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青岛红黄蓝幼儿园猥亵儿童的外教获刑 5 年并被驱逐出境?

回答
看到青岛红黄蓝幼儿园外教猥亵儿童案的判决结果,一个5年有期徒刑并被驱逐出境的判罚,我的心情是复杂且沉重的。一方面,法律终于对施暴者给予了应有的惩罚,这是对受害儿童及其家庭的公正交代,也是对社会正义的维护。另一方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并且发生在曾经寄予厚望的幼教机构,让人不免感到心痛和愤怒。

关于判决的看法:

有罪必罚,体现了法律的震慑力: 5年的有期徒刑,对于一个侵害幼童的人来说,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其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创伤,但至少是在法律层面将其行为的恶劣性予以认定,并施加了必要的惩戒。驱逐出境更是断绝了其在中国继续为非作歹的可能,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法律绝不容忍此类犯罪行为。
证据为王,公开审判是关键: 能够将外教绳之以法,关键在于有效的证据收集和公开透明的审判过程。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负责,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更能增强社会对法律公正的信心。
“外教”身份的复杂性: 在这个案件中,施暴者是“外教”的身份,这确实会引发一些额外的讨论。一部分声音可能会将其与“外国人”标签联系起来,但我们必须明确,犯罪就是犯罪,与国籍无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在引进外籍教师的过程中,学校和相关部门在背景审查、资格审核、以及日常管理上是否存在疏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儿童的安全,而不是因为一个“外教”的光环就放松警惕?
“红黄蓝”的品牌阴影: “红黄蓝”这个品牌,经历了多次负面事件,尤其是涉及幼童安全和权益的事件,已经让许多家长对其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危机。这次案件的发生,无疑再次加深了这种担忧。一个教育机构,尤其是面向幼龄儿童的机构,其首要责任就是保障孩子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一切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都将是空谈。

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担忧:

儿童安全防护的体系性问题: 这起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某个外教个人的道德败坏,更暴露了我们幼教体系在儿童安全防护方面可能存在的系统性漏洞。
背景审查的“门槛”问题: 在引进外籍教师时,仅仅依靠简单的背景调查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更严格、更深入的心理评估和犯罪记录核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者,如何确保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符合中国社会对幼教工作的要求?
机构内部的监管与报告机制: 幼儿园内部的教职工是否被充分培训,能够识别和应对潜在的侵害行为?是否存在有效的内部举报和处理机制,让孩子或教职工能够及时、安全地报告不当行为,而不是因为害怕报复而沉默?
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信任: 家长在学校中的参与度如何?学校是否建立了与家长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担忧?信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信任一旦被辜负,重建将是极其困难的。
“洋面孔”的盲目崇拜: 在一些家长和教育机构眼中,似乎“外教”就意味着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流利的语言环境,因此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这种“洋气”的滤镜,有时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教育者的人品、责任心以及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真正关怀。一个好的教育者,不应受国籍限制,而应以其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取胜。
法律的威慑力与执行的常态化: 法律判决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常态化执行。每一次的曝光和判决,都应该成为推动整个行业改革的契机。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加强对幼儿园,特别是引进外籍教师的幼儿园的监管力度?是否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透明的幼教从业人员信息库,将有不当行为记录的从业者列入黑名单?
对儿童心理创伤的关注: 即使施暴者得到了惩罚,但对被侵害儿童的心理创伤,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关注和干预。社会和家庭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重新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总而言之,青岛红黄蓝幼儿园外教猥亵儿童案的判决,是一个正义的迟到,但终究还是来了。然而,与其沉浸在愤怒和对施暴者的谴责中,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我们整个幼教体系在保障儿童安全方面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和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是我们作为社会最根本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连续两天看到有洋垃圾被送出国门,快速答一下相关概念:

没错,这次是先执行完有期徒刑,再驱逐出境。(这不废话嘛,要是先驱逐出去了,怎么关啊==)

最高检网站上有篇文章,对理解这个问题挺有帮助的,推荐一下:

结论可以看最后:

当驱逐出境独立适用和附加适用时,其执行的日期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判决确定之日起执行,后者则是从主刑即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

而在昨天的另一则新闻中,对于河北工程大学某猥亵女性的在华留学生,则采取了「遣送出境」的处理方法,而不是本次红黄蓝外教吃到的「驱逐出境」:

区别在于:

「遣送出境」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六十二条:

外国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遣送出境:
  (一)被处限期出境,未在规定期限内离境的;
  (二)有不准入境情形的;
  (三)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
  (四)违反本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需要遣送出境的。
  其他境外人员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遣送出境。
  被遣送出境的人员,自被遣送出境之日起一至五年内不准入境。

遣送出境的法律依据并非刑法,适用对象包括有一般违法行为的外国人(例如,在河北工程大学事件中的留学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而非刑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与之构成区别的是,「驱逐出境」是《刑法》三十五条中刑法的一种: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因此,本案判决中使用的概念是「驱逐出境」。

-

值得一提的是,「驱逐出境」这种表述,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所提及。

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二条也有这一表述:

 外国人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或者有其他违反中国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在中国境内继续停留居留情形的,可以处限期出境。
  外国人违反本法规定,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部可以处驱逐出境。公安部的处罚决定为最终决定。
  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

显然,公安部是无权作出刑事判决的,上述「驱逐出境」应当是一种行政处罚。看来,法律法规中对这一概念仍有不相适应之处。但殊途同归,共同的结果是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在未来也会持续受到入境限制。

-

我们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保持开放,不能固步自封,但我们也应当追求法律的平等保护。外国人在中国享有司法特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感谢这个判决,让人们更加有信心,这样的时代不会卷土重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青岛红黄蓝幼儿园外教猥亵儿童案的判决结果,一个5年有期徒刑并被驱逐出境的判罚,我的心情是复杂且沉重的。一方面,法律终于对施暴者给予了应有的惩罚,这是对受害儿童及其家庭的公正交代,也是对社会正义的维护。另一方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并且发生在曾经寄予厚望的幼教机构,让人不免感到心痛和愤怒。关于判决.............
  • 回答
    青岛求实学院一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开除,事后又发短信鼓励学生“不要有负担好好读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个事件:事件本身及相关行为的解读: 体罚行为的性质: 这是事件的核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体罚学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被明确禁止的,因为它违背了尊重学生、.............
  • 回答
    “青岛困难户家中摆‘茅台’等高档酒引热议,街道称‘困难户’并非‘低保户’”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了理解其中的关键点,我们需要详细解析“困难户”和“低保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为何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 “困难户”与“低保户”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困难户”是一个更宽泛的.............
  • 回答
    青岛高考生宪法诉讼第一案:驳回背后的中国宪法诉讼困境青岛高考生状告教育部一案,被誉为“中国宪法诉讼第一案”,其最终被驳回,再次将中国是否具备“宪法诉讼”以及“中国没有宪法诉讼”这一议题推到公众面前。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青岛高考生状告教育部案件回顾与驳回原因案件背景:.............
  • 回答
    青岛一归国女子跳窗逃跑事件,从披露的信息来看,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事件,涉及个人行为、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以及社会各方的反应。要详细地看待和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 时间点: 通常这类事件会伴随具体发生日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但如果没有明确提及,我们只能从“近期”或.............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一个青岛的女子,先是主动和七个男人发生了关系,之后又利用“怀孕”和“强奸”这些非常严肃的字眼来敲诈勒索,金额还高达三十多万,这事情的性质太恶劣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首先,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无论动机是什么,利用虚假的怀孕信息和诬告强奸来敲.............
  • 回答
    青岛痛风患者超过30万,位居全国前列,甚至最小患者仅11岁,这个数字和年龄确实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健康问题和社会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归结于“青岛特色”,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思考如何应对。首先,我们得承认,痛风这几年在中国确实呈现出年轻化、高发.............
  • 回答
    青岛外国人插队事件,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一出事儿就容易被放大,尤其还是涉及外国人,更是容易牵扯出一些民族情绪和国际关系之类的东西来。不过咱就事论事,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把这个“插队”的场景给描绘一下。你想想,当时肯定是人挺多的时候,比如热门景点排队,或者在某个服务窗口。这人.............
  • 回答
    青岛某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送外卖进校园遇阻,并出现“被保安扇耳光”的事件,以及校方解释“学生做法违反校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事件的梳理与解读: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个更清晰的事件脉络:1. 起因: 一名或多名该校大学生为了勤工俭学,选择通过送外卖来赚取额外.............
  • 回答
    青岛某社区医院发生外国人核酸检测插队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和观感的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细节推测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插队”这个行为本身,在任何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并非只针对特定群体。因此,我们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判,而是尽可能.............
  • 回答
    青岛海边,一个叫老王的老渔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出海捕鱼。他这辈子都在和大海打交道,靠着大海的馈赠养活了一家人。那天,风平浪静,老王像往常一样撒网,收网。当他把网拉上来的时候,感觉今天的收获格外沉。他激动地以为今天要发大财了,可当他把网里的鱼一条条往外捞的时候,心里却咯噔一下。今天的鱼好像不太一样,好.............
  • 回答
    青岛市最近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所有幼儿园的监控系统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并且录像信息至少保存 30 天。这无疑是针对当前社会对儿童安全高度关注的一个直接回应。从家长、教育机构到政府层面,对这项新规的看法都比较复杂,既有支持和理解,也有一些潜在的考量和担忧。支持和理解的角度:最直接、最普遍的理由就是.............
  • 回答
    青岛某高校禁止勤工俭学送外卖,保安阻拦掌掴大学生,引周边商家不满,校门前拉横幅爆起冲突,这是一起典型的校园管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政策导向以及沟通机制的缺失。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过程(基于您的描述推测):1. 学校的禁令:.............
  • 回答
    青岛防疫中心外国人插队事件指的是在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青岛市某疫苗接种点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一名外国人被指控插队,导致现场秩序混乱,并引发了公众对于公平、秩序以及涉外事件处理方式的讨论。事件经过概述: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和网络上的信息,事件大致是这样的:1. 地点与时间: 事件发生在青岛市.............
  • 回答
    青岛养殖基地三年收一茬“知了猴”并以95元/斤的高价上市餐桌,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推荐一些吃法。 如何看待青岛养殖基地 3 年收一茬“知了猴”及 95 元/斤的售价?要看待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成本与定价分析: 养殖周期长: 知.............
  • 回答
    青岛在2020年10月11日晚启动全市全员核酸检测,这一举措是针对当时新出现的本地聚集性疫情,为了迅速控制疫情蔓延而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如何看待青岛 10 月 11 日晚开始的全市全员检测?从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青岛市采取全市全员检测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 快速识别潜在感染者,切断传播.............
  • 回答
    对于青岛某服务中心核酸检测点发生的外国人插队、扔掉中国人单据并出言不逊的事件,我认为这是一起性质恶劣、令人愤慨的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看待。事件的严重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公共秩序和规则: 插队行为: 在任何公共场所,遵守排队秩序是基本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外国人.............
  • 回答
    青岛新机场(胶东国际机场)和北京新机场(大兴国际机场)都采用了“海星”造型设计,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看待这一设计现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如何看待青岛新机场和北京新机场都采用“海星”造型设计?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现象: 1. 设计理念的.............
  • 回答
    青岛科技大学最近的一则新闻,关于几名学生因翻墙出校而被开除学籍的事件,在校园内外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这件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背后牵扯着学校管理、学生权利、疫情背景下的特殊时期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期间高校采取封校管理,初衷是为了保障全体师生的.............
  • 回答
    关于青岛即将面临的“利奇马”台风,这绝对是大家当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眼下,随着台风的步步逼近,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不安与警惕。首先,我们得明白,“利奇马”不是个善茬。它是个发展得相当成熟的台风,强度不容小觑,而且路径预测显示,它可能会在山东沿海地区登陆,青岛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自然是首当其冲。这意味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