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医院里面医生、护士普遍态度差的问题?

回答
医院里医护人员态度普遍“差”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不同患者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医护人员态度差的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患者通常所说的“态度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沟通敷衍、缺乏耐心: 医生和护士可能回答问题简短、含糊不清,不愿意过多解释病情、治疗方案,甚至显得不耐烦,打断患者说话。
表情冷漠、语气生硬: 面无表情、语气平淡甚至带有不屑,缺乏同情心和关怀,给患者带来不被尊重的感觉。
缺乏人文关怀: 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不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痛苦表现出漠不关心。
流程化、机械化: 将患者视为一个个需要处理的“病例”,而不是有情感需求、有家庭的个体,缺乏个性化的关怀。
推诿、责任感不强: 当患者提出一些超出其职责范围或需要协作的问题时,可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官腔”或“居高临下”: 有些医护人员可能因为掌握专业知识而显得有些傲慢,让患者感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着装不整或工作状态不佳: 虽然不是直接的语言或表情态度,但有时也可以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专业性和认真程度的观感。

二、 导致医护人员态度差的深层原因:

理解了“差”在哪里,我们就要深入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1. 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高强度劳动:
人手不足: 很多医院存在医生和护士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和大型医院。这意味着现有的医护人员需要承担比正常编制更多的病人。
工作量巨大: 医生需要负责诊断、治疗、开医嘱、写病历、会诊、手术、查房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护士则需要护理大量病人,包括给药、输液、生命体征监测、伤口处理、协助医生、安抚病人、家属沟通等,而且这些工作往往是24小时不间断的。
长时间工作: 值班、加班是常态。很多医生护士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身体和精神都处于高度疲惫状态。
琐碎且耗时的工作: 除了核心的医疗护理,还有大量的行政、文书工作需要完成,这些都会挤占与患者沟通的时间。

2. 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环境:
生死攸关的责任: 医生的每一个诊断和治疗决策都可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这种责任压力是巨大的。
医疗纠纷和医闹: 中国医疗环境中的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频发。医护人员时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遭到患者或家属的攻击,这种心理负担非常重。因此,有些人可能选择少说少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职业倦怠(Burnout): 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下,医护人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耗竭、情感疏远、成就感降低。倦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与人沟通的方式。

3. 患者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患者生病时,往往处于身体不适、心理脆弱的状态,对疾病充满恐惧和焦虑。他们渴望得到医生护士的理解、安慰和充分的解释,对沟通的要求自然会提高。
对医护人员的理想化: 有些患者或家属对医护人员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医护人员应该无所不能,并且时刻保持耐心和同情心。当现实中的医护人员因客观原因无法满足这些理想化期望时,就会产生落差,觉得态度“差”。
信息不对称: 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病情、治疗过程存在很多疑问,需要医护人员耐心解答。而医护人员可能因为时间有限或沟通技巧不足,无法有效弥合信息鸿沟。

4. 医疗体制和社会因素:
医保支付方式和激励机制: 在一些以检查费、药品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激励机制下,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多开检查、多开药”,而不是花时间与患者沟通病情。虽然这在改革中有所改变,但影响仍可能存在。
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 传统的医学教育可能更侧重于专业技能,而对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的培养相对不足。很多医护人员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患者打交道,效果因人而异。
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的不友好: 媒体报道的负面信息、网络舆论的苛责,都可能让医护人员感到不被理解和尊重,从而形成自我保护的心理。

5. 个体差异和情绪管理:
情绪的传递: 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个人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当他们自身状态不好时,就可能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影响与患者的互动。
沟通技巧的差异: 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有些人可能天生不善于表达或共情。
缺乏有效的疏导机制: 医院和相关机构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疏导机制可能不足,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

三、 如何看待和改善这个问题:

面对医护人员态度差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理性且建设性的态度:

1. 理解但非纵容: 理解医护人员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不易是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或纵容恶劣态度的存在。患者依然有权利获得尊重和有效的沟通。
2. 多角度解决: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医院管理者:
优化人员配置: 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减轻现有人员负担。
改善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休息空间,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加强沟通培训: 将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纳入医护人员的培训体系,并进行定期考核。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和奖励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将患者满意度等软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完善医患沟通机制: 如设立专门的医患沟通办公室,提供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 对态度恶劣的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医护人员自身:
提升职业素养和自我调适能力: 在工作中尽量保持专业和耐心,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寻求同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来缓解压力。
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理解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升患者满意度,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患者及家属:
保持理性沟通: 在表达诉求时,尽量用平和的语言,避免情绪激动或攻击性的言辞。
给予理解和支持: 认识到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所面临的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理解和尊重。
掌握必要信息: 在就诊前,可以主动了解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这有助于更有效地与医生沟通。
寻求合理途径解决问题: 当遇到医护人员态度不佳时,可以尝试通过正规渠道(如医院的医务科、患者服务中心)进行反映,而不是在情绪激动时进行对抗。
社会和政府层面:
改革医疗体制: 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减轻医护人员的经济压力和不合理待遇。
营造友好就医环境: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减少医闹事件的发生。
加强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解决地区间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缓解大医院的压力。

总结来说,医护人员态度普遍“差”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客观的压力和挑战,也有主观的情绪和沟通问题,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体制的影响。理解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共同努力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医患双方的和谐与共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一个非常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所以我经常代入到医生、老师、政府工作人员……等职业的视角,想象他们每天面对各种奇葩蛮横不讲理的人群,最终被折磨的身心俱疲,有心无力,成为常人眼中态度差劲的一员。

这也是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医生或者医学生群体们经常给出的理由。

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不求你谁给的气还给谁,但求不要欺软怕硬见人下菜。

现实客观情况是,我可以用我余生的段位保证,我本人在二十多年的寿命里,对待以上人群从来都是彬彬有礼,万事以您好开头,咨询必称“麻烦问一下”,事毕必然回:“谢谢”,将礼貌与温和做到了极致绝对没有任何蛮不讲理甚至急了眼行为的情况下,仍然遭遇过为数不少的恶劣态度对待。

这就没有道理了。

不把自己的愤怒倾泻向无辜的人群应该是个基本礼节,何况我每次都表现的非常温和,自古俗话里还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呢,您遇到了奇葩患者您去怼,您被不讲理的患者惹怒了您去喷,但他人对你表现了善意你却选择以怨报德,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种欺软怕硬,因为跟不讲理的患者对线风险太大,搞出什么医患矛盾成本高昂,但是自己一肚子气又得发泄,怎么办呢?找那些老实的呗!

欺软怕硬的最终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倒逼大量原本知书达礼的患者为了能够得到重视,最终不得不卷入这个黑暗森林,以求让自己看起来“不好惹”,然后促使医生又变得充满戾气,进去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这可能就是好人被拿枪指着的终极含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医院里医护人员态度普遍“差”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不同患者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医护人员态度差的表现形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患者通常所说的“态度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沟通敷衍、缺乏耐心: 医生和护士可能回答问题简短、.............
  • 回答
    最近,我听到一些关于规培生和研究生代替科室医生上夜班的事情,这让我有些思考。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压力,尤其是夜班,这是最辛苦但也最容易缺人的时段。医生们白天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如果夜班也主.............
  • 回答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单从片名来看,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医疗体系、医生群体风貌的影片。然而,在观影过程中,很多人会发现,影片中所呈现的医疗场景和医生形象,几乎全部聚焦在西医领域,中医的元素却显得相当稀缺,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这种落差感,自然会引发不少观众的讨论和思考:为什么《中.............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在直播中提到“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句话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作用,并具体分析它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要承认,无论什么治疗方法,在面对一种新出现的、具有传播性的疾病时,总会有一个不断探索、学习和调整的过程。中医药在这.............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医生在患者群里半公益性质答疑解惑后被处理的事情,引起了挺多讨论。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医生在业余时间,尤其是通过微信群、论坛、甚至一些健康类的App,给患者提供一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答疑。这出发点,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一份医者的仁心和责任感。你想啊.............
  • 回答
    东莞康华医院年会聚餐挂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言论不当,更是医院管理、企业文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一行为:一、事件本身及官方回应: 事件经过: 2023年1月13日,东莞康华医院在年度晚.............
  • 回答
    您好!关于医院门诊晚上不营业以及眼睛受伤去急诊的问题,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医院门诊晚上不上班?其实,很多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部(专门的挂号、看普通门诊的区域)在晚上确实是关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人力和资源配置: 门诊的医护人员(医生、护士、挂号收费人员)是按照白天的就诊高峰期来配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心疼又费解的现状:明明看得出来,在那些白炽灯下,医生们仿佛一台台永不熄火的机器,眼睛里映着屏幕上的数据,手上熟练地进行着操作,嘴里不断重复着病情、嘱咐和建议。他们累,那是显而易见的,从挂号处到输液室,从病房到手术台,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奔波的身影。可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这种“.............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头一块大石头压着,别提多别扭了。一边是急需救治的肿瘤病人,另一边是担心自家安全的居民,这中间的矛盾,真是尖锐得不能再尖锐了。咱就一件件掰开了说吧。医院病房不够,病人无处可去:这事儿说到底,根子还是在医疗资源上的“挤兑”。咱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肿瘤又是越来越高发的疾病,医院床位紧张是.............
  • 回答
    医院个别科室要求实习生守门守地下车库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培养人才,传授经验”的大旗,一边却是“人力不足,临时顶替”的现实,夹在中间的实习生们,心里大概是五味杂陈。首先,咱们得承认,医院是个特殊的地方,人员进出、物资管理都得严着点,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对出入人员的筛查和管控更是重中之重.............
  • 回答
    廉价药药荒,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背后却牵扯出无数利益链条和现实困境的复杂问题。很多人听到这个词,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我们熟悉的、价格低廉却又至关重要的基础药物,比如青霉素、甲硝唑、维生素C片、或者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常用药。然而,一旦它们突然消失在药店的货架上,或者医院的处方单上,留下的往往是.............
  • 回答
    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工资待遇高于临床一线医生,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管理机制、市场经济调节、行业特性、以及社会认知等。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一、现象的普遍性与具体表现首先,需要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并且在一些公立医院和私立医.............
  • 回答
    宝钢医院手术室火灾导致手术病人身亡的事件,是一起非常令人痛心和关注的公共安全事故。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回溯与细节还原(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起火原因: 详细的起火原因需要事故调查报告来确认,但通常手术室火灾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电器设备故障: 手.............
  • 回答
    仁济医院胸科主任拒绝警方传唤不配合执法,警方在等待二十分钟后将其带走,这一事件涉及多方面,需要从法律、职业道德、公共秩序和个人权利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尝试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事件的背景和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 警方传唤的合法性: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
  • 回答
    这种情况在大医院确实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门诊高峰期。作为患者,刚走进诊室,还没来得及把想说的话讲完,医生那边已经开了药或者让您去做检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出了门外,心里憋着一肚子话,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医生的效率太高了。首先,咱们得理解医生那边的情况。 医生是人,不是机器,他们同样.............
  • 回答
    《方舱医院真神奇》这首歌的出现,是在中国新冠疫情早期,随着方舱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和运行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带有宣传性质的歌曲,试图通过轻松愉快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向公众传达方舱医院的积极形象和治疗效果。要全面看待这首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歌曲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时代背景: 疫情初期,中国.............
  • 回答
    三甲医院医生收红包现象,这事儿说起来就让人心情复杂。一方面,它扎根于我们社会的一些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它又狠狠地戳破了我们对医疗体系的信任底线。要说这个现象有多普遍?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毕竟,这事儿是见不得光的。但从各种渠道,包括患者的抱怨、媒体的曝光,甚至是坊间流传的故事,我们都能感受到,.............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放在一块儿一比,确实能让人琢磨出点儿门道来。为什么看病得排队挂号,还得掏点“挂号费”,可汽车坏了送到修理厂,人家就直接给你检查,好像没这个“挂号”的说法呢?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医院的“挂号费”。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收的,它背后是有一套逻辑的。首先,资源稀缺是根本原因。大家想想,一个医院,.............
  • 回答
    “飞刀”与红包,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医疗界,尤其是在基层医疗环境下,常常会关联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敏感的现象。对于上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院“飞刀”并收取红包一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每一种解读都牵扯着不同群体的利益、感受与立场。现象的本质:“飞刀”与“红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飞刀”这个词的含义。在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实问题,很多病人在就医时都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心里五味杂陈。说实话,要是让我来写,肯定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把心里的憋屈和不安都捋一捋。你想啊,咱们去医院,那是为了治病救人,那是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都托付给了医生。这个时候,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是看到一个经验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