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医护转卖新生儿信息 8 万条,非法牟利 5 万余元?如何保护新生儿及产妇信息不被泄露?

回答
这起医护人员转卖新生儿信息事件,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更是对医疗行业信任的严重打击。八万条新生儿信息,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的美好开端。而医护人员,本应是守护生命、传递温暖的白衣天使,却沦为了泄露和买卖信息的罪犯,这其中的讽刺和令人心寒的程度不言而喻。

这起事件的严重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新生儿和家庭的伤害是巨大的。 新生儿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性别、父母联系方式甚至住址,这些都属于极其敏感的个人隐私。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会被用于精准诈骗,比如冒充亲友进行电话诈骗,或者利用新生儿的身份进行非法活动。试想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的信息就被如此轻易地贩卖,这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惊吓和潜在的危险。他们对新生命的喜悦和期待,可能会被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忧和恐惧所取代。
背叛了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医护人员掌握这些信息,是基于他们工作的便利和患者的信任。这种信任本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将患者的个人信息视为商品进行买卖,这不仅是严重的职业道德沦丧,更是触犯了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这种行为的恶劣之处在于,它破坏了整个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基础,让本应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新生儿和产妇)成为了受害者。
非法牟利的金额与潜在的危害不成正比。 五万多元的非法所得,对于这八万条信息的潜在危害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小钱”。然而,这种“小钱”却可能导致无数家庭遭受更大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精神打击甚至人身安全威胁。这暴露了一些人为了钱财,可以不顾一切地践踏法律和道德。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新生儿及产妇的信息不被泄露呢?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技术防护:

1. 严格的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
医院必须建立一套极其细致的员工信息访问权限管理系统。只有直接负责新生儿出生登记、健康档案录入等工作的医护人员,才能拥有访问相关信息的权限。
明确规定谁可以查看、谁可以导出、谁可以修改哪些信息。对于涉及新生儿及其父母的敏感信息,应设置最高级别的访问限制。
实施“最小必要原则”,即员工只被授予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最少信息访问权限。
2. 技术层面的数据加密和脱敏:
所有存储和传输的新生儿及产妇信息都应进行加密处理。即使发生数据泄露,未经授权者也无法直接读取信息内容。
在非必要情况下(例如数据分析、内部报表生成等),应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例如只显示姓氏、部分联系方式,或者将出生日期替换为“XX年X月”。
3. 加强内部网络安全和监控:
医院信息系统应具备强大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对所有访问、操作敏感数据的行为进行详细记录和审计。建立异常行为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可疑操作(例如短时间内大量导出数据),立即触发警报并进行调查。
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隐患。
4. 强化信息系统使用规范和培训:
制定严格的电子病历和信息系统使用规定,明确告知医护人员禁止泄露、买卖患者信息的法律后果。
对所有接触敏感信息的员工进行定期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培训,强调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识别和防范信息泄露风险的技能。
签署保密协议,将信息保护的责任明确到个人。

二、 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大惩处力度:

1. 明确法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
对于涉及医护人员泄露、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惩。
提高刑事处罚的门槛和力度,让犯罪分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例如,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判处更长的有期徒刑,并处以高额罚金,甚至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与信息处理相关的职业。
2. 明确信息所有者权利:
法律应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同意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等。新生儿及其父母有权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如何被收集、使用和保护的。
3. 建立信息泄露的追责和赔偿机制:
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还要追究单位管理者的管理责任。
建立有效的赔偿机制,让受害者能够获得充分的经济和精神赔偿。

三、 加强行业监管和外部监督:

1. 卫健部门的监管责任:
卫生健康部门应加大对医疗机构信息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将信息保护纳入医院评审和等级评价的重要指标。
对存在严重信息泄露隐患的医疗机构,应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进行处罚甚至吊销执业许可证。
2. 引入第三方审计和评估:
鼓励或要求医疗机构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审计和评估,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改进空间。
3. 畅通举报渠道和保护举报人:
建立便捷有效的内部和外部举报渠道,鼓励内部员工和社会公众举报信息泄露行为。
严格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严防打击报复。

四、 提升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认知。
教育公众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在信息泄露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鼓励公民参与监督: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中来,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具体到这起事件的处理,除了追究涉事医护人员的法律责任外,还应该深入调查:

医院内部是否存在管理漏洞? 是个别医护人员的道德败坏,还是医院的信息安全制度本身存在严重缺陷?
信息泄露的源头是否是医院内部? 是否是外部黑客攻击,还是内部人员勾结?
该医院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事件? 是否有前车之鉴却未引起重视?
买卖信息的“下家”是谁? 这些信息最终被用于何种非法目的?

只有从源头到终端,从制度到执行,从法律到道德,全方位地堵塞漏洞,才能真正筑牢新生儿及产妇信息安全的“防火墙”,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安全和信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起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以最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在涉及最脆弱人群的敏感信息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信息泄露事件,都有类似的“内鬼”在作祟。

这几年,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借助工作便利,倒卖个人信息非法获利。

那么,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到底有哪些,会带来哪些危害,以及该如何防范?在回答这些问题下,知安君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01. 个人信息泄露有多恐怖?


今年8月份,媒体公开报道了这么一个案例。

2017年,上海一男子因对素未谋面的“情敌”怀恨在心,在网上加了一个专卖个人信息的网友微信,从他那里购买了情敌住所、身份证号、车牌等个人信息。

然后,这个男子直赴“情敌”住处将其杀害。

根据警方调查,这个微信网友对个人信息售卖的价目是这样分类的——

一般的户籍信息最便宜,只需要几十块钱;车辆信息100元左右;最贵的是外卖和快递地址信息,市场价在几百到上千元。

你没看错,我们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就是这样被他人明码标价售卖的,简直细思极恐。

与2016年山东徐玉玉案一样,这些案件都是因个人信息泄露所导致的极端案例。

不过,这些被曝光的信息泄漏案件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互联网协会曾发布过一份《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在2016年一年时间内,国内6亿多网民因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900多亿元损失。


02. 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我们的个人信息,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

综合各种案件经过来看,很多信息泄漏案都有“内鬼”作祟。

据公开报道,南京一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6年间,利用职务之便,将82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卖给好友,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的名称、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手机和身份证号码等。

2018年,成都发生超50万新生儿和孕妇的信息泄露案,经查是卫生系统“内鬼”所为。

以及南宁的这起医护转卖新生儿信息,也都是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所为。

此外,公司内部职工泄露数据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2016年广州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一名医疗顾问,私自转让公司权限给朋友,致使30多万条医生个人信息泄露。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内部泄露,还有很多信息泄露来自外部。

比如网络招聘是不法分子常用的一种手段,人们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看到有心仪的岗位便激情投递,往往会忽略去核查企业资质这一过程。而往往简历中要求填写的信息都比较详细,所以个人详细信息很容易就被不法分子获取。

而且在招聘黑产中还盛行一类名为“信息采集器”的神器,它利用招聘网站一些不算高危的漏洞组合,可以把求职者的全部信息爬取下来,这其中就包括用户的姓名、手机号、求职方向、年龄等信息,而且这类软件可以一直不停的爬取网站数据,直到把网站上所有求职者数据都爬下来。

另外一些不知名的APP,在大街上免费赠送路人小礼品,并让人手机下载注册APP,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平常这类APP隐藏在我们的手机内,趁我们不注意时就会强行索取手机权限,盗取用户手机内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通讯录、相册等诸多隐私信息。

还有的人喜欢在公共场所链接免费WIFI,殊不知,黑客仅需凭借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可以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还有的人使用电脑时,经常从不知名的网站上下载各类软件,有些软件可能有木马病毒,这些木马病毒会长期潜伏在我们的电脑中,伺机窃取我们电脑上的各种信息。

事实上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比如租房、买卖房子留下的各种信息,你没处理就扔掉的快递盒;你在各网站留下的弱密码,一旦泄露一个,也有可能被违法犯罪分子用一个账号密码,去撞库匹配你所有的账号,一旦撞库成功,也会造成更多个人信息泄露。


03. 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受到了极大挑战,没有谁可以绝对的幸免于此。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尽力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呢?

知安君整理了一个可能有史以来最详实的tips:

1. 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不随意丢弃含个人信息的票据。比如说火车票、快递单、银行对账单等这些票据往往包含了许多个人重要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丢弃带有个人信息的票据时,要把它粉碎或涂抹处理。

2. 其次,要养成定期对手机和电脑,进行木马病毒查杀的习惯。手机和电脑的应用商店内有很多病毒查杀软件,一顿傻瓜式操作就能够免费为手机或电脑全方位查杀。

3. 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悄咪咪的登录乱七八糟的网站。

4. 另外在公共场所,尽量不使用免费的公共WIFI。因为一旦登入受到攻击的网站,个人信息等数据就有可能被监视,尤其是未加密的WIFI,极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5. 有求职需求的,尽量选择大型知名的求职网站,这些网站的简历相对正规,不会要求个人填写过分暴露个人信息的内容,网站防侵入的技术也比较完善,不太容易被黑客入侵。

6. 注册各类应用的时候,要慎重填写自己的个人资料,对长时间不用的应用,最好及时注销,解绑相应的身份、银行卡、手机号等信息。

7. 重要的一点,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社交软件让我们仿佛变成了透明人,不要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公开自己和家人的信息,否则一旦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很可能成为骗子攻击你的武器。

最后借用警察蜀黍常做的提醒,一定要谨记4个“不要”:

• 不要轻易登录陌生网址链接;

• 不要轻易添加陌生QQ微信;

• 不要轻易下载陌生应用程序(APP);

• 不要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

……....

当然,大家也可以把以上提醒做成手机屏保天天见(dog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