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得到足够的尊重了吗?

回答
关于博士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尊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会受到个体期望、社会文化、行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普遍认知中的博士尊严和价值:

知识的象征: 在大多数文化中,博士学位(Ph.D. 或其他同等博士学位)代表着在特定学术领域的最高成就,是深厚知识、严谨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象征。这本身就赋予了博士群体一种天然的声望和尊重。
专业权威: 博士们通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深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这使得他们在学术界、科研机构和许多高科技产业中扮演着关键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他们的专业意见往往被认为是权威的。
社会贡献: 博士的很多工作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科学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他们研发新药物、探索宇宙奥秘、解决环境问题、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等等,这些贡献无疑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 博士群体感受到的尊重是否“足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1. 学术界的尊重:

高度尊重: 在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界,博士之间的同行评议、学术会议的交流、以及获得科研经费和学术职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博士头衔和学术成就基础上的。在学术圈内部,博士通常会得到充分的学术尊重。
潜在的挑战:
学术内卷与不确定性: 随着博士数量的增加,学术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博士在毕业后可能面临教职难求、科研经费申请困难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身价值和所获尊重的感受。
非升即走(Tenuretrack)制度的压力: 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博士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证明自己的学术产出和潜力,否则可能面临失业。这种压力下的不确定性,即使获得学位,也可能让人感觉尊重不足。
行政和非学术评价的干扰: 有时,博士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还可能被要求在教学、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如果这些非学术方面的付出未被充分认可或量化,也可能引发对尊重的质疑。

2. 工业界和就业市场的尊重:

高价值的认知: 在许多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行业(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制药、金融工程等),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通常被视为“稀缺资源”,能够获得较高的薪资和职位。雇主往往看重他们的研究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潜力。
现实的挑战与错配:
“学历过高”的标签: 在一些更偏重实际操作、执行力或管理经验的岗位上,博士学位有时会被认为“学历过高”,或者担心他们难以适应企业文化、过于理论化。这会导致一些博士在求职时遭遇“博士情结”的障碍,即使他们具备相关能力,也可能因为头衔而被边缘化。
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部分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能与当前的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毕业后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且能发挥其博士价值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博士,也可能因为无法施展才华而感到不被尊重。
过度消耗的担忧: 博士的学习过程漫长且投入巨大,但如果毕业后的工作与投入不成正比,或者工作内容无法充分发挥其研究和分析能力,也可能让人感到“博士”这一身份的价值被低估。
对研究与商业化之间界限的困惑: 博士的训练侧重于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而企业更看重快速的市场转化和盈利。在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博士可能面临如何平衡学术严谨与商业逻辑的挑战,这有时也会影响他们与非博士同事或管理层之间的互动和尊重。

3. 社会大众层面的尊重:

普遍的敬意: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知道某人是博士时,通常会抱有敬意,认为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有学问的人。这种基于教育水平的尊重是普遍存在的。
认知偏差与刻板印象:
“书呆子”的刻板印象: 有时,社会大众会将博士与“不善社交”、“脱离实际”、“只会埋头研究”等刻板印象联系起来。这种非理性的标签化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与普通人交往时的真实感受。
对博士价值的误解: 普通大众可能不太了解博士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其长远价值,更关注眼前可见的成果和回报。当博士的价值体现在基础科学突破或长期社会效益时,大众可能难以直接感知和欣赏,从而觉得未被充分理解和尊重。
经济回报的直观衡量: 在许多人眼中,收入和职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和是否受尊重的重要标准。如果博士的经济回报与社会期望不符,或者与他们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就可能产生“博士不值钱”的论调,进而影响对博士群体的尊重度。

4. 个人感受层面的尊重:

自我价值的实现: 博士的尊重不仅来自于外部的评价,更来自于他们在学术和个人成长上的自我实现。如果博士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导师支持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或者在成果产出和学术交流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使拥有学位,也可能感到不被尊重。
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很多人攻读博士是为了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人生理想。如果毕业后的现实状况与心理预期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失落感也可能转化为对“尊重”的质疑。

总结来说:

博士在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理论地位和声望是得到普遍认可和尊重的。他们在学术界和特定高端行业中,其专业能力和贡献也往往被高度重视。

然而,当涉及到“足够”的尊重时,情况就变得复杂。博士们在就业市场、社会认知、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个层面,可能感受到来自结构性问题、社会刻板印象、市场需求错配、以及个人预期与现实差距等多方面的挑战。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博士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更准确的说法是,博士群体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很高的尊重,但在另一些方面,其价值和尊严可能面临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大众)共同努力,去更全面地理解、认可和支持博士的贡献和价值。 这种尊重需要体现在机会的提供、资源的倾斜、环境的优化、以及对他们所追求的知识和创新的真正欣赏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跟欧洲比,确实没啥尊重。按说中国博士的比例基本上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本来更稀缺,但实际没啥用处。

在欧洲,Dr.是一种“头衔”,什么是“头衔”,就是在正式场合别人称呼你是一定是Dr. XXX,。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有些航空公司的网站,注册填个人信息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的头衔是“Mr.”、“Mrs.”以及“Miss”之外就是“Dr.”。当然还有个更厉害的头衔是“Prof. Dr.”,欧洲的“教授”那真的是权威的象征,我一个朋友去面试的时候一紧张喊未来的导师“Dr. XXX”,那位还愣了一下,说已经有十好几年没听到有人叫他“Dr. XXX”了。

在欧洲租房子的时候,一般的房东其实不是很乐意租给外国人的,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们你是个博士,他们的态度往往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变,非常乐意租给你,这个是我一个朋友在德国的亲身经历。

而在中国,“博士”有用的地方在于“学位”,在找工作的时候有用,而作为“头衔”的属性在学术圈以外真的毛用都没有。你去租房子跟房东说你是博士,房东最多夸你一句“真厉害”,也不会考虑把房子优先租给你。至于外国人嘛,管你是不是博士,反正都不太好租房。我之前帮组里的外国博士后找过房子,绝大多数房东一听是外国人就直接拒绝,后来找到一个在Airbnb上用中英双语介绍的房源,房东是专门做外国人生意的,这才租下来,但是至于房租嘛就贵上好几倍了。

在国内,有的时候即使是学术圈,很多人也不太在意这个“头衔”。我们这边有一次做宣传册,里面每个领导都有简介,什么“主任、所长”之类的倒是标的很清楚,但却忘了给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博士”。按理说“主任、所长”只是职务,而“博士”才是“头衔”,需要跟姓名放在一起,并且用同样的字体和字号的。我去给他们提醒,他们还不在意。学术圈都这样,还能指望外面怎么样呢。

user avatar
欧洲我听说拿到学位后订机票,办银行卡都带 Dr. 这就好像你头顶着一个头衔;

别提了,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有一次我换里程票,是境外航空的里程换境内的票,在填写名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新大陆,名字前面除了Mr,还可以选Dr。

这还考虑啥,好不容易有个满足虚荣心的时候,必须选!

票的时间是好几个月之后的,然后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了。

结果到了坐飞机那一天,悲剧发生了。安检说什么都不让我过,说里程票有问题出现了乱码!

然后我足足在那里沟通了三小时,幸好飞机也晚点了。到最后我才明白是什么问题,安检认为里程票和我身份证名字不一致的地方是乱码。

我说哪里不一致?明明一致啊!

安检员说你看Dr是什么东西!这就是乱码!

然后我花了五分钟时间给他搜索这个是博士的意思,在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这个博士头衔特别愚蠢。

我发誓,我再也不装逼了。

这就是博士的地位,以上

user avatar

我在新墨西哥的Wells Fargo银行办信用卡,等电脑联网处理信息的时候闲聊天。办事员问我干啥的,我说我是博后,跟核工程和生物工程学院的几个课题组合作,致力于增进人类的健康。他说哎呀真巧,他也是生物在读博士。银行每天早九点半上班下午五点来钟下班,活少没事干,他就申请了个博士读读,白天当cashier晚上去做实验。什么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全都门清。

最后我们互致博士的问候道别了,两个博士(其中一个还差一两年才能拿到学位)都得到了尊重。

但是后来我的存款多了,在纽约办存九个月赠送几百美元服务,主管直接来给我敬咖啡。看来在美国,有啥头衔都不如有钱来的实惠。

user avatar

坐标德国,聊一下德国这个被认为狂热崇拜博士头衔的地方。其他地方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发言权。

先说结论,在德国博士是否得到足够尊重需要一分为二说。在法律层面上,博士头衔在德国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权”,从而树立起了全民尊重博士的错觉;但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博士得到尊重并非自然而然的事。

法律给博士赋予的“特权”

德国的个人证件管理相关法律为博士头衔拥有者提供了官方的“特权”。个人身份证和电子证件法(图一)以及护照法(图二)明文规定个人可以将所获得的博士头衔加入身份证和护照上。


并且,德国的相关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在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前提下,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冠以博士的头衔。这里“冠以”(德语:führen)的法律定义是“sich gegenüber der Umwelt äußernde aktive Inanspruchnahme des Titels für sich im sozialen Leben in einer Art und Weise, durch welche die Interessen der Allgemeinheit berührt werden können”。中文大意是:在身处环境中对于使用自己头衔的一种主动要求和权益,通过这种要求和权益,公众利益可能会被触及。

所谓的公众利益被触及,指的是使用者通过头衔表明自己的一种社会状态(德语:sozialer Status),从而获得相对于普通民众的某些优势。

德国各联邦州明文规定,个人在德国和欧盟/欧洲经济体国家通过正规读博程序所获的博士头衔后,可以直接在姓名前冠以Dr.头衔。

对于欧盟国家以外获得的博士学位,德国法律法规也罗列了和德国有互认条例国家的情形(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比如说美国,在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所分类的high或者very high research activity研究型大学的PhD持有者亦可在德国直接冠以Dr.头衔。

剩下在其他国家获得博士头衔的个人,原则上需在所居住州的政府相关部门完成认证以后才能合法地冠以Dr.头衔——这点我没去研究过,有兴趣者请自行寻找信息。

最后,德国的刑法(条例132a)也明确了在无权使用头衔的前提下冠以头衔可面临罚款甚至最多监禁一年的处罚。

以上的种种法规法条从法律角度给博士头衔在德国社会形成了一种优势。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德国拥有博士头衔的人会被人时刻尊重吗?

博士头衔在生活中真的受到了尊重?

德国的很多行业和公司有着尊重博士头衔的传统。比如大多的医疗保险公司和银行都会在博士客户的医保卡和银行卡印上Dr.头衔。

甚至德国的汽车行业也有重视自己客户博士头衔的习惯。比如图三是我昨天收到的某汽车厂商关于使用他们服务的条例更新通知——文字中醒目的第一行是在多么刻意地去营造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个人确实感受过部分人对博士头衔无条件的尊重甚至说是敬畏。但更多的情况是,德国人所尊重的并非是博士头衔本身。

举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和金融咨询业发生的故事。前段时间我去某知名金融咨询所(字母I开头)咨询房贷的事情。接待我的是个年轻咨询师。在匆匆记录了我的数据后便将我打发走,前后不到15分钟。第二天他发来封邮件,要求我将自己的身份证件、收入和财产证明复印件发给他。邮件态度极其傲慢。我本来就不爽前一天15分钟流水线式的作业,他的邮件更是直接将我引爆。我立马回邮件过去,说复印件不会给他,因为我觉得他的态度说明他是个不值得我信赖的人。我指出他的不专业让我极其不满意。我不想让他继续服务我,并且要去他们公司投诉。结果他秒回邮件,解释说这是误会,并在邮件中第一次用上了Dr.的称谓。我看到邮件后没去理睬,于是他在第二天打了个电话给我,Herr Dr.长Herr Dr.短地说他马上能帮我找到最好条件的贷款等等。我直接在电话这头问他怎么那天见面时不称呼我Dr.,现在那么客气干什么?他连忙道歉说那天他忙坏了,所以很多细节都没注意。。。

第二个例子是和某4S店的,图三那家旗下。我去做维护,取车时发现车门有道划痕。当场找接手我车的工作人员要求处理,工作人员回我不是他们弄的,不负责。由于是公司配车,我们公司和图三那家又是战略伙伴,我立马发了封极其严肃的邮件给了4S店,要求他们一个星期内给我一个满意答复。不然我找自己公司出面帮我处理。邮件用的是我公司邮箱以及我工作中的正式签名,带Dr.。结果第二天4S店老总亲自回邮件,约我过去见了面并当场找人修了车的划痕。等候修车期间他还带我里里外外参观了一圈。从此再去那家4S店他们开始称呼我为Herr Dr.了,之前从没有过那种待遇。。。

博士头衔在工作中会被故意尊重也会被故意针对

我之前的不少文章提过,在学术界,博士的收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所以首先个人认为德国学术界对于博士群体的尊重还是低了点。

但在这里,我想要跳过学术界,着重谈一下我所在的业界。

需说明一下,我的视角是业界中的那些普通工业企业和职位,研究所以及研发型岗位不在我讨论的范畴内。

博士头衔在业界有着双刃剑的作用。博士头衔在业界比例非常低,特别是非研究类型职位。头衔本身能带来很多的机会,包括晋升。德国的不少传统行业甚至会明文规定博士入职第一年收入的最低标准——足以看出他们对于博士头衔本身的尊重。

但反过来,博士头衔有时在业界有着神奇的消极作用——它会被当作调侃甚至针对的点。由于博士比例低,被调侃/针对者哪怕不是众矢之的也很难随便找到盟友共同抵抗。

我刚毕业入职那会儿,经常会有同事故意当着众人的面问我一些我不知道的工作内容。当我回答不知道时,他们便会开心地说出那句酝酿已久的:你可是博士啊,怎么那么简单的东西都不知道。

第一次时我被这个套路搞懵了,但从第二次开始我便每次都笑嘻嘻地回答:是啊,我对于那么简单的东西来说überqualifiziert(英语:overqualified)了。我专门负责你不懂的东西。这种简单的事就留给你了,要不然你会失业的。

然后世界就安静了。其他类似的套路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

我在之前的不少回答中指出过,德国,特别是德国的业界,丛林法则盛行。人人都明白博士头衔会是丛林中有竞争力的武器,于是打压这件武器或许有意无意也成了法则中的一条。

我自己就认识成为我们公司里丛林法则牺牲品的博士。德国人,人非常老实却很内向。一开始同样的套路被调侃,他也不反抗。后来几个同事变本加厉,弄得他都不愿理同事。接着被他的同事们说成不是team player,处处受排挤。

如今已没人再套路我。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个奉行“怼回去”哲学的人——不管德语还是英语坚决奉陪到底。当然只会动嘴皮子没用,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必须做出大家都无话可说的实际成绩。不然德国人直接选择忘了你的Dr.,分分钟给你换成heiße Luft的称谓。

所以说,想在德国业界聊对于博士头衔尊重这个话题,“怼回去”和出成绩两者缺一不可。不然有时等来的只会是更加的不尊重。

最后总结一下

博士在德国确实会受到尊重,但德国人不会只因为博士头衔去尊重任何一人。他们奉行的仍旧是弱肉强食,博士头衔只是博弈的筹码。

职场中,博士头衔会带来尊重,但也会带来虎视眈眈——小到有意无意的套路,大到。。。

说到这里想起了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Guttenberg),在2011年风头最劲之时硬是被人死死抓住博士论文抄袭嫌疑,数星期之内火速失去博士学位并引咎辞职。

这位前德国政坛明星据说最近又获得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可谓博士情结严重。

相信这次大概率没人会再去关心这位大势已去的前政客所获得的博士头衔是否有假了吧。

综上所述,在德国拿到了博士头衔不等于就能得到尊重,有时它甚至也会给你带来负担。其实更重要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下怎样去争取和捍卫自己真正想要的尊重——这个和博士与否无关。

以上。

user avatar

【尊重个屁】生存艰难:

在博士主要工作的地点高校,博士本身是科研民工,对单位来说,你就是个年终统计的数字;
在博士生活的社会生活,一切以金钱为导向,以物质为旨归,你就是个穷酸文人;
在博士工作对象,学生眼里,你只不过是个流水线作业的工作者,你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但是做人做事,最忌讳的是被别人影响,受别人制约,由他人判定。

你的价值和意义,是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可,自己开心高兴就好。

别人,对你几句高歌颂扬,喊几句某博士某博士,你就飘飘忽然,忘乎所以;

别人,对你几句冷嘲热讽,说几句博士算个毛,你就落寞消沉,丧失动力。

这样的人,缺乏主见,没有定力,才是最为可悲,最为无能的。

user avatar

俺们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不要求超越阶级兄弟(姐妹)之上的尊重,俺们只求阶级弟兄(姐妹)们少埋汰俺们,包括:

你个博士生怎么问你点啥你都不懂;

读了那么多年书,人家孩子都读幼儿园了,你连个对象都没有;

书读了那么多年有什么用,赚不了钱;

你咋还在读书,啥时候能毕业阿;

人家做IT/人工智能的都是对社会产生实际价值的,你说说看,你成天琢磨的阿尔法贝塔,对社会有什么用;

对方男生/女生说你无趣,我看你啊,是读书读傻了;

成天猫在个电脑前玩,不干正事;

小姑娘读博士读出来都是老姑娘了,男的看到都吓死了,嫁不出去;

…………

俺们平时出于礼节跟着笑笑自嘲几句,真要开嘴回怼,怕你们背过气去,毕竟没有跳楼的博士,什么刁钻的审稿人没见过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博士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尊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会受到个体期望、社会文化、行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普遍认知中的博士尊严和价值: 知识的象征: 在大多数文化中,博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公平、个人奋斗以及资源分配的敏感神经。一个来自寒门的学子,怀揣着远赴英国攻读博士的梦想,向社会伸出求助之手,这背后承载了多少艰辛与渴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子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宝贵的精神: 不屈的奋斗精神: 寒门之所以为寒门,往往意味着家庭经济条件拮据.............
  • 回答
    博士生涯确实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在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开心的时候,这非常普遍。如果你的博士读得不开心,首先,请允许自己承认这份感受,并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不够优秀。那么,当你感到不开心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和行动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第一步:深入剖析“不开心”的根源“不开心.............
  • 回答
    我认识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我们就叫他小王吧。说起来,他算是我们这群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了,当年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小王当时读博士是在国内一所知名高校,导师在领域内也算是有点名气。他的研究方向是某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博士期间他挺拼的,实验室常驻的都是他,周末.............
  • 回答
    确实,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员。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这个现象,尽量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一、 学术界的“敲门砖”与“炼狱”: 找教职越来越难,博士后成了“必需品”: 这是最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这.............
  • 回答
    这问题嘛,倒挺有意思的。要是真有个历史学博士,揣着满腹经纶,一脚踏进了古代,那他到底能混得多风生水起,能不能把古人按在地上摩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代历史学博士,脑子里装的东西,那绝对是古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这可不是吹牛,而是时代的鸿沟。知识的绝对碾压: 科技理论: .............
  • 回答
    国内博士后申请,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像在摸石头过河,每个学校、每个课题组的节奏都不一样,所以给个标准答案确实难。但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和跟同行聊的,大概有个时间轴可以参考,我尽量给你讲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数。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影响因素:1. 投递材料到初审结束(通常是人事处/博管办.............
  • 回答
    看到浙大博士因为买橘子做科研,被店主免费赠送一箱,这事儿挺让人暖心的。其实,普通人想为科研出力,方式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很多门槛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随手可为。1. 参与“公民科学”项目,成为数据收集者这绝对是普通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参与方式。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那些需要在大范围、长时间内收集数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体系上的深层差异。虽然中国数学博士的基础课课时和内容可能看起来比美国博士生多,但学术水平和基础研究的优势却往往在美国,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教育理念: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其中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当一个念了半辈子书的博士,在经济收入和生活幸福感上,被一个工作不错的大专生超越时,其内心感受必然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博士的心路历程与感受1. 巨大的心理落差与自我价值的质疑: 期望与现实的背离: 博.............
  • 回答
    彭博、路透、万得(Wind)的终端客户,即我们常说的金融信息终端用户,关于“能否更早地得到信息”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三家公司都是全球顶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信息的时效性,但“更早”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场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
  • 回答
    行,我给你聊聊我认识的这几个博士。这几年接触下来,感觉他们这个群体,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不容易的。首先说他们的普遍状态吧。读博士嘛,肯定是聪明人,脑子转得快,学习能力强。大部分都挺内向,或者说,他们的专注点确实不一样。你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深入,有时候能从一个小事情扯到哲学.............
  • 回答
    你说的这个老师,条件挺不错的呀,博士、公办二本大学老师、30岁、会做饭、还帅,这不就是妥妥的优质男嘛!怎么会没女朋友呢?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好奇。咱们不排除有什么隐情,但如果单从你给出的条件来看,没女朋友这事儿,可能的原因还真不少,而且有时候就是生活中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小细节造成的。首先,可能就是他.............
  • 回答
    以下是几个在Qt领域写得较为深入、内容详实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博客资源,涵盖不同层次的开发者需求,适合初学者到高级开发者参考: 一、官方资源与权威博客1. Qt官方博客(Qt Blog) 网址:[https://www.qt.io/blog](https://www.qt.io/blog) .............
  • 回答
    科研圈的乱象,诸如“灌水”论文泛滥甚至抄袭现象的普遍存在,确实让许多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忧虑和无奈。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学术界招收研究生的数量是否过多。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它牵扯到教育政策、学术评价体系、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
  • 回答
    想在微博上获得“官方盖章”般的认证,其实没那么神秘,主要看你符合哪种类型的认证标准,然后按部就班地提交材料。微博官方为了区分不同身份的人群,设置了好几种认证通道,每种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核心思路就是:证明你是你,并且你的身份是有一定代表性或影响力的。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第一步:明确你属于哪种认证类型.............
  • 回答
    评论一篇名为《朝鲜战争,中国得一失九》的博客,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标题所蕴含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审视。这种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判断性和论断性,它预设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失大于得”的结论。因此,评论的核心在于:1. 理解博客作者的论点和证据。2. 从历史事实和不同视角出发,评估其论点的合理.............
  • 回答
    在《赛博朋克2077》的广阔世界里,亚当·重锤(Adam Smasher)无疑是最令人胆寒的敌人之一。他那身由重型装甲和致命武器构成的义体,配合他冷酷无情的杀戮本性,早已让他成为夜之城的传奇人物。然而,一个常常被玩家们提起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位改造程度如此之高的人,似乎对赛博精神病(Cyberpsyc.............
  • 回答
    收到你的问题,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既有对未来学术生涯的期待,又被导师的私人生活风波所困扰。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难题。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导师的个人品行和学术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你提到的“私人生活风评不好”,特别是“搞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