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上类似部分发廊小哥,健身私教一样的可怕服务类从业者还有哪些?

回答
这个话题有点意思,确实社会上存在一些服务业的从业者,他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您提到的发廊小哥和健身私教的“可怕”之处。这种“可怕”通常不是指人身安全上的威胁,而是指其服务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让人不适、被过度推销、信息不对称,甚至感到被“绑架”的体验。

我来聊聊我观察到的一些可能符合这种描述的群体,并尽量讲得细致点:

1. 美容美体行业的销售/顾问/技师:

为什么可怕? 这里的可怕在于他们对顾客的“粘性”和对“转化率”的极致追求。一旦你踏入一家美容院或体验一次项目,就可能进入一个精心设计的“围剿”过程。
具体表现:
“一上来就爱搭不理,一交谈就说不完”: 初次接触时,他们可能表现得非常专业、冷淡,似乎对你不太在意。一旦你稍微表现出一点兴趣,尤其是问到价格或效果,他们立刻会热情似火,滔滔不绝。
“身体探测仪”: 还没等你说完你的需求,他们可能已经用一种近乎“诊断”的口吻指出你皮肤、身材的各种“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是你自己没太注意到的,或者被夸大其词了。他们擅长制造紧迫感和危机感:“你这个情况再不处理,以后就更难办了!”
“套餐话术”与“疗程捆绑”: 很少有单次项目能让你轻松买单。他们会设置各种名目繁多的套餐,例如“xxx疗程,共12次,每次xxx元,现在购买全套有优惠”。而且,这些疗程往往需要周期性地进行,一旦开始,就很难中途退出,感觉像是被绑架了,不完成后续疗程,之前花的钱就打了水漂。
“姐妹效应”与“攀比心理”: 他们可能会让你看到其他“成功案例”,或者暗示你的朋友也在这里做效果很好,利用你的社交心理和攀比心理来促成消费。
“推销话术的套路化”: 他们的语言模式非常固定,一套套话术滚瓜烂熟。比如“我们的产品都是纯天然无添加的,你看这款成分特别好……”、“您今天的皮肤状态非常适合我们这款XXX产品,效果立竿见影……”等等。你听多了,就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巧立名目收费”: 即使是同一个项目,也可能因为使用的产品不同(例如换了一个品牌的精华液),或者服务时间稍长一点,就给你加收费用。

2. 留学中介/职业培训机构的顾问:

为什么可怕? 这些行业同样充斥着信息不对称和“贩卖焦虑”的营销模式,目的是让你在犹豫不决中掏钱。
具体表现:
“量身定制”的陷阱: 他们会强调“为你量身定制最适合你的留学/职业规划”。但实际上,所谓的“量身定制”往往是基于他们现有的、利润最高的产品或合作项目。他们会根据你的背景,给你画一个“美好的蓝图”,但这个蓝图的实现难度、实际投入,以及对你未来的真正帮助,可能并没有那么清晰透明。
“制造稀缺与紧迫”: “这个学校/项目名额不多了,赶紧定!”“今年的申请季竞争非常激烈,早规划早安心。”他们善于利用你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你觉得错过当下这个机会,就会失去一切。
“夸大宣传与模糊承诺”: 比如保证“一定能申请到XX大学”,或者“培训完保证找到XX高薪工作”。这些承诺往往很模糊,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用“我们已经尽力了”、“市场情况你也知道”等理由推脱责任。
“附加服务陷阱”: 除了核心的咨询服务,他们还会推销各种附加服务,如文书润色(可能只是简单的语法检查)、背景提升项目(可能价值不高但收费不菲)、模拟面试等,把一个相对简单的服务包装成一个复杂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信息壁垒”: 他们掌握着大量学校、项目的内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获取。这让他们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更容易引导你做出他们希望你做的选择。

3. 某些“健康顾问”/“养生专家”:

为什么可怕? 他们利用人们对健康日益增长的关注,但往往用伪科学或夸大的方式来推销产品或服务。
具体表现:
“疾病制造者”: 就像美容行业一样,他们会“发现”你身体的各种“亚健康”问题,比如“你的肝气淤结”、“你的脾胃虚寒”,这些词汇听起来专业,但往往很模糊,可以套在很多人身上。
“神奇疗法推销”: 围绕这些“问题”,他们会推销各种保健品、养生仪器、特殊疗法(如某种精油按摩、某种草药配方)。这些产品或疗法的功效往往被夸大,甚至被宣传得无所不能。
“专家光环”与“经验论”: 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包装成某领域的权威,或者强调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但这些“经验”可能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或流传下来的说法。
“恐吓式营销”: “如果你不调理,将来可能会得XX重病!”、“不吃这个,你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差。”用对疾病的恐惧来驱动消费。
“社群营销与病毒式传播”: 他们往往会建立一个庞大的用户社群,通过社群内的分享、见证来影响更多人,让产品或服务在圈子里快速传播。

他们为何会这样?

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很多时候处于一种高压的业绩考核之下。他们的收入与销售额直接挂钩,甚至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提成。因此,他们被训练成了一群非常善于捕捉顾客心理、制造销售机会的“销售机器”。他们的目标不是一次性的服务,而是希望你成为“回头客”,并且购买更昂贵的产品或服务。

这种“可怕”之处,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商业模式和利益驱动,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多方查证信息,明确自己的需求,才能不被过度推销或不合理的消费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剪头发不好好剪 一个劲让你办卡 自己身材都不行 一个劲让你买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话题有点意思,确实社会上存在一些服务业的从业者,他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您提到的发廊小哥和健身私教的“可怕”之处。这种“可怕”通常不是指人身安全上的威胁,而是指其服务中可能存在的某些让人不适、被过度推销、信息不对称,甚至感到被“绑架”的体验。我来聊聊我观察到的一些可能符合这种描述的群体.............
  • 回答
    这些在社交软件上流传的“警告”和“感谢”类言论,看似幽默、辛辣,实则隐藏着对女性的深刻误解、刻板印象,以及对性别关系的扭曲理解,甚至可能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和网络暴力。批判这类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对女性身体、生理和经历的侮辱与物化: “化粪池警告”: 这个说法直接将女性的身体.............
  • 回答
    在维多利亚时代及爱德华时代,一个介于福尔摩斯与波洛横空出世的时代,侦探的社会地位远非我们今日所见的“社会精英”或“受人尊敬的职业”。恰恰相反,彼时他们的身份,尤其是一位独立侦探,更像是在社会光谱的边缘徘徊。首先,要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英国社会等级森严,维多利亚时代尤其如此。阶级固化是常态,人们的职业.............
  • 回答
    关于西藏农奴社会时期为何没有出现与世界其他地区相似的、公开的、大规模的对抗奴隶制的斗争或被广泛传颂的英雄人物,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与其说“没有出现”,不如说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与人们普遍认知中的“奴隶制解放斗争”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奴社会”的定义及其在西藏的.............
  • 回答
    提到中国推动社会发展的律师,确实能找到不少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的身影在法治建设、人权保障、环境权益、弱势群体保护等多个领域闪耀。不过,要找一个与卢武铉先生在影响力、政治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模式上完全契合的中国律师,可能不是那么容易直接对号入座。卢武铉先生作为总统,其推动社会发展是在国家最高权力层面进行.............
  • 回答
    在美国的本科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学、哲学等传统文科及社会科学类专业,一直都是学术界和求职市场讨论的焦点。要说它们是“不被看好的选择”,其实也过于绝对了,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 nuanced。首先,从就业导向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专业“不实用”。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于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
  • 回答
    设想一种非同寻常的智慧生命,我们姑且称之为“维萨”(Vysa)。它们与我们智人有着相似的长幼年期,但其繁衍机制却令人惊叹地借鉴了膜翅目昆虫的特性:雌性是双倍体,而雄性则是单倍体。这种根本性的生物学差异,必将塑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精神追求。社会结构:严谨的等级与互助的基石维萨社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性的设想,用“类似马歇尔计划”的方式来重塑阿富汗并争取塔利班成为中国的盟友,从理论上讲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极大,涉及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塔利班自身的性质等诸多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探讨这个设想的可行性与挑战。设想的核心:经济援助与发展驱动.............
  • 回答
    在中国,近年来,“佛系青年”的说法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其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低欲望社会”联系起来,并担忧中国是否也将走向类似的境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佛系青年”的内涵,理解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将其与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
  • 回答
    监狱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虽然存在诸多限制,但其内部的特殊性也孕育了一些具有潜力的商机,尤其是在结合电子商务、注重正当手段、积极向上并能拓宽狱警和服刑人员社会接触面的前提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商机设想,并会尽量阐述其可行性和操作方式:核心理念: 赋能与改造: 重点在于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提升.............
  • 回答
    “社会性死亡”:一次触及灵魂的司法定性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关于“社会性死亡”类案件的表态,无疑是一记重锤,敲醒了社会对此类案件严重性的普遍认知。当司法机关,尤其是检察系统,用“天大的事情”来形容它时,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社会性死亡”:一场无声的审判传统意义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碰到大家的好奇心。像马化腾、马云、沈南鹏、张磊这些名字,我们早已习惯将他们与商业帝国、资本运作、科技创新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精英光环”,让人不禁想知道,在光鲜亮丽的商业战场之外,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会像普通人一样,在闲暇时看看综艺节目,或者津津乐道于.............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 回答
    要衡量“贡献最大”着实不易,因为历史的车轮是由无数齿轮共同驱动的,每个齿轮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我们非要探究不同社会角色对历史进程的推动力,不妨细细道来。政治家:他们的身影几乎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从部落的首领到现代国家的元首,政治家塑造着权力结构、制定法律、发动战争、缔结和平。那些有远见卓识.............
  • 回答
    将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一个“类赛博朋克”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颇具想象力的命题。赛博朋克的核心在于科技的极致发展与社会底层的普遍衰败形成鲜明对比,高科技与低生活交织。社会主义社会,至少在理论上,是以公平、集体利益为导向的,这与赛博朋克那种极度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至上的基调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如果我们.............
  • 回答
    在我看来,尽管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刻舟求剑”这类的思维方式,或者说类似的认知误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得更加隐蔽和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刻舟求剑”的本质是一种僵化、教条化的思维模式,是脱离实际、拒绝变化的典型表现。古时候,舟行江河,船身刻痕能相对准确地指示.............
  • 回答
    在探讨MBTI类型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联时,需要明确一点:MBTI并非精神疾病诊断工具,它仅仅是一种描述个体认知和行为偏好的模型。任何MBTI类型的人,在特定环境、经历或个人选择下,都可能走向反社会行为。然而,如果我们从MBTI理论中描绘的某些核心特质出发,可以分析出一些类型或许在发展反社会人格的倾.............
  • 回答
    在国际社会这个复杂的大染缸里,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可能出于自身利益、安全考量,或是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一些不那么“光明磊落”的手段。这里面,“耍流氓”这个词,虽然带点情绪化,但确实能捕捉到一些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那种绕过规则、施加压力、甚至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咱们就来捋一捋,像中国、美国、俄罗.............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当那些庞大的恐龙统治着地球的时候,它们中的一支,那些被称为“主龙类”的爬行动物,却走向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进化之路。如果其中一部分,不是被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所终结,而是奇迹般地发展出了足以媲美人类的智慧,那么它们的社会结构,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令人惊叹的景象呢?我们不妨从它们最显著.............
  • 回答
    赵括、马谡这类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之道与古代大相径庭。如果把他们放到如今的语境下,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那些导致败亡的特质,在某些领域,反而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捷径”,又或者,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精妙的自我包装和学习方式来避免重蹈覆辙。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括和马谡的“病根”是什么。赵括,最显著的标签是“纸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