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峡移民在新城市的生活状况如何?

回答
三峡工程,这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在改变中国能源格局、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三峡移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新城市的生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从故土到新城:一场生活的巨变

对于大多数三峡移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是从告别熟悉的家园开始的。古老的村落,世代耕耘的田地,邻里间的温情,这些都成了记忆中的画面。他们被安置到新的城市,新的社区,一切都是陌生的。这种“根”的转移,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模式的全方位重塑。

住房与环境:改善与适应

新城市提供的住房,在硬件上通常比原先的农村住房有了显著提升。楼房、独立的卫生间、自来水、电力供应,这些在很多偏远山区是难以想象的条件。不少移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

然而,环境的适应并非一帆风顺。从依山傍水、亲近自然的乡村生活,到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空间,一些移民需要时间来适应。开阔的视野变成了高楼林立,潺潺的流水变成了车水马龙。对于习惯了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老一辈来说,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密度,有时会让他们感到局促和不适。他们怀念过去那种可以随时下地干活、与自然亲近的日子,对新环境中的一些陌生元素,例如高层建筑、社区管理等,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就业与生计:挑战与转型

这是移民群体在新城市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之一。许多移民原先的生计方式是农业,他们习惯于耕种、养殖。到了新城市,他们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城市的就业市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技能的匹配度: 很多移民的技能主要是农业劳动,在城市中,他们缺乏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所需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了就业上的结构性矛盾。
就业机会的获取: 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对于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移民来说,找到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工作并非易事。一些人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工作,如保洁、保安、建筑工人等。
创业的瓶颈: 并非所有移民都甘于打工。一些人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善生活,但资金、经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缺乏,使得创业之路充满坎坷。
政策性扶持: 各级政府也为三峡移民提供了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但政策的落地效果、覆盖面以及是否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评估。不少移民表示,培训内容有时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或者培训后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代际差异: 年轻一代的移民,尤其是他们的子女,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容易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就业。他们往往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融入城市。而老一辈移民,则面临着转型和再就业的更大困难,他们的生计往往依赖于子女的收入或政府的补贴。

社会融入与心理适应:疏离与归属

从乡村到城市,移民的社会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邻里关系、宗族联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社区结构。

社区关系的建立: 新社区的居民来源多样,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移民。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生活习惯差异,有时会导致沟通障碍和隔阂。一些移民感到在新城市“孤单”,难以建立起像过去那样紧密的邻里关系。
身份认同的挣扎: 在新的环境中,他们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是“三峡移民”还是“XX市XX区市民”?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心理落差与失落感: 故土难离,对于很多移民来说,离开家乡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创伤。在新城市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就业压力、生计不稳、融入困难等,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失落感、焦虑感甚至抑郁情绪。
文化差异与接受度: 城市的生活节奏、消费观念、社会习俗都与农村不同。一些移民可能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对城市的一些“时髦”事物感到陌生或不解。

教育与医疗:改善与期盼

教育资源: 新城市通常拥有比原先乡村地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数量、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移民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这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许多移民也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医疗保障: 城市的医疗条件普遍优于农村,医院设备先进,医疗水平较高。移民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这对于保障他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一些移民可能因为对城市医疗体系不熟悉,或者因为费用问题,未能及时就医。

政策保障与民生改善:成果与不足

政府在三峡移民安置和生活改善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本保障: 移民的住房、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生计发展: 针对移民的就业培训、产业扶持项目也在不断推出。
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移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并拥有可持续的生计和发展能力,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一些移民反映,政府提供的培训和帮扶项目,有时过于“一次性”,缺乏长期的跟踪和持续的支持。

总结

三峡移民在新城市的生活,是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画卷。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变迁的亲历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适应能力,在新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在就业、生计、社会融入等方面仍然面临的挑战。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搬迁和安置,更是关于人如何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困难,并持续提供有力的支持,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这项伟大工程背后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他们在新城市的生活,还在继续,充满了希望,也伴随着挑战,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是挺适合的.....

万州人,高中时候也做过关于三峡城镇移民的调研。

调研的结果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三峡工程有何利弊? - 木椎的回答

这次我就来讲一讲三峡库区的最大城市:万州吧...

【多图预警】

不像几个高票答案所提到的巫山、秭归等县份,万州是一座半淹没城市,大约有40%左右的老城区被淹没,90年代居民中的约55%成为了移民。下图大致勾勒出了万州被淹没在水下的老城(蓝色)和几个主要的移民安置区(橙色)

和三峡地区的大多数城镇(除了开县这个“平坝子”)一样,万州也是一个因水路之便而兴起的商港,城市依山而建,沿着长江铺开。由于万州的规模远大于巫山、奉节、云阳等小县城,在长江和周围山系的夹击中,整个城市被拉成了一条两头大,中间细的“扁担”状。主要的城区移民就被安置在扁担两端相对平整的地区(这种安置方法带来了很多后续发展的麻烦)。


先介绍一下老城区(2000年以前已建成)

这是80年代的万州(当时是四川省万县市)老城,这条小河叫“苎溪河”,河上的桥名叫“万安桥”,1926年由军阀杨森修建,建材都是德国进口。 桥下游500米就是长江和苎溪河交汇处。这座桥在2003年炸毁拆除,在拆除中使用了远多于预期的炸药,爆破了两次(第一次没炸掉)才最终摧毁。

这是80年代末的电报路(因原电报局在此而得名),这条路淹了一半

这是80年代末的二马路,这条路被全部淹没了......

这是80年代末的万县港,照片中所包括的城区也基本沉入水底

这是80年代末的万州夜市,作为“川东门户”,在铁路交通和公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万州是货物进出川的最主要集散地和中转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仅次于成都和重庆的川中第三大城市。

这是90年代早期的万州高笋塘。这里是老城区的核心部分中未被淹没的一块,至今仍是万州城区最为繁华(同时也最为拥堵)的地区。

图中右侧是万州的标志性建筑:西山钟楼,1930年修建,在当时是与上海江海关钟楼,汉口江汉关钟楼齐名的三大钟楼之一。注意西山钟楼原本是建在山腰上的。

这是现在的西山钟楼,江水上涨后它已经到江边了。

-----------------------------------------------------------------------------------------------------------

然后介绍一下万州的新城区(2000年之后建成)

这是2001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万州慰问演出的情形,演出地点在周家坝移民新区的中心广场上,这座广场后来就被称为“心连心广场”

一个冷知识:“万州烤鱼”就是2002年左右在这座广场上诞生的。

这是从天生城自北向南拍摄的照片。

这是从观音岩自南向北拍摄的照片。

以上两张照片基本包括了万州城的核心部分。

这是百安坝,万州最主要的移民安置区之一,距离市中心高笋塘有十余公里远,又隔了一条长江,更像是一座自成一体的小县城。

这是周家坝,万州最早建设的移民安置区(1995年),2016年底即将投入使用的渝万城际铁路终点站万州北站就设在周家坝北边的塘坊。

这是双河口,在2010年前它可能是整个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中失业率最高,居民贫困率最高,社会矛盾最复杂的地区(只有奉节县的宝塔坪社区可以匹敌)。这种困境与此地距市中心较远,人口太少,缺乏企业提供就业等状况有关。直到2010年底宜万铁路通车,位于此地的万州火车站获得了大量商贸机会后,双河口才逐渐发展起来。

------------------------------------------------------------------------------------------------------

然后说一下经济状况

对于现在万州的经济区位贡献最大的是一条铁路:宜万铁路

这条400公里长的铁路是我国已建和在建铁路中施工最艰难的铁路。重庆段有94%都是桥梁和隧道,每公里建设成本是青藏铁路的五倍,穿越了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岩溶、溶腔、断层、瓦斯等各种危险。数十名工人为了这条铁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总的来说,由于较大的城市规模,较好的交通条件(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天然良港皆有),万州在经济方面是除重庆主城外实力最为雄厚的,对于临近的库区其他县份,以及四川省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等地都有一定的辐射能力。而这种经济实力不仅表现在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也体现在公共服务和商业中。

这是万州的三甲医院:三峡中心医院。这座医院不仅承担了三峡库区的医疗服务提供,也吸引了来自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大量病患者,其效益甚至远好过重庆主城的一些大型医院。

这是万州的万达广场。在一次采访中,王健林曾说,当时万达集团对于在万州建设万达广场的整体评估是负面的,他是抱着“扶贫”的心态做这个项目的,然而万州万达广场在2013年开业的前三天接待了110万人次的客流,直接打破了全国万达广场的开业客流纪录。万州人的消费热情可见一斑。

最后,谈到经济,就不得不谈到万州人本身。商业港口的历史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万州人形成了坚毅、勤勉、精明、狡黠,极具表现欲乃至自负的性格。这种性格支撑着他们战天斗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杀出生天。而这种万州精神的集大成者,就是曾干出“罐头换飞机”,梦想“炸开喜马拉雅的”首富/首骗:

牟其中


----------------------------------------------------------------------------------------------------------

然后....就是吃的!

万州烤鱼....大部分人听说万州估计就是因为它。

万州面,比重庆小面有着更多样的浇头。本地人大都觉得它比重庆小面好吃

羊肉格格,这个“格格”其实是蒸笼的意思


----------------------------------------------------------------------------------------------------------

最后,是关于移民这件事情


三峡移民对于万州这座城市来说,可以说是“触底反弹”或者“浴火重生”

由于三峡工程从5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反复论证和研究,为了避免淹没损失,万州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严重缺乏外部投资,而本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也无法落地的尴尬状态。这使得万州城在数十年的发展迟滞中,从原本的四川第三大城市变成了国家级贫困地区。三峡工程的“靴子”“落地”后,万州终于迎来了海量的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本地居民也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机会。

然而,对于个人而言,移民这件事情就是“触底反弹”这么简单么?

或许不是的,

当他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国家意志打断的时候,当他需要在全新的地方重建自己的一切的时候,当他被迫直面这个社会的很多阴暗和荒诞的时候,当他发现自己原以为坚固的一切都可能动摇——工作编制,社交网络,家庭传承.....的时候。他或许不仅仅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还会感受到迷茫,无助,愤怒,还会体验到莫名其妙的兴奋和肆意生长的野心。

万州人从1995年的第一期移民开始,似乎就进入了大规模的神经过敏状态,这种集体症候群被时局不断催化,在十年之后的2004年年底终于戏剧性地演变成了愤怒的狂欢。这之后再过了十年,这座城市的人们才终于回归宁静、安稳与沉默。

现在你如果再去万州,你会发现它和其他处在上升期的中型城市一样,嘈杂、混乱、丰富,人们似乎处于无穷无尽的躁动,追逐着无穷无尽的机会。那些曾经的无奈和无助早已烟消云散,或许时间是最好的药,而这座城市拥有着时间所馈赠的未来。

-------------------------------------------------------------------------------------------------------

最后,如果你想知道万州在移民的“高峰”时期的市井人情,这里有一部极冷门的小说,可以让你得窥一二。

小说名叫《幸存者》,写于2003年,背景设置在2001年前后的万州。那时正是这座城市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原始资本主义横冲直撞,20%以上的失业率导致了不安与困顿。小说很明显是Henry Miller的《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的模仿之作,充斥着淫秽的超现实主义意象,以及破碎的意识流叙事。我以为,没有其他哪部小说可以和这部小说一样,传神地刻画了当时的万州:疯狂、荒诞、绝望又饱含希望。

由于这部小说在网络上已极为罕见,我将它上传到了网盘,欢迎下载。

pan.baidu.com/s/1bVmQ6M

(如果发现被删除的话请留言告知我....)

-----------------------------------------------------------------------------------------------------

(更新完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