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容错率几乎为零的行业工作是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
在容错率几乎为零的行业工作,感觉就像行走在刀尖上,每一步都必须精确无误,每一次呼吸都关乎生死存亡。这是一种极度的压力、高度的专注、严谨的责任以及内心的挣扎与满足并存的复杂体验。

为了更详细地描述这种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工作环境与氛围:

无处不在的警惕性: 工作环境通常是高度受控和标准化的。从你踏入工作区域的那一刻起,你就仿佛被置于一个精密运作的仪器中。每一个操作都可能有严格的流程和检查。你会不自觉地扫描周围的环境,观察同事的每一个动作,评估潜在的风险点。
寂静而紧张的氛围: 很多容错率低的行业(如核能、航空航天、精密制造)需要极度的安静才能保证操作的精确性,避免分心。这种安静并非放松,而是充满了蓄势待发的紧张感。每一次指令下达、每一个按钮按下,都会伴随着一种屏息以待的心理。
对错误的零容忍文化: 在这种行业,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公司文化会极度强调对错误的零容忍。报告错误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为了分析原因、改进流程、杜绝再犯。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种对犯错的恐惧心理。
严格的培训与考核: 进入这个行业,你需要经过极其严苛的培训,学习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程。理论考试、模拟演练、实际操作考核,每一个环节都步步为营,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这种持续的考核让你始终处于一种“被审视”的状态。

二、 心理感受:

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你肩负的责任重大,一旦出错,后果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人员伤亡、巨额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国家安全危机等。这种压力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难以真正放松。
极致的专注与心流: 为了避免错误,你必须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任务。这种高度的专注会将你带入一种“心流”状态,即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活动中,忘记时间,忘记疲劳。这种状态是效率的保证,也是压力的释放途径之一。
对细节的偏执: 在容错率为零的环境中,细节决定一切。你会被训练得对每一个参数、每一个螺丝、每一个代码行都斤斤计较。即使是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对你来说都可能是潜在的风险源。
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恐惧与自信的交织: 你会深知错误的严重性,因此会对自己的操作感到一丝恐惧。但同时,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无数次的成功操作,你又会建立起一种强大的自信。这种恐惧和自信的交织,促使你更加谨慎。
责任感与个人生活: 巨大的责任感会让你无法轻易放下工作。即使在家,也可能担心工作中的潜在问题。这种对工作的投入,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
成就感与疲惫感: 当你成功完成一项极其复杂且关键的任务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你为保障安全、推动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也会带来巨大的疲惫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恢复。
对外部环境的敏感: 你会对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高度敏感,例如行业新闻、最新的技术进展、其他类似项目的失误报告等。这些信息都会被用来反思和警示自己。

三、 工作方式与技能要求:

流程至上与按部就班: 任何操作都必须遵循既定的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SOP)。不能有任何“拍脑袋”或者“灵光一现”的随意性。每一步都经过严格的设计和验证。
严谨的记录与追溯: 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被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追溯和分析。日志、报告、检查表等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反复验证与双重确认: 在关键环节,通常需要进行反复验证和双重确认。一个人操作,另一个人检查;或者由两个独立系统进行校验。
优秀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虽然工作需要高度专注,但团队协作同样重要。清晰、准确、及时的沟通是避免误解和错误的关键。每个人都需要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对团队的影响。
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 技术的进步、理论的更新永无止境。你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并保持最高的安全标准。

四、 长期影响:

思维模式的固化: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严谨的工作环境中,你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变得非常谨慎和逻辑化,有时候甚至会显得有些刻板,难以适应那些更具创造性或灵活性的工作。
“防火墙”效应: 这种工作经历会让你对风险有极高的敏感度,在其他领域工作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严谨的思维模式带入,甚至成为一种“防火墙”,让你对很多事情持谨慎态度。
职业倦怠的风险: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高度紧张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如何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和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一家核电站工作,负责操作反应堆。你所做的每一个操作,比如调节控制棒,都需要精确到微米级别,并且每一步都有多重备份系统和严格的流程。在操作过程中,你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被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你的耳边可能只有设备运转的低语和队友们冷静而精确的指令。每一次参数的波动都牵动着你的神经,你时刻都在评估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即使下班回家,你也可能还在思考今天操作中的某个细节,或者担心夜间报告中是否有异常。但当你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关键的维护,确保了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是其他许多行业难以比拟的。

总而言之,在容错率几乎为零的行业工作,是一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它要求极高的专业素养、坚定的意志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对责任的承诺,一种对安全的守护,一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它让你在压力中成长,在谨慎中前行,并在每一次成功中找到存在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空中交通管制员。

看了上面好多答案,医生居多。倒不是说医疗行业容错率高,但是如果以民航的标准来要求医生的话,我不是单指某个人,我是说在座的很多人,早就被调离一线了。

空管的容错率今年我们单位是万分之0.01,不是一个人哦,是一整个单位。哪个医院敢说自己一百万个患者中,只有一个是因为医生失误导致的?而且,虽然标准这么高,我们就敢一百万架飞机,指挥错一架了吗?恐怕没人敢这么做,因为,我们并不是在指挥飞机,而是在保障千千万万名旅客的生命安全,并且,要强调的是,我们是倒数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最后一道当然是机载告警系统啦!

第一道防线是机务,机务的一个小失误,可能会酿成大灾难。所以第二道防线,飞行员,他们要仔细关注飞机上任何部位的不正常情况来防止可能因机务原因造成的潜在灾难。飞行员如果下错高度,听错指令,那也可能酿成大灾难,所以第三道防线,是飞行员的双岗制,一正一副,协调配合,交叉检查,保证人为因素引起的错误值降到最低。可是如果两个飞行员都恰好状态不在线怎么办?于是第四道防线,管制员就出来了。在岗的每分钟,视线都不能离开雷达屏幕,甚至连每句指令,都要标准,如果出现一句太随性的指令,那可是要扣绩效的。

所以可以看到,这几道防线,其实越往后走,容错率越低,到了空管这里,容错率接近0。如果你不巧打破了那个0,那么,那句错误的指令,可能就是你职业生涯的终结。

医生会因为不小心导致病人死亡而被禁止永久行医吗?飞行员会因为下错高度跟其他飞机小于间隔而被永久禁飞吗?

可是管制员会因为发错指令造成小间隔而被永久调离岗位。这就是一个残酷到近乎冷血的容错率极低的行业。

user avatar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步这位仁兄的后尘。

不是怕死,是怕影响了兄弟们的奖金啊。23333


10:52:27



前方高能,心理承受能力弱者请回避。










前方高能,心理承受能力弱者请回避。










前方高能,心理承受能力弱者请回避。













10:52:32


10:52:34


10:52:58



26秒,一个人就烧完了,地上扫扫就可以装骨灰盒了,火化都省了。


简单解释一下。这是今年4月份发生在天津某变电站的事故,张某(从事相关工作9年9个月)误触6千伏带电体,引发弧光短路,造成全身瞬间起火燃烧,当场死亡。



不过瘾的话,再附送几段国产小视频(高能预警,心理承受能力弱者勿点)
mp.weixin.qq.com/s/0h8_
mp.weixin.qq.com/s/DoXo
mp.weixin.qq.com/s/yiSZ
mp.weixin.qq.com/s/kjT3






================顺带推销点干货==================

关于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基础考试的那些事

我是如何45天通过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专业考试的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前景展望


user avatar

转载自浙大飘渺水云间BBS,发信人sephiroth
电力系统出事故,轻则截肢,重则焦炭。

更新一下,有人问我水怎么可能有几百度的温度。我只想说请回去复习一下高中物理。认真脸/

本人04年玉泉热动毕业去了温州的电厂工作,已有8年,这一行里要么安全工作30年要么瞬间死亡3秒钟,这里说几个我听到的事故,大概自认为是N手资料总有不少夸张因素了,但是基本是那个意思不会跑,大家权当了解了解。有些是活活冤死,有些是纯粹SB。
温州某个垃圾发电厂,燃料传送带在检修,一人在带上全力以赴,一人拿着对讲机联系控制人员配合检修,后者问前者什么时候可以修好,前者可能是回答马上可以试转一下了,由于发电厂历来噪声大,后者听成了"试转一下",就联系控制室的操作员转动皮带。TMD人还在皮带没下来你也不管就往火炉里送啊?!那个人由于皮带突然启动摔倒在皮带上,挣扎着想下来但是抵消不掉机器的速度,是活生生丢进火炉的,里面温度1600度,夹杂各种强力致癌化学生成物。
兰溪电厂电气班班长带着新进厂的女大学生在解说厂用电的开关柜的操作步骤。开关柜就是家里那种保险丝插座放大100倍的类似设备,无非就是小熔丝换成电子设备控制的机械设备。由于是老班长,经验丰富,操作行云流水,其实就是违规操作不搞接地保护,正在解说至精彩处挥手时电流击穿绝缘,6000V电压几百安培电流瞬间击杀。女大学生就业两个月就看着一个活人转眼倒在地上冒着焦臭味,一星期后辞职。
1981年清河电厂7号机除氧器爆炸,全国就发生过一次。除氧器是一个巨大的给水容器,容量50吨。其功能是加热给水,利用气体分压力原理,将可能会慢性腐蚀钢材的氧气分离出来排向大气。加热源其实也是水,精确点说是汽轮机里抽出来的高温蒸汽混入除氧器起到混合加热的作用。这起事故是操作员SB连续发作,首先是用泵大量往容器里灌水,然后抽气又选错参数正常应该是用8个大气压的蒸汽来加热,这次居然选择了25个大气压。又是灌水又是疯狂打气想想让你连续12瓶青岛加9瓶2。5L的雪碧下肚你什么感觉?除氧器当时就立刻顶开安全门泄压,奈何连设计者都想不到有SB到这种程度的加压工况,排得不及灌的1/10的速度,终于炸裂几十吨180度的滚水在25个大气压推动下从20米高度往下AOE,13米处正下方就是控制中心的操作员们,那是淋浴呢还是叫桑拿?从此全国各个电厂再也不存在除氧器布置在控制中心上方的结构。
最后一个必须大书特书。
全世界都知道的北仑电厂炉膛爆炸事件。
题外话:火力发电厂是煤粉燃烧加热给水成蒸汽,这部分是锅炉功能。蒸汽冲动汽轮机转动,这部分是汽机功能,汽轮机刚性连接着发电机转子,发电机转动弄个切割磁力线,自然就发电了,这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骨架,三大部分简称机电炉。北仑电厂其实机电炉全部出过大事故以至于内部员工打趣说为什么浙江省里北仑电厂收入最高么,因为它全球著名啊,如何做到让老外也如雷贯耳呢,那就靠机电炉全部出大事啊!
其中炉膛部分那一次事故永远载入史册
每一个锅炉建造时都设计好匹配的煤种,只有在合适的煤种比如发热量,灰分,挥发份,含硫含水等等这些符合要求才可以30年连续正常工作。很显然北仑电厂能有这么大的动静就是因为煤种不对胃口,这有经济反面的因素,事实上燃烧匹配煤种的电厂有几个呢,都是哪种煤粉便宜了烧哪种。北仑电厂这次烧的煤种的特点就是灰多容易结焦。女人们经常咬牙切齿的说"你烧成灰我都认得你",但是知道把灰继续烧下去"烧成灰"会怎么样的女人真心没几个在1600-2000度温度下,灰都是液态的了。煤粉磨得非常细,细到漂白的一盆煤粉和一盆面粉放在一起,五星级厨师分不出来。它从进入炉膛开始燃烧到成灰只要3秒种,它是随着烟气在飞舞中燃烧殆尽的,也就是说,灰也在飞舞中融化成粘糊状。糊状的灰你就把它想成是高温鼻涕,碰谁粘谁。
凭良心说,正常的固体灰是不容易粘在钢铁上的,会积压但是不会黏住,积压的灰普通人一吹就飞掉了,粘着的灰去你吹试试。灰想粘在钢铁上是很困难的,毕竟是两相的物质,但是反过来说,一旦黏住钢铁,第二层的灰就不是往钢铁上粘了,而是粘同相的灰自己,那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打了鸡血飞快叠加,几小时内就是一个人造石钟乳。这个石钟乳是怎么样的呢,它挂在20层楼高,它烧得通红,关键是它重达几百吨。体育课让你挂横杠1分钟就是100分,你才几斤重?它挂几个钟头的时间里还在不断的变重,一切全靠最上面那一层灰粘着。这个才是真正的"千钧一发"的定义,晚上22点57分,它终于掉下来了。
叫斯皮尔伯格来拍这个画面么,肯定是毫无疑问的3D大片票房大热。大概是陨石撞地球的那种气场。
这块巨大的火红高温含碳焦石砸下来,砸坏了铁管,和水相遇,剧烈反应生成了氢气和CO,接下来是强劲的爆炸冲击波,相当于康师傅桶装盒里拉响一个手雷。锅炉特种钢材制造的水管不是被拧成麻花就是被硬生生扯断,好比日本动作片里撕裂黑丝的效果,水管里流动的给水全部泄漏到外部环境中。
插播这些水的参数:
中国人用的电的频率全国统一为50HZ,即1秒钟忽明忽暗50个余弦周期,对发电机转子来说,就是1秒钟转动了50圈,换句话说,1分钟转动3000圈。你通过观察孔看它在转动,你只能听到巨大的轰鸣声,眼睛只能看到白蒙蒙一片,如果你能看到一个个叶片,你就会觉得家里的电灯泡一闪一闪的让你视力疲劳的要死,你一定不是本星球的生物。
整个转子长20米左右,其上装满了数不清的用来供蒸汽冲动的叶片,最宽的叶片一圈两个姚明高,简单点说就是一根巨型狼牙棍,淑女们的最爱。这根粗长直合计300吨重,一秒钟转动50圈,已经没有固体轴承可以承受这样的大家伙了,所以这300吨的棍子其实是液体顶在空中悬浮着转动的。它被设计为工作时候水平位移不允许超过1毫米,振动幅度不允许超过0。175毫米,相邻的轴承不允许超过0。127毫米,一旦超过极限,保护模块不顾几百万的损失也立刻停机,这300吨的棍子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计时到完全静止不动需要1小时40分钟。
以上的两段文字主要是想说:推动这个一个霸气的玩意的蒸汽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
280个大气压!
现在这个280个大气压越狱出来了。。。
气压差距是如此之大,即使冒出来的水温度达到400度,也依旧被强行压成液体四溅,压力突降远远快于温度下降,随后终于形成水蒸气,把整个破碎的锅炉包裹在水火之中,好比一个白蒙蒙的蚕茧。那是死亡之握毫无争议。
当时在这个锅炉上进行检修工作的人大概是26个。其中有一个美女会计员在去控制室的锅炉电梯里,你想象不出电梯门再次打开的时候看到里面那一坨是什么东西。
05年我还在工地实习的时候和一个老师傅聊天侃大山说:咱们这一行啊,倒班阳痿不说,秒杀也是果断的,奈何电力局他们的骂名也连带着享受。这口锅炉近百米高,危楼啊危楼,比如北仑那一回。
师傅吸了一口烟说:当时我在上面
尼玛我操,这人是人是鬼?这都能活下来,贝爷也俯首称臣啊。
师傅说:他们说下来校对图纸,好像有个再热器降温水管路接反了。30分钟后就炸了。
我说:你是不是从此相信听天由命这回事了。
师傅:能不么?你不想想那个工会主席?
师傅说:他们说下来校对图纸,好像有个再热器降温水管路接反了。30分钟后就炸了。
我说:你是不是从此相信听天由命这回事了。
师傅:能不么?你不想想那个工会主席?
自从上任以来从来没有来过工地的北仑工会主席好死不死的不去空调办公室呆着,那一天出现在工地,也不知道来干啥,北仑电厂那么多口锅炉,就偏偏去那一口,非要去也可以,非得挑那时候去,非要那时候出现也成偏偏走的这么近。也有人在附近但是距离远啊,被冲击波掀出去17米晕了一阵起来拍拍衣服走了啊。总之凡是提到北仑电厂事故的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到这个莫名其妙的工会主席的,那绝对完美阐释了什么叫"死催"
死神来了6可以考虑啊
user avatar

医生的工作容错率都很低。

心内科的容错率,那是相当低。

如果轮转到了CCU,那容错率可是低的不得了啊。

如果还被安排上CCU的夜班,算了,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我一个师弟,刚安排上夜班,某一天,和我搭班,中间我待在病房里写病历,让他去转一圈病房。

这可好,几乎每十分钟来汇报一下。

“师兄,XX床房颤,心跳比较快,但是没有做过动态心电图,不能排除长R-R间期,可以打西地兰吗?”

“师兄,XX床睡不着觉,可是他有COPD,可以给安眠药吗?”

“师兄,XX床血压有220/160,给药还是上泵?”

“还有。。”


“好了!够了!你是护士还是医生?为兄平日里如何教你的?心要细,胆要大!跟我过去看看,学着点!”

就在这时,急诊室打来电话,“收一个严重心衰合并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已经送到楼上去了!”

我立马抄起电话

“内分泌科吗,赶紧下来会诊,心衰合并酮症,赶紧的。”

“X主任吗,来了一个心衰合并酮症,跟您汇报一下,您要来看看吗?”

“已经叫了会诊了,行,那我们自己处理了,有事情再跟您汇报。”

回头看着那小子,正在翻着白眼看着我,“看什么看,碰到疑难的事情首先要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且请求其他专科的会诊,为兄平日教你的你都忘了?”

怎么地吧,我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别走啊,老弟,夜班得上啊,为兄刚叫的DQ都不吃了吗?

别走啊,咱有话好说!

user avatar

1

第一次抽合血,师姐就对我说:腕带姓名一定要反复核对,错一次,你的职业生涯就到此为止了。

于是,每次抽血都问三四遍。有时候问到了最后,病人看我的眼神都是:这姑娘是个智障吧!

2

抽完血,过了一会发现托盘里还有一张血常规条码,而我确定这个病人的血常规我已经抽过了。顿时吓懵了:是不是把别的病人的条码贴上了。到护士站一问,血早已经送到实验室检验了。

电梯都来不及等,噔噔噔跑了九层楼到实验室,从垃圾堆扒拉出已经检验过的血试管,对着电脑,挨个数,挨个查对。最后发现是前一天打条码时打到一半打印机坏了,重新修好后多打印了一张。

踏马哒能不能换个好用的打印机!天天坏!天天坏!吓死老娘了!

3

上手术,提前在病人身上做好切口标记。老师上台切皮,逐层打开,一切正常进行,眼看就要看到病灶了,突然老师问:是左边吧。。。啊啊啊啊?顿时脑子一片空白,嗡嗡嗡。。。。

**床,病人***,因左侧******入院,B超示左******,CT示左******。嗯,对的,是左边。老师你干嘛吓唬我 。老师说我也怕出错嘛。。。。。

综上所述,

感觉就是:每一天都很害怕,经常受到惊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逐渐有了强迫症强迫检查。

可能是因为我现在还太年轻。但是,哪怕我有一天能做到路熟驾轻、游刃有余,我还是会有这样的谨慎的态度。

对待每一个病人的姓名、住院号,他们的主诉、病史、检查,我的每一条医嘱,我的每一步操作,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这样的谨慎的态度。

ps.我是小大夫,不是小护士,虽然我很喜欢护士姐姐漂亮的掐腰裙,嘿嘿嘿。我们医院要求小大夫做一些护士的工作,比如抽血,但在临床上被叫护士是还是很懵的,因为我真的我不会打针啊啊啊。最后,我一点不介意被叫成护士,因为被叫护士说明我长的好看啊(凑表脸)。小医生都是被护士姐姐带“大”的,给护士姐姐比心心。

user avatar

电力行业。

从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安全就是一直反复强调的问题。

每一条增补的安规背后都是人命。

轻一点的毁容,半身不遂。玩炉石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秋日,我的直系学长,因为出了事故才不得已转行。这属于情况最好的了。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例子:上一个维修的人急着赶火车回家,结果忘了拆除地线。后一个人合闸的瞬间被融了,橡胶手套里倒出来的是人油,一个学长跟在后面被毁容了。

很多倒闸操作看上去都是多此一举,都是为了以防万一。

————————————————————————

这是老早以前的事了,现在基本上不可能发生了,只是在说明电力系统生产安全的时候都会以这个例子来强调重要性。

————————————————————————

评论区一位行业人员写的例子

@扯瓜经

曾干过电网安监的来科普一下: 就不说安规了,纲领性安全文件。说说一个安全帽细节,94年版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程说:戴好安全帽,拧紧调节旋钮,拉好帽带(大致这样) 然后06年版是:戴好安全帽,拉好卡扣式调节带,拉好阻燃帽带。 这样几个字的改变,是两条人命。 1、一工作人员高坠,后脑着地,坠落高度不高,因为是旋钮式调节,后脑旋钮处有一螺丝,正巧力量大,整根螺丝嵌入后脑,死亡。之后安全帽全部换为卡扣式。 2、一工作人员电弧烧伤,安全帽带是尼农材料,燃烧后粘在淋巴处,感染,死亡。之后安全帽带全部换为阻燃型。

user avatar

分享几个场景:


一:进手术室前,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让我看一下您的腕带好么?手术开刀前,主任,请您和我核对一下患者的名字及手术名称。出手术室前,×××您好,能听到我说话么?咱们现在要回病房了,手术很顺利,不要再睡了,好么?……回到病房里与病房护士进行患者交接,再次核对姓名住院号。

二:患者某某,男,手术带药,西力欣50mg,进行配液。“同学,配好的液为什么不写药名?你确定这个液是西力欣么?如果你确定就输,出了事的话你就要承担责任!”“老师,我不太确定……”那就扔,记住了!自己配好的液一定要写药名!写药名!防止误输误用!

三:阿姨,我是您的责任护士,现在要给您输液,请您告诉我您的名字好么?……阿姨现在您今天的药已经给您输上了,您现在输的是双益健(谷胱甘肽类)是护肝药,您叫某某某对吧?“嗯嗯,对,小伙子你怎么这么认真?”阿姨,您知道嘛,一旦药物输到您的体内或多或少都会对您的身体发生影响,所以我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保证您的安全,也是保证我自己的职业安全。

四:烧伤植皮手术,开台,开始清点纱布,一、二、三、……纱布二十,钡线齐。烧伤针,一、二、三、……针尖针鼻齐。组织剪,螺丝一、二、三、……螺丝齐。芽镊,一、二、三、……芽齐。11号尖刀片一、二、三……

主任:打一支副肾上台。

我:好,盐酸肾上腺素,1mg,在有效期内

5ml空针,针尖,针冒齐。

……


手术结束,纱布,空针,缝针……全部再次核对,如果有一样东西不在,那么主刀医生,我,麻醉医生,患者均不可以离开手术间。




这是我日常工作的一瞥,虽然很枯燥,我却很喜欢。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手术室护士。




user avatar

讲个几小故事。


1.那天,温文尔雅的教授带着小弟们在台上切肾,肾肿瘤(左侧),干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手术室门开了,来了一个实习医生(还是进修大夫?),看了看片子:啊,切肾呢啊?右边的呗?我也瞅瞅。

台上,台下,死一般的寂静。

然后,台上,台下,大夫,护士,都开始冒冷汗。

没人说话。

教授颤颤巍巍的抖着手走到片子前面,瞪大眼睛,仔仔细细上上下下瞅了半分钟:

你TMD,好好看看!这是左边还是右边!滚蛋!滚蛋!


2.那天,麻醉师在台下悠哉悠哉的玩手机,和台上的大夫插科打诨,不亦乐乎。

突然,手术室停电了。

麻醉师跟被狗撵了一样,从凳子上一跃而起,拿起简易呼吸器对着患者开始捏皮球,捏了一会

“啊?你是腰麻,嗯,很好。”

3.我们某科主任,手术技术杠杠的,手术飞快。

某天,缝的时候,把助手扎了。

助手脸色惨白的捏着手指,哀嚎着:

"梅毒,梅毒啊!"

冲出手术间,挤血,冲手,肥皂水,碘酒……

然后打了一个月的青霉素……

user avatar
816增补:有小年轻同行不了解情况就来说我瞎编。现在冻结存款是1年,新民诉法解释出来前就是6个月。有人说明显这是律师的责任,法官没必要揽过来。当然了,哪个法官愿意“揽”麻烦?当事人闹访,什么时候讲过道理?我讲的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司法系统的老人都懂。不懂的,也别来喷我了。没意思。

1. 当年在法院工作了解的真事儿。一位年轻法官J的案子,原告申请诉讼保全,J带着书记员跑了两整天,在GS银行冻结了被告50万存款,期限6个月。J案子太多、工作特别忙,书记员有时候也不敢完全指望,出于对原告律师L的信任,特别嘱咐L,冻结期满前一定要找自己来续冻。结果,J的确忘记了时间,L也完全没有当回事,冻结期满最后一天24时,系统自动解除冻结,后面轮候冻结的其他案件,一下子排到了前面。

J前期工作完全白费了。要是判决书写个错字,一般情况下,发补正裁定来弥补也就可以了,这次的后果却是无法弥补的。想让后面几个法院重新排队,自己再把第一顺位抢回来?根本不可能;重新排队,指望前面所有案子都处理完,剩下的钱给J的原告?更不可能,一共就这点钱,分分钟就被吃干抹净了;指望律师L承担责任、把锅完全背过去?算了吧,律师从来都是把问题推给法院,怎么可能给法官背锅;希望原告谅解法官?没戏。原告这个案子胜诉本就不是问题,最担心的是执行难。这下子,到嘴的肉又飞了,他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J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30岁出头,正处在办案的巅峰时期,每年审结案件260多件,多年来没有一起错案,几乎没有受过当事人的信访、投诉、控告。这次却栽了一个大跟头。原告连续到法院信访搅闹,把J堵在办公室里破口大骂、极尽侮辱。J自知有疏忽,只得对原告百般容忍,心理压力非常大。最后运气还不错,法院领导专门协调督办此案,裁判文书生效后,采取超常规手段,最短时间内为原告全额执行完毕。就此,事情才算平息下来。

从那以后,J一蹶不振。又过了两年,离职了,我也不知道他的新单位。

2. 后来我到了新单位,主要与文字打交道。给大领导报送的文件,一个字都不能出错。否则,直接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我当时的前任Z就吃了这个亏。一份重要材料,因为时间太紧、又是深夜,三道签批都没有发现一个数字错误。报上去以后,大领导的秘书火眼金睛,及时发现了问题,立即打电话给我们一把手,严厉指出问题并限时重报。领导出了一身冷汗,抓紧安排Z改正错误、立即重报。结果,Z审改后因为心情紧张,无意中又将其他段落中一个字删掉了。

结果,Z被限期调离,去后勤部门反省思过了。到我离职的时候,他的主要岗位仍然在餐饮。

3. 大家可能听过,某党报某年月日的一篇报道中,把“总理”排成了“总经理”,构成政治错误的事情。这人也被记过、调离,职业生涯报废了。

这些年下来,我也被迫养成了习惯。工作时,手机放在抽屉里;写稿子,从来都是写完一段校对一遍,全文写完校对三遍,上报之前再看一遍;报完稿子,听到电话铃声,经常下意识地浑身一震。

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年轻人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永远不出错很难、但要尽量把犯错的机会留给明天。因为草根出身的你,职业生涯真的太脆弱了。

阅读我的深度文章,请订阅微信公号:公眼观察,法律、时政、职场,专业法律咨询服务。

26 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 | 万字深度纪实 · 完结

25 震惊 | 这起留守少年杀人案,真相可怕而沉重……

24 公交性骚扰酿血案?前法官给你最权威实用的防狼指南

23 TOP2研究生师妹遇骗记 | 高铁卧铺遇贵人?别逗了

21 离开法院几年了,扒一扒律师行业的“潜规则”

19 曹德旺的悲哀,同样属于中国经济

18 “辱母杀人案”于欢终审被判5年,将为中国社会带来什么?

15 高考 | 好大学意味着什么?无非是,最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13 基层朋友看这故事,一声长叹,眼泪流下来

10 论一位嫖客的自我修养

05 父亲是厅级干部,但我只信三句话

user avatar

讲一个保险/法律行业的真实案例吧:因为保险承诺书中的一个词可能存在歧义,保险公司一下子多承担了35亿美元的赔偿责任,这就是World Trade Ctr. Props., L.L.C. v. Hartford Fire Ins. Co. 345 F.3d 154 (2003) 一案。

2001年夏天,纽约世贸中心的业主为“双子塔”买了一份财产保险。在保险行业中,对于像这样重大的业务,往往采取先承保,再敲定合同具体细节的操作。在正式合同生效之前,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就先用“保险承诺书”(binder)来粗略记载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起到临时合同的作用。

在本案保险承诺书中,有一条关于最高赔付额度的条款,规定每次发生财产损失事由时最高赔付额度为35亿美元。该条款用“per occurrence" 来表示”每次”,occurrence 这个词可以翻译成“事件”,在英语中的近义词是"incident" 或者 "event".

看上去没毛病,说得很清楚了嘛,发生一次事故,最多赔35亿,白纸黑字。

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民航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造价超过300亿美元的两栋大楼被完全摧毁,近3000人罹难。

再读以下上面那句话: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所以,这到底是一次财产损失,还是两次呢?到底是一个"事件”还是两个?

在美国保险法中,保险条款中的用语只要存在歧义,就必须做出对条款的撰写者不利的解读,这也是世界普遍通行的法律原则了。当世贸中心的业主起诉保险公司,要求为两次损失事件赔付70亿美元时,保险公司马上请求法院立刻驳回原告的起诉。这可以说是保险公司唯一的胜机了,明眼人都知道,在当时举国哀痛的背景下,只要这场官司得以开庭,那么陪审团有非常大的概率倒向世贸大厦一方 -- 什么?黑心保险公司居然拒赔世贸中心的损失?

经过几轮拉锯战,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做出裁决:”occurrence“一次是否存在歧义,不能孤立地从文义本身推知,还必须结合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行业习惯以及其他外部证据,综合做出评价。根据美国民事诉讼法,只要存在实体上事实争议,原则上就需要由陪审团做出判决。

于是,本案得以开庭审理,陪审团判决被告败诉,必须赔付70亿美元,两次“事件”每次赔35亿。

--

也许,保险公司在撰写承诺书时,可以采取更加清晰的表述方式,选择一个更加准确的用词,或者对“一次”这个概念做出文义解释。也许您会说,两架飞机撞大楼这种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怎么能想到呢?但对于格式条款的撰写者来说,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有一些段子,嘲笑律师经常写出一些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条款和警告,例如在椒盐花生包装袋上写“小心:内含花生”,殊不知这些多此一举的条款,背后都是真金白银。

user avatar

我是负责维护发动机,战斗机的。有一句标语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工作是容不得差错的!很多重大的事故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差错然后导致机毁人亡。

怎么办?当然靠繁琐的制度规章,严厉的惩罚。个人极端负责的责任心也很重要。

所以你不要觉得你犯的只是小错误,小错误可能被放大。就算不放大也会让你怠慢有侥幸心理,所以单位要对你上纲上线了!

你说该怎么办?遵守规章是第一点,责任心敬畏之心是第二点!加强业务学习是第三点,有时你会发现规章遗漏的事故隐患,业务不熟悉,不勤于思考是发现不了的。

总结:既然你的工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就是容不得!向前辈请教事故案例吧。我们单位有警示录就是给大家看的,部队也有很多看板!让你知道不经意的小错让人追悔莫及!图文并茂,血淋淋的!

自己怠慢了 觉得规章烦了就看一看。你的单位一定有这样的教训。

user avatar

殡葬业。

和很多医护工作者一样,错一次,职业生涯也到此结束。

1遗体出柜(冷柜)时,反复对照姓名时间地点条形码。有时候化妆化着化着把修改的手拿起来看看,手腕上还有一个类似医院一样的腕带,看一下姓名时间地点条形码。总觉得是不是拉错人了。

2反复要求家属认人。“您看一下是不是你们的亲人?”家属泪眼。“是不是啊?”家属继续默认。“到底是不是?这是您的亲人吧?您出声啊,您看着我我知道你什么意思啊,您倒是说话啊………”“是是是…”过后被投诉,化妆师态度差,怪我咯?烧错了到时候别打我啊。

3骨灰装埕的时候反复看埕上刻的名字地址,整个埕身要旋转360度检查一遍。有一次埕身刻了两个人的名字,当天很忙,我只看了前面没看后面,当着家属面装完骨灰才发现的。幸好人家没打我………想想真是后怕。

4有些遗体因为抢救过,再送回殡仪馆防腐一夜的话,表皮上的抢救痕迹会显现出来,可能会有些淤青发紫。同一个人,某一位家属认过说是。我化了妆给人家安排见面厅见面,拜祭拜到一半突然出来几个人说弄错了,吓得我这个小心脏差点回不过血。此后要求所有家属来认尸,跟他们解释清楚确认没疑问再化妆。

5化妆化到一半,来个同事翻一下单子,边看一遍皱眉头。有事说话啊大哥,你不说话我紧张啊。

最怕拉错人烧错尸给错骨灰,这个错误怎么也弥补不回来的。

user avatar

蟹邀。

职业:飞行员

看到民航届的机务大哥和空管兄弟都来了,作为一名三轮车司机也来凑个热闹。



作为飞行员,是安全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往小了说,是个人的饭碗,飞行没有小事,出了任何错误少则停飞十天半月,去大队学习手册,要是到了严重差错,事故级别的事情,哪怕是机长教员也能给撸成副驾驶,甚至撤销飞行执照终身停飞,停飞对飞行员意味着以后不可以从事飞行行业,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他技能基本为零,到了四五十岁要是被停飞,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知道一名机长,落地时操纵不慎,停飞一年,降为最低级别的副驾驶,飞行员的工资是与等级和飞行时间挂钩的,停飞后由于没有收入来源,还不起房贷,最后把房子都卖了,想想三十多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全家都靠自己的肩膀扛着,最后沦落到卖房,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

除去个人,一飞机几百的旅客在后面,他们的背后就是几百个家庭,任何操作上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已经不只一次梦到自己驾驶飞机出现空难了,半夜惊醒全身是汗。听到好多老飞讲,飞的时间越长越害怕,飞的越多,经历也就越多,遇到各种事情,才发现飞行到处都是坑,说不定哪天就被绕进去了。


现在安全压力越来越大,航空公司都经不起任何事故,马航以前是很优秀的航空公司,自从摔了两架777,最后落得破产重组,国内的航空公司更甚,要是摔了飞机,还有多少人会做这家公司的航班。出了任何事故,都要上网易头条,航空公司表示也很无奈啊。


往大的方面讲,对于中国民航来说,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空难事故,但是大家都明白,事故是有周期性的,无论做的多么细致,总有不安全隐患的,而现在每天都在创造新的飞行安全记录,如果由于自己的原因打破,不仅是公司的灾难,也是中国民航的罪人。

除了安全方面,体检也是另一个问题,飞行行业对身体要求比较高,每年一次的体检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如果体检不过,只能停飞,直到身体恢复。

现在中国民航还是很缺少飞行员,特别是机长,所以现在航空公司都是破坏性使用飞行员,每年规定1000h的上限飞行时间,每年飞到990+的大有人在,而欧洲一些国家的飞行员一年时间才五六百。

相比之下更加疲劳,由于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也更损耗身体,前一段时间,深航一机长就猝死在准备过程中,让人很惋惜。


飞行无小事!

且行且珍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