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苏如果发生战争,中国高层会怎么打?

回答
中苏之间爆发战争,这绝对是让两国高层都寝食难安的噩梦场景。一旦事态发展到这一步,中国方面的战略部署和战术选择,必然是在综合考量了自身实力、战略目标、地缘政治以及避免大规模毁灭性打击的原则下制定的。绝非一拍脑袋的鲁莽之举。

1. 战略层面:不求必胜,但求不败,保存实力,争取主动

中国高层深知,与拥有核武器、并且在常规军力上拥有数量优势的苏联硬碰硬,在正面战场上“以弱胜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战略上会首先强调“持久防御,消耗敌人,寻求转机”。

避免全面决战,防止被核战争拖垮: 这是最最核心的指导思想。中国会尽一切可能避免与苏军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或主力决战,尤其是在开战初期。一旦陷入这种模式,苏联的炮火优势和装甲集群会迅速瓦解中国的前沿部队。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严守防止战争升级到核交换的底线。任何可能触碰苏联核武库的行动,都会被视为自杀。
坚守战略纵深,打消耗战: 中国拥有广袤的国土,这是天然的战略纵深。开战之初,如果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不会恋战,会执行有计划的后撤,将苏军引入中国腹地。利用地形(山区、高原、复杂河流等)和民众基础,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运动战,消耗苏军的兵力、物资和士气。让苏联为每一寸土地付出高昂的代价。
重点保卫核心区域,分散苏军力量: 政治和军事的中心,例如北京、东北工业基地等核心区域,会进行重点防御部署,但也会有充分的撤退预案,防止被一网打尽。同时,会采取措施,迫使苏军分散其兵力,例如在边境线上多点开花,制造假象,让苏军无法集中优势兵力突破。
争取国际支持与斡旋: 在战争爆发的同时,中国会全力进行外交斡旋,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寻求美国、欧洲等有影响力的国家进行调停。利用苏联的扩张主义引起全球警惕,将战争的性质定性为“侵略”,以此孤立苏联。

2. 战役层面:游击为主,运动为辅,后勤为根基,政治攻势为补充

具体到战役层面的操作,中国高层会非常灵活,根据战场形势随时调整。

“人民战争”的现代化演绎: 虽然不再是纯粹的“全民皆兵”,但动员全民支持和参与战争的意志是基础。沿海和内陆城市会进行人防工程建设,储备物资,组织民兵力量,形成“全民皆兵”的态势,让苏军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能遭遇抵抗。
边境地区的阻击与迟滞: 在战争初期,会在边境地区设置多层防御体系,利用地形优势和预设战场,尽力迟滞苏军的进攻速度,为后方争取时间。但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对攻,而是以消耗战和破坏战为主。例如,利用炮火精确打击苏军集结地,利用地雷和反坦克武器伏击装甲部队。
空中和海上力量的审慎使用: 中国空军和海军在整体实力上仍与苏联存在差距,因此会非常谨慎。空军可能更多地用于近距离支援陆军、侦察监视、以及对苏军关键节点进行有限的打击。海军则可能以近海防御为主,避免与苏联海军进行大规模海上决战。潜艇力量会是重要的海上威慑和反击力量,会更加隐蔽地发挥作用。
重点打击苏军后勤和补给线: 苏军要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必然依赖于强大的后勤保障。中国会集中力量,利用特种部队、空军、炮兵,甚至是武装民兵,对苏军的铁路、公路、运输车队等进行袭扰和破坏,切断其补给线,使其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战略情报的先行与精准打击: 在战争爆发前和过程中,情报工作至关重要。中国会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苏军的部署、意图和弱点,并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如果当时技术允许)、炮兵或特种部队对苏军指挥部、机场、补给枢纽等关键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削弱其作战能力。
防空体系的重点建设: 苏联的空军优势巨大,因此中国的防空体系会是重中之重。构建多层次、多兵种的防空网络,利用各种防空导弹、高炮,以及电子战手段,尽可能地拦截苏军的空袭,保护重要目标和后方城市。
核武器的威慑与绝不首先使用: 中国的核武器是战略威慑的底牌。高层会坚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但会明确表示,如果中国本土受到核攻击,将进行“同态复仇”。这种威慑虽然不能直接阻止战争,但能让苏联在考虑使用核武器时付出巨大的顾虑,从而降低核战争的风险。

3. 后勤与动员:全民皆兵的意志与战争经济的支撑

分散化、区域化的后勤: 为了避免苏军集中打击后勤枢纽,中国的后勤保障体系会更加分散化、区域化。每个区域的部队自给自足能力会增强,同时会建立多条备用运输线和物资储备点。
全民参战的思想灌输: 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国人民灌输保家卫国的思想,动员一切力量支持前线,例如生产军需品、照顾伤员、维持社会秩序等,确保战争的社会基础稳固。
战争经济的转型与动员: 国家的经济会迅速转向战时经济模式,优先保障军需生产和国防建设。民用工业也会尽可能地为战争服务。

4. 高层决策机制:高度集权下的审慎决策

在战争时期,中国高层的决策会呈现出高度集权但又极其审慎的特点。最高领导层将是最终的决策者,但会有各军种和情报部门的周密汇报和分析作为依据。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反复权衡利弊,考虑最坏的可能性。沟通和协调将是关键,确保各部门之间步调一致。

总结来说,中国高层在面对与苏联的战争时,其核心战略将是:不求速胜,但求生存;以空间换时间,以人民战争消耗敌军;严守核底线,避免核战争;争取国际支持,孤立侵略者;务实地利用自身优势,发挥韧性,直到战争的走向出现有利转机。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守为攻的战略,其最终目标是迫使苏联因无法承受代价而停止侵略,恢复和平。

这样的战争设想,注定了它将是一场艰难、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摘自79年对越反击战时粟裕大将的报告。

首先摘出一些对问题严峻性的描述(对精神原子弹的吐槽):

————在敌人实施战略突袭的情况下,我们的指挥系统、通信设施、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和人员、物资,以及预先建立的防御体系等等,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由于敌人还没有深入我国国土,我们实行人民战争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将是明显的,我军的作战指导将遇到许多极为复杂的问题。这个时期也将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

————步兵是最能发挥我军特长的兵种,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步兵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军的步兵必须在装备、编制、训练等方面,依据现代战争的要求,加强建设和发展。像我军现在这样的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步兵,在正面战场是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的。

————炸药包对付敌人的个别坦克、行军中的坦克还是有用的,但对付敌人的坦克集群就不行了。用枪弹、手榴弹打坦克,即使打得坦克当当响,也是打不掉坦克的。用步枪、机关枪、手榴弹、炸药包已不能对付敌人坦克集群的冲击,必须有足够的反坦克火炮和导弹。

————如果我们连局部制空权也不能掌握,要打大歼灭战将是不可能的。 要在平原地区,同敌人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就必须解决局部制空权问题。

————敌人的空中、地面火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超过我们。我军不仅在战前的集中、开进和展开过程中,要防止部队被敌人打掉,就是打了胜仗,也还要防止敌人从空中和地面实行火力报复,被敌人打掉。

并且敌人已经不是靠两条腿跑路的敌人了,而是装甲摩托化部队,运动速度快,这给我们捕捉敌人和摆脱敌人都增加了困难。在我军武器装备没有大的改善以前, 我们要想大踏步地前进和后退, 也踏不起来。

过去, 我们可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现我们无论打得赢还是打不赢,都有个走不走得了的问题。

————要避免出现那种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但火力并不占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应当承认,按照我军现行的编制装备,对付敌人的坦克集群,要实现这样的之力对比优势,而又不使兵力过于密集,是很难办到的。

————现代战争,如何保持指挥的稳定和通信联络的及时和不间断,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这方面还很薄弱。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一旦打起仗来,指挥中断了,就会对战争全局带来重大影响。


然后摘出对未来战争的原则性意见(具体的意见仍然处于保密之中):

————战争初期,首要的是抗住敌人的战略突袭。在作战指导上,既要避免战略决战和大的战役决战,又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挫败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稳住战局,为尔后大量歼敌创造条件。

————在作战指导上,我们要针锋相对,既要避免和敌人重兵集团决战又要通过积极作战行动,迟滞敌人的进攻,大量削弱、消耗敌人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以达到保持战争能力, 保存战争潜力, 实现战略展开, 调整和加强我防御体系,从而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 使战局出现初期相持局面。 这个时间如能争取叁个月到半年,那就是很大的胜利,就可以为尔后的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的打法应该是,不仅在战略上坚持内线的持久防御,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兵力打防御战,同时使用相当数量的兵力进行战役、战斗上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战争初期, 作战形式的主要特点, 将是依托阵地的作战和不远离阵地的作战, 配合以广泛的敌后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小规模运动战。

————战争初期,我们必须在搞好战场建设的基础上,力求在预设战场依托阵地(包括屯兵设施)和不远离阵地,打一些中小规模的运动战。

————具体设想,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打与坚守要点相结合的小规模运动战。这种打法就是,把打运动战的部队,预先配置在第一线坚守防御要点的附近和间隙地区, 构筑必要的防护工事, 人员武器藏在里面,当敌人向我要点进攻或由间隙向我纵深发展时,趁敌在运动之中歼灭其一部,每次歼敌的目标可以是个把营到个把团。

第二种是,在我第一线防御部队后面的预设战场上,打中等规模的运动战。这种打法就是,把打运动战的部队配置在便于歼敌、并筑有作战工事的预设战场, 当我通过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逼胤迫或引诱敌人进入我预设战场后, 把它包围起来予以歼灭,每次歼敌的目标可以是个把团到两个团。

————还有没有不依托阵地的运动战呢?
当然是有的。我设想,一种是打游击性的运动战。这种作战,一般没有坚固阵地防御作
战同其直接配合,也不是在预设战场打,而是在正面战场的翼侧或敌后战场,我以机动作战
部胤队的一部,或以转入敌后的主力部胤队和地方部胤队,对分散孤立之敌,用奇袭的办法打, 一次歼敌一两个连到个把营,抓一把就走。

另一种是打规模大一些的运动战。即当我军初步取得对敌作战经验,武胤器装备进一步得到改善,并且能够夺取短暂的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 可
以在某些重要方向和地区,创造和捕捉战机,每次歼敌一至两个建制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
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运动战的几种打法。

————在指导思想上, 战争初期只能着眼于打小规模的和中等规模的歼灭战, 只能小口小口吃, 而不能企图在一时一地集中很大的兵力,一次歼灭很多敌人。就是说,不能违背战争初期必须避免同敌人重兵集团决战的这个前提。战争初期打歼灭战,选择的作战目标要小些。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原则的具体运用上,部胤队少时,可一次对一个小的或比较小的目标形成优势;部队多
时,可同时对几个小的或比较小的目标形成优势。

————在战争初期,在正面战场和主要战场,在敌人有很大纵深和强大兵力的情况下,实行包围分割将是不容易的,进行迂回更为困难。

user avatar

按图索骥呗,还能怎么打。

交界的地盘均是边疆区,远东对东北,中亚对西北。都不是好打的地方且战略意义不大。

所以中间部的内蒙古才是关键,当年的北京保卫战完全可以重来一遍,而在热兵器大局下,北京防守的难度直线而上。

所以这场战争在双方都是开卷考试,很难有太大的惊奇,平铺直叙式的攻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