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人是近乎轴对称的,那我们最初如何介绍左和右?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是近乎完美的轴对称的,就好比一只蝴蝶的翅膀,或者一张对称的脸庞。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最初是如何去区分“左”和“右”的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学问题,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如何与他人交流的经验之中。

首先,我们要明白,“左”和“右”并非来自事物本身的内在属性,而是我们观察者在与事物互动时产生的相对概念。即使是对于我们这样不是严格对称的生物来说,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身体的“正面”和“背面”,以及“上面”和“下面”。这得益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分布,比如我们的眼睛长在前面,让我们能看到事物,耳朵在两侧,让我们能听到声音,而我们的嘴巴和鼻子也集中在脸上。这种不对称的感知器官分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身体的“指向性”。

然而,如果身体是近乎轴对称的,那么这种由感觉器官分布带来的“指向性”就会大大减弱。我们的双手可能拥有相似的触觉、力量和灵活性,我们的腿也是如此。那么,我们最初建立左右概念的起点,很可能就不是从我们自身的身体出发。

最有可能的,是我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想象一下,在原始的生存环境中,人类需要识别方向,寻找食物,躲避危险。即使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但外部世界并非如此。

1. 太阳的东升西落: 太阳是我们在地球上最稳定的一个“参照系”。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这个过程是持续且可预测的。我们可以用“太阳升起的那边”和“太阳落下那边”来区分方向。当我们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参照点上时,例如我们站立的方向,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么太阳落下的一侧就是我们的“右边”,而背对太阳升起的地方,面对落日的一侧,就是我们的“左边”。

2. 河流的流向: 自然界的河流,通常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有一个明确的流向。我们可能会本能地跟随河流的方向行动。如果河流是自左向右流淌,而我们站在河边顺着它的流向观察,那么河流的右侧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右边”。反之亦然。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利用,是早期人类生存的关键。

3. 环境的非对称性: 即使我们身体是对称的,但周围的环境却充满了非对称性。比如,一个大树的树冠可能向某个方向倾斜生长,一个山洞的入口可能在某个特定的侧面。当我们围绕着这些非对称的物体移动时,自然会产生相对的区分。比如,当我们绕着一棵向右倾斜的树走,我们可能会发现,在树的右侧,可以看到树冠更多的阴影;在树的左侧,则能看到更多的阳光。这种对比和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方向感。

4. 群体协作的需求: 最关键的一点,可能是来自群体协作。当人类开始形成群体,进行狩猎、采集或者建造时,就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即使个体在生物学上是近乎对称的,但在集体行动时,必然会有一个预设的“标准”来区分彼此的方位。

指向与告知: 假设一个群体在讨论如何前往一个地点。一个人可能会指向一个方向,并说:“我们从那里开始,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另一个人可能会补充说:“然后,绕过那块大石头,在那块石头靠近河流的一侧集合。”在这样的交流中,即使没有明确的“左”和“右”词汇,但通过指向和参照物,大家都在潜意识里建立了一种相对的方位感。

共同的行动约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可能会自发地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例如,在排队时,大家会自觉地靠向同一个方向。在进行集体搬运时,可能会约定一个固定的指挥者站在某个“边”。这些共同的行动约定,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左”和“右”的共同参考系。

语言的演化: 最终,为了更有效地沟通,人类的语言系统会演化出专门的词汇来描述方向。这些词汇最初可能是从描述自然现象或群体行为中来的。例如,与“太阳升起的地方”相关的词汇,与“河流流淌的方向”相关的词汇,或者与特定群体活动中“靠哪边”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反复的使用和沟通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的“左”和“右”。

可以说,最初“左”和“右”的介绍,并非一个孤立的定义,而是伴随着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生存的需要以及群体协作的实践,一点点被“塑造”和“约定”出来的。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而是一个“关系”。当我们说“左”或者“右”时,我们必然是在以某个参照物(无论是太阳、河流,还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姿态)为基准,来描述我们自己或他人相对于该参照物的方位。即使是完美的轴对称身体,也会因为这些外部的、经验性的因素,而催生出区分“左”与“右”的需求和能力。它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一种在生存和交流中不断被强化的“共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定义氕
恒星表面最多的物质,定义为“氕”。它的小单位定义为“氕原子”
2.定义铁(利用恒星演化过程)
足够大的星星,当它的核心产生某种物质的时候,就会终结。这种物质定义为“铁”。它的最小单位定义为“铁原子”
3.定义电子(利用光电效应)
高频光照射铁,铁释放出一种粒子流,这种粒子流的最小单位定义为“电子”。
4.定义质子
氕原子去掉一个电子之后的部分定义为“质子”。
5.定义中子
铁原子去掉26个电子、再去掉26个质子,定义剩下的部分为30个“中子”。
6.定义库仑力和电荷
质子和质子之间会相互排斥,电子和电子之间会相互排斥,电子和质子之间会相互吸引。定义这种作用为“库仑力”,库仑力的原因是质子和电子拥有“电荷”,质子拥有“正电荷”,电子拥有“负电荷”。
7.定义钴60
由27个质子、27个电子、33个中子组成的物质定义为“钴60原子”。钴60原子组成的定义为“钴60”。
8.定义β射线
钴60放置中可以观察到其会向四周发射电子流,定义这种可以在真空中定向运动的电子流为“β射线”。
9.定义上下
在靠近星球表面的一个位置上观察,可以感受到一种朝向星球的吸引力,这种力的朝向定义为“下”,与其相反方向定义为“上”。
10.定义前后
一个生物个体,沿着星球表面的运动方向定义为“前”,相反方向定义为“后”。通常情况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垂直。
11.定义左右(利用宇称不守恒)
在“上下前后”所在的平面上放置一个带有负电荷的铁环。保持其边界位置不变,让其上部向前运动,前部向下运动,下部向后运动,后部向上运动。在铁环的圆心处放置钴60,钴60发射β射线最密集的方向定义为“右”,与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左”。
12.定义顺时针逆时针
上述的环的运动方式,从右侧看到的样子定义为“顺时针”,从左侧看到的样子定义为“逆时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