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革开放后,地级市为什么取代了地区行署?

回答
改革开放后,中国行政区划迎来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地级市在许多地区取代了原有的地区行政公署。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 历史沿革与地区行政公署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历了多次调整。解放初期,为便于管理,中央在省之下设立了专区(或称地区),其行政机构为专员公署。专员公署的主要职能是代表省政府在所辖地区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协调各县的事务,并承担一定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任务。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管理需求的演变,专员公署的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局限性。例如,其经济管理权限相对有限,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和统筹能力不足;同时,行政层级相对较多,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效率和执行力。

二、 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自主性。这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

1.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城市作为商品经济的中心和工业发展的载体,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将原有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地级市,能够更直接地将城市及其辐射区域纳入到市场经济的体系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2.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许多原地区行政公署所在的县级城市,本身也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将地区改为市,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种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并赋予其更大的管理和发展权限,以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3.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在原有的地区行政公署体制下,地区与各县之间存在一层行政管理关系。改为地级市后,行政层级有所简化,理论上可以缩短决策链条,提高行政效率。市一级政府可以直接对下辖的县、县级市、市辖区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更便于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

4. 强化区域经济的统筹能力: 地区行政公署虽然有统筹职能,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和资源调配上,其权力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地级市作为设区的市,其政府拥有更广泛的经济管理权,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资源,促进产业布局,发展区域经济。

三、 从地区到地级市的转变过程与实质

将地区改为地级市,并非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职能和权限的调整。这个过程通常是:

试点先行: 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进行试点,将地区改为地级市。
逐步推广: 随着试点的成功,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这项改革。
职能重塑: 新设立的地级市政府,其核心职能从过去的行政管理和协调,转向了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区域规划。

实质上,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从“农”向“工”和“城”的重心转移,以及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地级市的设立,意味着以城市为核心,统筹管理周边农村地区,构建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格局。

四、 影响与挑战

地级市取代地区行政公署,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城市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打破原有的县域经济壁垒,促进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地位: 城市获得了更大的行政管理权和发展空间,其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这也是国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一步。

当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有时也可能加剧城乡之间的差距,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政策来解决。
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 城市管理涉及的事务更加复杂,对政府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后,地级市取代地区行政公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它标志着中国行政区划管理正在朝着更加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方向演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改革开放前的行政区划背景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顾改革开放之前的行政区划。当时省以下主要有两种行政区划:省辖市、地区。省辖市(注意当时并没有地级市这个称呼)主要设立在大中型城市,并且基本不管辖县或是只管辖1-2个郊区县,是点状的城市政区,辖区以工业为主;地区则管辖大型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辖区以农业为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徽省。1976年前的安徽省下辖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8个省辖市,其中只有合肥市和铜陵市各管辖了1个县,濉溪、凤阳这样县城离省辖市非常近的县都没有被划入临近的省辖市;而省辖市之外的广大区域划分成了阜阳、宿县、六安、滁县、巢湖、安庆、池州、芜湖、徽州9个地区,各地区的驻地,有的在普通的县城(例如宿县、六安),有的在地辖市(例如阜阳、徽州。地辖市指的是地区管辖的市,当时同样没有县级市这个称呼),有的甚至寄治在临近的省辖市中,不属于自己的辖区(例如安庆、芜湖)。

安徽省的8个省辖市都是工业或矿业城市,但它们与周边的县不仅行政上并无管辖关系,也缺乏经济上的交流,城市对周边的辐射效应非常有限。即使是管辖县的合肥市、铜陵市,其辖县也仅仅是因为市区农副产品供应的需要才划入的。而各个地区大多没有中心城市,宿县和巢县这样的地区驻地,除了一套地区机关之外,很难说和普通县城有什么区别,更不要说安庆和芜湖这样寄治在省辖市内的地区了;并且,地区管辖的人口几乎全是农业人口,即使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1982年,宿县地区总人口616万人中非农人口才37万人,城镇化率只有6%[1],而相对的是,淮北市1976年的26万总人口就有18万是非农业人口[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但城市又无法对周边起到带动作用,这种城乡分割的行政区划设置造成了机构冗余,人浮于事,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城乡的相互支援,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情况了。

第一轮撤地设市(1982年起)

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到四川省调研产业结构问题,在考察了重庆市后,当时的社科院财贸所所长刘明夫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概念,以及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的问题。这一意见得到了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认可,在其1980年调任中央后,便开始按照这一方向进行改革: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在题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就提到,“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指出,“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这是改革的方向,需要有领导、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实施。[3]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1982年,中央发布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通知的基本精神是:“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为基础,逐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互相依存,互相支援,统一领导,全面规划,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该方案1982年末在江苏省试点,江苏省的7个地区全部被撤并,设立了镇江市、淮阴市、盐城市、常州市4个新的省辖市。1983年,市管县改革在全国铺开,32个地区被撤销;1984年民政部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用“地级市”一词代替了“省辖市”,地级市成为了一个正式名词。

1982年的撤地设市步子迈得实际上是比较小的。1982年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市领导县的体制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1986年又明确规定了市领导县的标准:“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即设区的市),己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中心,并对周围各县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可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地级市只是作为地区一级的补充,而经济不够发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随后几年,撤地设市的速度有所放缓。

第二轮撤地设市(1993年起)

随着地级市的设立,地区这一级机构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1978年宪法再次明确了地区不是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划,只是省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实际上地区却承担着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这就导致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地区没有一级财政,自筹资金的能力弱于其他地方政府,但在财政支出上却要承担与其他地方政府相同的责任;地区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名义上少于地级市,但实际上普遍超编,许多机构往往重复设置,导致了大量的冗余浪费;地区作为派出机构对下属市县的管理缺乏自主权,省一级可以绕过地区行署直接对市县下达命令,地区的约束力较弱。[4]

由于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1983年中央在开展市管县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地区机构改革,试图将地区重新恢复为派出机构性质,“地区党政机关,必须按照党章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改成名副其实的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这样做,有利于精简地区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特别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县(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到半年,中央便发现这一过程过于困难:“鉴于多年习惯和现实情况,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要改变目前地委和行署实际上行使一级领导机关职权的状况,使它们真正成为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派出机构,还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也不会很短。”地区改革的速度不得不被放缓。但即使降低了要求,地方上推进改革的困难和阻力还是很大,如河北省沧州地区1983年将地区行署常设机构由55个精简到24个,但1987年又反弹到49个;1988年廊坊地区报告中说:“地区建什么,市(县级廊坊市)里也要求建什么,地区有什么,市里也要求有什么,……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并且,在地级市改革逐步推开的情况下,省一级往往将地级市和地区同等视之,甚至各地区的财政权、人事权又被逐步恢复。[5]地区的职权逐渐膨胀,更加坐实了地区一级行政区划,地区改革的工作几乎没有进展。

十四大之后,1993年中央开始推动第二轮地区改革,指出“地区机构改革要同调整行政区划相结合,各级派出机构要大力精简”,并重申了地区是虚级机构。另一方面,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而从第一轮撤地设市的结果来看,撤地设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央对地区有改革的压力,撤地设市又能带来好处,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之下,第二轮撤地设市的热潮开始了。1993年全国有110个地区,到了1998年只剩下66个,近半地区被合并到地级市或是整体改为了地级市。

地区的终结:第三轮撤地设市(1999年至今)

地区的数量越来越少,而仍然保留的地区中,第二轮地区改革的结果与第一轮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到了2000年,地区一级仍然是“省里设什么,地区也设什么,市、州设什么,行署也设什么,上下对口,左右看齐,与一级行政实体几乎没有两样。”[6]地区虚级化的改革基本宣告失败。在这一背景下,是否有必要保留地区这一行政区划就值得商榷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指出:“要调整地区建制,减少行政层次,避免重复设置。与地级市并存一地的地区,实行地市合并;与县级市并存一地的地区、所在市(县)达到设立地级市标准的,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其余地区建制也要逐步撤销,原地区所辖县改由附近地级市领导或由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地级市代管。”这一文件正式宣告了地区制度的终结,市管县,或者说地级市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铺开,并成为了今天的主流。不过,地级市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浮现出来,市和下辖县的冲突也成为了普遍情况,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总结

总的来说,地区行署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被地级市取代的原因是各个方面的:作为城乡二元体制的一部分,没有中心城市的地区无法对周边起到带动作用;地区在法律上是虚级区划,但却成为了一级实际的地方政府,经多次改革都未能扭转这一局面;比起地区,地方政府也更愿意成为看起来更高级的地级市。三轮撤地设市的浪潮,背后的原因大都与这三点有关。


除列出文献外,本文还参考了以下文章:

  1. 史卫东.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 侯桂红.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行署)机构改革研究[J]. 中共党史研究, 2016(3):28-37.

参考

  1. ^ 周道斌. 宿县地区志[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2. ^ 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淮北市志[M]. 方志出版社, 1999.
  3. ^ 华伟. 地级行政建制的演变与改革构想[J]. 战略与管理, 1998(3):15.
  4. ^ 侯桂红. 一九七八年至二〇〇二年地区(行署)制度利弊探析[J]. 中共党史研究, 2017(08):87-96.
  5. ^ 侯桂红. 1978~1999年地区行署的职权新探——以河北省为中心[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2):10.
  6. ^ 钱其智. 改革地区体制 撤销地区建制[J]. 中国行政管理, 2000(7):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改革开放后,中国行政区划迎来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地级市在许多地区取代了原有的地区行政公署。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沿革与地区行政公署的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经历.............
  • 回答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耀眼的双星。自1978年那场划时代的变革拉开帷幕以来,这两个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更是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深入剖析它们为何能走到今天这般地位,不能简单归.............
  • 回答
    沪浙鲁三地考生“弃考物理”现象:一场高考改革后的连锁反应与深层思考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浪潮,在给教育体系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其中,“弃考物理”现象在沪、浙、鲁三地尤为突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并非简单的学生个人选择的转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一场深刻反映教育理念.............
  • 回答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其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经济改革和战略调整的综合结果。这场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转变,更是一场触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变革,其成功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一、 为什么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腾飞,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协同作用:1..............
  • 回答
    中国改革开放后前期的迅猛发展,确实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要探讨其主要原因是否在于“国企私营化”,需要非常细致地梳理改革开放的脉络,并理解“私营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并非大规模、系统性的“国企私营化”。虽然有“私营化”的说法,但更准确的描述是中国经济.............
  • 回答
    改革开放后,中国军队一度卷入经商的浪潮,这一现象对军队的整体建设和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损害,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是值得深刻反思的议题。首先,军队的军事职能被严重稀释和削弱。 军队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保家卫国,是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坚实后盾。然而,当军队的资源、人力、甚至是军人的精力被大量投入到商业经营中时,原.............
  • 回答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从基础薄弱到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伴随着曲折和挑战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特点可以用“在摸索中前进,在计划中发展,在政治运动中受阻”来概括。下面将详细讲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一、 恢复.............
  • 回答
    关于“90后、00后是否不如改革开放那一代”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特点。与其说是“不如”,不如说是“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并尝试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体系的评价:奠基、成就与局限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的中国工业体系,是在一个饱受战争摧残、基础薄弱的国家基础上,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建立起来的。这段时期,中国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飞跃,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结构.............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崛起为世界强国,以及中国建国近70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却似乎面临不同发展路径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强国”的定义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衡量标准和.............
  • 回答
    说起消防部队改革,这可是件大事儿,对咱们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可不小。以前吧,消防部队可算是武警部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也挺厉害,但总感觉跟整个武警体系绑得更紧一些。改革之后,那就不一样了,消防部队直接划归到了应急管理部,成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这个转变,可不仅仅是换个名字或者换个领导这么简单,背.............
  • 回答
    医保改革后,单位缴纳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确实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变化,尤其是在职职工们,大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个人账户里的钱似乎“缩水”了,这背后牵扯着对医保制度公平性、效率性以及个人保障的深层思考。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改变的初衷。过去,单位缴纳的医保费,很大一部分会直接划入职工的个人.............
  • 回答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让不少备考的考生感到一丝新的挑战,但也意味着更系统、更贴合实际的知识体系。要通过改革后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科学备考。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告诉你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一、 明确改革方向,知己知彼首先,我们要了解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总体来说,改革后的考试.............
  • 回答
    一项改革的经济效果评估:如何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国家推行一项改革,自然希望看到它能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然而,现实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使得评估这项改革的真实影响成了一项不小的挑战。就像你提到的,我们无法凭空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相同的、未经历改革的“对照组”.............
  • 回答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席卷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起源于突尼斯。尽管这场运动席卷了许多阿拉伯国家,但只有突尼斯成功实现了政府改革并维持了民主自由下的稳定。突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在该国领导人、公民社会和国际社会之间采取的战略性方法。突尼斯.............
  • 回答
    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确实未能像一些历史学家期望的那样,进行一场彻底的、系统性的改革。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首先,“改革”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与“变法”甚至是“颠覆”有着模糊的界限。 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强调“祖宗之法.............
  • 回答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后,新股上市初期不设涨跌幅,之后调整为20%的涨跌幅限制,这确实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对于投资者和市场而言,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其潜在影响,判断它是否是利好。这项改革的出发点与核心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次改革的初衷。创业板定位是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商业模式新.............
  • 回答
    北魏的汉化改革和清朝的汉化政策,虽然都涉及对汉族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但其根本原因、实施方式、社会背景、政治结构以及最终结果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前者最终走向失败,而后者却能成功入主中原并统治长达两百余年。要详细讲述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北魏汉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现代军事史的几个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改革和法国大革命后民族主义军队的出现,并理解它们各自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现代军事的奠基石要说“真正的近代军队起源”,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