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人人都不犯法,那要法院做什么”?

回答
“人人都不犯法,那要法院做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好像一旦社会达到了完美无瑕,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仔细想想,这句话本身就藏着一个根本性的误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完全没有犯罪的社会确实是理想状态,也是我们法律体系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追求”和“达成”是两回事。法律存在的首要原因,恰恰是为了预防和制止那些潜在的、可能发生的“犯法”行为。它像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通过明确界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底线在哪里。即使在最遵纪守法的社会里,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可能是无知,也可能是恶意,甚至是突发的冲动),会去触碰法律的边缘,甚至越过雷池。法院的存在,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可能性,确保社会秩序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而崩溃。

再者,法律的作用远不止于惩罚犯罪。即使我们设想了一个“人人不犯法”的理想世界,法院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严格遵守法律,那么法律的意义就会从“惩罚不轨者”转向“确认和维护正义”。生活在任何社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需求、欲望、观念都有可能产生冲突。比如说,两个邻居之间可能因为边界的划分产生纠纷,或者一个人认为另一个人欠了他一笔钱,但对方却不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双方都没有“犯罪”,也需要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来听取双方的陈述,依据现有的法律条文(比如合同法、物权法),做出判断,解决争议。这就是民事诉讼的作用。

而且,法律的解释权本身也需要一个载体。即使法律条文看起来清晰明了,但在具体的个案中,它的适用可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需要专业的法律人士来解读和适用。比如,某个行为是否构成“诽谤”,这涉及到言论自由和名誉保护的边界,需要法院来平衡和判断。再比如,如何理解和执行某项新出台的法律,也需要法院通过审判来逐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此外,法院还扮演着国家权力监督者的角色。即使“人人不犯法”,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也可能存在不当或越权的情况。公民的合法权益如果受到了行政机关不公正的对待,也需要通过法院来寻求救济。这确保了即使在没有犯罪的情况下,公权力也能受到制约,公民的权利也能得到保障。

最后,法院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体现。我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在相对和平有序的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共同遵守一套规则,并且信任存在一个最终的仲裁者来处理可能出现的纠纷。即使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法院的存在也是对这种契约精神的巩固和维护。它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社会有一套运行的规则,并且有力量来确保这些规则被遵守,或者在出现偏离时能够得到纠正。

所以,说“人人都不犯法,那要法院做什么”,就像是说“每个人都身体健康,那要医院做什么”一样,忽略了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忽略了对复杂情况的处理,更忽略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冲突、监督权力运行方面的根本性价值。法院的存在,不是仅仅为了追究责任,更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的稳定运行,即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这些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本质牵涉到「法律是什么」或者按问题本身来回答「法律的制裁作用」有何意义?

前者牵涉到形而上的问题,讨论起来太复杂,而且法学家各有说词,争论了几千年都没有结论,包括法律哲学、法律哲学基础、哲学、哲学基础等,无论哪个点都可以单独写一篇让人看不懂的论文。为了让大家更能直观的去了解法律是什么,我还是简单粗暴的给一个现(zheng)成(zhi)结(zheng)论(que):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法律是上层建筑,属于统治工具。问题终结。

后者牵涉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我看到有许多答者扩张了这个问题本身进行回答,那么我就这个问题本身进行回答:「倘若人人都不犯法,法院也有存在的必要。」

正义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做出如下划分:社会层面,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交流层面,契约正义;个人层面,行为正义与语言正义等。可见正义就是一张普罗透斯的面孔,千人千面。这个问题下,这位欠缺法律知识的A所提出的问题核心便在于「我俩分明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何一定要牵扯到法院,倘若你我都遵守法律/契约,法院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然而,他主张的论点在其执意作出修改合同本身就成了一个伪命题和悖论。

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乃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和普遍有效的组成部分。[1]说得通俗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满足自身欲望所渴望得到的东西。当这样的欲望得到满足时,正义便得到实现。当小A修改合同后,他的欲望确然得到了满足,但你的利益确因此遭受了损失,倘若你不愿意退一步,那么你和他之间无法达成契约,交易目的便无法实现,最终双方都没有获益。

在博弈论中,这种博弈被称为零和博弈,这是十分糟糕的博弈结局。因为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没有从中获益,最终还浪费了彼此的时间和精力。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倘若大多时间都耗费在零和博弈上,那么社会的发展将变得缓慢从而面临停滞。因为契约减少意味着交易减少,进而意味着商品交换的减少,最终人与人之间形成孤岛,社会分工、社会合作难以为继。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他实际也不是孤独的。因为他流落岛上时,他的脑子里存有大量的人类文明知识,他的收藏物中仍有大量的人类文明工具和食物,而恰恰是这些东西给予了他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我的坚定意志,包括圣经、用墨水书写笔记与自我交流,利用刀具狩猎动物制作工具等。

由此,亚里士多德总结道:正义乃是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美德。正义本身乃是“他者之善”或“他者之利益”,因为它所为的恰是有益于他者的事情[2]所以,当这位欠缺法律知识的小A人在执意修改合同之时,他所谓的正义已经没有了。因为他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交易的重要性以及商品交换的意义以及合作的精神。由此,大多数法学家将具备交易的重要性、商品交换的意义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促使交易达成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所形成的规范称为契约。然而千百年来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人类的信任与合作——契约精神,是多么荒诞与可笑。这两天之前在退群不久的美帝重新回到了巴黎协定之中。人类为了保障契约得到正确的实施便引入了中立的第三方用来定纷止争,它既可以是人也是一个机构,法院便是其中一个。

那么倘若双方都遵守法律的情况下,法院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呢?

其他答者提到的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执行案件均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法律本质问题,在社会层面上的矫正正义这是法院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何谓矫正正义?是指当A这样的人倾向于只顾自己的利益时将他带回正途,纠正其只顾自己利益的倾向而使其认识到契约存在的价值以及意义。这是法律制裁的重要特性。大多数普通人将去法院打官官司的结果定义为输或赢,实际上他们仍局限在关乎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契约价值所在,人类社会赖以为继的基础所在。李猛[3]对此哀叹道:「只是当自然法已经不再能充当'我们的星与罗盘'时,谁能在荒凉的大海中看见我们日渐远离的陆地?」[4]由于契约很脆弱,它只是基于双方订立契约时的共同信任以及合作基础产物,而不是未来的信任以及合作产物。换而言之,达成契约的双方只能保障订立时相互遵守,但无法保障未来是否还会继续遵守。为此,法院就会适时出现充当保护遵守者的使命以及维护契约精神的任务。

另外,法律制裁的目的在于威慑而非实施。正如药物效用的最佳状态乃是人体不再需要它。一个完善且完备的法律制度在于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普遍遵守而不在于惩治,因为它服务于他们的利益、为他们所尊重、或至少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敌视或仇恨的情感。一个法外狂徒张三倒下去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法外狂徒张三再次出现,法律无法保障法外狂徒张三不会出现,那样的世界大抵只存在于无限月读[5]之中,即便乔治奥威尔以及赫胥黎[6]笔下的乌托邦世界都无法达到。因此,双方遵守法律的情况下,法院的存在是为了威慑和警醒试图破坏契约的人,哪怕做一个吉祥物也依然有其价值。

参考

  1. ^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P277
  2. ^ Nicomachean Ethics,transl. H.Rackham(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1947),Bk.V.i.17;Plato,The Republic,transl. A.D. Lindsay (New York,1950),Bk,I,341~342
  3. ^ 李猛,1971年生,辽宁沈阳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1年在北大社会学系任教5年,曾获北大第六届“十佳教师”称号。2001年赴美深造,2008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Ph.D.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 治哲学与社会理论。2009年1月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目前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4. ^ 李猛著《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p484
  5. ^ 无限月读,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中构建的一个梦境世界,所有人沉睡在美梦中循环往复。
  6. ^ 乔治奥威尔著有《1984》,赫胥黎著有《美丽新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人都不犯法,那要法院做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好像一旦社会达到了完美无瑕,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仔细想想,这句话本身就藏着一个根本性的误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完全没有犯罪的社会确实是理想状态,也是我们法律体系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追求”和“达成”是两回事。法律存在的首要原因,.............
  • 回答
    哈哈,这句话嘛,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每当有人这么说,我脑子里总会冒出无数个想反驳的念头,不过还得忍住,不然人家真觉得我“不正常”了,那可就更说不清了。不过,既然要反驳,总得有理有据不是?咱们一个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定义一下啥叫“正常”。这玩意儿太主观了,就像有人觉得穿花衬衫配拖鞋是时尚,有.............
  • 回答
    这句论断,说实话,听着挺扎人的,好像一盆冷水直接浇下来,把我们这些天天泡在书堆里的人浇了个透心凉。但仔细想想,它真的就那么绝对吗?这就像说所有穿西装的都严肃,所有穿T恤的都开心一样,太简单粗暴了,忽略了太多复杂的东西。咱们先不急着反驳,不妨顺着这个说法往下捋捋,看看它为什么会有市场。为什么会有人觉得.............
  • 回答
    你说的那句话,我听了之后也是觉得怪怪的。说这话的人,大概是觉得“读书”就等于“成功”的敲门砖,而LPL舞台上的选手们,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种看法太片面了,甚至有点固执。你想反驳,我倒是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话说得透彻些,也把那种“读书决定一切”的偏见给掰过来。首.............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使着控制的权力。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这都是为你好!”或是带着威胁的语气:“你不按我这样做,就会……” 面对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回应,才能既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撕破脸皮呢?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听到“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都乱套了”,这话说得挺有分量的,好像一下子就把你推到了对立面。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拆解它。首先,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认为你某种行为或特质是“非主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1. “你这.............
  • 回答
    “往往喝醉了的人都说自己没醉”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毕竟喝醉了的人意识不清,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也算正常。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反而有些以偏概全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往往”这个词就带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它表示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代表绝对。意思是说,大多数喝醉的人会这么.............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反驳老一辈人“我们那个年代那么艰苦都活下来了,现在的年轻人条件那么好却经常出现心理问题”的言论,需要采取一种理解、尊重但又有理有据的态度。这不仅是要指出他们的观点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更是要引导他们理解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核心反驳思路: 时代变迁.............
  • 回答
    你舍友这话,听着挺振奋人心,好像考个 CPA 就等于拥抱“年入六十万”的坦途。不过,咱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得把“考过 CPA”和“年收入六十万”这两个概念拆开看。一、 CPA 只是敲门砖,不是万能通行证: 考证本身不直接产生收入: CPA(注册会计师)证书确实是财务领域的一块.............
  • 回答
    关于广东外卖骑手当街虐杀小猫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和愤怒的事件。 这种行为不仅残忍,而且揭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如何看待广东外卖骑手当街拎起小猫反复狠摔踩踏的行为?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 极其恶劣、残忍且不可接受的。 道德层面: 生命的尊重缺失: 对待任何生命,.............
  • 回答
    在英国,围观脱欧公投是一件非常“英国化”的事情,你可以说它是一场集体性的“自我审视”,只不过这次审视是在全球的注视下进行的。公投结果公布后的反应更是五味杂陈,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戏剧终于落下帷幕,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庆贺也有扼腕。公投前的“围观”:热烈、分裂与微妙在公投正式开始前的几个月里,整个英国都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深层、也很令人困惑的现实。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被精心修饰过的世界里,那些被歌颂、被传颂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是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的宝藏。但与此同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总能感受到无数的挣扎、痛苦和不公,这些“不堪的遭遇”似乎与那些宏大叙事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并非偶然.............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低迷,国力相对不如苏联,但车臣在普京时代却呈现出“老实”的态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两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战略转向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 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了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运作。当“全国人民”在名义上都反对一项新税种,但它却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通过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逻辑和制度设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全国人民反对”的定义与现实: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任何可能带有“AI痕迹”的分析模式,尝试从一个更人性化、更具情境化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国家政府的行为,即使事后被证明“事与愿违”,民众是否会立刻将其推翻,这背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击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损人利己”或者“趋利避害”,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下,如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别人获利最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以及是否真的能导致自己获利更多呢?我们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这个词在这个情境.............
  • 回答
    美国的总统决策过程,确实离不开智囊团的参与,但说“随便一个人都能当总统,反正有智囊团”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要复杂得多。总统决策过程中的智囊团: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总统并非孤身一人在做决定。他们身后有一整套庞大而专业的系统在运作,智囊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智囊团主要可以分为.............
  • 回答
    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和“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我们完全可以有力地反驳它。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以及如何层层剥开它那站不住脚的逻辑外衣。首先,我们需要看清这个论证的几个关键点:1. 前提一:人类是暴力的种族。2. 前提二:我们攻击人类。3. 结论:你们敢反抗就验证了这一点(人类是暴力的种族).............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工业化食品的“坏处”,并尝试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需要强调的是,任何食物,无论其生产方式如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工业化食品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其优势,并理性地看待所谓的“怀疑”。反驳观点一:工业化食品不天然,不健康?—— 定义的模糊与生产效率的必要性很多人对“工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