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医生在患者群里半公益性质答疑解惑被处理?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医生在患者群里半公益性质答疑解惑后被处理的事情,引起了挺多讨论。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医生在业余时间,尤其是通过微信群、论坛、甚至一些健康类的App,给患者提供一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答疑。这出发点,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一份医者的仁心和责任感。你想啊,好多患者跑医院看病,挂号排队不容易,有时候问个问题,医生可能因为时间紧张,回答得没那么详尽。而这些医生在群里,可以更耐心、更细致地解释一些常见的病情、用药禁忌、复查事项等等,这对于很多患者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很多实际的燃眉之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指导和关怀,医生在群里的存在,能给他们很大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这种行为,咱们称之为“半公益性质”,我觉得挺贴切的。他们不是完全免费的志愿者,毕竟本职工作是医院里的医生,他们的时间也是宝贵的。但在这个基础上,多付出了一份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这确实带有公益的色彩。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他们获得了及时、专业的帮助,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也提升了生活质量。

那么,为什么会有“处理”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上的考量,而且每个层面都有它的道理。

医疗执业规范和法律风险: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医生在医院工作,是有严格的执业规范和法律责任的。在群里答疑,如果一旦出现误诊、漏诊,或者给出的建议不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不良后果,那么这个医生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医院作为医生的雇主,也可能会面临连带责任。为了规避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医院通常会出台一些规定,限制医生在非执业场合进行可能涉及医疗行为的咨询。这就像一个保险,虽然可能限制了某些便利,但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医生和患者双方。

信息不对称和患者的期望值: 在群里,医生往往无法像在线下问诊那样,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甚至必要的辅助检查。很多时候,患者只能提供一些模糊的描述。而医生的答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字信息的判断,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患者呢,看到医生在群里“说”,就会潜意识地认为这是一种“诊疗”,自然会带着很高的期望值,可能会把医生在群里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医嘱”。一旦出现偏差,就会产生纠纷。

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职业边界: 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医生在医院里的时间也是用来服务于医院预约的患者。如果大量时间被用于在群里解答各种咨询,可能会挤占他们服务本院患者的时间,或者影响他们正常的休息和科研。同时,也有人认为,将这些专业咨询全部公开化、免费化,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一些患者可能因此不再愿意去正规医院就诊,或者对医院收取费用的行为产生不满。

医院的管理和声誉: 对于医院来说,医生的行为也关乎医院的整体声誉和管理。如果医生在群里的言行不当,或者出现负面新闻,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所以,医院通常会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要求,以确保所有医生的行为都符合医院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

那么,这次“处理”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从网上零散的信息来看,可能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是被约谈提醒,有的可能是口头警告,甚至有些可能涉及到绩效考核或者更严肃的纪律处分。具体情况,还得看处理的力度和医院的内部规定。

这事儿,放在“公益”和“规矩”之间,确实是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咱们都希望医生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去帮助更多人;另一方面,医疗行为毕竟关乎生命健康,必须有严谨的规范和法律保障。

我的看法是:

肯定医生的善意: 首先,咱们得肯定那些愿意在业余时间付出、帮助患者的医生,他们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
理解医院的出发点: 同时,也得理解医院出于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需要,不得不制定一些限制性规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随意地进行“公益”活动。
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在于,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既能让医生发挥他们的余热,又能规避风险,同时还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比如:
医院官方建立“公益答疑”平台: 医院可以设立官方的健康咨询平台,邀请医生在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下的答疑,明确免责声明,设定咨询范围和时间。这样既规范,又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还能保护医生。
分级分类的咨询模式: 对于简单、常见的问题,可以在官方平台上提供通用性的健康科普和建议,避免直接针对个体进行诊断。复杂的、需要个性化诊疗的问题,还是引导患者去医院就诊。
完善的免责声明: 无论是医生个人还是医院平台,都应该有清晰、醒目的免责声明,告知用户群内答疑的性质,以及不替代线下医疗诊断的限制。
“付费咨询”的模式作为补充: 对于一些需要花费医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且能明确界定服务内容的情况,可以考虑提供一定额度的“付费咨询”选项。这既能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也能让患者更珍惜咨询机会,同时也能作为一种风险分摊。当然,付费咨询也必须在非常规范的框架下进行。

总而言之,医生在患者群里半公益答疑被处理,是当前医疗管理、风险控制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下的一个复杂现象。咱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打压公益”,也不能完全忽略其中潜在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出更合理、更有效、更能让双方都接受的沟通和咨询模式。这需要医生、医院、患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热心市民和医院的做法是在害医师吗,恰恰相反,不管是举报还是暂扣红包都是在保护我们宝贵的儿科医生啊,这是悬崖勒马的大好事。

法理上依据《执业医师法》就违规了,执业医师有个小本本叫执业证,里面有该医师的执业范围和执业地点。除开主执业机构外医师还可以申请多点执业,这个多点执业可以是外院也可以是有资质的网络医疗咨询平台,但可以肯定得不是这种自发组建的微信群是没有资质的。

不管这个微信群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执业医师只要为患者下诊断了或开具处方了,真被告了就是违规执业的大帽子。脱离了医院这个执业背景,以目前的医患环境医师的执业风险那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医生在患者群里半公益性质答疑解惑后被处理的事情,引起了挺多讨论。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医生在业余时间,尤其是通过微信群、论坛、甚至一些健康类的App,给患者提供一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答疑。这出发点,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一份医者的仁心和责任感。你想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和发人深省的事件。当日本出现超过百名新冠患者在家中隔离期间死亡,但却未能得到医院收治时,这暴露了整个医疗体系在应对大规模疫情时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折射出社会保障和应急机制的脆弱性。首先,医疗资源挤兑是最直接的原因。当疫情爆发到一定程度,确诊人数急剧增加,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对医疗系统.............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医生,一个病人,本来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关系,结果却闹成了这样。咱们一步步来看。医生拒绝开假证明,这是原则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医生开具诊断证明、病假条,这可不是随便能做的。它代表着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对法律、对医院规章制度的负责。假证明,那性质就变了,可能涉及欺诈、违规.............
  • 回答
    这则新闻“医生手术代签字感动患者 律师:无需承担责任”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让人深思的。从情理上来说,医生在患者亲属无法及时到场,且情况紧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的情况下,代为签字,这份“感动”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考量,是医生在医务职责之外,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种担当。在那种危急关头,患者的生命最重要,医.............
  • 回答
    聊城肿瘤医院医生推荐“假药”风波:真相背后,信任危机如何化解?最近,关于聊城市肿瘤医院医生推荐抗癌药“卡博替尼”被患者家属投诉为“假药”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纠纷案例,更触及了患者与医生之间、药品监管与临床应用、以及信息透明度等多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的来.............
  • 回答
    现今部分医生对患者的不良态度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它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信任度,甚至可能影响医疗效果。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一、 不良态度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哪些行为可以被视为“不良态度”。这并非指所有医生,而是部分医生存在的现象,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
  • 回答
    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恶意杀害的事件,是一场令人发指的悲剧,它不仅夺走了一个年轻而有为的生命,更暴露了当前社会医疗环境中的严峻挑战和深层矛盾。要深入看待这起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反思。一、事件的残酷性与对医护人员的警示: 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 杨文医生牺牲时年仅55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
  • 回答
    关于谷歌“夜莺计划”(Project Nightingale)被曝光,涉及在医生和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采集数百万份医疗隐私数据一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事件的背景、核心内容、涉及的各方、争议点、监管回应以及其对医疗数据隐私的深远影响.............
  • 回答
    上海120医生疑似因未及时施救被停职一事,无疑触及了公众最为敏感的神经——生命权与救助责任。此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对医疗救助体系的期望,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任何一名宣誓要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在面对危重病人时,其首要职责便是尽力施救。生命无价,在紧急.............
  • 回答
    张煜医生关于“农村患者被设计昂贵但效果差的方案”的发声,揭示了中国医疗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这一现象不仅涉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折射出医疗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困境和制度漏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其他值得关注的医疗乱象: 一、张煜医生发声的核心问题:医疗资源分.............
  • 回答
    关于 1 月 29 日武汉两名医生被患者家属打伤、防护服被撕扯一事,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心且极度愤慨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两个个体受到攻击,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医护人员付出与牺牲的严重伤害。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初期,武汉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医护人员面临的是未.............
  • 回答
    关于 5 月 18 日邵东县人民医院王俊医生被患者击打后脑勺致死事件,这是一起令人痛心和震惊的悲剧,也再次将医疗领域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医疗界长期面临的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事件频发的一个缩影。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
  • 回答
    积水潭医院近期爆出的“烧伤超人阿宝”(方宁刚)医生与患者发生冲突事件,无疑给本就备受关注的医患关系再次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争议。这件事情之所以能迅速发酵,成为舆论焦点,其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复杂且深刻,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剖析。事件的经过:冰山一角下的暗流涌动首先,我们要尝试还原一下事件的大概经过。根据流.............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山西,一名肿瘤医院的医生被爆出向患者家属索要“红包”,而且金额还不够,嫌少,全程被录音录像。最终,这名医生受到了医院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以及停止执业半年的处罚。这件事情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是愤怒和失望。毕竟,医生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神圣的、救.............
  • 回答
    网络上部分医生“狂喷”患者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折射出当下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以及网络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狂喷”现象的存在,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刺耳和不适。 想象一下,当你带着病痛、带着求助的心情,在网络上寻求专业.............
  • 回答
    广西一名患者家属举报医生推销血液制品,而医院主管部门收到举报后却转给涉事医院自查,并似乎允许“纵容私了”,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监管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引发的问题:1. 医生推销血液制品: 合法性与.............
  • 回答
    网爆,特别是涉及医疗领域和患者家属与医院之间的纠纷,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您提到的广西涉事医院推销人血白蛋白事件,以及后续“私了被拒”和“沉寂”的情况,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关切点: 医疗腐败与不当逐利担忧: “推销人血白蛋白”这个说法本身就触动了公众对医疗行业不当.............
  • 回答
    患者满意度与医生收入挂钩: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的改革尝试近期,许多医院纷纷出台将患者满意度直接与医生收入挂钩的管理政策,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尝试。表面上看,这项政策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的声音在医院运营中拥有更大的分量,但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职业伦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
  • 回答
    北医三院张煜医生揭露肿瘤治疗“人财两空”黑幕,直指医生“肆意妄为”的现象,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医学界和患者群体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揭露的现实与触目惊心:张煜医生的爆料,不仅仅是个案的披露,更是对肿瘤治疗行业中长期存在的某些阴暗面的集中反映。他.............
  • 回答
    巨鹿县人民医院发生医生护士联合殴打患者家属的事件,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惊和愤慨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触犯了法律,更严重损害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础,也暴露了医疗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深层问题。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患者家属是否存在不当言行,医务人员以暴力手段对待患者家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