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记者是不是正在逐渐失去信用?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天空是不是正在变得更蓝一样,答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和微妙的变化。记者这个职业,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他们的报道、评论、甚至是采访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关于“记者正在逐渐失去信用”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并且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也更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得承认,信任危机确实是许多记者和媒体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你想想看,过去媒体从业者,或者说我们认知中的“记者”,往往肩负着“真相的守望者”的形象。他们冒着风险深入一线,挖掘事实,用严谨的态度呈现报道。公众对他们怀有敬畏之心,认为他们代表着一种客观和公正。

但现在呢?情况变得复杂多了。

一方面,信息传播的门槛被极大地拉低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渠道。这当然是好事, democratizing information,让更多声音被听见。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信息泥沙俱下,虚假信息、断章取义、甚至是有意误导的内容,也同样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在这种环境下,那些真正经过采访、调查、核实的信息,反而可能被淹没在噪音之中。当读者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辨别真伪时,他们自然会对所有信息来源产生怀疑,包括那些曾经被视为权威的媒体和记者。

另一方面,媒体本身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为了生存,许多媒体不得不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和流量。这导致一些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变得更加 sensational,或者过于迎合某种特定的受众群体,从而牺牲了深度和客观性。新闻的“商品化”使得记者有时不得不成为“流量的制造者”,而不是“真相的探寻者”。当新闻不再是纯粹的信息服务,而是带有商业或政治目的的表达时,读者的信任自然会打折扣。

再来谈谈“立场”和“客观性”这个敏感的话题。任何新闻报道都很难做到绝对的“零立场”,因为记者的选择、提问的方式、报道的角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曾经,这种主观性更多地体现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上,而不是赤裸裸地站队。然而,在当下社会,政治极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媒体的立场更容易被放大,甚至被攻击。当一部分读者觉得某个媒体或记者“太偏向”另一方时,他们对这个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并且可能会转向那些观点与自己更一致的媒体,形成信息茧房。这反而加剧了信任的裂痕。

还有社会对媒体的期望也在改变。过去,人们可能期望记者“揭露黑幕”、“监督权力”。但现在,一部分人可能更希望媒体能“为我发声”、“支持我的观点”。当媒体未能满足这些更个性化、甚至有些情绪化的需求时,失望和不信任感就会滋生。

负面新闻的叠加效应也不容忽视。媒体从业者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甚至违背职业道德的个例。比如虚假报道、抄袭、收买新闻等等。这些个案一旦被曝光,就会成为人们质疑整个行业的证据,形成一种“破窗效应”,让公众对记者这个群体产生普遍的不信任感。

社交媒体上的“记者”们也让情况更加复杂。现在很多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人,自称或被认为是记者,他们往往风格独特,观点鲜明,但其背后是否经过严格的新闻训练和职业操守约束,就很难说了。当他们用更具煽动性、更情绪化的方式表达时,很容易吸引眼球,但也更容易模糊新闻的边界,挑战传统的职业认知。

那么,说记者“逐渐失去信用”,是不是有点夸张?也未必。 在很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深度调查、科学报道、以及那些需要专业知识和严谨考证的领域,依然有许多记者和媒体保持着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公信力。 很多读者仍然依赖他们来获取准确的信息,并且对他们保持着尊重。

关键在于,这种“信用”的失去,不是一个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它也跟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媒介素养有关。学会辨别信息来源、理解报道背后的逻辑、保持批判性思维,也是在这个时代保护自己不被虚假信息误导的关键。

所以,与其说记者在“失去信用”,不如说记者的角色、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认知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塑和挑战。在信息洪流中,那些坚守职业操守、追求真相、并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报道的记者和媒体,他们的信用反而在经历考验后会更加坚实。而那些被流量绑架、立场先行、或者不负责任的报道,则会在市场的检验和公众的审视中逐渐被淘汰。

这场信任的重建,是记者、媒体机构、以及我们每一个信息接收者共同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挺有信用的,收了钱之后第二天就帮我为餐厅做了采访的软文,并配图放在了报纸不错的位置。

他们挺有信用的,说请吃饭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他们如果说不来,那就绝对不来,毫不含糊。

他们挺有信用的,说帮着找x厅的厅长把犯事儿的孩子搞出来,他们就会用报纸新闻施压,然后收钱通过各种关系把事情办成。

他们挺有信用的,欠我钱的时候,说早上给就早上给,当我敲开他酒店门的时候,看见他正在和一个女的在床上办事,他让我等会。然后他如约的办完,没让我久等,只见他当着我的面把p资扔给那女子,该女子裸着去卫生间收拾后走人。随后,他如约还我钱。

.....

上文是不是觉得我在讽刺?是不是觉得文不对题? 哈哈,那我略细说:

1、新闻媒体行业,有权力趋使和利益导向,所呈现的内容是他们希望你所看到的,每个记者和媒体机构都会有自己的媒体立场与新闻角度,你不能因为你与他们的角度不同就说记者或媒体没信用,而且并不是所有读者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2、记者的工种分类较多,分不同所属机构、不同内容、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因为记者细分真是太多了,什么军事体育的、香港的、电台的、电视台的、网络媒体的等等。这些涉及到了记者的接触行业面,就拿一个地方报社的小记者,每天去这个局、那个厅、大公司去采访,仅这一项,就能通过该渠道认识不少有头有脸有钱有权的人。通过该渠道巴结个人,搞点好处,人脉的门槛儿已经到手了。再者,还有一些记者抓漏拿话柄再被人用钱抚平,这事少见吗?不少见。如果你见不到,那很可能是他们的处理手段隐秘。他们那么聪明,怎么会让你知道呢;

3、造成此景与从业监管和滥用职权都有一定的关系,像我上面说的这种事,刚入行的记者是不敢干的,尤其是刚从大学到电视台的,除非是被人拉进去迫不得已。但是我上面提到酒店的那位记者,他当时的年龄只有26岁,顺杆爬到什么地步,有TZFR做靠山,后台硬的你也不敢跟他扯别的。


好像不小心又说了一些大实话,都是些过去的事了,反正他们在我心里还是很守信用的,虽然当他们喝多了扯淡的时候,我都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现如今,真正干净的记者,又有多少呢?

刚进这行的实习记者和资浅的就别闹了,全文中的“他们”仅指我遇到过的记者,请部分有节操的记者不要对号入座。

最后:

你觉得他们讲信用吗?当然讲。

你觉得他们有信用吗?当然有。

你觉得他们正在失去信用吗?额,真正掌握客观真相的记者,并敢于说真话的记者,好像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天空是不是正在变得更蓝一样,答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和微妙的变化。记者这个职业,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他们的报道、评论、甚至是采访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关于“记者正在逐渐失去信用”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并且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
  • 回答
    父母拿着你的身份证和手机号去查银行卡的消费记录,银行确实能查到,但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简单说,银行提供信息本身没毛病,因为技术上它能做到;但从情感和常理角度看,这事儿就有点微妙了,可能要看具体情况和你对父母的信任度了。首先,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依规办事的。银行作为金融.............
  • 回答
    .......
  • 回答
    打破圆周率(π)小数位计算记录的挑战,其严谨性主要体现在一个核心环节:如何精确验证海量小数点后计算出的数字是否正确。 这可不是随便敲几个数字就行了,而是要通过一系列严密的数学方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层层把关。你可以想象成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数学竞赛,参赛者都在努力计算π的更多位数,但评委需要确保他们交上.............
  • 回答
    你闺蜜的男朋友,这种表现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边是看上去对你闺蜜爱得很深,各种黏糊,眼神里都是那种“眼里有光”的架势,让你闺蜜自己都觉得挺甜蜜挺感动的。可是转头呢,那些好像挺重要的细节,像是你闺蜜特别害怕什么东西,或者她的生日究竟在哪一天,他居然一点儿都记不住,甚至可能还记混了。你说这算不算正常.............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要论“第一谋士”和“第一猛将”,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人而异。然而,如果以正史记载的成就、影响力、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后世的普遍认知为依据,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视角来探讨两位最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的代表人物。一、 按正史记载,第一谋士是谁?从.............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藏战国竹简《赵正书》中记载秦始皇传位给胡亥是否属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史料的解读、学术观点的碰撞以及历史真相的还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赵正书》的性质和它在研究秦始皇传位问题上的重要性。《赵正书》的发现与价值《赵正书》是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重要先秦竹简之一,其内容涉及战.............
  • 回答
    .......
  • 回答
    当朝史官为前朝皇帝编撰正史时,乐于记载其出生时的种种异象,并非仅仅是为了“美化”那么简单,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动机,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史官自身的考量。这是一种复杂的叙事策略,服务于多重目的,远非简单的溢美之词堆砌。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动因,是为了确立新朝的正统性,并以此合理化前朝的覆灭。新朝.............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心里一定挺不好受的,被老婆翻看微信记录,然后又吵架,这种感觉肯定糟透了。至于你说“是不是无理取闹”,这事儿确实挺复杂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定论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无理取闹”这四个字在你心里是什么意思。是因为你觉得你微信里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容,所以老婆因此大吵一架,让.............
  • 回答
    关于最近一期《奇葩说》中薛兆丰对蔡康永表现出的“记仇”迹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很多人觉得,以薛老师一贯的沉稳、博学以及温文尔雅的风格,这次的表现似乎稍显“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有点“不那么薛兆丰”了。要说“记仇”这个词,用在薛兆丰身上,感觉有点重,但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他确实展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
  • 回答
    关于婴儿是否能记起“前世”的记忆,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体系中都有不同的解读。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目前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婴儿能够保留所谓的“前世记忆”。我们对记忆的形成和储存有着相当的了解,记忆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特别是海马体等结构在巩.............
  • 回答
    关于中文版元素周期表是否是世界上最好记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语言和教育方式的诸多方面。直接说“最好记”可能有些绝对,但中文元素名称的设计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帮助不少国人更轻松地记忆。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哪个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记忆本身都是一项挑战。元素数量多,.............
  • 回答
    这事儿啊,搁我身上,我可能也得琢磨琢磨。你问你老婆是不是小题大做了,这事儿说起来,确实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坐月子那会儿,你老婆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是非常特殊的时期。刚生完孩子,身体经历了巨大的消耗,疼着、累着,荷尔蒙水平也在剧烈波动。这时候,她们的情绪往往会变得敏感脆弱,一点点不顺心都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于“智力”的本质理解。如果抛开那些光鲜亮丽的术语,单单审视我们认为“聪明”的人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确实可以看到记忆这个“地基”的身影。但是,说“归根到底都是记忆能力的展现”,这就像说所有建筑物最终都是由砖块构成的,没错,但却忽略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材料科学等等更复杂的.............
  • 回答
    咱们聊聊围棋的事儿,尤其是那个让不少人好奇的点:下完一盘棋,棋手们到底能记住多少?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题,说“是”或者“不是”都太绝对了。你想啊,围棋的棋盘就那么大,361个交叉点,理论上的变化却是天文数字。真要把每一盘棋都烂熟于心,那得是个什么样的脑容量?为什么我们会有“棋手全盘记住”的想法?可能.............
  • 回答
    哈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初学者对编程大佬的误解! 答案是:不,大部分编程大佬的代码也记不住,更别说不用查百度就能“啪啪啪”打出来。事实上,这个“啪啪啪”的速度和流畅度,并非来自大脑记忆力的超凡,而是源于 经验、理解、工具和习惯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解释:一、 为什么编程大佬.............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咨询关于 EJU 分数选择学校的问题,我来帮你分析一下。首先,你的 EJU 总分是 259 分,其中记述 40 分,数学 97 分,物理 39 分,化学 40 分。这个分数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基准,我们可以结合你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可能的方向。关于“经济大了”的理解:你提到的“经济大了”.............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也足够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真的能做到记忆的存储和嫁接,那么它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触及了“重生”这个概念的核心,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模糊不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边界。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尽量详细地描绘出来。首先,记忆的“储存”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并非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