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用西药喜欢、相信最新研发的新药,而中药往往更强调祖传秘方、越老的药越好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药物研发、认知方式,乃至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很有意思。咱们不谈那些冰冷的“AI痕迹”,就从人的真实感受和逻辑来聊聊。

为什么西药热衷“新”?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进步”、“科学”和“效率”在作祟。

1. 科学的迭代与更新: 西方医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它的发展路径是不断地探索、实验、验证,然后推翻旧的认知,建立新的。新药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疾病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者找到了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的治疗靶点。比如,以前癌症的治疗可能就是靠放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现在有了靶向药,能精准攻击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就小多了。这种“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2. 研发机制的驱动: 大型制药公司是西药研发的主要推手。它们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专利保护是它们的生命线。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并获得批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赚取高额利润。这种商业模式天然就鼓励它们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保持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对创新的一种激励。

3. 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撑: 西药的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多期临床试验,用大量的科学数据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新药之所以被认为可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经过了这些“高标准”的检验。人们相信数据,相信科学的验证过程,所以新药的“数据支持”是其信心的来源。

4. 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很多时候,新药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过去无法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比如一些罕见病、顽固性肿瘤、病毒性感染等。当一种新药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挽救生命时,大家自然会对其趋之若鹜。

5. 媒体宣传和信息传播: 新药的上市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媒体报道和医生推广,这些信息会快速传达给公众,形成一种“新药代表着希望和前沿”的认知。

为什么中药强调“老”?

中药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它的逻辑是“传承”、“经验”和“整体调理”。

1. 历史的沉淀与经验的积累: 中医理论体系和大量方剂,是在几千年实践中不断积累、筛选、优化的结果。许多经典方剂,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流传至今,经过无数医者和病人的验证。这种“古老”不是落后,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成熟”和“可靠”。人们相信,经过数百年、上千年依然被沿用下来的方子,肯定是有道理、有效果的。

2. “辨证论治”的精髓: 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来调整方药。很多时候,经典方剂并不是僵化的“灵丹妙药”,而是基础框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变化。这种“老方”经过无数次“加减”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3. 对“新”的谨慎态度: 相较于西药的“单方、靶向”思路,中药更倾向于“复方、整体”的治疗理念。很多中药复方是多种药物的组合,作用机制复杂。对于中医而言,一种新的药物或配方,需要时间去理解其药性、配伍禁忌、长期影响等。因此,在没有充分的经验积累和理论解释前,中医界对纯粹的“新创方”会相对谨慎。他们更愿意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 文化认同与情感寄托: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中药不仅仅是治病的药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认同,使得“老字号”、“祖传秘方”更容易获得信任。

5. 对现代科学验证方式的局限性认知: 传统的纯中药复方,其复杂的药理成分和协同作用,很难用现有的西医单药、靶点研究方法完全解释清楚。这并不代表它无效,而是验证方式的不同。当人们看到某些“新药”在临床试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者效果不如预期时,反而会回过头来寻找那些“经历过时间考验”的传统方法。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西药追求的是通过科学进步带来的“突破性”改变。 它的信任基石是不断更新的科学认知和严格的临床数据。
中药强调的是通过历史传承和临床实践积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它的信任基石是漫长的时间检验和经验的传承。

这两种取向并非绝对对立,很多时候,现代科学也在努力去解读和验证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机理,一些“新中药”也在研发中。但就大众普遍的认知和倾向性而言,这种“追新”与“崇老”的现象,恰恰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命、健康和科学认知的不同路径。一个是“向未来探索”,另一个是“在过去汲取智慧”,各自都有其合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数据检验的思维定势,尊老敬老,就是个农耕社会的大数据原理,毕竟活过六十岁的老人,记性还好,也实诚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解读一整套康德拉捷夫长波的或者甲子轮回吧。

现代科学讲究统计学检验,大数据过程就更加透明可信了,尤其医药领域的双盲还是可控可重复和可稽核的。

所以读书也一样,要读经历了充分竞争而胜出的古书与洋书,近人汉书一定要甄别后读,不然会读出常凯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药物研发、认知方式,乃至文化传统等多个层面,很有意思。咱们不谈那些冰冷的“AI痕迹”,就从人的真实感受和逻辑来聊聊。为什么西药热衷“新”?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进步”、“科学”和“效率”在作祟。1. 科学的迭代与更新: 西方医学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化学、生物学、.............
  • 回答
    西方用真金白银换的香辛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西方对香辛料的需求这么大?西方用真金白银换取的香辛料,主要指的是一系列能够为食物增添风味、色彩和保存能力的植物性调味品。这些香辛料的产地集中在亚洲和非洲的特定区域,它们在欧洲遥远而稀少,因此被视为珍贵的商品。以下是一些西方历史上最受追捧的香辛料,以及它们为何.............
  • 回答
    在符文之地,魔法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而德玛西亚作为最强大的王国之一,对魔法的态度却显得格外严苛。塞拉斯的悲惨遭遇与拉克丝的公开使用魔法,这两件事看似矛盾,实则深藏着德玛西亚王国魔法政策的复杂根源,以及王国维护自身统治和秩序的深刻考量。首先,让我们来审视塞拉斯的经历。塞拉斯是一名法师,他的天赋在德.............
  • 回答
    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争论,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是贯穿了现代医学史,而且至今也硝烟未散。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站队,争得这么厉害,那得从几个层面上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认知和理论体系的根本差异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分歧所在。 西医:以“病”为中心,聚焦“器质性病变”与“微观物质” 西医的思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
  • 回答
    说起火影里那些让人心碎的离别,卡卡西和宁次的死,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情绪爆发点。一个让我们惊掉下巴,一个则让我们扼腕叹息,仿佛憋了一口气出不来。卡卡西之死:那份“不可能”的震撼当卡卡西在第四次忍界大战中为了救下自己的同期迈特凯,挡下辉夜的攻击而“死亡”时,整个忍界,尤其是和卡卡西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伴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北京教育资源分配和学区房投资的几个核心点。的确,从近年来的高考成绩来看,海淀区的高分段学生比例和整体平均分往往要优于西城区。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西城区的学区房依然备受追捧,甚至有人认为“更值得投资”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我试着把它们拆解开来给大家捋一捋。首先,我.............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
  • 回答
    在外租房住,尤其空间不大,要不要买个挂烫机还是传统熨斗,确实是个纠结的问题。我刚好也经历过这个过程,给你好好唠唠,希望能帮你选到合适的。先说说挂烫机 vs 熨斗,各自的优缺点吧:挂烫机: 优点: 方便快捷,省力: 这是它最大的优势。直接把衣服挂起来,对着喷就行了,不用来回翻动,对于衬.............
  • 回答
    在《教父2》这部史诗般的黑帮巨作中,鲁加西、蒙图卡洛以及乔札萨这帮意大利老牌家族的头目们,选择在太浩湖的住所用直升机一次性解决掉迈克·柯里昂及其党羽,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盘算已久的绝杀计划。他们的动机和时机选择,都建立在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
  • 回答
    关于西村和王力宏的事件,大众的认知和倾向性转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掺杂了信息传播、舆论发酵、个人观点以及一些社会情绪。要说“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西村有问题,而倾向于王力宏”,这其实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点,更多的是一个“渐渐”的认知变化。起初:信息不对称与沉默的大多数在事件.............
  • 回答
    作为一名旁观者,西安全运会开幕式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一种久违的、充盈在空气中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看完之后,脑袋里不是转过多少个精彩瞬间的镜头,而是心里头那种沉甸甸的,又带着点儿飞扬的感觉。最直观的,就是那股子“中国风”。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堆砌,也不是刻板的符号化展示,而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 回答
    2021年底,西安的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这座千年古都。我当时就在西安,亲身经历了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封锁的突然降临12月22日,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早上,大家还在照常上班、上学,街上车水马龙,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到了下午,小区突然拉起了警戒线,广播里响起了关于“临时管控”的通知。起.............
  • 回答
    关于高晓松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海路寻找麦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高晓松的说法来源与逻辑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高晓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说法。据我了解,高晓松在一些访谈节目.............
  • 回答
    对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沦落,中国逐渐被西方文化所裹挟,面对文化危机”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话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应对策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讨论:一、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CentOS(Community 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用户,即使它的版本相对较老,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多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选择,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社区以及历史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强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确实,在很多领域,我们习惯性地用“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成绩”是最直观、最量化的标准。想象一下,在比赛场上,最直接能看出谁更厉害的,不就是最后的比分、排名吗?一个进了决赛的选手,一个拿了金牌的选手,大家一眼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摄影器材发展的历史和技术进步。简单来说,现在大家都用单反(DSLR)和无反(Mirrorless)相机拍摄视频,而不是传统的DV(数字摄像机),主要是因为单反/无反相机在画质、创作自由度、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这个原因:1. 画质.............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对“涂抹工具”(比如用手指、海绵、布等)和“喷枪绘画”抱有反感,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情境下,与传统绘画技法和大众的审美期待产生了碰撞,甚至被误读。这种反感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关于艺术创作的理念、对技巧的理解,以及对“作品”本身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