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医院里面医生、护士普遍态度差的问题?

回答
医院里医护人员态度普遍“差”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不同患者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医护人员态度差的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患者通常所说的“态度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沟通敷衍、缺乏耐心: 医生和护士可能回答问题简短、含糊不清,不愿意过多解释病情、治疗方案,甚至显得不耐烦,打断患者说话。
表情冷漠、语气生硬: 面无表情、语气平淡甚至带有不屑,缺乏同情心和关怀,给患者带来不被尊重的感觉。
缺乏人文关怀: 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不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痛苦表现出漠不关心。
流程化、机械化: 将患者视为一个个需要处理的“病例”,而不是有情感需求、有家庭的个体,缺乏个性化的关怀。
推诿、责任感不强: 当患者提出一些超出其职责范围或需要协作的问题时,可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官腔”或“居高临下”: 有些医护人员可能因为掌握专业知识而显得有些傲慢,让患者感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着装不整或工作状态不佳: 虽然不是直接的语言或表情态度,但有时也可以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专业性和认真程度的观感。

二、 导致医护人员态度差的深层原因:

理解了“差”在哪里,我们就要深入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1. 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高强度劳动:
人手不足: 很多医院存在医生和护士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和大型医院。这意味着现有的医护人员需要承担比正常编制更多的病人。
工作量巨大: 医生需要负责诊断、治疗、开医嘱、写病历、会诊、手术、查房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护士则需要护理大量病人,包括给药、输液、生命体征监测、伤口处理、协助医生、安抚病人、家属沟通等,而且这些工作往往是24小时不间断的。
长时间工作: 值班、加班是常态。很多医生护士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身体和精神都处于高度疲惫状态。
琐碎且耗时的工作: 除了核心的医疗护理,还有大量的行政、文书工作需要完成,这些都会挤占与患者沟通的时间。

2. 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环境:
生死攸关的责任: 医生的每一个诊断和治疗决策都可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这种责任压力是巨大的。
医疗纠纷和医闹: 中国医疗环境中的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医护人员时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遭到患者或家属的攻击,这种心理负担非常重。因此,有些人可能选择少说少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职业倦怠(Burnout): 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下,医护人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耗竭、情感疏远、成就感降低。倦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与人沟通的方式。

3. 患者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患者生病时,往往处于身体不适、心理脆弱的状态,对疾病充满恐惧和焦虑。他们渴望得到医生护士的理解、安慰和充分的解释,对沟通的要求自然会提高。
对医护人员的理想化: 有些患者或家属对医护人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医护人员应该无所不能,并且时刻保持耐心和同情心。当现实中的医护人员因客观原因无法满足这些理想化期望时,就会产生落差,觉得态度“差”。
信息不对称: 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病情、治疗过程存在很多疑问,需要医护人员耐心解答。而医护人员可能因为时间有限或沟通技巧不足,无法有效弥合信息鸿沟。

4. 医疗体制和社会因素:
医保支付方式和激励机制: 在一些以检查费、药品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激励机制下,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多开检查、多开药”,而不是花时间与患者沟通病情。虽然这在改革中有所改变,但影响仍可能存在。
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 传统的医学教育可能更侧重于专业技能,而对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的培养相对不足。很多医护人员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患者打交道,效果因人而异。
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的不友好: 媒体报道的负面信息、网络舆论的苛责,都可能让医护人员感到不被理解和尊重,从而形成自我保护的心理。

5. 个体差异和情绪管理:
情绪的传递: 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个人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当他们自身状态不好时,就可能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影响与患者的互动。
沟通技巧的差异: 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有些人可能天生不善于表达或共情。
缺乏有效的疏导机制: 医院和相关机构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疏导机制可能不足,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

三、 如何看待和改善这个问题:

面对医护人员态度差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理性且建设性的态度:

1. 理解但非纵容: 理解医护人员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不易是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或纵容恶劣态度的存在。患者依然有权利获得尊重和有效的沟通。
2. 多角度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医院管理者:
优化人员配置: 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减轻现有人员负担。
改善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休息空间,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加强沟通培训: 将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纳入医护人员的培训体系,并进行定期考核。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和奖励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将患者满意度等软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完善医患沟通机制: 如设立专门的医患沟通办公室,提供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 对态度恶劣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医护人员自身:
提升职业素养和自我调适能力: 在工作中尽量保持专业和耐心,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寻求同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来缓解压力。
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理解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升患者满意度,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患者及家属:
保持理性沟通: 在表达诉求时,尽量用平和的语言,避免情绪激动或攻击性的言辞。
给予理解和支持: 认识到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所面临的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理解和尊重。
掌握必要信息: 在就诊前,可以主动了解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这有助于更有效地与医生沟通。
寻求合理途径解决问题: 当遇到医护人员态度不佳时,可以尝试通过正规渠道(如医院的医务科、患者服务中心)进行反映,而不是在情绪激动时进行对抗。
社会和政府层面:
改革医疗体制: 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减轻医护人员的经济压力和不合理待遇。
营造友好就医环境: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减少医闹事件的发生。
加强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解决地区间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缓解大医院的压力。

总结来说,医护人员态度普遍“差”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客观的压力和挑战,也有主观的情绪和沟通问题,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体制的影响。理解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共同努力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医患双方的和谐与共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非常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所以我经常代入到医生、老师、政府工作人员……等职业的视角,想象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奇葩蛮横不讲理的人群,最终被折磨的身心俱疲,有心无力,成为常人眼中态度差劲的一员。

这也是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医生或者医学生群体们经常给出的理由。

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不求你谁给的气还给谁,但求不要欺软怕硬见人下菜。

现实客观情况是,我可以用我余生的段位保证,我本人在二十多年的寿命里,对待以上人群从来都是彬彬有礼,万事以您好开头,咨询必称“麻烦问一下”,事毕必然回:“谢谢”,将礼貌与温和做到了极致绝对没有任何蛮不讲理甚至急了眼行为的情况下,仍然遭遇过为数不少的恶劣态度对待。

这就没有道理了。

不把自己的愤怒倾泻向无辜的人群应该是个基本礼节,何况我每次都表现的非常温和,自古俗话里还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呢,您遇到了奇葩患者您去怼,您被不讲理的患者惹怒了您去喷,但他人对你表现了善意你却选择以怨报德,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种欺软怕硬,因为跟不讲理的患者对线风险太大,搞出什么医患矛盾成本高昂,但是自己一肚子气又得发泄,怎么办呢?找那些老实的呗!

欺软怕硬的最终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倒逼大量原本知书达礼的患者为了能够得到重视,最终不得不卷入这个黑暗森林,以求让自己看起来“不好惹”,然后促使医生又变得充满戾气,进去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这可能就是好人被拿枪指着的终极含义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