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都乱套了”?

回答
听到“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都乱套了”,这话说得挺有分量的,好像一下子就把你推到了对立面。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拆解它。

首先,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认为你某种行为或特质是“非主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1. “你这样”到底是指什么?过于模糊的指控

这句话最不给力的就是它极度模糊。对方说“你这样”,但“这样”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人特立独行?是不按常理出牌?是敢于质疑?还是只是不喜欢跟风?

如果“你这样”是指创新和进步: 那么,社会乱套了?我看倒不如说社会才能进步。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变革,都是因为有人不“像大多数人那样”而出现的。爱因斯坦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遵守牛顿定律,才有相对论;马丁·路德·金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沉默忍受,才有民权运动。如果人人墨守成规,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这才真叫“乱套”了,是死气沉沉的乱套。
如果“你这样”是指坚持原则和底线: 比如,拒绝贿赂、不说谎、坚持公平。如果人人都像这样,社会反而会更稳定、更公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充斥着欺骗和腐败,那才叫真正的乱套,人心惶惶,毫无信任可言。
如果“你这样”是指某种生活方式或价值观: 比如,追求精神满足而非物质占有,或者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这种选择不伤害他人,不违法乱纪,那么它就是个人自由的体现。社会的多样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如果每个人都必须活成一个模子,那才真是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乱套”。

所以,反驳的第一步是:要求对方具体化。“你说的‘我这样’,具体是指我的哪一点?是我的想法?我的做法?还是我的生活态度?请你说清楚。”

2. “人人都”是基于什么假设?极端化的谬误

即便对方指出了具体的“你这样”,他也立刻跳到了一个极端假设:“人人都像你这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Fallacy)。对方试图通过将你视为孤例放大到普遍情况,来证明你的观点或行为是有害的。

现实中的多样性: 现实社会从来不是由一种模式构成。即便你身上的某个特质很突出,绝大多数人身上也会有其他的特质。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了社会的复杂性和韧性。
“乱套”的标准是什么? 对方口中的“乱套”也需要定义。是秩序的崩溃?还是传统观念的颠覆?如果只是颠覆了某些僵化的旧秩序,而建立了更合理、更人性的新秩序,那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
反例的存在: 很多时候,你的“你这样”恰恰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比如,当社会过于功利化时,有人选择“慢生活”,这可能是在提供一种平衡。

反驳的第二步是:挑战“人人都”这个假设。“你凭什么认为‘人人都像我这样’就会导致‘乱套’?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人组成的,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恰恰在于它能够容纳和协调这些差异,而不是要求所有人整齐划一。”

3. “社会乱套”是对方的恐惧,而非客观事实

很多时候,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对方自身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他们可能习惯了某种既定的规则和模式,当你的行为挑战了这些模式时,他们会感到不安,并将其解读为“威胁到社会秩序”。

对未知的恐惧: 对方可能不理解你的动机或行为模式,所以用“乱套”来表达自己的不适。
维护既得利益: 有时,这种说法也可能是为了维护某种既有的权力结构或社会规范,而你似乎是打破这些规范的人。

反驳的第三步是:表达自己的价值认同,并指出对方的担忧可能不成立。“我理解你可能会担心某些变化,但我认为我的行为并不是为了破坏,而是基于我对(这里可以简单解释一下你的核心价值观,比如:正直、独立思考、追求真善美等)。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和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单一的模式所裹挟。”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把话题引向积极的层面:

“也许你看到的‘乱套’,在我看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体现。”
“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因为有像我这样,或者像其他许多不同的人,去尝试、去探索、去质疑。”
“与其担心‘人人都像我这样’,不如思考一下,我们现有的‘像大多数人那样’的模式,是否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是否存在一些‘像我这样’的人所代表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

总结一下,当有人抛出这句话时,你可以这样回应:

1. 冷静下来,不要被情绪带动。
2. 要求对方具体说明“你这样”是指什么。
3. 质疑“人人都”这个极端的假设,强调社会多样性。
4. 指出对方可能存在的恐惧或不安全感,并尝试理解(但不认同其结论)。
5. 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比如强调进步、原则或多样性。

这番话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为了澄清事实,表达自我,并可能打开一个更深入的对话空间。毕竟,一个真正“乱套”的社会,往往是那些不敢思考、不敢质疑、不敢创新的社会,而不是那些允许差异存在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的逻辑是:如果你的行为扩张到所有人会导致不可接受的后果,为了避免这个后果你必须停止行为

因此是否合理取决于“行为扩张到所有人”的现实可能性

如一个人排队插队,有人说“人人都像你一样就乱套了”,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人都像你一样插队”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

如一个人是同性恋,有人说“人人都像你一样人类就灭绝了”,这话就没道理了,因为所有人都是同性恋没有现实可能性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下面居然几乎所有回答都进入了预设立场的怪圈。。所有人都预设说“社会乱套”的人在用道德绑架压制。这说明这个问题的回答者急躁了。。。

如何反驳“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就乱套了”?

这句话,它基本等于张震岳的“我觉得不行”。他就是一个定场词,但居然能有几十个回答针对一个定场词进行深入性反驳尝试我真的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这句话本身不用反驳。他只是一个滑坡论证的开头。你真正需要反驳的应该是他滑坡论证中的关联事态A和B逻辑关联性,其中是否存在谬误。就像你怎么反驳“我觉得不行”?首先你得问他你觉得哪里不行?然后你才能反驳我觉得那里很行。你不能人家刚说我觉得不行,你都不管人家说的是哪里不行,你就开始反驳人家说:我觉“你觉得不行”不行。这就很不行了。

假设你在吃饭,但只吃肉不吃菜,你爹过来说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都乱套了。你可以和你爹解释,爹,这是可乐炸鸡套餐,它是没有青菜的!也可以针对我吃肉和社会乱套其实没有多大关联性,这中间存在谬误结合,然后用各种理论反驳论证喜欢吃肉不会导致社会乱套,只是会导致我的营养乱套,到时我减肥就好。

但是如果你像其他回答那样,我们针对其他回答的效果,我们再假设。

有个人在虐猫,他爹过来说,如果“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就乱套了。”然后这个人做了其他答案那样的回答比如

某回答A:

如果人人都像您这样,想必人类就起飞了

某回答B:

如果人人像你一样社会也会乱套,如果人人像孔圣人一样社会照样也乱套,社会的运作是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每个个体的特殊性来确保其稳定,倘若所有个体都失去其特殊性那么整个社会体系便会崩塌。

某回答C:

如果人人都和你这样,说明你这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到时候自会有适应这样的制度,社会和道德。
而不是乱套。

那我觉得,这个世界要是这样,那是真的乱套了。。。。

反驳,应当针对逻辑和道理,不要为了反驳而反驳。李狗嗨也不例外。

user avatar

只要您不这样,就在逻辑上反驳了「人人都像我这样」的可能性。所以您的驳斥其实根本上是您对自己不自信。

user avatar

不要反驳。

下次注意,注意做类似事儿的时候别让人知道。

user avatar

人肉都当领导,没人搬砖,社会也乱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都乱套了”,这话说得挺有分量的,好像一下子就把你推到了对立面。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拆解它。首先,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认为你某种行为或特质是“非主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1. “你这.............
  • 回答
    “人人都不犯法,那要法院做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好像一旦社会达到了完美无瑕,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仔细想想,这句话本身就藏着一个根本性的误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完全没有犯罪的社会确实是理想状态,也是我们法律体系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追求”和“达成”是两回事。法律存在的首要原因,.............
  • 回答
    哈哈,这句话嘛,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每当有人这么说,我脑子里总会冒出无数个想反驳的念头,不过还得忍住,不然人家真觉得我“不正常”了,那可就更说不清了。不过,既然要反驳,总得有理有据不是?咱们一个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定义一下啥叫“正常”。这玩意儿太主观了,就像有人觉得穿花衬衫配拖鞋是时尚,有.............
  • 回答
    “往往喝醉了的人都说自己没醉”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毕竟喝醉了的人意识不清,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也算正常。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反而有些以偏概全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往往”这个词就带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它表示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代表绝对。意思是说,大多数喝醉的人会这么.............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你舍友这话,听着挺振奋人心,好像考个 CPA 就等于拥抱“年入六十万”的坦途。不过,咱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得把“考过 CPA”和“年收入六十万”这两个概念拆开看。一、 CPA 只是敲门砖,不是万能通行证: 考证本身不直接产生收入: CPA(注册会计师)证书确实是财务领域的一块.............
  • 回答
    反驳老一辈人“我们那个年代那么艰苦都活下来了,现在的年轻人条件那么好却经常出现心理问题”的言论,需要采取一种理解、尊重但又有理有据的态度。这不仅是要指出他们的观点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更是要引导他们理解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核心反驳思路: 时代变迁.............
  • 回答
    这句论断,说实话,听着挺扎人的,好像一盆冷水直接浇下来,把我们这些天天泡在书堆里的人浇了个透心凉。但仔细想想,它真的就那么绝对吗?这就像说所有穿西装的都严肃,所有穿T恤的都开心一样,太简单粗暴了,忽略了太多复杂的东西。咱们先不急着反驳,不妨顺着这个说法往下捋捋,看看它为什么会有市场。为什么会有人觉得.............
  • 回答
    你说的那句话,我听了之后也是觉得怪怪的。说这话的人,大概是觉得“读书”就等于“成功”的敲门砖,而LPL舞台上的选手们,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成功人士”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种看法太片面了,甚至有点固执。你想反驳,我倒是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把话说得透彻些,也把那种“读书决定一切”的偏见给掰过来。首.............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使着控制的权力。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这都是为你好!”或是带着威胁的语气:“你不按我这样做,就会……” 面对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回应,才能既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撕破脸皮呢?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运作。当“全国人民”在名义上都反对一项新税种,但它却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通过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逻辑和制度设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全国人民反对”的定义与现实: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任何可能带有“AI痕迹”的分析模式,尝试从一个更人性化、更具情境化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国家政府的行为,即使事后被证明“事与愿违”,民众是否会立刻将其推翻,这背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击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损人利己”或者“趋利避害”,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下,如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别人获利最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以及是否真的能导致自己获利更多呢?我们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这个词在这个情境.............
  • 回答
    关于广东外卖骑手当街虐杀小猫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和愤怒的事件。 这种行为不仅残忍,而且揭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如何看待广东外卖骑手当街拎起小猫反复狠摔踩踏的行为?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 极其恶劣、残忍且不可接受的。 道德层面: 生命的尊重缺失: 对待任何生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深层、也很令人困惑的现实。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被精心修饰过的世界里,那些被歌颂、被传颂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是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的宝藏。但与此同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总能感受到无数的挣扎、痛苦和不公,这些“不堪的遭遇”似乎与那些宏大叙事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并非偶然.............
  • 回答
    在英国,围观脱欧公投是一件非常“英国化”的事情,你可以说它是一场集体性的“自我审视”,只不过这次审视是在全球的注视下进行的。公投结果公布后的反应更是五味杂陈,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戏剧终于落下帷幕,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庆贺也有扼腕。公投前的“围观”:热烈、分裂与微妙在公投正式开始前的几个月里,整个英国都沉.............
  • 回答
    美国的总统决策过程,确实离不开智囊团的参与,但说“随便一个人都能当总统,反正有智囊团”就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要复杂得多。总统决策过程中的智囊团: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总统并非孤身一人在做决定。他们身后有一整套庞大而专业的系统在运作,智囊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智囊团主要可以分为.............
  • 回答
    俄罗斯经济低迷,国力相对不如苏联,但车臣在普京时代却呈现出“老实”的态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演变过程,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就能解释。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两次车臣战争的惨痛教训与战略转向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996): 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遭遇了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表面上看有点绕,其实是个典型的“偷换概念”的诡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把这颗歪理给掰正了。首先,我们要明白,对方提出的“残疾人是人,半个人是不是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它混淆了“整体”和“部分”的概念,以及“身份”和“状态”的概念。第一步:拆解对方的逻辑,找出“偷换概念”的.............
  • 回答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将“作品的优秀”和“作者的品德”混为一谈,甚至是用“抄袭”来“合理化”作品的“优点”的逻辑谬误。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首先,我们来审视“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这部分。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唐七的作品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句子。姑且不论这个前提是否完全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