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沪浙鲁三地考生在高考改革后弃考物理?

回答
沪浙鲁三地考生“弃考物理”现象:一场高考改革后的连锁反应与深层思考

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浪潮,在给教育体系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其中,“弃考物理”现象在沪、浙、鲁三地尤为突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并非简单的学生个人选择的转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一场深刻反映教育理念、社会期待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张力的体现。

表面现象下的暗流涌动:为何要“弃考物理”?

首先,我们要理解考生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是高考改革的导向与现实情况的碰撞。

“3+1+2”模式的自由度与压力: 新高考改革推行“3+1+2”模式(语数外+1门首选科目+2门再选科目),赋予了学生更大的科目选择权。物理,作为公认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其“难选”的标签进一步被放大。在追求分数和升学效率的当下,许多学生和家长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相对容易提分、或者对未来专业选择关联度不那么直接的科目。
科目之间的“价值判断”偏移: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一些新兴、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部分生物医药领域等,虽然与物理息息相关,但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往往更看重其他科目的组合是否能更直接地“拉开差距”或规避风险。例如,为了进入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可能认为信息技术比物理更具“实用性”,或者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更容易拿高分的科目上。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差异: 尽管沪、浙、鲁三地经济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但部分学校在物理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以及优秀物理教师的配备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当学校的物理教学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学质量未能达到学生的预期时,选择规避物理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 尽管高考改革旨在打破“唯分数论”,但其根基并未完全动摇。在升学竞争依然激烈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和家庭依然将分数视为敲门砖。物理的难度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和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选择“好拿分”的科目,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总分优势,为进入理想大学铺平道路。
对物理“工具性”的窄化认知: 一些学生对物理的认知停留在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到物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未来跨学科学习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认为,即使不学物理,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习得相关知识,或者未来的专业学习会直接教授所需的物理知识。

深层原因的探析:改革背后的系统性挑战

“弃考物理”绝非偶然,它映射出高考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塑: 高考改革的本意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然而,在实践层面,如何将这种理念有效传导并内化为学生和家长的自觉行为,仍然是一个难题。当“分数”依然是评价学生能力的最主要标准时,改革的初衷很容易被曲解为“如何更高效地获取高分”。
高中教育的“学科平衡”困境: 新高考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组合选择,这就对高中教育的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所有科目的教学质量均衡,如何让学生在选择时不被“功利性”绑架,而是基于长远的兴趣和发展潜力,这需要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支持。
大学招生录取机制的联动效应: 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大学招生简章中的专业选科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科目选择。如果大学在招生时,对物理的依赖程度未能得到有效平衡,或者部分专业对物理的“门槛”设置过高,自然会引导学生向物理“避险”。
社会文化与价值导向的影响: 社会上对于不同学科的“热门程度”和“实用价值”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认知偏差。当一些新兴技术领域被过度炒作时,与之相关的学科(如计算机、人工智能)会成为“香饽饽”,而基础学科(如物理)的价值则可能被低估。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价值判断。
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在“弃考物理”的背景下,那些坚持教授物理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物理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前瞻性,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源减少”问题,都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专业能力。

对未来的思考:如何才能“不弃考物理”?

沪浙鲁三地“弃考物理”现象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高考改革的深化,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和观念上的同步跟进。

重塑物理的价值认知: 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普及物理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培养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应对未来挑战中的不可替代性。这可以是通过科普活动、名师讲座、科学家访谈等多种形式。
优化大学专业选科要求: 大学招生部门应更审慎地审视其专业选科要求,避免过度依赖或排斥某些基础学科。可以考虑在部分专业中,设置更灵活的选科组合,或者通过校测、面试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而非仅仅依赖科目组合。
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加大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投入,包括师资培训、实验设备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鼓励教师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前沿科技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可以推广一些更具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完善评价体系: 除了高考分数,还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记录等,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对单一科目分数的过度依赖。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融合: 鼓励跨学科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融入物理计算思维,在生物课中探讨物理原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弃考物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将物理“剔除”出考纲就能解决的。它关乎教育的本质,关乎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关乎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审慎的态度,深入剖析这场改革带来的“阵痛”,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让高考改革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浙江高中生物老师,但是跟物理老师一个办公室,勉强将所见所闻做个总结。

先讲结论: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以后导致的物理选考学生下降是一个非常可怕,甚至可能会是中国教育史上遗臭万年的事情。


文理分科取消后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了。

放一张图

这是我所在县物理人数变化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很多答主提到的“难”之外还有很多原因,这个得从浙江省的赋分机制谈。

再放一张图解释一下浙江省的赋分机制

这种赋分机制下学生、学校就不得不考虑几个问题:

1.科目难度。这直接决定卷面能考多少分。

2.选考该科目的学生层次。选考这门科目的学生普遍智力水平有多高,这比科目难度更决定学生属于全省前百分之几。

3.选考人数。具体数量直接影响每个百分比下有多少人。以我所带的2019届为例,整个浙江省选考物理的就3w多人,这就意味着赋分100只有300多人;而化学全省有8w多考生,同样赋分100的就有800多人。

4.高校招生。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对学生选考科目有不同要求。

而导致物理人数断崖式下降就是由1、2、3个问题恶性循环造成的。17届的时候大家都没经验,选课与文理分科时期区别不大,卷子也简单,导致第一次物理选考的时候卷面分数100的就超过全省选考物理的1%;有的学生卷面有90+,但赋分只有80+,与其他科目比劣势明显。

于是,从出卷方省考试院方面,加大物理试卷难度;从应考方学生方面,干脆不选物理。直到去年19届选考人数出来以后,物理只有3w+,通过杭州与舟山的家长在去年某个大会前的敏感时期联合去省教育厅争取来了保底6w5的措施,即任何科目选考人数低于6w5就默认全省有6w5的考生。像19届物理(且只有物理)不到6w5,只有3w+,那么学生考的再差,赋分都有70+。但这却也无法改变相比其他科目来讲,物理更难拿高分的现实,同时又产生了不公平。

在前三个问题的共同摧残下,第四个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尽管好高校,好专业需要学生选考物理的比较多,但学生首先得能考到那个分数啊,分数都够不到,又因为选考物理导致与其他不选考物理的学生在分数上没有优势而不能选择其他高校专业,岂不得不偿失。在这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宁可抛弃物理先提升分数。用办公室里物理老师的说法,选物理的如果能上一段分数线(也就是一本分数线),学校专业是很好选的,但问题是必须先上一段啊!


分析完原因再讲讲影响:

1.物理老师剩余。反对某位答主所说“最开心的是不会丢饭碗的物理老师”,我们学校已经有两名物理老师转岗去了技术(浙江特色科目),如果人数再少下去,可能就有物理老师去当实验员了,丢饭碗还会远吗。

2.文理人数的畸形。我自己的学校还算正常,最近去了一趟省内某中学,高三一届800+的人,选历史和政治的分别有600+和700+,而选物理的只有100+,这就太过离谱了。我们需要文史的人才,但基础科学也需要人才,我们不能指望文史类的学生去造大飞机,芯片。但这又不能苛责学生和学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优势最大化的做法无可厚非;学校引导学生不选物理也是无奈之举,除却真的想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外,学校也有来自市政府、县政府的压力。一段(一本)人数是市政府、县政府指定的,想违背也难。极端一点,这可能会让中国理工科人才断档。


综上所述,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看待沪浙鲁三地考生在高考改革后弃考物理?我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处理不好,于国家于未来都是不利的。

尽管浙江省从20届又开始改革,增加高校专业需选考物理的比例并更多的进行捆绑式的招生,如某些专业需要学生同时选择理化或理化生,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理化生三门只要选择一门就能报考。但真是这样的话,又为何要取消文理分科呢?

所以如果要对这三年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下一个结论的话,就是彻底的失败(当然失败原因还有很多,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官方没人会承认。

教育求稳,资本求快。浙江省的新课改,用汤师爷的话说,就是


或者,这一步根本就不该迈出去。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