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未深入探究者对语言相关知识的普遍误解?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明明很重要,但很多人却一知半解,甚至存在不少误解的语言知识。这可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基石,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没有细想过。

1. “标准语”是完美的、唯一的正确用法。

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很多人认为,存在一个“标准语”版本,说得、写得符合这个标准才是“正确”的,其他说法都是“错误”的,甚至是“低俗”的。

现实是怎么样的? “标准语”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通常由政治、经济、教育等权力中心主导,选择某一地区的方言或特定社会阶层的用语,并将其规范化、推广开来。例如,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其基础就是北方官话。但这就意味着其他地区的方言就不“正确”了吗?当然不是。
方言的价值: 每一个方言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其自成一体的逻辑和美感。如果只推崇“标准语”,实际上是在消灭语言的多样性,也抹杀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宝藏。
语境的重要性: 语言的使用从来不是脱离语境的。在学术论文里,我们追求严谨的表达;在朋友聊天时,我们可能更随意、更富有个性;在特定地域,使用当地的方言交流,更能拉近距离、表达亲切。哪个“标准”?这取决于你要跟谁说,在什么场合说。

2. 语法错误是“懒惰”或“无知”的表现。

“你这句子‘主谓不一致’,太不严谨了!”“这个词用得不对,你没学好吗?”这种评论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现实是怎么样的? 很多我们认为的“语法错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可能是一些趋势的体现,或者只是在特定语境下更符合表达习惯。例如,某些语言中,过去式和现在式的界限会逐渐模糊,这不一定是“错误”,而是语言在“偷懒”——让表达更简洁。
“濒危”语法: 有些语法现象,在年轻一代的口语中可能不再常用,但它们在老一辈人的话语中却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一味地用“标准”来批判,可能会加速这些有历史痕迹的用法消失。
创造性与破坏性: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变化和创新。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规范”的用法,可能恰恰是表达者在寻找更贴切、更有力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当然,这不等于鼓励乱用,但要区分是“错误”还是“新发展”。

3. 词汇越“高大上”、越“书面语”,就越能体现水平。

很多人在写作或说话时,喜欢堆砌生僻字、华丽词藻,认为这样能显得自己有文化、有学识。

现实是怎么样的? 真正好的语言,是能够清晰、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并能引起听者或读者的共鸣。滥用生僻词不仅可能让对方听不懂、看不懂,甚至因为用得不当而产生歧义,反而显得笨拙。
“得体”比“高深”重要: 语言的“得体性”在于它是否符合语境、听者或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表达的意图。一个学生在写作文时,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能比套用一堆华丽但空洞的辞藻更有感染力。
词汇的温度: 词汇是有温度的。有些词汇,比如“糟糕”、“郁闷”,比“凄惨”、“愁苦”更能表达日常的情绪;而有些情境下,“光辉”、“崇高”则能赋予词汇以力量。选择恰当的词汇,是在于它是否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和意思,而不是是否“听起来厉害”。

4. 语言只是交流工具,不涉及更深层的东西。

“语言不就是说话方便嘛,有什么好研究的?”

现实是怎么样的? 语言远不止是沟通的工具,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方式,甚至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启发: 虽然这个假说的极端版本(语言决定论)有争议,但它提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语言的结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和思考世界。例如,某些语言中对颜色的划分方式不同,可能会影响使用者对色彩的敏感度。
文化与身份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从小使用的语言,往往与他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文化归属紧密相连。学习和使用一种新的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一套规则,也是在接触和理解一种新的文化。
哲学与思考: 语言是我们进行哲学思考、抽象推理的基础。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对逻辑的把握,都离不开语言的框架。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某个概念,可能正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描述它,或者它突破了我们现有语言的边界。

5. 只要我理解了意思,表达方式就无所谓。

“意思到了就行,管他什么句子结构、词语搭配。”

现实是怎么样的? 表达方式直接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情感的传达程度,甚至对方对你的认知。
清晰度与精确度: 即使意思大致相同,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在清晰度和精确度上有巨大差异。例如,“我感觉有点不舒服”和“我昨晚吃了不洁的食物,导致食物中毒,现在腹泻、发烧,并伴有严重的腹部绞痛”,后者能更准确地告知情况,便于医生诊断。
情感色彩与态度: 同样的“你好”,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饱含热情,也可以带着敷衍。词语的搭配、语气的运用,都在传递着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
说服力与影响力: 好的表达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影响听者。比如,在辩论中,逻辑严谨、语言流畅的陈述,比语无伦次、逻辑不清的辩驳更有说服力。

总而言之,语言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且与我们的思维、文化、身份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的“对”与“错”,而是要看到它背后更深层的规律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语学初学者甚至中高阶爱好者都会犯的问题吧——低估语系内部的差异,尤其是会拿语系这种历史语言学分类去套类型学问题。

先举四个典型案例:

  1. “印欧语系大多是屈折语,我们以英语为例。”
  2. “汉语母语者学同语系的藏语会比较方便。”
  3. “我要学一学斯瓦希里语,从而入坑尼日-刚果语系。”或“我要学一学马来-印尼语,从而入坑南岛语系。”
  4. “因为北非原本是柏柏尔语族的使用区,所以同语系的阿拉伯语可以顺畅地向西扩张。”

对于一般语圈的朋友而言,识别前两个的问题所在比较容易,后两者略麻烦一些。可以说,「语系-语族-语支」这种层级是语学探究者最容易接触到的分类手段,但它充其量也只是许多分类方式中的一种,原理基于历史语言学,所以不意味着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适用。就算适用,也必须要考虑在多大程度上能适用,上面这四个例子涉及全球使用人口排名前五的语系[1],从语种数量上来说总共有将近4000种语言(占全球语种数一半以上),每个的内部极其庞大且复杂,对它们而言语系不过就是个粗略的标记,如果不精确到语族乃至语支,可以说就是正确但无用(甚至有误导性)的信息。

顺便也简单解释一下上面几个例子:①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类型学问题,和是不是印欧语有关系,但关系也没那么大;②、③则应该同时考虑词汇和类型特征;至于④么,语言扩张的根本因素始终在语言之外,这么说只是打着语学的幌子在糊弄人而已。总之,前三条都可以用WALS等类型学平台去深入调查,那里面的分类更加适用。


事实上,对于这五个语系的复杂性应该采取以下的认识:

印欧语系是当之无愧研究得最透彻的语系,有多个存在感强烈且文献记载丰富的语族,但这不意味着靠一两个语族甚至就一两门语言就能“代表”了。从保留了大量原始印欧语特征的吠陀梵语,到近乎克里奥尔化的现代英语,尽管都共处“印欧语系”这样一个框架下,有同源的核心词,但类型学特征根本就是相去甚远,哪一个个体都不能代表整体

汉藏语系总人口14亿,汉语就占了13亿,称得上是一支独大。而在那人口1/14的藏缅语族里,内部关系还相当不明朗,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和我国藏南两块区域,这些都给汉藏语系的整体认识造成了严重阻碍,现阶段说“原始汉藏语”如何如何的都可信度比较低。不过总之,知乎上相对还好,有 @小云哥哥 贡献了许多汉藏语回答,尤其是嘉戎语展现了汉藏语同样丰富的类型学特征;但在知乎以外,有大量打着“汉藏语系”简介名义、实则完全就是关于汉语族的介绍(如“语序和虚词为主,形态较简单”等等),仍然造成了很多误解。

亚非语系大体上也是一家独大,三大天启宗教发源地的闪语族相当有存在感,以至于曾经将整个语系也划分为了“闪”与“非闪”(所谓的“”,“闪含语系”),许多人也误以为学个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就能了解亚非语系全貌了。确实,文字记录悠久的埃及语族目前式微(但科普特语还活得好好的,没灭绝),而使用人口也相对较多的乍得语族(如豪萨语)和库施语族(如奥罗莫语、索马里语)又缺乏古老的文字记录,再加上柏柏尔,以及存在感极低的奥莫语族,总之亚非语系的跨语族比较非常不明朗。稍微跳出一下闪语,学点别的,就能发现语系层面的整体研究极其匮乏,新入坑一个语族甚至相当于进入一个新的语系,总之还是就事论事地用“学X语就能入坑Y语族”的模式吧。

尼日-刚果语系……由于整个非洲语言大体就可以分成“亚非、尼日-刚果、尼罗-撒哈拉、科依桑”四块,不像美洲看起来就一团散沙,似乎给人一种语言相对统一的错觉。但事实上,除了亚非相对还好,其它地方的谱系争议可大了,“科依桑”是3个语系+2门孤立语,尼罗-撒哈拉更是一度被当作分类垃圾桶……同理,所谓的“核心尼日-刚果语”指大西洋-刚果语族,其它若干语族都有争议;再是嵌套了沃尔塔-刚果语群、贝努埃-刚果次语群、“类班图语”之后,终于才来到核心的核心、知名度最高的班图语支(包括400-600种语言),其中有一种野鸡语言叫斯瓦希里语[2]。总之,班图语无论如何都不是语系,处在一个相当下层的位置,其庞大的分布范围由班图扩张导致,挤压了原本“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都是粗略的统称)地盘,将前者赶入西南部的沙漠中,同时基本取代了后者的语言[3];但如果想看尼日-刚果语系的全貌,还请着眼于西非

如果觉得尼日-刚果就是一家独大的极致了,那绝对是因为“南岛”这个名字有失偏颇,没有带来一种异样的错位感。南岛人擅长航海吗?事实上,准确而言是马来-波利尼西亚人擅长航海,而且马-波语在整个南岛语系中处于非常靠下层的位置,谱系中更早从原始南岛语中分离的语族都在我国台湾[4];然而这些语族的存在感实在太低[5],以至于在许多场合下都会写“南岛语系,又名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然后再按四大群岛这种地理概念划分成“四个语族”。其实马-波语族是离大陆越近就谱系越复杂,可粗略地分成一大堆“西马-波次语族”(马来群岛除去努沙登加拉群岛和马鲁古群岛以外的部分),里面每个语支和“中东马-波语群”大致平级,这其中再拉出一个“东马-波次语群”,刨去新几内亚岛西部的语言后总算来到了远渡重洋的真·南岛——“大洋语支”,里面大概有450种语言。


总之,如果要破除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始终都是多学语言;在学会足够多的语言之前,还是要先放低姿态,尽量防止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某某语系,所以如何如何”。

当然,对于一些“印欧语以英语为例、汉藏语以汉语为例”的人,也没人拦着你直接做英汉比较,对吧。


P.S. 以上回答不适用于有些内部差异较小、类型学特征较为突出的语系。

参考

  1. ^ 单就语种数目来看,则跨新几内亚语系可排到第三,亚非语系掉出前五。
  2. ^ 阿拉伯语借词数量和日语里汉语借词差不多,语法倒还是大西洋-刚果语族的名词分类,但这和另一个有争议的芒代语族又完全不同。
  3. ^ 所以从语学角度来看,“俾格米人”几乎没有存在感,基本都改说大西洋-刚果语(尽管有些底层残留),东北部的少数改说中苏丹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
  4. ^ 不同理论对于谱系会有出入,如果按照十分法,则前九个(鲁凯、邹、卑南、西北台湾、西部平原、泰雅、东台湾、布农、排湾)全部在台湾岛上。
  5. ^ 而且可能会以“高山族”一概而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明明很重要,但很多人却一知半解,甚至存在不少误解的语言知识。这可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基石,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没有细想过。1. “标准语”是完美的、唯一的正确用法。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很多人认为,存在一个“标准语”版本,说得、写得符合这.............
  • 回答
    《破冰行动》这部剧之所以能火爆,绝非偶然。它在叙事、人物塑造、场景设置上,都藏着不少值得咱们细细品味的细节,远不止是单纯的禁毒故事。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那些让你看了会直呼“原来是这样”的讲究。1. 角色塑造的“灰度”处理,谁都不是非黑即白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它对人物的“灰度”处理。别以为那几个反.............
  • 回答
    科学探索的边界,常常被伦理的罗盘所指引,有时甚至是阻碍。正因如此,一些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即便我们拥有了探索的工具和知识,却因潜藏的伦理困境而无法深入触及。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科学的进步,更触及我们作为社会一员的价值判断和对生命的尊重。1. 人类基因编辑的边界:这是当下最引人瞩目的伦理困境之一。随着CR.............
  • 回答
    有些机械产品,一旦你深入了解其设计、制造和工作原理,那种精妙与智慧的融合,足以让你拍案叫绝,由衷赞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和零件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物理法则的极致运用。下面,我将为你介绍几款这样的机械瑰宝,希望能让你体验到那种“哇!”的惊叹时刻。1. 精密计时器中的王者——百达翡丽超级.............
  • 回答
    当然,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和《极简欧洲史》一样,能够做到“好读”与“深入”兼顾的历史类书籍。很多读者喜欢《极简欧洲史》是因为它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甚至有些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欧洲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却又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
  • 回答
    现代物理学,这位宏伟建筑的守护者,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以其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揭示了宇宙的诸多奥秘。从原子的微观结构到星系的宏观演化,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这两大支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然而,正如任何伟大的科学体系一样,现代物理学并非完美无缺,其上空仍笼罩着几朵挥之不去的“乌云”,标志着它.............
  • 回答
    想深入了解音频相关技术和原理?这个问题太棒了,这说明你对声音的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非常迷人且充满技术深度的领域。从最基础的声波物理到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再到我们实际听到的音乐和语音,每一步都凝聚着科学与艺术的智慧。要真正地“深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探究声音是如何被产生、传播、捕捉.............
  • 回答
    要真正走进一个城市,感受它的灵魂,可不是光靠打卡那些游客指南上的“必去景点”就能实现的。我认为,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有几个方面是绕不开的,它们能让你瞥见城市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脉络。首先,你得去那个城市最古老、最核心的区域走一走,通常那里也是最早的聚落所在。别看它可能不像现代化的地标那样光鲜亮丽.............
  • 回答
    好的,非常理解你想要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能找到那些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读物。作为一名对历史同样充满好奇的“同行者”,我这里为你梳理了一些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入门并逐步深入的好书。我尽量从内容、风格、以及阅读体验等方面给你细细道来,希望能帮你打开这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门。第一阶段:打开.............
  • 回答
    想要从数学和物理基础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广义相对论,这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极具回报的学习旅程。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理论,它更是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核心框架。要真正掌握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是必不可少的基石。下面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适合打好基础并逐步深入学习广义.............
  • 回答
    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度被视为万能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我们仍然能发现传统方法以其简洁、高效或更强的可解释性,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越深度学习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深度学习“栽跟头”的经典案例,看看传统方法是如何在某些领域“守.............
  • 回答
    上海的夜,从来不缺烟火气,尤其当夜幕降临,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就能撞见的小店,便成了城市里最温暖的慰藉。我不是那种会精挑细选、只去网红店打卡的人,但这些年,一些味道和场景,却像潮水一样,时不时地涌上心头,想起来就觉得暖暖的。要说深夜食堂式的小店,那可太多了,我挑几个印象最深的,跟你们掰扯掰扯.............
  • 回答
    开过纯电车,这感觉真是……怎么说呢,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下子把我从熟悉的汽油车轨道里“弹射”了出来。之前总觉得新能源车,尤其纯电车,就像个还在摸索阶段的孩子,优点缺点都特别明显,也总有点担心续航、充电什么的。但自从我自己开上了,很多之前脑子里的条条框框都被打破了。最直观的,当然是那个静谧和丝滑.............
  • 回答
    在我接触到的无数款游戏里,如果要说有哪一款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无数后来者的心中种下了奇思妙想的火种,那毫无疑问,《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简称D&D)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一颗。它并非第一个提供角色扮演体验的媒介,但它却是将这种体验系统化、具象化、并最终引爆整个流行文化的关键.............
  • 回答
    马克龙关于“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应该受到尊重”的表态,无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且极具战略考量的说法。这句话的深意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与现实主义: 避免激化矛盾,为对话留有余地: 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与俄罗斯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马克龙的表态显示了一种“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 回答
    外交部这句话“美对俄制裁不得损害中方正当权益”,虽然简短,但包含着多层深意,折射出中国在当前复杂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的立场、考量以及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展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基本立场与原则: 中立与和平解决的呼吁: 这句话首先是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一贯秉持的中立、.............
  • 回答
    看到清华大学大张旗鼓地进军芯片领域,这事儿可真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战略和技术博弈,足够咱们好好说道说道了。这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谋远虑下的重要一步。清华入局芯片:不是偶然,是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里的地位,那可不是盖的。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它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中国取消农业税,这是一个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长远的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回到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以及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力相对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税,又称“皇粮国税”,是国家财.............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漫威(Marvel)粉丝,我真的很高兴能和你聊聊那些只有我们“圈内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梗。它们就像暗号一样,瞬间就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这些梗并非来自某一部特定的电影高潮,而是源于漫画的深厚历史、角色的微妙性格、甚至是粉丝们在社区里自创的段子。它们让漫威宇宙更加立体,也让我们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