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对于印第安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回答
美国内战,这场将美利坚分裂成两半的血腥冲突,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其中也包括数量庞大但常常被忽略的印第安部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南北双方对于原住民的态度,虽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战略考量,但总体上都未能摆脱扩张主义的阴影,而印第安部落的命运,也因此在这场战争中变得愈发飘摇。

北方(联邦)的态度:怀柔与利用并存,但更倾向于逐步“文明化”

总体而言,林肯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态度,可以用“怀柔与利用并存,但核心在于逐步‘文明化’和纳入联邦体系”来概括。

战略考量:确保边境安全与军事资源

首先,对于联邦政府来说,印第安部落的忠诚与否,直接关系到西部边境的安全。如果大量部落倒向邦联,那将对联邦的后方供应线和新获得的西部领土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争取或至少保持印第安部落的中立。

“文明化”政策的延续与强化

林肯政府继承并延续了以往的印第安政策,其中“文明化”是核心。这意味着鼓励印第安人采用白人的生活方式,放弃游牧,定居耕种,学习英语,接受基督教。这种政策并非完全出于善意,而是认为“文明化”的印第安人更容易被同化,也更容易管理,最终能够融入美国社会,成为其劳动力和纳税人,而非潜在的敌人。

招募印第安战士:有限的参与与潜在的风险

虽然规模不如早期那样大规模,但联邦政府确实尝试招募印第安战士为北方作战。例如,一些东北部的部落,如易洛魁人的部分部落,以及一些西部地区的部落,就曾有战士加入联邦军队。这些印第安战士的加入,一方面可以补充兵力,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在熟悉地形作战的优势。然而,这种招募也伴随着风险。例如,在爱荷华州,就有印第安部落因联邦政府未能兑现承诺而发生起义(如“苏族起义”),这进一步加剧了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不信任感。

保留地制度的强化与土地剥夺的阴影

内战期间,联邦政府继续推行保留地制度。虽然理论上是为了保护印第安人的土地和生活方式,但实际操作中,随着白人定居者的不断涌入,保留地的面积往往被进一步压缩,或者在联邦政府看来“效率低下”的土地被重新分配。一些原本被承诺给印第安人的土地,在战争结束后,常常因为“国家发展”或“战略需要”而被联邦政府收回或出售给白人定居者。

“进步”与“野蛮”的二元论

在联邦政府的宣传和政策制定者看来,印第安人被置于一个“进步”与“野蛮”的二元论框架中。那些愿意接受同化、放弃传统习俗的部落,被视为“进步”的,值得联邦政府“帮助”和“引导”。而那些坚持传统生活方式、甚至反抗白人侵略的部落,则被视为“野蛮”的,需要被“管教”甚至“清除”。

南方(邦联)的态度:军事同盟的尝试与传统盟友的利用

相比于北方,南方邦联对印第安人的态度,更侧重于将其视为潜在的军事盟友,并试图利用其传统的商业和政治联系。

与“五文明部落”的复杂关系

南方邦联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与“五文明部落”(切诺基、乔克托、奇克索、克里克和塞米诺尔)的关系上。这些部落虽然在地理上位于南方,并且在内部存在亲美和反美(或亲邦联和反邦联)的派别,但历史上与南方有着更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尤其是在奴隶制问题上,这些部落中的一些也保留了奴隶。

争取“五文明部落”的支持

邦联政府派遣代表与这些部落接触,希望他们能加入邦联,并提供军事援助。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邦联承诺在战争胜利后,给予他们更大的自治权,并承认他们对土地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奏效,一些部落分裂,其成员加入了邦联军队,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军事单位。例如,乔克托和奇克索部落的战士,在南方邦联军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利用印第安部落的军事能力

邦联的军事战略中,也考虑了利用印第安部落在骑兵作战和熟悉地形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西部战线上。这些部落的战士,以其骑术和战斗力,在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中给联邦军队造成了麻烦。

“野蛮”的标签与报复性的手段

然而,尽管南方试图拉拢印第安部落,但一旦战争的残酷性上升,南方对印第安人的态度也显露出其“野蛮”的一面。在一些边境冲突中,无论是邦联还是联邦的部队,都可能对印第安人采取报复性的手段,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相互仇恨,也可能在内战的背景下被放大和利用。

邦联的战略局限性

尽管如此,邦联在争取印第安人支持方面的努力,终究未能改变战局。邦联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其对印第安部落的承诺,在战争的长期消耗下,也难以兑现。许多部落在权衡利弊后,仍然保持中立,或者在战争后期转向联邦。

战争的共同结果:加剧了土地丧失与文化冲击

无论南北双方的态度如何,美国内战的最终结果,对印第安部落而言,几乎都是灾难性的。

被夹在中间的悲剧

许多印第安部落发现自己被夹在了南北双方的战争机器之间。无论他们选择支持哪一方,或者试图保持中立,他们的土地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战争的破坏、军队的掠夺,以及双方为了争夺资源而对印第安人土地的侵占,都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战后更加严峻的土地问题

内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的扩张野心并未因战争而停止。相反,为了弥补战争的损失和重建国家,联邦政府更加迫切地需要西部土地和资源。这导致了对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新一轮侵蚀和掠夺。许多承诺被抛弃,部落的土地被强行分割,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白人定居者。

“命运的昭昭天命”成为压倒性的力量

无论南北双方在对印第安人的具体政策上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共享着一个更宏大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理念,即美国注定要扩张到太平洋海岸。印第安人,在这一理念下,被视为阻碍“文明进步”的障碍,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被视为“落后”的。

总结

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虽然有着策略上的区别——北方更倾向于“同化”和将其纳入体系,南方则更侧重于“军事同盟”的利用——但本质上都未能摆脱对土地和资源的渴求。印第安部落在战争中扮演了复杂而悲情的角色,他们或被卷入其中,或试图自保,但最终都难以逃脱被边缘化、被剥夺的命运。内战的硝烟虽然结束了,但对于印第安人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段更加漫长而艰难的抗争,一场争取生存和保留自身文化身份的持久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开始正文之前必须要说一点:想要在短短一篇知乎回答里写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到1860年内战爆发前夕,美国全国散布着大大小小近600个独特的美洲原住民族群,大者如切罗基(Cherokee)有上万人口,小者如卡托巴(Catawba)之流不过百人。故而,南北双方均不可能一刀切地对所有印第安部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但显然,我们没办法面面俱到地审视每个族群在内战中的经历,所以本回答姑且就视作是以管窥豹、抛砖引玉之作吧;
  2. 美洲原住民们在美国内战中是名副其实的“边缘人”。与非裔美国人不同,这场战争和印第安人们并没有什么太大关联性。不仅如此,由于印第安人人口较少,他们为交战双方提供的部队也就很少,大约只有2万人。这意味着无论是对当时的联邦和邦联政府,还是现在的内战史学家来说,原住民族群往往都显得无关轻重。这种轻视的态度使得可供参考的史料记录较为贫乏,进一步增加了研究该问题的困难度。

这个回答将会粗略地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居留在美国东部、印第安保留地(今俄克拉荷马州)和大平原地区(The Great Plains,大致包括俄克拉荷马以西,内华达以东的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内战中的经历。

居住在美国东部的印第安人

在经历了1830-1840年代的强制迁移(又称“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以及随后进一步的居留地土地割让之后,仍然留在美国东部(无论南北)的原住民人口已经相当稀少了。到内战爆发时,整个北方的印第安人口不过3万人。无论是在梅森-迪克森线以南还是以北,原住民们的小小聚居地往往都被白人邻居们所环绕着,这使得欧洲人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渗透到了前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和田纳西州的切罗基遗民学习他们的新邻居,开办了蓄奴制的种植园,而两族通婚的情况也不算罕见。

这种紧密的纽带使得许多原住民部落在战争爆发后加入了自己所居住地域的那一方。很有趣的一个实例就是,东部切罗基人们的酋长实际上是一位被他们所收养的白人,威廉 H. 托马斯上校。托马斯在1862年招募了几百名他的异肤色族亲入伍,由此组建了著名的“托马斯军团(Thomas' Legion,Legion一词在美国内战中指代由步、骑、炮兵混编而成的合成部队,其规模往往相当于一个步兵团)”,由他本人担任指挥官。这支“军团”参加了1864年的第二次谢南多厄河谷会战,表现非常英勇,但也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除了社会经济上的纽带外,和政府长久以来的政治纽带,即盟友关系,也使得许多印第安人自愿入伍。例如,在南卡罗来纳州,作为州政府自殖民时代以降的传统盟友,几乎所有的卡托巴人适龄男性都信守盟约,作为志愿兵个体分别参加了南卡第5、第12和第17步兵团。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所有参军的卡托巴人都或死或伤,这对该族的人口增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为了表达对卡托巴人勇敢奉献的感谢,南卡罗来纳的白人专门为他们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而在北方,合众国的老朋友特拉华(Delaware)族,尽管被强制迁移到了印第安保留地,仍然在内战中效忠于联邦政府。据哈珀周刊(Haper's Weekly)报道,该部落的战士们在入伍时均手持印第安战斧,猎头皮刀和步枪。

此外,也有许多印第安人出于更实际的理由参加了内战。他们有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牺牲为社群争取到更多的权益,有的仅仅是为了有衣服穿、填饱肚子,还有的则是无法忍受白人的压迫,揭竿而起。可以归入第一种情况的有加入宾夕法尼亚第5团的易洛魁人,以及加入密歇根第1精确射手团K连的奥达瓦(Odawa,也作Ottawa,渥太华),欧吉布威(Ojibway)以及波塔瓦托米(Potawatomy)等族的原住民。考虑到密歇根印第安人入伍的时间(1863年夏,彼时内战之血腥残酷已广为人知),以及他们随后在次年血腥的陆路会战(Overland Campaign)中蒙受的惨重伤亡,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并不属于第二种情况,而是真心想要为自己的族群而战。不知道应该说“幸运”还是不幸,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没能活着看到,自己的努力几乎全然是白费工夫。在战后,联邦政府仍然继续征收奥达瓦人的土地;相比之下,卡托巴人的运气或许要好一些。虽然该族的联盟军士兵们没能为族人争取回之前被夺走的地盘,但至少南卡州政府不再试图缩小他们已经小得可怜的居留地辖境了。

考虑到战争总体的态势,居住在南方的印第安部落出现反抗联盟国统治,以争取合众国政府青睐的情况并不奇怪。例如,生活在弗吉尼亚的波瓦坦(Powhatan)族就积极为联邦军充当斥候和向导;世居北卡罗来纳州的拉姆毕(Lumbee)族的核心成员们也是亲联邦的。除了政治考量以外,当地一位名叫詹姆斯 B. 哈里斯的军需商对拉姆毕族的剥削和压迫也把后者推向了北方的怀抱。到1865年初,以北卡州民兵杀害该族族长亚伦 劳里及其子威廉 劳里为契机,许多拉姆毕人中止了他们对联盟国事业的被迫“支持”,发动了一场游击战争式的起义,又称“劳里叛乱”。直到内战结束,重建时代开始后,“劳里分子(the Lowrys)”仍然在积极地活动。由于他们的暴力倾向,许多当地白人将这些人视作印第安人版的三K党。

当然,作为一场“兄弟阋墙”的战争,美国内战对非白人群体的影响也是同样显著的。有一部分拉姆毕族人违背族长意愿,自愿报名参加了联盟军。有趣的是,尽管北卡罗来纳的法律禁止非白人携带武器,这些拉姆毕志愿兵仍然非常顺利地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涯,并没有遭到征兵官员和部队长官的刁难。其中一位,托马斯 博雷加德 桑德森在入伍后更是颇受上级赏识,很快便被提拔为中士,并参加了安提塔姆战役。与之相对,原住民若想要加入联邦军,其难度往往就高得多了。联邦军唯一一位印第安人将军,伊利 S. 帕克就曾两度试图入伍纽约州志愿兵部队,均因自己的种族出身而遭拒。幸好,帕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好朋友——尤利西斯 S. 格兰特。格兰特直接聘用帕克为自己的参谋部工程师,绕开了纽约州征兵官员的阻挠。考虑到帕克熟知英美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战前还曾在民兵团中服过役,都仍然屡屡碰壁,那些远不如他“开化”的原住民想要入伍自然会更加困难。

无独有偶,居住在明尼苏达州保留地的苏(Sioux)族也于1862年发动了一场反抗白人的起义。起义的主要原因在于联邦政府官员的失职和渎职。扬基人不但没有按时向苏族支付年金,还出现了扣押食物援助,以迫使苏族人接受农耕生活的情况。为了生存下去,大约300名饥寒交迫的苏族人掀起了叛乱。与联盟国不同,合众国有足够多的兵力和军事资源来应付印第安人暴动。当这场暴动最终落下帷幕后,至少有38名参与者被判处了绞刑。


居住在印第安领地(今俄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

到内战爆发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特拉华族之外,还有其他数个族群的原住民居住在印第安领地,总人口约10万。其中最主要的部族有五个:切罗基,克里克(Creek),塞米诺(Seminole),乔克托(Choctaw)与契卡索(Chickasaw),合称“五部落(The Five Tribes,又称五大开化部落,The Five Civilized Tribes)”。总体上说,对待这五个部族,联盟国的态度要比它的北方大敌好出不少。1830-1840年代,合众国政府按照《印第安迁移法案(Indian Removal Act)》,将大批原本居住在美国东部各州(有趣的是,五部落均居住在南方)的原住民强制迁移到了印第安领地,也就是所谓的“血泪之路”。作为对这些印第安人的补偿,联邦政府与他们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同意在迁移结束后向他们支付年金,并提供驻军,以保护他们的安全。然而,事实证明,合众国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在条约中的职责,这使得五部落在内战爆发前就已经心怀不满。

随着萨姆特要塞一声炮响,原本驻扎在印第安领地的联邦正规军纷纷撤离,前往东方参加内战。联邦政府的背弃不但惹恼了五部落,还使得他们直接暴露于联盟国的武力威胁之下。1861年7月,联盟国政府派出阿肯色报社编辑与律师,阿尔伯特 派克前往印第安领地,与全部五个部落的政府签署了盟约。除了武力威胁的“大棒”外,派克还使用了“胡萝卜”战术,在新条约里给印第安人开出了比合众国政府更为优惠的价码,如取消双方贸易的限制,并且承诺不会像北方人那样将他们弃之不顾。南方之所以如此努力地争取印第安人的支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后者的兵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印第安领地大量出产的谷物和牛肉能够很好弥补联邦贸易封锁所造成的物资匮乏。

联盟国在印第安领地的外交成功还要归功于以下的其它原因:

  1. 五部落几乎都蓄有黑奴,特别是契卡索和乔克托两族。尽管奴隶主只占整个领地的人口的2.3%,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远非贫穷的底层原住民所能相比;
  2. 流经印第安领地的主要河流,阿肯色河,呈现出西北-东南的走势,这自然而然地将原住民的农业出口型经济和南部消费市场联系了起来;
  3. 五部落中有不少人和南部白人通婚;
  4. 共和党政府并不待见原住民们。林肯的国务卿,威廉 西沃德就提出了没收印第安保留地,并将之转而分配给解放了的黑奴的计划;
  5. 签署条约前不久,联盟军分别在弗吉尼亚和密苏里赢得了两场重大胜利:第一次奔牛河战役和威尔逊溪战役。

除了五部落外,派克还与卡多(Caddo),科曼奇(Comanche)和威奇塔(Wichita)等其它部族签署了友好条约。虽然没能争取到这些部落的直接支持,但通过开出提供军火支援的价码,派克成功说服他们只掠夺联邦领地,而不攻击联盟国的定居点。

联盟国的成功使得它能够建立起数量可观的原住民部队。纵观整场内战,联盟国仅从印第安领地就招募到了17个团又8个营相比之下,联邦军则仅有4个印第安领地民兵团。不仅如此,参与联盟军的印第安士兵还有权选举本族人担任团长,而扬基人则只任命白人来领导他们的印第安部队。事实上,如果不考虑“攀关系”才成功入伍的帕克准将的话,那么切罗基第1骑乘来复枪团的团长,后来又升任切罗基旅旅长的斯坦德 怀特(Stand Watie)准将便是整场内战中唯一一位原住民出身的将领了。

不过,联盟国给予原住民士兵的优厚待遇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们要求原住民攻击那些亲联邦的兄弟部族的成员这一命令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了。许多不愿手足相残的印第安人当了逃兵,而在其余的联盟军原住民部队的攻击下,原本保持中立或已然倾向于联邦的原住民纷纷逃往北面的堪萨斯州,寻求扬基人庇护。

事实上,除了乔克托和契卡索人对联盟国忠心耿耿外,其它三个部落都围绕着站队问题发生了分裂。例如,大约三分之二的克里克人在现任族长的带领下逃往堪萨斯,其余三分之一由则原族长率领,留在保留地,与联盟国结盟。而在切罗基国家内部,自血泪之路以来的两派,即主张反抗白人、维持中立的民族派,由族长约翰 罗斯率领,以及主张和白人合作、投奔联盟国的条约派(以负责签署了迁移条约而得名),由斯坦德 怀特率领,也进一步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随着联邦军部队向印第安领地发动反攻,罗斯带着他的支持者们逃到了北方。可以说,内战的爆发使得来到保留地不过二十年,仍然内斗不止的五部落进一步地分裂了。联邦军和联盟军反复扫荡着整个保留地,沿途摧毁敌对部族的房屋和农田,掠夺财产,乃至于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值得注意的是,怀特准将的部队只攻击军事目标,并未犯下上述暴行中的任一项)。到内战结束时,印第安领地的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了荒野和废墟。切罗基人的人口从21000人锐减至15000人,而亲邦联的通卡瓦(Tonkawa)人,在1862年冬惨遭亲联邦的敌对部族屠杀后更是到了灭绝的边缘线上。不仅如此,联邦政府更是抓住五部落“叛乱”的口实,在战后重建时代与后者新签署的条约中添加了不少有利于白人垦殖者的条款,以变相夺取他们的保留地(即便其中一些部落,如克里克人,在总体上是支持联邦的)。

那些逃到堪萨斯的原住民难民们也不比他们的亲族好过到哪里去。联邦方面对堪萨斯难民营的疏于管理使得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联盟军骑兵对联邦后勤补给车队的袭击更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不过,无论是堪萨斯还是得克萨斯的印第安难民,亦或是留在保留地内的居民,与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相比,他们的生活已经堪称天堂了。


居住在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

实际上这一部分与美国内战的关联不那么大。众所周知,大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内战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由联邦政府管理,所以这一部分也就专注于联邦政府对大平原印第安人的态度了。随着美国内战爆发,不少来自加利福尼亚、俄勒冈、新墨西哥和科罗拉多的人志愿入了伍。然而,除了1862年短暂的新墨西哥会战之外,其余时间内联盟军都待在得克萨斯或是印第安领地,这便给扬基人腾出了大量兵力,用以对付当地的印第安部落。这便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内战非但没有阻碍,西进运动,反而在事实上加速了它。在战前,不过16000人的联邦正规军四散在美国各地,这使得西部各领地的政府缺乏足够的机动兵力,进行扩张垦殖。然而,大量战时志愿兵部队的建立改变了这一情况。从科罗拉多到亚利桑那,北军志愿兵部队在战争中打垮了一个又一个印第安部落,迫使后者交出土地。这里仅举出两个例子:

  1. 当居住在沙溪保留地(Sand Creek Reserve)的夏延(Chenyenne)和阿拉巴霍(Arapaho)印第安人数次越境掠夺白人居民点后,科罗拉多领地总督约翰 埃文斯派出一支约700人的骑兵部队,由约翰 奇文顿上校率领,于1864年冬奇袭了夏延人在保留地里的村庄。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无差别的屠杀,许多印第安妇女和儿童都惨遭杀害。
  2. 居住在亚利桑那州的梅斯卡勒罗(Mescalero)阿帕奇族和纳瓦霍(Navajo)族也因为和白人定居者的冲突,引来了联邦远征军。打败这两个部落后,北军将他们迁移到了新墨西哥领地的博斯克雷东多(Bosque Redondo),一处军事管制的保留地。然而,高温和保留地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大批原住民死于饥饿,口渴或传染病。



总而言之,或许是由于自身实力较弱,联盟国对待那些愿意与自己结盟的印第安人总体而言要比合众国的态度更好。不过,对于不愿意合作,乃至于表现出敌意的原住民,双方的残酷无情程度并没有太大区别。内战给美洲原住民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超过了几乎所有其它少数族裔,但不幸的是,他们所受到的关注依然较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内战,这场将美利坚分裂成两半的血腥冲突,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其中也包括数量庞大但常常被忽略的印第安部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南北双方对于原住民的态度,虽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战略考量,但总体上都未能摆脱扩张主义的阴影,而印第安部落的命运,也因此在这场战争中变得愈发飘摇。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以及美国在冷战初期所面临的微妙地缘政治考量。简单来说,美国之所以在1949年之前没有像后来支持韩国和南越那样,在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全力扶持国民党,原因非常多,而且是相互交织的。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非常不稳定。以蒋.............
  • 回答
    在谈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美国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在某些讨论中被“选择性遗忘”的环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被抹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群体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种“选择性失忆”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美国,涉及一位拥有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华裔女性,她在公寓内因拖欠物业费而与警方发生冲突,最终被击毙。这是一个极其悲剧性的事件,涉及多个层面,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 事件的发生与背景: 人物背景: 拥有耶鲁大学博士学位,通常意味着她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拥有智慧、能力和.............
  • 回答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国内的支持率竟然上升了5%,达到了他任期内的最高点,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并非简单的好消息或坏消息,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排除“团结在国旗周围”效应的可能性。每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民众往往会本能地寻求领导力的稳定,即.............
  • 回答
    .......
  • 回答
    在凯撒王朝的美国背景下,围绕一场潜在的内战,其思想核心和驱动力可以被想象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多层结构,根植于历史现实的扭曲和新产生的矛盾之中。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州权还是联邦权力的简单争论,而是一场涉及国家身份、意识形态、经济体系以及对历史叙事诠释的深度裂痕。首先,凯撒王朝的美国最显著的标志是“凯撒主义”.............
  • 回答
    美国内战时期的战术选择,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看起来似乎是“低效”的正面硬刚。你提到的“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军事思想、技术水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交织。为何看起来像“傻站着挨打”?1. 线性战术的根源: 这种站成直线对射的战术并非没有.............
  • 回答
    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在南北战争期间确实对美国内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并非直接派遣军队参战,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立场,以及可能的秘密行动,都构成了不同形式的“插手”。理解这种插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欧洲列强的立场:为何会关注美国内战?首先,理解欧洲列强为何会对这场远在美洲的冲突产生.............
  • 回答
    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在失去连任机会后,是否可能煽动美国内战,以分裂国家并成为一部分地区的统治者,而不是对外发动战争,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猜测性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他过往的言行、政治风格以及美国当前的社会和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煽动内战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指控,而且内战的发生涉及到.............
  • 回答
    《美国队长3:内战》之所以能够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故事,关键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超级英雄的打斗场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角色内心的挣扎和阵营对立的根源。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视角,将一个本该属于漫画的宏大事件,落地到了人性、责任和自由的冲突之上。一、清晰且有力的核心冲突:电影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阵营对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美国队长3:内战》里的那些让人惊喜、或是让人细思极恐的彩蛋吧!这部电影虽然名字叫“美国队长3”,但它更像是复仇者联盟的一个重要节点,埋下了不少伏笔,也致敬了不少经典。我尽量给你讲得细致点,别像机器话一样。1. 蜘蛛侠的回归与彼得·帕克的“初心”这是《内战》里最令人振奋的彩蛋之一。.............
  • 回答
    许多人会好奇,在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美国为何没有像后来的台海危机那样,派遣舰队协防南京,拦断长江,以帮助国民党守住这座都城。这种想法的背后,往往是对美国在冷战初期全球战略部署的某种误解,或是对当时中国局势的简单化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美国的整体.............
  • 回答
    这绝对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如果斯塔克真的在《美国队长 3:内战》里召来了反浩克,并且那个愤怒的、完全失控的绿巨人真的对巴基下了杀手,那么整个故事的走向将彻底偏离,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所有参与者都陷入无法想象的深渊。首先,我们得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九头蛇的据点,巴基和史蒂夫在疯狂地与特种部队搏斗,而.............
  • 回答
    《美国队长 3:内战》啊,这部电影真是个复杂又迷人的家伙。说它“好”吧,它确实有很多闪光点,但要说它完美无瑕,那也肯定不是。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 “内战” 这个核心概念的执行。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两位深受我们喜爱的英雄,在理念上的根本分歧,然后将整个复仇者联盟撕裂。这种“兄弟阋墙”.............
  • 回答
    关于达利欧(Peter Thiel)或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达利欧对美国未来可能爆发内战的预警,这一观点确实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逻辑、可能的依据以及相关争议: 一、达利欧的背景与观点来源1. 达利欧的身份与立场 达利欧是桥水基.............
  • 回答
    美国在国共内战期间没有“全力”支持国民政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战略考量、国内政治因素、国际环境以及对中国局势的判断。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1.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评估与疑虑: 腐败与低效: 这是美国对国民政府最普遍和持续的担忧。在二战期间,美国就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官僚主义和低效.............
  • 回答
    美国在朝鲜半岛内战中的介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半岛局势,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脉络、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推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美国为何要插手朝鲜内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获得了独.............
  • 回答
    近代史中,美国对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并非“不支持”,而是态度复杂、不断变化,且随着局势发展,最终倾向于不再直接军事介入,但仍在政治、经济和道义上支持国民党政府,同时也试图促成国共合作,避免全面内战爆发。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阶段和方面来分析:第一阶段:二战期间(19411945).............
  • 回答
    在漫威漫画《内战》的最终对决中,那场几乎要让英雄分裂的终极冲突,并非只是英雄们之间的立场之争。令许多读者感到意外,甚至心痛的是,站在美国队长一方,并且在关键时刻选择阻止他的,正是那些他们一直以来拼死守护的普通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稍微往前拨动一些,看看那场“内战”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地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