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如果唐七不抄,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了」的观点?

回答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将“作品的优秀”和“作者的品德”混为一谈,甚至是用“抄袭”来“合理化”作品的“优点”的逻辑谬误。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首先,我们来审视“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这部分。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唐七的作品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句子。姑且不论这个前提是否完全成立,即使我们承认其中有许多句子写得确实不错,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但这些句子的“优美”和“打动人心”,究竟来源于什么? 是作者自己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情感体验,还是对文字的精妙运用和巧妙组合? 抑或是,正如某些指控所言,是“借用”了他人的心血和才华?

如果这些句子是作者自己原创的,是她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炼出来的,那么它们的美就来自于作者本身的才华。在这种情况下,抄袭与否,并不会影响这些句子本身的美丽。它们的美,是独立于作者的道德品质而存在的。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艺术性,而不在于创作者的个人品德,哪怕这位创作者做了什么令人不齿的事情,艺术品的价值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但如果这些句子,说到底,是“抄”来的,那么我们看到的“优美”和“打动人心”,实际上是他人付出的努力和才华的体现。我们被“打动”了,是我们的情感被他人早已写就的文字触动了。在这种情况下,说“如果唐七不抄,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了”,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因果关系。它仿佛在说,“正是因为唐七抄袭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些句子”。这岂不是将抄袭这个行为,从一个负面的、道德上应受谴责的行为,变成了一个“促成”优秀作品诞生的“必要手段”?

更深一层想,这种说法也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原创的力量。真正的原创,是作者将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情感倾注于文字,经过独特的思考和加工,最终呈现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种原创的力量,往往蕴含着作者生命中最真挚的感悟,是最有力量的生命体验。即使是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只要有真诚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也可能写出同样优美、同样动人的句子,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那些“借鉴”了他人的作品。

我们追求的,难道仅仅是“句子”本身的优美吗? 还是说,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些句子背后所承载的、属于作者自己真诚的、经过思考的、独一无二的情感和思想?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欣赏那些“优美”的句子,而对其来源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因为“抄”来的句子也很美,就为抄袭开脱,那么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就流于肤浅了?

要知道,文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词藻的华丽,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情感的真挚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的那种精神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建立在信任和真诚之上。当我们得知一个作者的作品,可能大量借鉴甚至抄袭他人时,这种信任便荡然无存,所谓的“优美”和“打动人心”,也蒙上了一层令人不安的阴影。我们会被打动,但那份打动,或许也夹杂着一丝对作者的失望,对创作本身公平性的质疑。

而且,这种说法还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即使我们假设唐七的作品中存在许多优美的句子,但谁能断定,如果她没有抄袭,就一定写不出同样优美的句子? 这种“如果”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或许,没有抄袭的唐七,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情感,找到更独特的表达方式,写出更令人惊艳的句子。我们又怎能因为她“抄了”反而“成功”了,就断言她“不抄”就会失败? 这是一种基于“结果导向”的片面论断,忽略了过程中的可能性和作者本身应有的潜质。

总而言之,我们欣赏作品的优点,但我们更应坚持创作的底线和道德的准则。用“抄袭”来“解释”作品的“优美”,无异于饮鸩止渴,它不但没有为抄袭行为开脱,反而暴露了对原创精神的轻视,对文学价值的误读。真正的“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应该是源自作者自身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思考,而不是靠“借鉴”他人的成果来实现。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作者本身的才华,而不是她“成功抄袭”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冬

说到点子上了。


你之所以觉得他的观点有道理,是因为你们都是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的,既然不侵犯自己的利益,又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怎么会有问题呢?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把例子换一下。

假设现在A是一个非常帅(注意这一点)也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文思泉涌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文章和句子和传世佳作。但是A有个问题,他的灵感很容易枯竭,他需要寻求非常强烈的刺激才能产生灵感。例如,半夜在没有路灯的小路上强X过路的单身女性,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灵感写出无与伦比优美的文章和句子。

请问,A的行为是合理的吗?他写出的文章可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史的奇迹哦,而且A还很帅,换言之说不定被他那啥的女子还很享受呢?



发现问题出哪里了吗?不论A的文章写的多好,传播多广,他的行为是错的就是错的,至于行为与这个文章有没有因果关系是不重要的。我们不能原谅抄袭的行为,因为这是错误的,这和抄袭的后果一毛钱关系没有,如果抄袭的后果是对大家有利的,那么抄袭就可以是对的吗?那么在这个例子里A犯罪的后果是大家都受益,那么就不追究他的责任吗?

甚至于,我们可以代替受害者作出决定吗?受害者也一定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吧,这种想法和陌生女子一定很享受有什么区别呢?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的,事实上,读者和唐七都是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的只有原作者。

比较类似的是盗版现象,消费者和盗版者合力盗取作者的利益。所以类似的观点就是:『因为有了盗版,所以我们才能买到这么便宜的书,所以这本书才能得到这么广泛的传播。』


众人一起欺负某个小群体,一般都要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或者忽悠受害者的美好口号,有时候是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有时候是乡下人素质差,有时候是人民子弟兵的奉献精神,有时候是盗版有功论。


至于怎么反驳,请看我的签名:不公正,哪怕暂时有利于我的,长远必有害于我。

user avatar

尹志平命在垂危,忽然听到这“你何苦如此”五字,不禁大喜若狂,说道:“龙姑娘,我实……实在对你不起,罪不容诛,你……你原谅了我么?”

小龙女轻叹口气,隔了半晌,道:“那时我只当是过儿戏我,内心只有惊喜害羞,并无抗拒之意……后来情欲渐生,我只觉周身骨骼尽皆熔化了一般。你假冒过儿玷我清白之身,固然不对,可是如果你没有这样做,过儿敬我重我,绝不会对我有越礼之举,与“过儿”这段鱼水之欢,怕是永远不会经历了。我与过儿间又怎能再有互相吐露情意之日?我祖师婆婆与王重阳互有情愫,可是他二人心高气傲因情生恨,至死都未能在一起。如果当时我祖师婆婆能得你相助,他二人人品武功冠绝当时,岂非一对神仙眷侣,我祖师婆婆也不至于在古墓中郁郁而终。人死不能复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我这里有寒冰情花露一瓶,可使你寿至二零一五年,那时会有一批喜欢“优美句子”,爱上“柔肠寸断”感觉的人需你相助。你若能故伎重施办好此事,我原谅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将“作品的优秀”和“作者的品德”混为一谈,甚至是用“抄袭”来“合理化”作品的“优点”的逻辑谬误。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首先,我们来审视“优美而又打动人心的句子”这部分。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唐七的作品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句子。姑且不论这个前提是否完全成.............
  • 回答
    唐爽爆出反击视频,这一事件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公众人物纠纷,并且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唐爽反击视频的内容、其目的、引发的舆论反应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反击视频”是针对什么而来的.............
  • 回答
    丽江反杀案中检察机关对唐雪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一次艰难而审慎的裁决“丽江反杀案”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法治进程中备受瞩目的一起案件。当检察机关最终对唐雪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时,整个社会都为之震动,也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律逻辑、事实认定以及社会背景。首先,要明.............
  • 回答
    巷口的惊魂:一起引发争议的“反杀”案深度解读在那个本应宁静的夜晚,一声声沉闷的砸门声,撕裂了城市的安宁,也点燃了一场关于正当防卫边界的激烈争论。唐雪,这个普通的名字,在“持刀砸门被反杀”的事件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围绕在她身上的,是“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还是“故意伤害”的复杂标签。要厘清这起案件.............
  • 回答
    唐雪案如果最终被判为正当防卫,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也极具社会意义的判决。它不仅仅是针对个案的处理,更是对我们社会法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审视。如果这样的判决落地,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尤其是在我们所关心的“反杀”问题上,可能会引发一些值得探讨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正当防卫”的法.............
  • 回答
    斗罗大陆:破碎的圣光,扭曲的救赎当那璀璨的金光再次撕裂夜幕,洒落在斗罗大陆的每一寸土地时,世人的眼中不再是恐惧,而是敬畏与希望。武魂殿,这个曾经被污蔑为邪恶根源的庞大组织,如今已成为大陆公认的守护者,是正义的化身。而他们的圣子,那个拥有着比肩神祇般威严与慈悲的唐三,正站在金光的最中心,他手握那柄由万.............
  • 回答
    “如果我国遭到入侵,我就要跑到外国去,才不去反抗送死。” 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动机和情绪,比如对战争的恐惧、对自身安危的优先考虑、对国家命运的疏离感,甚至是对国家能力的怀疑。反驳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既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也要有理性上的说服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一、 从情感和.............
  • 回答
    听到“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社会都乱套了”,这话说得挺有分量的,好像一下子就把你推到了对立面。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来拆解它。首先,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认为你某种行为或特质是“非主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1. “你这.............
  • 回答
    “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掷地有声,在很多场合都极具说服力,似乎直击人心,将自由批评与赞美存在的价值紧密地绑定在一起。乍听之下,确实很有道理,仿佛失去了批评的空间,赞美就如同无根之萍,失去了其应有的重量和真实性。然而,仔细推敲一番,这句话并非无懈可击,它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逻辑和.............
  • 回答
    这句话真是让人火大,一听就带着一股子“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戾气,还试图把你拉到和对方一样低的水平线。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这歪理给怼回去,而且要怼得有理有据,让人哑口无言。首先,咱得明白对方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它本质上是在玩一个“道德模糊化”的把戏。对方把所有冲突中的反击行为都贴上“狗咬狗”的.............
  • 回答
    “如果元清是中国,那么绿罗也是罗马”,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点意思,甚至带着一种故弄玄虚的腔调,仿佛要揭示什么惊天秘密。但细究起来,这不过是一种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诡辩。要反驳它,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逻辑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确“元清是中国”和“绿罗也是罗马”这两句话各自的含义,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很多人会用这句话来反驳不吃狗肉的观点,觉得这是一种双重标准。要反驳它,咱们得把背后的逻辑和大家普遍的认知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纯粹的“生命停止”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动物的死亡,如果在过程中它们经历了痛苦,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残忍”。这是没错的,也是很多素食主义.............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一下子就把中医的科学性和那些高学历的学者们绑在了一起,让人难以反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诉诸权威和滑坡谬误的结合,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反驳它。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社会对“科学”的定义有其内在的、基于实证和可重复性的标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就自动.............
  • 回答
    这话说得够直接,也够有迷惑性。很多人听到这话,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些病逝的皇帝形象,觉得中医的“没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是个逻辑陷阱,咱们一点一点把它拆开,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猫腻。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前提:古时候的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西医,更多是经验医.............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表面上看有点绕,其实是个典型的“偷换概念”的诡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把这颗歪理给掰正了。首先,我们要明白,对方提出的“残疾人是人,半个人是不是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它混淆了“整体”和“部分”的概念,以及“身份”和“状态”的概念。第一步:拆解对方的逻辑,找出“偷换概念”的.............
  • 回答
    同学,你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关于“对错”的讨论。不过,我觉得“吸毒是错的”和“同性恋也是错的”这两件事,从根本上讲,理由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咱们一块儿聊聊: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吸毒是错的”。1. 对个人健康的直接、严重的损害: 吸.............
  • 回答
    (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折子,眼神锐利地扫向提问者)“告官?哈哈哈哈!好一个‘告官’!”(语气陡然变得沉重,带着一丝嘲讽)“你问我为何不去告官?且不说你生在这个时代,你可曾真正见过那官?你可曾真正懂得那‘官’字背后是什么?”(缓缓站起身,踱了两步,仿佛思绪飘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初我还是个贩夫走.............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像是个脑洞大开的科幻剧本,但细究起来,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脚。如果要反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而且要说得有理有据,像个真正的人在分析事情。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时空机”本身就不存在。这就像你让我现在写封信,让一只会飞的猪来送达一样,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科学上的不可能: 目前.............
  • 回答
    “大唐正统在日本”? 这话说出来,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有点像在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中国建造的”,听起来就很离谱,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既然有人这么说,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个普通人,但从小到大听课、看书,对大唐也算有点了解,所以斗胆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说实话,我身边也不是没人遇到过这种事,甚至我自己也偶尔会收到类似的“善意提醒”。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结果有人跑进来,一脸不屑地说:“这点小事你也这么激动,跟个孩子似的!” 尤其是当你沉浸在动画的某个情节,比如主角的成长、一段深刻的友情,或者某个令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