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增程式汽车很少厂家做?

回答
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又称之为“增程型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它不像纯电动汽车(BEV)那样完全依赖电能驱动,也不像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那样有明确的发动机直驱或并联驱动的切换逻辑,而是在纯电驱动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发动机作为能量来源,但这个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用来发电,为电池充电,最终驱动电动机。

你之所以觉得市面上做增程式汽车的厂家“很少”,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从全球范围来看,确实不像纯电动车那样遍地开花,但中国市场的表现却非常抢眼,以比亚迪、理想等为代表的车企在这条赛道上做得风生水起。不过,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广一些,或者从更纯粹的增程技术角度来看,你提出“为何增程式汽车厂家不多”这个问题,还是很有道理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

1. 技术路线的“尴尬”与消费者认知偏差:

定位模糊,易被误解: 增程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技术路线相对“模糊”,容易被消费者与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混淆,甚至被贴上“油耗高”、“不环保”的标签。因为即使在增程模式下,发动机也在工作,很多消费者会觉得它本质上还是“油车”,而非纯粹的“电车”。
“油耗”顾虑: 尽管增程式在纯电模式下行驶时没有油耗,但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发动机就会启动为电池充电,这时就产生了油耗。而且,如果充电不便,用户长期依赖发动机发电,其油耗表现可能不如高效的燃油车,更别提与纯电车相比了。这种“既要又要”的属性,让一些追求极致环保或低运营成本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多此一举”的质疑: 有人认为,既然有发动机,为什么不直接用它来驱动车辆,而是绕一个发电再驱动的弯路?这种质疑触及了增程式的核心逻辑,也反映了消费者对这项技术的理解程度不高。

2. 成本与复杂性:

双重成本: 增程式汽车需要同时搭载一套电驱动系统(电机、电池、电控)和一套发动机发电系统(发动机、发电机、控制系统)。这使得其制造成本通常会高于同级别的纯燃油车,也可能比一些简单结构的PHEV更高。为了优化成本和性能,厂家需要在发动机的功率、发电效率、电池容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的权衡,这增加了研发和生产的复杂度。
动力总成集成难度: 如何将发动机、发电机与电驱动系统高效集成,并保证整套系统的平顺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是增程式汽车设计的一大挑战。特别是如何让发动机在最佳工况下运行以提高发电效率,同时尽量减少噪音和震动,都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和调校。

3. 政策与补贴的影响:

早期政策导向: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很多国家的政策和补贴导向更倾向于纯电动汽车(BEV)。这使得厂家在研发和推广资源上更偏向纯电技术,对增程式的投入相对较少。
补贴退坡与技术标准的演变: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补贴政策逐渐退坡,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演进。一些地方的政策可能会对增程式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发动机排量等设置门槛,这也会影响厂家在新技术路线上的选择。例如,如果一个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非常严格,只承认纯电驱动,那么增程式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

4. 市场接受度和品牌战略:

品牌定位: 一些传统汽车巨头更倾向于发展纯电平台或在传统混合动力(HEV)和插电混动(PHEV)上发力,这符合它们原有的品牌形象和用户群体。将增程式作为核心技术路线,可能需要重新构建品牌认知,这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品牌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市场差异化: 增程式汽车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里程焦虑”的痛点,同时又能享受新能源牌照等政策红利。但在其他一些充电设施完善、用户对纯电动接受度更高的市场,增程式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5. 电池技术发展的潜在威胁:

纯电续航里程的提升: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技术的飞速发展,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充电设施也越来越普及。当纯电汽车的续航能够覆盖绝大多数日常出行需求,且充电不再是难题时,增程式“油改电”的补能优势就会减弱,甚至被纯电汽车的零排放和低运营成本所取代。
技术路线的演变: 厂家可能会将研发资源投入到更被看好的纯电平台,或者研发更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而不是在增程式这条相对小众的赛道上投入过多。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增程式汽车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案例:

解决里程焦虑: 尤其是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地区,增程式汽车可以依靠发动机随时随地发电补能,有效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政策优势: 在一些对新能源汽车有政策倾斜的城市,增程式汽车可以上绿牌,享受免购置税等优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销售。
平顺的驾驶体验: 由于始终由电动机驱动,增程式汽车在加速和行驶平顺性上有着接近纯电车的体验,这是传统燃油车和一些混动车难以比拟的。

总而言之,增程式汽车之所以“厂家不多”,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技术定位的挑战: 在消费者认知中存在“鸡肋”的疑虑,以及与传统动力和纯电动力之间的界限模糊。
成本与技术的双重压力: 需要兼顾电驱和内燃机发电系统,导致成本和集成难度都较高。
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初期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未来技术趋势的不确定性: 纯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对增程式的市场空间构成潜在威胁。

尽管如此,在中国市场,由于其独特的用车环境和政策支持,增程式技术依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未来,增程式技术的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演变。厂家是否会继续投入,以及投入的程度,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成本太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