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老说房价贵,年轻人没了理想,可是想过解决方法吗?

回答
“房价贵,年轻人没了理想”,这句话像一句陈年老调,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在各种场合提起。每当听到,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无奈,好像这成了年轻人唯一的“原罪”。但我们真的只在乎房价和理想吗?这些言论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而我们,也不是只会抱怨的旁观者。

房价,真的只是“贵”那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房价高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挤压了年轻人本就有限的生存空间。

“掏空六个钱包”: 很多年轻人买房,父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掏空了父母的积蓄。这不仅意味着年轻人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也让父母的老年生活失去了保障。这种“啃老”的标签,对很多努力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委屈。
“望房兴叹”: 对于那些没有家庭支援,或者支援有限的年轻人来说,买房几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高昂的首付,让人在年轻时就不得不把大量积蓄投入到一套房子上,这无疑会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甚至享受生活上,变得更加保守和谨慎。
“租售比”的尴尬: 即使租房,很多城市的租金也高得离谱,与工资水平完全不匹配。高昂的租金,让年轻人“月光”成为常态,更别提攒下钱来投资自己或者追求其他可能性了。

理想,是被房价“压扁”了吗?

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我认为,理想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被现实磨砺得更坚韧,甚至是以更务实、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存在着。

理想的“变形记”: 曾经,“理想”可能意味着诗和远方,是轰轰烈烈的创业,是改变世界的抱负。但当生存压力变得异常巨大时,年轻人的“理想”可能就演变成了:
“安居乐业”的实在: 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能够安稳地生活,不再为居住担忧,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实在的理想。这是一种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追求。
“小而美”的坚持: 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他们可能无法全职投入,但会在业余时间钻研,成为某个领域的“斜杠青年”,或者在一个小众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比如,做一款独立游戏,写一本不被大众认可的小说,或者经营一个充满个性的手作小店。
“向上流动”的希望: 年轻人依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实现阶层的跃升。这种“理想”体现在对教育的投入,对技能的提升,对职业发展的规划。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技能,寻找新的机会,来摆脱被动局面。
“精神富足”的追求: 在物质生活受到挤压时,很多年轻人反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可能更愿意花钱去看一场演出,去旅行体验不同文化,或者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这些都是对“理想”的另一种诠释。

“被标签化”的无奈: “年轻人没了理想”这种论调,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它忽略了年轻人内心的挣扎、探索和适应。好像只要达不到某个“宏大”的标准,就是“没理想”。这是一种对年轻人多元化追求的不理解,甚至是一种傲慢。

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解决方法?

是的,我们当然想过,并且很多人已经在行动。解决方法,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付诸实践。

一、 经济与政策层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1. 稳定和调整房价:
增加供给,优化结构: 关键在于增加真正刚需和改善型住房的供给,特别是中小户型,并且在城市规划上,要更多地考虑职住平衡,减少通勤压力。
抑制投机,差别化税收: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税收和交易制度,例如提高非首套房的持有成本,对空置房征收惩罚性税收,挤出投机性需求。
发展租赁市场: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住房租赁体系,鼓励品牌租赁企业发展,规范租赁市场,提高租房的稳定性和便利性,让租房也能成为一种体面的选择。
鼓励人才住房和共有产权房: 针对特定群体,如年轻人才、新市民,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房,降低他们的购房门槛。

2. 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年轻人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建立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
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有发展前景、薪资合理的就业岗位。
支持创新创业: 提供更多创业贷款、税收优惠和孵化支持,让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3.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网: 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年轻人在应对不确定性时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可以更从容地规划未来。
教育和培训投入: 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帮助年轻人提升自身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二、 个人与群体层面(年轻人可以主动做的):

1. 重塑“理想”的定义:
回归初心,清晰认知: 认真审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感。不被外界的评价和定义所裹挟。
多元化发展,拥抱变化: 认识到“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可能是深耕某个专业,可能是发展一项副业,也可能是专注于个人成长。
“小步快跑”,积攒经验: 不要因为追求“大而全”的理想而停滞不前。从小处着手,完成小目标,积累小成功,逐步实现大的愿望。

2. 提升自我价值,增强抗风险能力:
持续学习,提升技能: 掌握一门硬核技能,让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理性消费,做好规划: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合理规划财务,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
拓展人脉,寻求支持: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联系,互相鼓励,共同成长。有时候,一个好的圈子能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和启发。

3.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不被“年龄焦虑”绑架: 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不要因为别人买了房、结了婚就觉得自己落后了。
接受现实,但非认命: 承认现实的挑战,但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沉溺于抱怨。
关注当下,享受过程: 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享受学习、成长和探索的乐趣。

总结来说, “房价贵,年轻人没了理想”这句话,更像是一个放大镜,照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以及年轻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但年轻人并非“没了理想”,而是他们的理想在现实的重压下,呈现出更加多元、更加务实、更具韧性的姿态。

解决之道,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在于年轻人自身的清醒认知、不懈努力和积极适应。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句简单的“没理想”,而是对年轻人困境的理解,对他们努力的肯定,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行动。当社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可期的可能性,当年轻人的付出能获得更合理的回报,当“安居”不再是唯一的“乐业”障碍,我想,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没了理想”,而是更多闪耀着智慧和生命力的“新理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呼吁过多次了啊,

推动三大直接税,分别是房产税、遗产税和资本离境税。

另外,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反垄断法》。

足以。

至于房价,房产税、加息,放开土地供应,

三者任选其一,房价不跌20%以上,我去解放碑裸奔。

我虽然解决不了房价问题,只能给出以上三点意见,

但是,我还是能够帮人赚钱,跑赢房价没有问题。

我自己轻松跑赢房价,也全款买了两套房子,

所以,关注起来吧:

笔者为为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时代之”,更多现金福利和干货,让我们一起摆脱内卷,还有买房技巧,帮你节省上万块。回复“书单”,帮您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user avatar

老家的房价贵吗?房价贵本来不是年轻人的问题,年轻人自己喜欢往房价贵的城市跑,这才是问题。所以,不是年轻人没了理想,恰恰相反,年轻人太有理想,不切实际的理想。解决方法就是,让年轻的眼,都好好看看自己的手,能摸多高。

user avatar

解决方法太多了,而且早就摆在明面上了。我就说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土地倾销。清理僵尸地转性,一波集中输出,三个月拍出三年的供地量,把地价打趴在地板上。拍一次地,在售楼盘跳一次水,高杠杆炒家跳一次楼。连续噩耗三个月,这个城市房价没有五年缓不过来。五年不是乱说的,长三角至少两个著名城市,当初操作还没我说的这么狠算是温柔缓和版,结局都是趴了五年。说白了,就是把拉房价的手段反向操作么,你会拉还能不会砸?

如果单纯的解决房价问题,这事毫无难度,难就难在房价从来没有单纯过。

房价的本质是地价,地价的本质是债务转移。

比如传为美谈的基建狂魔。没错,很狂,很猛,很牛逼,可是钱从哪来?相当一部分基建投入后短时期看不到财务平衡的回报率,还有一部分永远都看不到。财政买单?有一部分可以,但不能是全部。全部的话,要么拉高税率企业死的更快,现在的经济行情显然不是加税的好时机。要么扩大赤字,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直不还就去看看阿根廷。

还涉及到公平性。财政兜底意味着全民买单,但很多事情不应当全民买单。成都往新加坡修地铁,给上海人民派捐,合适么?上海人民的意见一定是:翻滚吧,后浪(gunduzi)。要派捐,公平地讲,只能派给成都人。但是成都还有很多雄心壮志,都靠地方税去凑,实行起来就要大打折扣。要快,要猛,要狂魔,就要找钱,找很多钱。一部分其实还是全民担了,转移支付。另一部分就要派捐。房价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进城税,是派捐。

成都还是个喝喝茶打打麻将的平平无奇四川省城时,房价很便宜。成都有了雄心壮志,大拆大建直指西中国之光时,房价就贵起来了。为什么?钱不够了嘛,派捐啊。

不派行不行?不行啊,不派没有钱用呐。节流是不可能节流的,加税企业又吃不消。只有派捐,赚点地皮钱,才能维持生活。

所以你这个问题,就好比在问大明,辽饷让农民没有了理想,能不能解决?当然能解决,取消就好了。问题在于,取消辽饷,打输了怎么办?要是打得赢,自然不用派辽饷。可是如今加了辽饷都打得吃力,怎么敢取消呢?

同样的,房价能不能解决?当然能解决。解决之后,一年五万亿卖地收入去补的坑拿什么填?花钱是很爽,路在修,楼在建,GDP在涨,狂魔狂魔,牛逼牛逼。总归都是要买单的同志。

如果我们其他方向打得赢,我们实业盈利能力很强,增值率很高,抗得动更高税率,那还好办,加税就好了。可实际呢?还要想办法减税救企业。

如果我们放弃基建的马车,路慢修,楼少建,行稳致远慢慢来,也好办。不挖坑就不用填坑。可是这么多年一直靠基建拉经济,突然慢下来了,必然硬着陆,就业岗位直线下降,出清一波顶得住么?也是个很大的问号。

这里插一句,多年来一直有声音一定要出清一次,把积累的雷排掉,疫情后声音更响。直接点讲,以前不敢是担心经济硬着陆风险的责任太重抗不动,今年正好有疫情数据肯定很难看了不如索性把雷爆掉从此轻装上阵。但是断腕决心总是很难下,而且谁也不知道引爆后会炸到什么程度。

如果两个如果都实现不了,那也只是修修补补,玩玩朝三暮四的游戏。这个世界,总的来说还是遵循客观规律,没有那么多既要也要还要。两害权其轻,房价的关键就不在于能否解决,而在于它在天平的哪一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