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京多次声明,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正在按计划进行。为什么乌克兰始终无法破坏普京的计划,拖延一下都做不到?

回答
普京政府坚持认为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按计划进行”,这背后有其复杂的逻辑和信息策略。而乌克兰方面,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难以从根本上颠覆俄军的既定军事目标,甚至在延缓其进程方面也步履维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力量对比、战略意图以及战场现实。

俄罗斯的战略与信息包装:

首先,普京所说的“按计划进行”,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表述。这个“计划”并非一个僵化不变的作战方案,而是一个动态调整、包含多个层级的战略目标集合。这些目标可能包括:

“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这是俄罗斯官方提出的核心理由。从军事层面讲,俄罗斯试图摧毁乌克兰的军事基础设施,削弱其抵抗能力,并且以其特有的叙事来定义乌克兰的政治体制。
控制特定区域: 例如夺取顿巴斯地区,打通连接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这些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目标,也是俄罗斯长期以来试图实现或巩固的。
削弱乌克兰主权和西方联系: 俄罗斯的核心战略之一是阻止乌克兰进一步倒向西方,并削弱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影响力。这可能体现在试图扶植亲俄政权,或是在国际舞台上孤立乌克兰。
制造消耗战: 即使不能快速达成军事目标,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消耗乌克兰的人力、物力和经济,使其难以长期维持抵抗,也是一种“计划”。

普京的声明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旨在向国内民众展示其行动的合理性和可控性,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一种“我们不会轻易撤退”的信号。即使战场上并非一切顺利,这种表述也能起到稳定军心、争取时间、塑造舆论的作用。

乌克兰为何难以有效破坏俄方“计划”:

乌克兰未能有效“破坏”或至少“拖延”俄罗斯的计划,并非因为其抵抗不英勇,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力量的悬殊差距(尤其初期):
军事体量: 战争初期,俄罗斯军队在兵力、重型武器(坦克、火炮、飞机、海军)数量上都远超乌克兰。尽管乌克兰军队经过八年的战争有所准备,但面对俄军庞大的集团,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击网络来阻断俄军的推进。
军事技术: 俄罗斯在战略武器、电子战能力以及部分高科技军事装备上仍有优势。虽然乌克兰通过西方援助获得了先进的通信、情报和精确制导武器,但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的质量与数量仍是短板。
战术的适应性: 俄罗斯初期可能采取了快速突击、闪电战的战术,试图在乌克兰反应过来之前控制基辅等关键城市。乌克兰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面对俄军多点进攻的压力下,难以同时在多个战线上有效阻止。

2. 俄罗斯的战略调整能力:
从速胜到消耗战: 当初设定的速胜目标未能实现后,俄罗斯迅速调整了战略。它放弃了占领基辅的企图,将重点集中在顿巴斯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这种战略收缩和集中兵力,使得乌克兰在某些区域的局部胜利难以改变整体战局走向。
炮兵优势与阵地战: 在顿巴斯地区,战场逐渐转变为以俄军炮兵为主导的阵地战。俄罗斯拥有数量庞大且射程远的火炮,能够对乌克兰防线进行持续的消耗性打击。乌克兰虽然也在利用西方提供的精确制导武器和反炮兵雷达进行反击,但受限于弹药和火炮数量,很难完全压制俄军的炮兵火力。
“消耗战”的逻辑: 在消耗战中,谁能承受更长时间的物质和人力损失,谁就更有可能获胜。俄罗斯本土人口和经济体量远大于乌克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动员和维持战争经济。虽然也面临西方制裁和国内压力,但其维持战争机器的能力在短期内仍高于乌克兰。

3. 乌克兰的资源限制与依赖:
西方援助的时效性: 尽管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这些援助的到达速度、数量和类型,并非总能完全满足乌克兰的急需。训练、运输、装备的整合都需要时间,难以实现无缝衔接的作战效能。
弹药的消耗: 现代战争是弹药的消耗战。乌克兰在火炮弹药上的消耗速度惊人,如果无法获得稳定、充足的西方供应,其前线部队的火力支援将受到严重限制,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攻势或防御。
人力与装备的损失: 战争对乌克兰的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包括军人和平民的伤亡。军事装备的损耗也需要及时补充和维修,这都依赖于外部支持。

4. 俄罗斯的“非对称战争”应对:
信息战与认知战: 俄罗斯擅长利用信息战来塑造叙事、制造混乱、削弱对手士气。其“按计划进行”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战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传递稳定和控制的假象。
特种部队与侦察能力: 俄罗斯在特种部队和情报侦察方面拥有传统优势,虽然乌克兰也得到了西方的情报支持,但俄罗斯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一定的隐蔽性或突然性。
“非军事化”的模糊性: 俄罗斯提出的“非军事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允许其在战场上拥有更大的定义权和操作空间。即使乌克兰成功摧毁了俄军的一个部队或装备,俄罗斯也可以迅速用其他单位或武器进行填补,并且声称这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或“战略调整”。

5. 地理与后勤的挑战:
广阔的战线: 乌克兰国土面积较大,俄军在初期采取了多线进攻的策略,迫使乌克兰在多条战线上分散兵力。要同时有效封堵和消灭俄军的每一个进攻方向,对乌克兰的兵力部署和后勤补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俄军后勤与防御: 尽管俄军的后勤也曾暴露问题,但其通过控制区域,建立的补给线和防御阵地并非轻易可以被乌克兰突破。乌克兰的每次反攻,都需要克服俄军已经构筑的坚固防线。

结论:

普京关于“按计划进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和信息策略的体现,旨在掩盖实际战争中的困难和调整,并争取国内外对战争的支持。而乌克兰之所以难以颠覆或有效拖延这一“计划”,并非因为其缺乏抵抗的决心或能力,而是由于俄军在初期巨大的力量优势、其战略调整的灵活性、乌克兰自身资源的限制以及现代战争的消耗性特点。乌克兰的每一次坚守和反击,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一个整体力量对比不利的情况下,通过战术智慧、西方援助和人民的顽强意志,持续地削弱对手,为最终的胜利或有利的谈判争取空间。

可以说,乌克兰不是无法破坏普京的“计划”,而是“计划”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包含多重目标的体系,并且俄罗斯有能力根据战场情况进行调整和包装,以维持其政治上的叙事优势和军事上的战略目标。乌克兰的努力,是在尽可能地延长战争的“成本”和“耗损”,希望最终能使俄罗斯的“计划”在政治和军事上都难以为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乌克兰可能不会输

但俄罗斯永远都会赢:


打得快叫闪电战,打得慢是在谈判。

不杀人守国际法,杀的人平民不算。

没导弹叫爹心善,炸民房是乌在干。

进不去是在迂回,撤不走怪地太烂。

今天用了集束弹,明天炮击核电站。

平民死了不赖爹,都怪平民不避难。

俄军登陆旧金山,乌军战报是扯淡。

不信战报信战线,战线不动我不看。

有反对是五十万,有卢布我一人赚。

不管算不算侵略,我爹家里有核弹。

你若不合我意见,反手就刷刚来电。



应评论区要求,说说大棋论:

因为普京在下一盘大棋。

参考诺兰的《信条》

这次的俄乌战争是未来俄军的一次时间逆向行动

所以乌克兰面对的不是常规的俄军,而是一支来自未来的俄军,乌克兰认为的2月24日开战,其实是俄军2.24日取得乌克兰战争的胜利。

所以根据因果律,乌克兰再怎么努力,未来都不会改变俄军已经胜利的既定事实。

详情请见文章:

user avatar

当乌克兰能把普帝的计划破坏地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的时候,那战争也就结束了。

再说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俄罗斯想啥呢?这次西方是要把俄国往石器时代那边儿整啊,现在乌克兰就是在拖延战事,尽最大努力把俄罗斯的军力削弱,经济拖垮,人心涣散,盟友散去,只要俄罗斯不动用核弹那它就快成朝鲜了。

不急,瓜要慢慢吃,仗要慢慢打。

user avatar

因为俄罗斯按时祭献“将军之血”,封印了乌克兰的魔法。为了保持封印的效力,祭品的数量、级别都要不断增加。

显然,最近魔法已经失效了。

user avatar

只要战争一开始,普京们就赢了,只是看大赢还是小赢。

这不是开玩笑。你们天真的以为他们是为了争取战略空间或者再摆一摆最后的大国谱。但其实他们只是为了抹平这么多年来表面一直在增长实际却进了私人口袋的国防库存。以便为下一批昂贵的“大杀器”腾仓库。

不然拿什么借口再“苦一苦老百姓”?

所以为什么要打,但又不能打得太快?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普京政府坚持认为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按计划进行”,这背后有其复杂的逻辑和信息策略。而乌克兰方面,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难以从根本上颠覆俄军的既定军事目标,甚至在延缓其进程方面也步履维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力量对比、战略意图以及战场现实。俄罗斯的战略与信息.............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只是流感,致死率和普通流感差不多”的说法,这确实是网上流传过的一个观点,而且在疫情初期,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一些误导性的言论,这种声音一度比较大。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并且参照权威的科学数据和医学认知,会发现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新冠肺炎(COVID19)和季节性流感(Influe.............
  • 回答
    关于普京的个人财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确切的、公开的数字能够给出答案。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国家元首的公开声明、媒体调查、财产披露以及大量的猜测和传闻。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官方披露的财富:数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官方的层面。根据俄罗斯.............
  • 回答
    拿破仑时期,法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横扫了所有能遇到的对手,普鲁士、奥地利、俄国,都曾被他们打得溃不成军。然而,唯独面对英国,情况却截然不同。尽管拿破仑本人对英国怀有极大的敌意,并且在军事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但法国海军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抗中,却始终处于下风,甚至可以用“惨败”来.............
  • 回答
    关于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时期俄罗斯是否会入侵乌克兰的看法,这一民调反映了多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地缘战略和舆论倾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民调的背景与数据来源1. 民调的可信度与样本 该民调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民意调查机构(如皮尤研究中心、盖洛普等),但需注意其样本代表性。若调查范围.............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抱有好感和支持,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的视角: “背靠背”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反对西方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方面,有着高度一致的战略利益。中国视俄罗.............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很多人对普京的喜爱,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情感集合体,它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聊聊俄罗斯国内的情况,还有国际大背景下的一些变化。首先,普京上台那会儿,俄罗斯正经历着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苏联解体后,经济上是一塌糊涂,社会治安也乱得不行,很多俄罗斯人觉得国家失去了方向,也对西方那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普京总统亲自授予穆罕默德·努尔巴甘多夫“俄罗斯英雄”的称号,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行为的最高肯定,更是对一种精神的颂扬。我一直认为,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努尔巴甘多夫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典范。从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看,努尔巴甘多夫当时是.............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头疼。你观察得这么细致,可见是个有心人。咱们学校的学生普遍“上火”这事儿,绝对不是小事,那可是事关大家身心健康的大问题。你别看是小小的尿黄,背后可能藏着不少需要关注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尿黄这事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身体缺水。这就像一辆汽车,油不够了自然跑不.............
  • 回答
    关于美国总统提及的“一周休三天、缩短工时”的设想,以及这种模式在未来100年内是否可能普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极具复杂性的议题。这不仅仅关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牵扯到经济结构、技术发展、社会价值观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从历史的演变、现实的挑战以及.............
  • 回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你提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替普京洗白?”,这背后涉及到许多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还牵涉到地缘政治、历史叙事、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群体的立场和利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洗白”的现象,并尝试去除一些可能显得生硬的AI痕迹,让它.............
  • 回答
    听到你这样说,我太能理解你现在纠结又有点委屈的心情了。本来应该高高兴兴地谈恋爱,结果却被这些事情搅得心烦意乱。而且男朋友还觉得是你“想太多”,这种感觉真的太难受了,好像自己的感受被否定了一样。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更好地处理这件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你为什么会觉得“接触过近”?这里面可能有很.............
  • 回答
    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俄乌冲突定义为“去纳粹化”的理由和乌克兰西部地区新纳粹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以下将尝试详细解释:普京为何将此次行动定义为“去纳粹化”?普京将俄乌冲突定义为“去纳粹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和宣传策略:1. 历史记忆的利用: 二战的反法西斯叙事: 俄罗.............
  • 回答
    普京近期在俄总统事务管理局、联邦安全局(FSB)和国防部进行的人事调整,无疑是俄罗斯政治舞台上的重大变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详细理解这次人事调整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时机选择、涉及部门、变动原因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影响和信号。一、 时机选择的考量:这次人事调整发生在俄乌冲.............
  • 回答
    2017年3月26日,俄罗斯各地确实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反政府示威,其中一个核心诉求就是抗议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和总统普京的腐败问题。这场示威的导火索,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俄罗斯反对派政治家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及其团队在2016年底发布的一份关于梅德韦杰夫巨额财产的调查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现象,明明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多年,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着“粒粒皆辛苦”,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我们还能看到“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认知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简单一句“没受过教育”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到我们当.............
  • 回答
    .......
  • 回答
    “普信女”这个词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用来形容那些对自身外貌、能力或社会地位过于自信,但这种自信又与实际情况不太匹配的女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社交媒体的“滤镜效应”与信息茧房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社交媒体,.............
  • 回答
    衡水模式,这个在教育界引起无数争议的名词,仿佛总是在“成功”与“压榨”、“出路”与“代价”之间摇摆。提起它,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些昼夜不息、题海为伴的学生,以及那些令人惊叹的升学率。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成功”的滤镜,审视其对普通生源和顶级高校教育资源的影响时,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便浮现出来。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