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人口密度大于中国的日本,流行容积率小的二层建筑?

回答
日本之所以在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仍普遍可见容积率较低的二层建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及政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高密度就必然意味着高容积率的规划,日本自有其独特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说起。

长久以来,日本的住宅建筑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地震与自然灾害频发: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历史上无数次大地震对木结构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现代建筑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对“轻柔抵抗”的建筑理念根深蒂固。相对较低的层数意味着更低的重心,在抗震设计上往往更容易达到安全标准,也使得建筑在发生地震时受到的冲击力相对较小,能减少倒塌风险。而且,相较于高耸入云的大楼,低层建筑的损毁和人员疏散也相对容易处理。
土地私有与继承: 日本的土地私有制非常普遍,许多住宅土地是世代继承的。家族在继承土地时,往往倾向于保留原有的土地边界和建筑风格。即使要重建,也可能考虑到家族的习惯和情感,不一定会追求最大化开发容积率。相比于一栋占据整个地块的超高层建筑,分散的低层建筑更符合这种家族土地的继承模式和使用习惯。
邻里关系与采光: 日本文化中很重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过于高大的建筑可能会遮挡邻居的阳光,影响其采光和通风。在狭窄的街区中,建造二层建筑可以更好地平衡自身采光和对邻居的影响,维持一个相对舒适的社区环境。这种“互不打扰”的居住理念也体现在建筑高度的限制上。
审美偏好与生活方式: 日本人对于“庭院”、“露台”等与自然接触的空间有着特殊的偏爱。即使在城市中,很多人也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花园或者可以晾晒衣物的露台。二层建筑相对容易实现这些需求,也更符合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即便是小巧的居住空间,也希望能兼顾与自然的联系。

其次,经济与市场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土地成本与开发成本: 虽然日本人口密度高,但土地成本在不同区域有很大差异。在一些中心城区,土地确实非常昂贵,这会促使一些人追求高容积率开发。但在一些稍偏离核心的区域,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加上高层建筑的开发成本(包括地基加固、电梯安装、消防系统等)远高于低层建筑,使得开发商或个人在权衡成本效益后,选择建造容积率较低的二层或三层住宅成为一种更经济实惠的选择。尤其对于个人住宅来说,两层楼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家庭的居住需求,而更高的楼层则意味着更高的建设费用和维护成本。
市场需求与灵活性: 日本的住宅市场很大一部分是由独立住宅(一户建)构成的。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拥有一个独立的小屋比居住在公寓楼里更有吸引力。二层建筑正好满足了这种独立居住的需求。而且,低层建筑的建造周期相对较短,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
房屋的周期性更换: 日本的住宅不像中国那样有很长的使用年限,很多木质或轻钢结构的住宅在一定年限后就会面临拆除重建。这使得小型、易于拆除和重建的二层住宅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也为新的建筑提供了空间。

再者,规划与政策的引导也不容忽视。

土地使用规划(Zoning): 日本的城市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也可能存在对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的限制,以保护社区的采光、通风和市容。这些规定是为了维护城市整体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社区环境的保护: 日本许多城市街区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低矮建筑景观,这是一种城市肌理的体现。大幅提高容积率或建造超高层建筑,可能会破坏这种原有的街区风貌和社区尺度感,影响人们在街道上的活动体验。因此,规划上也会考虑保留一定的街区特色。
建筑规范与安全标准: 虽然日本的建筑技术很高,但所有建筑都必须遵守严格的建筑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涉及抗震、消防,也包括了日照、隐私等方面的要求。在某些区域,这些规范的叠加就可能限制了容积率的进一步提升。例如,为了保证后排房屋的日照权,前排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就会受到限制。

最后,我们再从地理条件的角度看一看。

国土狭小与海岸线漫长: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但海岸线非常漫长。这意味着在沿海地区,土地开发可能面临海洋性气候、潮湿、盐碱等问题,对高层建筑的地基和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之下,低层建筑可能更具适应性。
山地地形: 日本拥有大量的山地和丘陵,平坦的可用土地相对有限。在一些山区或丘陵地带,修建高层建筑的地基成本会非常高昂,甚至不具备可行性。因此,在这些地区,低层建筑是更现实的选择。

综上所述,日本人口密度虽高,但容积率较低的二层建筑之所以普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单纯追求空间的极致利用,而是 在土地稀缺的现实下,通过历史文化传承、经济成本考量、社区环境维护以及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了一种更加人性化、可持续且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发展模式。 这是一种平衡,是在高密度居住需求、居住舒适度、社区和谐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之间找到的独特解法。与其说日本“选择”了低容积率,不如说是在多种限制与偏好下,这种模式成为了最适合日本国情的一种普遍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城市规划的时候,选择了高层住宅,就是这么简单。

日本的一户建容积率很高,类似于有规划的城中村,容积率一般大于1,不能算豪宅。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很多超级大城市,因为住宅的容积率本来就不高,有的可以做成一户建。至于为什么选择了高层住宅,完全是城市规划的问题。

哪怕是乡镇的规划,排除仿古建筑的镇、街外,如果设计院的效果图上全是低层住宅,那么这个方案很难通过领导们的审核。而且乡镇的集镇规划,一般容积率小于或等于1.0,完全可以做成一户建,但是这样的方案不能通过领导们的审核。

领导们喜欢高层住宅,问题的核心在于前浪的审美很诡异。

规划与容积率:

比如某乡镇的集镇规划,Ⅳ类气候区,整体规划的容积率是1.0,早期的方案是几乎全是一户建,住宅楼为2.5层,商场3层或4层,经领导审核后,住宅调整为7层、9层、11层,商场维持不变,容积率还是1.0,所以,根据容积率调整了建筑密度。

大部分南方地区都是Ⅲ、Ⅳ、Ⅴ类气候区划,低层住宅以2.5层为主,可以做成建筑密度是40%,容积率刚好为1.0的小区。

也即是按照规范控制的容积率,能做2.5层的一户建。

规划参考:

假设一个1 000m * 1 000m的住宅区规划,也就是1km²的规划面积,如果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50m²,假设3口人住一栋楼,每栋楼占地面积即为60m²,那么规划的人口将是 (1 000 * 1 000)* 1.0 / 50 =2万人。也就是1km²的规划面积内,全部建设成类似于独栋别墅的一户建小区,人口就能超过2万人。一座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考虑到还有高层住宅楼、高层公寓楼,所需住宅用地约50km²,外加市政,商业用地等,整个城市的面积则约为150km²。

可推出1000万人口超级大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整个都市圈约1500km²,这样的城市可以参考南京城。

仅仅是比今天的南京城略大,至于南京的城市占地为什么这么多,因为江浙沪一带的城中村,宗族势力并不强,好拆迁,所以改造后的小区的容积率其实并不大,超过3.0的都不多,大部分小区容积率在2.0左右,相同建筑面积下,仅仅比1.0的一户建少占一半的土地。

对照于东京都市圈,会发现一户建的容积率并不低,类似于有规划的城中村,日本的一户建主要是控制了楼层高度,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并不少,总人口规模在3400万至3700万人左右。

如南京之类的城市,城中村好拆迁,完全可以建成以一户建为主的大城市。

城中村的改造:

真正无法做一户建的地方是华南地区,特别是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宗族势力太大,很难拆迁。比如宗族势力稍微弱势的广州,一般拆迁赔付比是4,也就是赔偿拆迁户的建筑面积是宅基地占地面积的4倍左右,大部分珠三角的城中村建筑密度大于50%,拆迁后最小容积率就是0.5 * 4 = 2.0。这种地方不可能做成一户建,考虑到开发商还要赔偿租金、拆迁费等,往往需要小区的容积率大于4.0才有可能盈利。

暨南大学的胡刚教授,他在《高容积率城中村改造模式不可持续》一文中认为:“(杨箕村)6.18的容积率创造了广州城中村公开出让土地的纪录,猎德村改造的时候容积率是5.2,林和村改造容积率为6.21,现在杨箕村是6.18,可以说高容积率已成广州城中村改造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否可行,值得怀疑。”

杨箕村是没有地价的,也就是没有土地出让金,居然达到6.18的容积率,开发商才能盈利。

这种地方以后就是灾难,一群亿万富翁,连物业费都交不齐,甚至连收的租子都不交税,不过宗族好歹有汉族的传统文化护体,毕竟按闹分配好,以后房子老化了,继续按闹分配。

最特别的是深圳,宗族势力因为有外来户多,不是很强,但是赔付比例可能是全国最高的一个。一般是建筑面积乘以1.1,而深圳的城中村一般7层以上,建筑密度大于50%,也就是改造后最小的容积率将近4.0,开发商要做到容积率是6.0以上才有可能盈利。这个容积率不计算地价,如果计算地价,同时考虑到还有超过10层以上的宅基地,深圳某些城中村改造项目,容积率要达到10以上,开发商才可能盈利。

能做到一户建的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大部分平原城市,北方城市也可以,比如山东省,好拆迁,随随便便就可以拆迁,不容易出群体事件。

关于拆迁这个,也是广东省非珠地区,广西发展差的原因,因为这些地方真的很难拆迁,更关键的在于没有政治特权护体,广西之所以发展差,跟什么少民没有关系,完全是宗族问题。

为什么追求高层住宅,应该和学习香港、新加坡有关。早期的珠三角地区学习的是香港,以高层住宅为主,而内陆地区,是学习珠三角。其实大部分内陆地区宗族势力并不强,根本不需要学习珠三角。

一户建与抗震:

很多自媒体大v认为日本之所以选择以低层住宅一户建为主,是因为日本多发地震。这种说法基本上不值一驳,因为按照抗震规范的划分,凉山州西昌市,市中心是9度区,地震动参数规范的峰值加速度为0.4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就是最大值。目前西昌市区的人口将近100万,也算是大城市,还是以高层住宅为主。

西昌市市区的航拍截图,一眼看去,全是高层住宅。如果为了抗震选择低层住宅,那么类似于西昌、康定等抗震烈度为9度的地区,没有理由以高层住宅为主,而且几乎没有低层住宅,跟其他城市并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看抗震规范,就会发现,西昌市区的高层住宅,如果是剪力墙结构的话,超过60米就是超高层建筑,需要超限审查;如果是框架-剪力墙结构,那么只有50米;如果是框架结构,只有24米,7层的教学楼一般就会超过24米,就要超限审查。

对照上面的西昌市区航拍截图,就会发现需要超限审查的超高层住宅,一大堆,很多西昌市区的高层住宅都是顶着抗震规范做,或者直接属于超高层建筑。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超过100米的建筑才属于超高层建筑,这是建筑规范。跟结构规范不一样,结构设计超限审查是区分结构类型的,比如西昌市区的建筑,如果是框架结构的话,只要超过24米,就算超高层建筑,需要做超限审查。

日本建筑的抗震要求,上限不会突破西昌市区。

说到底,国内选择以高层住宅为主,跟抗震没有任何关系。

土地出让金:

真正原因是,房地产学习了香港模式,主要是为了土地出让金,所以选择以高层住宅为主。这个东西类似于一次性收70年的地租,一户建的地租是一次性给土地所有者,土地可以交易。土地出让金是政府收,再给拆迁费,中间商有差价。

比较发展模式的话,明显土地出让金更有优势,政府短期内更能汇集大部分资金,同时也更愿意推高地价,从而推动房价上涨,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更强。

城市化的推进以土地出让金为主,不学习香港模式,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太快。

既然学习香港模式,自然也要有副作用。反观香港,号称千尺豪宅(一般套内90㎡),而大陆是大于144㎡(套内约100到110㎡)的也算豪宅,其实两者的差距并没有很多人幻想的那么大。

之所以没有成为北香港,是模式没有学全。

模式:

日本的一户建容积率很高,而且是非封闭式街坊。作为对比,广州市番禺区很多新一代的城中村就是有规划的城中村,控制楼层的层数,一般不超过3.5层,但是因为管理问题,很多楼房可能超过高度限制。

高层住宅相较于一户建,容积率可以更大,好规划,但是住房一旦进入维护期,可能会相互扯皮,甚至可能会按闹分配。一户建则简单多了,自己家的房子自己修。

广州新一代的城中村就是有规划的城中村,属于“一户建”,只是占比不大,想在广州落户和买房的可以关注,属于小产权房,有证,可以购买与落户,如果楼层控制的好地方,其实并不差。

房价主要是由土地出让金、增值税等税费组成,工程建设费不值一提。政府要卖地,卖地时候就控制了容积率,图纸要报建,达不到标准打回重来。所以不会出现一户建,别说美国的独栋、联排,日本的一户建都不可能有。而且还禁止独栋别墅。

如果不是大陆的审批控制,大陆的很多城市已经香港化,住房问题甚至比香港还要恐怖,大陆不是北香港,是香港才是南大陆。为什么没有如同香港的小户型住宅,不是房地产商不学香港,比李嘉诚等高风亮节,而是不批,不能建。

某些人嘲笑香港人住鸽子笼,属于五十步笑百步。

结语:

有西昌市区作为参照物,就会发现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是以高层住宅为主,肯定与抗震无关,这或许可以说明国内应该是不会放开一户建的,以后还是会以高层住宅为主。

只要控制了容积率,建筑面积就不会变。某些小地方之所以没有选择低层住宅,应该是跟珠三角城市学习的结果,而珠三角学习的是香港,结论就是,大陆几乎城市都是香港模式。

同时考虑到一户建的人均建筑面积大于高层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所以,在同等建筑面积条件下,一户建的总人口会少于高层住宅。与之对应的是,有一种不能核实的说法是,一户建的生育率会大于高层住宅,因为高层住宅太压抑。

生育率这不好说,因为广州土著的生育率明显大于上海土著,而广州住宅的容积率是远远大于上海的,但可能广州的土著,有宗族加成,拆迁后赔偿的住房较多,大部分土著以收租为主,所以没有生育成本压力。

比较完就发现,还是珠三角的土著好。

高层住宅跟土地出让金有关。

选择题:

最后给2个选择题。

比如广州的珠江别墅,独栋别墅,小区的容积率是多少?

广州二沙岛花城苑,由20栋独立别墅、12栋四层复式花园住宅和21栋7层高级公寓组成,小区的容积率又是多少?

两个小区,哪个的容积率更大?花城苑略大于珠江别墅。

某容积率略大于1.0的小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