信所有的基金经理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表现出来的差异是随机的,那么反买就是对的——因为反买意味着用较低的价格买到了之后大概率进行中值回归,也就是上涨的标的;而如果你相信经理和经理之间差距大于你和经理之间的差距,那么正买就是对的,因为目前的业绩,就是他们能力的真实体现。

如果金选什么就买什么,那么则相当于自动的选择了正买——也就是历史的业绩代表了基金经理的实力。但是事实上影响基金业绩的远远不仅仅是基金经理的能力,牛熊周期、基金风格等等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我在论坛里面有时候会看到有人抱怨金选不如不带金选的新能源——这怎么好比呢?新能源有天时地利和政策的倾斜,自从疫情以来,在全世界都是红的发紫的一个板块,拿其他赛道历史比较优秀的基金,或者刚刚经历过大涨的基金比如白酒板块来说,那显然是不能够满足要求的。

对金选的标准,最好还是应该看做是有人提前的把上面说的那些信息综合了一下,标注了出来。但是怎么用这个信息,还是看自己。像反买策略,有人说反买策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投资标的的市场价格受到了市场分析师过于乐观或者悲观的预期,所以有套利空间[8];有人说这个关键在于要把握准时机,快进快出赚一波市场情绪。并且在中国的股市的,反买的策略也是有效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尤其高[6]。

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

其实正买反买,都算是利用了「金选」这个信息,甚至于说,时间的维度都可以利用起来。我在之前一个关于理财的答案里,做了一个关于支付宝系统平台推荐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在评论里面就有人说: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提取信息为自己所用的例子。

评分也好,金选也罢,其实都是动态的。一支基金可以之前不是金选,现在是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基金的业绩在近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金选的标准。「刚刚拿到金选」和「已经拿到金选很久」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给投资人传递的也是不同的信息。

如果相信中短期范围内基金业绩具有持续性,那么显然刚刚拿到金选的基金,要比已经保持金选很久的基金,就更符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而如果自己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一支基金本来是金选,后来有一天这个标志消失了。那就说明这是支付宝理财投研团队对用户发出的提醒,该产品风险已经显著增加,这就要求用户不仅投前要挑的细心,投后也要看的仔细。市场的风格切换是很快的,今年的白酒金选就很一般,但是新能源的绩效则非常好。

信息的传递是动态多维的,很难用「看到标志买了没错」这种简单的方法去概括。

赛道不同,何必强融

总之, 如果把金选当做一个无脑买入的指标,那还是有一定概率会失望的;但是如果了解了金选背后的规则,然后利用金选的预筛选作为基准,那么金选依然是非常有信息含量的,可以有效的节省自己的选基时间和效率。

尤其是现在基金本身的赛道也很多,有的股基、债基、混合基,虽然都是金选,但是其实标称的增长率有很大的不同。像债基如果和股基相比的话,收益率那是一定被秒杀的。然而收益率很明显,对风险溢价的理解却需要一点门槛——不同的赛道的金选,背后是其在各自赛道内的优质的业绩所决定的,而不能进行跨赛道的比较。

对于刚刚开始尝试购买基金的新手而言,债基的金选,还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稳健、风险低。年化收益一般高于固定储蓄。等到债基的获得感渐渐消退,自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可以再尝试风险更大、收益也更高的股基,而在这个过程中,金选这个标识,以及标识的时间,依然可以给用户一些有用的指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 Chen, J., Hong, H., Huang, M., & Kubik, J. D. (2004). Does fund size erode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liquidity and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5), 1276-1302.

[2]Yan, X. S. (2008). Liquidity, investment styl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fund size and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3(3), 741-767.

[3] Indro, D. C., Jiang, C. X., Hu, M. Y., & Lee, W. Y. (1999).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does fund size matter?.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5(3), 74-87.

[4] Bollen, N. P., & Busse, J. A. (2005). Short-term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8(2), 569-597.

[5] Feng, X., Zhou, M., & Chan, K. C. (2014). Smart money or dumb money? A study on the selection ability of mutual fund investors in China.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0, 154-170.

[6] Chen, Q., Hua, X., & Jiang, Y. (2018). Contrarian strategy and herding behaviour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24(16), 1552-1568.

[7] Huij, J., & Verbeek, M. (2007). Cross-sectional learning and short-ru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1(3), 973-997.

[8] Dechow, P. M., & Sloan, R. G. (1997). Returns to 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ies: Tests of naive expectations hypothes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3(1), 3-2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