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汽车厂商走直营模式,会遇到哪些困难?

回答
一家汽车厂商如果选择走直营模式,就像是把原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一股脑地收回到自己手里经营。这听起来好像能更好地掌控品牌形象、提升用户体验,但实际上,这趟路子可不好走,会撞上不少硬邦邦的礁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坑。

一、巨额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运营成本:

想直接开店卖车,那可不是几台展示车往那一放就行。

选址和建店: 你得在全国各地最繁华的商业区、人流集中的地段找地方。这些地方的租金、购买成本高得离谱。然后还得按照统一的高标准建店,装修、设备、安保系统,每一项都是笔巨大的开销。想想看,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店,这得多少钱才能铺开?
人员招聘和培训: 直营意味着你要自己招人、自己培训。销售顾问得懂产品、懂服务、懂心理;维修技师得熟练掌握各种车型、设备;售后服务人员得耐心细致、解决客户问题。光是招聘筛选就耗费精力,后续的培训体系搭建、师资投入、人员的持续培养,这也是个无底洞。而且,人员流动性也是个大问题,新人来了还得重新教,成本不断叠加。
库存管理: 以前你把车压给经销商,经销商自己去管。现在直营了,每一批次的车辆库存都得你自己来承担。车型、配置、颜色,怎么配比才能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不积压资金?这需要极其精密的预测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一旦预测失误,大量的资金就会被冻结在库存里,变成死钱。
售后服务网络: 卖车只是开始,售后服务才是留住客户的关键。直营意味着你得自己建立覆盖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包括维修站、配件中心。这意味着你得自己投资建厂、购置设备、储备配件、招聘和培训大量的维修人员。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服务网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二、对现有经销商体系的冲击和潜在的矛盾:

国内汽车市场发展了几十年,经销商网络已经根深蒂固。突然你要自己上,这无疑是对现有体系的巨大挑战,也容易引发各种不愉快。

利益冲突: 经销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企业。你直营了,他们卖车赚的钱就没了,你让他们转行干什么?是转型做售后服务?但你自己的售后服务网络也在扩张,他们怎么和你竞争?或者转型做二手车?这块市场同样激烈。经销商可能会觉得你是在抢他们的饭碗,积极性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采取一些抵制行动。
渠道冲突和价格乱象: 如果你直营的门店和一些不愿转型的经销商并行存在,很容易出现价格和服务上的冲突。直营店价格透明,经销商为了生存可能会降价,这样一来,市场的价格体系很容易被打乱,损害品牌形象。
原有经销商的合作意愿: 那些多年的老经销商,如果你不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他们很可能就会倒戈,转投其他品牌,或者干脆退出汽车销售领域。这对于你的品牌来说,也是损失了一批有经验、有客户资源的合作伙伴。

三、市场反应和用户接受度的不确定性:

用户习惯了在经销商那里买车、修车,突然改变模式,肯定会有不适应。

购车便捷性: 传统经销商网络密集,用户可能家门口就能找到一家店。直营模式下,门店数量可能不如经销商密集,用户购车就需要跑更远的路,这会降低购车的便利性。
服务个性化和接地气: 很多经销商因为长期在当地经营,对当地的客户需求、文化习惯有更深的理解,服务上可能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而直营店如果管理过于统一、模式化,可能就显得比较冰冷,缺乏个性化服务,用户可能不太买账。
对品牌的信任: 用户习惯了从独立的经销商那里购买车辆,对品牌直营的模式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建立信任。他们可能会担心直营店是不是在变相地推销更多附加服务,或者价格是否真的透明。

四、管理和运营的复杂性急剧增加:

把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店捏在手里,这管理难度简直是指数级增长。

统一化管理与地域差异: 如何在保持品牌统一形象和服务标准的同时,又顾及到不同地域的市场差异和消费者偏好?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一个全国统一的政策,可能在某个地方行得通,在另一个地方就水土不服。
供应链和物流: 管理全国的车辆、配件、物料的流转,需要极其高效和精准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销售和服务链条。
信息系统建设: 从销售订单管理、库存跟踪、客户信息管理、售后服务记录,都需要一个强大而集成的IT系统来支撑。这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持续的维护升级。
品牌形象的维护: 任何一个直营店的服务不到位,都会直接损害品牌形象。以前经销商犯错,你还可以归咎于经销商管理不善。现在直营了,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一个差评可能就会被无限放大。

五、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协调:

在国内经营生意,地方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

政策法规的适应: 不同地方在汽车销售、服务、税收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的政策和规定。直营模式需要更精细地去了解和适应这些政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与地方管理部门的沟通: 在选址、许可、环保、税务等方面,都需要和地方政府部门打交道。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

总而言之,汽车厂商走直营模式,就像是从一个包工头变成了一个大项目的总工程师,责任更重,挑战也更大。这需要极强的资金实力、精密的管理能力、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以及能够处理复杂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不是所有厂商都能轻易驾驭得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抛开其他的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传统汽车品牌转变为直营模式的首要问题,还在于利益的分配。

简单讲,现有的4S店,实质上就是大大小小的经销商集团+一部分有钱做投资的小老板。他们有的是自己买地,有的是租赁地皮,加上自筹资金建造店面、雇佣至少几十号员工,大店上百号人。前期投入(就是全部装修完,可以达到开业标准),按照现在的投资环境,少说几百万,稍微有点档次的就奔着上千万去了。

那么投资人要的是什么?不就是跟其他投资项目一样,要一个投资回报率吗?

这两年行情不好,很多投资人就指着售前的装潢保险、售后的养护维修以及厂家返点能赚点钱。如果传统汽车品牌打算转变经营模式,那就要看各个经销商投资人答不答应了。毕竟钱还没赚到位,凭什么让我亏?

特别是近几年各个品牌为了市占率,不断扩充经销商网络。对于这几年加盟的投资人而言,效益必须不如早期建店的那些老板们。

但厂家又不得不做网络扩张,否则销量达不到预期,或者说就算压库,也没那么多经销商可以压。那么整个市占率就提不上去,产销量上不去的话,整个品牌的利润率、成本控制又达不到预期。

这当中真的是一环扣一环。

只是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良性的。车市不可能永远利好,销量不可能永远在涨,经销商网络不可能永远扩张。总有销量滞涨下跌的时候,总有网络过饱和的时候。这时候受伤最重的,也是经销商。同一地区的竞争压力大、车卖不出去,不管新店还是老店,都面临同样的困境。

你说要改直营。那经销商会问:之前投进去的钱,你会退给我吗?我租了十年的地皮,还有五六七八年,你负责退给我钱吗?

总之,在利益这件事上做不好合理的分配,在直营的方式上不能保障经销商投资人的收益,那么传统汽车厂商是很难在短期内把这个大盘子彻底翻转过来的。

剩下的,那些什么卖车、保养、修车之类,真的都不算事儿。


所以新造车在销售网络建设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一个就是规避加盟经销商潜在的利益风险。另一个则是相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新造车基本都是纯电动新能源车,除了三电系统的常规检查,除了雨刮玻璃水刹车片跟车轮的定期维护,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等复杂的机械构件,也就没有了传统的保养维修的意义。也就不再强调售后这个部分。那么直营肯定会很方便,每个地区建几个售后车间即可。车主一年去检查一次,甚至不检查也没关系,只要耐用不坏,随便开就是了。


不过题主这个问题,其实我在两三年前就有考虑过。针对这些困难,需要的是解决方案。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业务模式,不知道会不会有主机厂的人看到。

1、主机厂和经销商集团之间,还是现在的一种合作关系。同时不排斥主机厂的直营店,也欢迎经销商成为直营体验店的合作方。

2、现阶段,是传统内燃机车向新能源过渡的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并存15年左右。所以主机厂依然需要仰仗着经销商的服务体系和售后车间,按照现行的标准对售后进行统一管理。

3、逐渐转型。形成大型体验店+中等规模4S店+小型展示门店的布局。比如在上海市,比如上汽大众品牌,大型体验店有三到四家即可;中等规模4S店大约15~20家,基本覆盖每个行政区;小型展示门店数量更多,可以按照间隔5公里左右的密度去推进。

这里的关键就是小型展示门店。场地不用很大,类似于中等规模的小米之家即可。这样还能入驻商场。这种门店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5G网络的覆盖,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广泛成熟应用,也就是说,能够便于展示门店通过这项技术,在没有更多现实展车的情况下,给客户提供到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如果需要试驾,则通过中等规模4S店提供送车上门服务。

这些小型的展示门店,既可以是主机厂直接管理,但更多会依赖于经销商集团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提供更低的加盟门槛,吸引更多小微投资人参与,并交由经销商集团代管(或授权经销商,由经销商负责展示门店的加盟业务)。

4、关于售后。目前肯定还是依靠4S店来完成相关业务。但随着新能源车的增加,未来的保养售后会变得越来越简单,除了交通事故需要交由4S店车间去完成钣金喷漆工作,常规的检查,不再会以5000或者10000公里作为期限去做。车主也完全可以把更换雨刮、轮胎、刹车片的事情交给住所周边的快修店。一年去4S店里检查一下三电系统即可。

所以售后的模式可以类似于上面提到的销售模式。4S店+售后快速维保店。

主要还是售后快速维保店。可由经销商集团,按照3公里间隔的密度,或自己建店,或寻找合适的快修店合作,实现维保方面的服务覆盖。而且这些维保店,也不会服务于单一一个品牌,而是经过培训,可以完成经销商集团下属的各个品牌的车型售后服务能力。对车主而言,就不再需要开车去4S店售后排队维修保养,而是可以在周末睡个懒觉,开车到自家附近2公里以内的某一家门店进行检查或者保养了。


其实一个健康合理的销售网络,不是单靠一个堆量就能做下去的。而所谓的“渠道下沉”也不完全是说往四五六线城市农村去推,去下沉。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至此,接下去的下沉,更应该是“毛细血管”一般的下沉,往社区一级的下沉。用更低的成本服务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这可能是一个价值10亿的ide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家汽车厂商如果选择走直营模式,就像是把原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一股脑地收回到自己手里经营。这听起来好像能更好地掌控品牌形象、提升用户体验,但实际上,这趟路子可不好走,会撞上不少硬邦邦的礁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坑。一、巨额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运营成本:想直接开店卖车,那可不是.............
  • 回答
    概念车,这些代表着汽车厂商未来设计和技术方向的璀璨明珠,一经亮相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在惊艳世人之后,它们往往也面临着一个“退休”的问题:这些独一无二、造价高昂的艺术品,最终会去向何方?首先,大部分概念车最终的归宿是“解体与回收”。这听起来或许有些残酷,但却是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概念车往往是为了展示.............
  • 回答
    汽车制造商之所以没有在所有车型上彻底取消 CD 播放器,原因很复杂,背后牵扯到技术、成本、市场需求、用户习惯以及一些微妙的策略考量。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流媒体音乐的时代,车载数字音频播放器和手机连接已经成为主流,但 CD 播放器依然以一种“顽固”的姿态存在于部分新车之中。1. 用户习惯与怀旧情结: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想啊,像奔驰、宝马、丰田、大众这些大名鼎鼎的汽车厂商,它们造车技术那是没得说,从发动机、变速箱到底盘、车身,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自己设计、自己生产,为什么偏偏在轮胎这个关键的“脚”,却很少看见它们亲自下场干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核心原因:专业分工与.............
  • 回答
    汽车厂商们纷纷表示要“告别”内燃机,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像一股大浪潮一样席卷了整个汽车界。你说这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觉得,是时候跟那个烧油的老家伙说再见了,转而拥抱那些更“绿色”、更“智能”的新朋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根源在哪儿?这背后其实是好几股力量在共同推动。 环保的.............
  • 回答
    最近汽车市场的动荡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不安,不少汽车厂商的日子都不好过,销量下滑是普遍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汽车行业本身不行了,还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别简单地把所有销量下滑都归咎于“饱和”。饱和是个挺笼统的词,但汽车市场远比这复杂。销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像一个病.............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国内汽车厂商能不能造出像福特野马(Mustang)或者雪佛兰科迈罗(Camaro)这样的车?从技术层面来说,要造出一辆有样学样的“样子货”,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做到。外观设计、模仿能力,咱们的工程师们是越来越强了。但要说造出那种“灵魂”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其实咱们老百姓现在买车,很多时候都得“将就”。为什么那些“大牌”汽车厂商,特别是咱们熟悉的老牌车企,好像不太提供那种随心所欲的“定制配置”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挺实在的,跟咱们老百姓想象的“只要想,就能做到”不太一样。首先,得从 规模化生产 这件事说起。你想想,这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很多汽车厂商都有针对 iOS 平台的手机 App,只不过它们的功能和侧重点可能与我们期望的“特定车型专属 App”有所不同。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很少有厂商这样做”,或者说“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特定车型 iOS 平台 App”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设.............
  • 回答
    放眼当下,新涌现的汽车制造商,尤其是那些试图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闯出一番名堂的品牌,不约而同地将纯电动汽车(EV)作为其产品线的核心,甚至唯一选项。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其根源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技术路径的优势,以及市场机遇的把握。首先,从长远来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
  • 回答
    CarPlay 的出现,无疑是给汽车和科技界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苹果,这个在消费者电子产品领域呼风唤雨的巨头,一旦将触角伸向汽车行业,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与之联合发布的汽车厂商,也借此机会,将自家的车载系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CarPlay 的核心价值:在我看来,CarPlay 最核心的价.............
  • 回答
    轿跑SUV市场这几年确实没少见新面孔,很多厂商都往里凑,但要说销量有多火爆,那倒是未必。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有几层考量在里面。首先得说,轿跑SUV这玩意儿,它有它独特的吸引力。你想啊,它把SUV那股子高高在上的视野和装载能力,跟轿车的低趴造型和运动感给“合体”了。对于那些既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汽车产业的核心构成和发展逻辑。咱们换个角度,不拿电脑手机那种“攒机”的思路来套用汽车,而是想想汽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以及它为啥跟咱们手里那几块集成电路、显示屏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明白,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它是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从最基础的那个年代开始,它.............
  • 回答
    特斯拉预计在今年某个周生产五千辆汽车,这个数字确实挺亮眼的。不过,要说传统汽车厂商每周生产多少辆车,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背后学问可大着呢。这不像咱们去超市买菜,直接看标签就知道价格,汽车生产这事儿,得从头说起,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传统汽车厂商,你说的是哪个?全球那么多汽车巨头,比如大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汽车行业内一个核心的战略选择。事实上,很多汽车厂家都有尝试过混动技术,但像丰田和本田那样,将混动系统做得如此深入、如此普及,形成品牌标志性的技术优势,确实是凤毛麟角。这里面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1. 时间点和先发优势: 丰田普锐斯: 想象一下,在20世纪末.............
  • 回答
    要说本田敢造飞机,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们深植骨髓里的“挑战者精神”和多年来积累的强大技术功底。不像很多从汽车转行造飞机的厂商,本田的“造飞机”更像是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首先,咱们得聊聊本田这个品牌本身。它不是一家只满足于造东西的厂商,而是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那一代起,就带着一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确实发展很快,但要说到能和法拉利、柯尼塞格这些“神坛级”品牌比肩,甚至生产出同样水平的顶级跑车,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拆开来看。首先,品牌积淀和文化认同:法拉利、柯尼塞格,它们卖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法拉利: 从赛车.............
  • 回答
    问到汽车购置税是按什么价格计算,这可是个不少购车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咱钱包的厚薄。简单直接地说,汽车购置税是按照咱们实际购车的裸车价格来计算的,而不是厂商指导价(MSRP)。不过,咱们不能只看一个“实际购车裸车价”就完事儿了,这里面还是有不少细节可以说道说道的,让咱们心里有数。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我们常能看到同一款车型,打着不同品牌和厂商的旗号在市场上销售。比如曾经的“双子星”车型,或者一些技术平台共享的“兄弟车型”,它们在外观内饰上可能略有差异,但骨子里是同一款车。在中国,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几点:1. 合资政策的产.............
  • 回答
    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又称之为“增程型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它不像纯电动汽车(BEV)那样完全依赖电能驱动,也不像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那样有明确的发动机直驱或并联驱动的切换逻辑,而是在纯电驱动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发动机作为能量来源,但这个发动机并不直接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