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没有中医工作者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效果?如果有,那是哪些中药被证明是有效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前中医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简单地说,并不是没有中医工作者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效果,而且这在当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中医与经验、传承联系在一起,认为“药好不好,病人说了算”,或者“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会错”。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尤其是在早期,科学方法尚未普及,中医的疗效更多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来体现。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生物学、药理学、化学、医学统计学等领域的进步,对中药进行科学验证的需求和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医工作者,包括很多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中医师、中药学研究者,正在积极地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

那么,哪些中药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是一个更庞大的话题,因为“有效”的定义和验证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 经过现代药理学和临床试验验证,并被纳入现代医学治疗方案的中药单味药或中成药:

这类中药通常是首先被科学家们“拆解”出来,研究其化学成分,然后针对这些成分进行药理学研究,最后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例子。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并研发,有效治疗疟疾,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教授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从中药中发现具有现代医学价值的药物的潜力。
麻黄碱: 从麻黄中提取,具有平喘、发汗、利尿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感冒等疾病。虽然它有副作用,但其有效性已经被科学验证,并被现代医学广泛使用。
黄连素(小檗碱): 从黄连、黄柏等中药中提取,具有抗菌、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等。
水蛭素: 从水蛭中提取,是一种强效的抗凝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
甘草次酸: 从甘草中提取,具有抗炎、保肝等作用。
白藜芦醇: 从葡萄皮等植物中提取,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护心血管等作用,虽然其在人体内的实际效果还在深入研究中,但已引起广泛关注。
一些复方制剂的单味药成分: 很多传统的中成药,如葛根汤、桂枝汤等,其核心成分的药理作用也在被深入研究。例如,葛根的葛根素被证明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2. 经过大规模、高质量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国际认可的中成药: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药复方制剂开始接受西方严格的临床试验标准。

某些辅助治疗肿瘤的复方制剂: 有一些中药制剂在辅助放化疗、减轻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已经通过了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在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例如,一些针对肺癌、胃癌等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成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疗效。
一些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复方制剂: 同样,在严格的临床试验中,一些传统中药的复方制剂在降血糖、调节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等方面也展现了其潜力。

3. 正在通过现代科学方法积极研究和验证的领域:

这部分内容更广阔,代表着中医与科学结合的未来方向。

对经典方剂的现代化研究: 很多经典方剂,如逍遥散、四君子汤、半夏厚朴汤等,其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都在被现代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揭示。研究者试图从中找到其有效成分、明确其作用靶点、优化其剂型和给药方式。
中药复方的整体观研究: 除了单味药成分,现代科学也在尝试理解中药复方“君臣佐使”协同作用的机制,即多个药材组合起来可能产生的整体效应,这是中医的独特优势,也是用现代科学难以完全解释但正在努力突破的难点。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用药研究: 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尝试找到不同体质、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对特定中药方剂的反应差异,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中医工作者如何用科学方法验证?

这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科学步骤,与现代药物研发过程类似:

1. 初步筛选与药理研究:
文献回顾与经验总结: 梳理历代本草、医书的记载,总结特定中药的传统功效和临床经验。
体外实验(In vitro): 在细胞、组织水平上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例如观察其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等。
动物实验(In vivo): 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中药的疗效、毒性、作用机制。例如,用动物模型模拟疾病,观察中药能否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等。
成分分析与分离: 利用色谱、质谱等技术,分离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解析其化学结构。

2. 药物化学与制剂研究:
活性成分的鉴定与结构确证: 确定发挥主要疗效的化学物质。
制剂开发: 将活性成分制成适合临床使用的药物形式,如胶囊、片剂、注射剂等,并研究其稳定性、溶出度等。

3.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这是验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金标准”,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I期临床试验: 主要评估药物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II期临床试验: 在少量特定患者身上初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最佳剂量。
III期临床试验: 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或与标准治疗对照)的临床试验,是最终确定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IV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 药物上市后继续监测其长期疗效、不良反应,并可能探索新的适应症。

挑战与误区:

“科学验证”不等于“西医验证”: 有时人们容易将“科学验证”等同于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去完全解释中医,认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血)不科学。实际上,科学验证更多的是关注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是用现代科学工具去“看见”和“量化”中医的疗效,而不是否定中医的理论体系。
研究方法与标准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存在差异,直接套用现有的西方药物研发标准有时会遇到困难。例如,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一个方剂可能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而现代临床试验多是针对特定疾病诊断的患者。因此,需要探索更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有效”的定义: 有时对“有效”的期望过高,期待中药能达到如同现代西药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中药很多时候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其作用是渐进的、系统性的。

总结来说,

确实有很多中医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积极地运用科学方法来验证中药的效果。青蒿素只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还有很多单味药和复方制剂正在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逐步揭示其现代医学价值。这是一个持续进行、充满活力且日益重要的研究方向。科学与中医的结合,不仅能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也能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医的效果就和党领导的效果一样,谁敢质疑?

user avatar

有时候不开心就靠中医粉幽默支撑着我的快乐,这位一句


比如你提出美国禁止卖中药,却不知道美国FDA和美国食药监局的差别。


美国FDA禁止作为药品卖,不代表美国食药监也禁止作为保健食品卖

让我快乐了一早上,中医粉们果真是极好的段子手。



越来越有趣了,看到有中医粉写到

家父接到过一位肺癌患者,已经被医院下了病危,医院也不建议再采取治疗(同时前期治疗花费太多,也没有经历继续支持医院的昂贵治疗),无奈之下该患者求医于家父,家父也没多少把握能治好,但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达成了一致:尽量帮患者减轻痛苦,能走到哪一步不好说,如果某天去世了不要说是吃药吃死的。之后家父就开始着手治疗,先按古籍记载的治疗疝瘕的方式试了试,几乎零作用。后来家父冥思苦想开出了这个方子:


六味地黄丸加党参、百花蛇舌草(这算不算泄密,家父看见会不会打我)


患者服用后效果十分显著,半年后去医院复查,肿瘤面积明显缩小。至今该患者从接到病危至现在已经活了好几年了,除了坚持服药、严格遵守医嘱外与常人无异,甚至还可以外出务工。至于为什么六味地黄丸这个治疗肾阴不足的方子可以治好肺系疾病,家父也只能勉强和我说说他的开方思路,治疗基理也说不上

特别好奇这病人肺癌晚期,癌细胞不转移吗?这时候即使说癌细胞面积缩小,肺功能恢复吗?对于中医信不信由你,这个病人不但生活自理,还能打工了。强大的恢复力,令人惊叹。

他一直说我没懂他意思,我也很迷惑,我应该如何理解他的意思才算是正确的。


问题一

“川芎”临床实验记录:
(川穹是中药,可缓解心绞痛、心脏病)
临床应用心绞痛:取川芎、红花各等分,制成片剂(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5钱),每次4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治疗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黄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于用药2周开始加服乳没片),结果显效9例,改善57例,基本无效17例,加重1例。据观察,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无明显关系;加服葛根黄酮及乳没片者,疗效未见提高;服药后对血脂质影响不大。60例跃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者20例,减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显示好转。
你给出的临床案例很奇怪,我查了很多,并没有查到这个临床的来源,很奇怪,如果你能给出这个的实验来源吗?

问题二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
第八条(四)具有充分的临床应用资料支持,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的,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临床研究可直接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不一致的,应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药效学研究资料。药效学研究应采用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进行;如缺乏成熟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鼓励进行与药物功能主治相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临床研究应当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法规是这么规定的,可惜这个规定是2017年下发的。好像从很早起CFDA就很少批中成药的批件了。现在的中成药基本上都没有做三期,你在另一个答案似乎要圆回来,可惜临床三期有严格的定义,不是临床四期代替的,更何况的是上市后的中药基本上不太在意数据收集。要不然很多中药也不会到现在没有不良反应。所以你加黑了的因为中医使用了更难的随机盲法对照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问题三

青蒿素 我不太想为青蒿素是不是中成药撕逼,但是有意思的是他给出三个中成药。前两个一个是搽剂一个是喷雾。我们知道青蒿素极难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所以它的用量比较大,每次需要1g的计量,我不知道这个喷雾和搽剂是如何解决生物利用的,很有意思,中医超越了科学。

@旧城

你确定你父亲治好了晚期癌症,真厉害,屠呦呦也就是发现了青蒿素得了一个诺贝尔奖,癌症的研究产生过无数的诺贝尔奖。你父亲的功力是超越诺贝尔奖的,建议你父亲给国家申请一下国家科学家,诺贝尔生物奖。

@ 妖伊社答案补充

西医的临床三期其实类似于中医的临床二期,而二期是所有国内药物必做的。这句话你来源如何,我作为一个做药的人怎么不知道?

西医的三期,在国内就算跳过了这一步,上市后还是要做的。这句话你又是怎么得来的?新药需要做三期临床,仿制药只需要做生物等效性就好了,你不清楚别瞎说。

理论上中医临床有4期,而且包含了西医临床的123每一期实验的内容。请你先看看临床怎么做的在胡说八道好不好,每期临床的目的不一样,不能简单的代替。

请提供任何中药的CFDA证明?

我确实无法提供,因为我不是药企。

但这是任何通过临床一期的中药都有的东西,没这个的药是禁止上架的。

换句话说,你在药店能买到的中药肯定都有这个。

你又瞎说了,没这个的多的去了,绝大多数中药都是07年前通过的,请查看为什么?为这事还毙了一个药监局局长呢。

我只听说过西医跳坑当中医的,没见过中医跑去学西医的。知道很多长寿中医的案例,没听过西医因为自身职业而长寿的。

你去看看中医学院毕业的从事中医的有多少,转行的又有多少,西医长寿的也很多好不好。

中药几十种零件,零件之间还会生孩子,遇到特殊路段还会变形,甚至变成更多稀奇八怪的零件……然后它们生的孩子,变形成的更多零件,你也要把每个单独追踪一遍……
|・ω・`)
直到确认这辆车每个零件、零件的孩子们、零件的孙子们、零件的曾孙子们、零件的曾曾孙子们……全都是良民,才允许通过fda认证。

请查看FDA的文件再胡说八道,植物药又不是没有过,只要数据有效通过并没有问题,要不然天士力傻逼了,要去FDA去做临床。

中国药企都在国内做实验,包括西药。

很多药企都申请了FDA的临床,百济神州已经做到三期了

美国食药监也允许中药作为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的一种)销售,so?所以这代表美国FDA承认中药是药物了吗?

美国去年就发了文件拒绝在美国卖中药

对于药品,食药监局只有行政监督权,没有审批权。鸿茅药酒是保健食品,当然能获得食药监局的认证,但依然不属于药物。

你确定?我们每次做完实验去申请,原来是保健品?这么白痴还自以为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