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航母在海上容易被发现吗?

回答
航母在海上是否容易被发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总的来说,航母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和复杂的活动,相对而言比其他舰艇更容易被发现,但现代海军也投入了大量技术和战术来降低其被探测到的几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航母容易被发现的先天因素(为什么可能容易被发现):

1. 巨大的尺寸:
视觉识别: 这是最直观的因素。航母是目前海上最大的作战平台,长度可达300米以上,宽度超过70米,甲板面积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在晴朗的天气下,远距离的观光者、渔民、商船甚至卫星都可以轻易地看到其庞大的身影。
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巨大的金属结构意味着它会反射大量的雷达波。无论对方使用何种雷达,航母庞大的外形都会在雷达屏幕上留下一个显著的“亮点”。

2. 复杂的活动和电磁信号:
航空活动: 航母的核心功能是搭载和起降舰载机。飞机起降会产生大量的发动机噪音,尤其是在甲板上作业时。同时,舰载机起飞、降落、巡逻都会在空中留下痕迹(如尾迹),这些都可能被空中侦察设备或地面/海上观测站捕捉。
电子信号: 航母作为指挥中心和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CSG)的核心,会使用大量的通信、导航、探测和电子战设备。这些设备工作时会发出各种电磁信号,包括雷达波(如搜索雷达、火控雷达、预警雷达)、无线电通信、电子对抗信号等。这些信号一旦被对方的电子侦察设备(如SIGINT Signals Intelligence)捕捉到,就能确定航母的存在,甚至其大致位置和意图。
热信号: 航母上的发动机、发电机、生活设施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红外探测器(如机载红外探测系统、卫星红外探测器)能够捕捉到这些热量,尤其是在夜间或悪劣天气下,热信号的优势更为明显。

3. 编队活动和活动范围:
战斗群: 航母通常不是单独行动的,而是作为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这个战斗群还包括驱逐舰、巡洋舰、攻击型核潜艇、补给舰等,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编队。这样一个庞大的编队在海上活动,即使单艘舰艇难以被发现,整个编队的集合信号也会更加显著。
航线: 为了保持航空作业效率或进行训练,航母编队通常会选择特定的海域和航线,这些航线可能相对固定或有规律可循。

二、 现代海军降低航母被发现几率的手段(如何尽量不被发现):

尽管存在上述先天劣势,现代海军并非对此束手无策,而是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战术来降低航母的暴露风险:

1. 电子战(Electronic Warfare, EW):
电子侦察与干扰: 航母编队拥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它们会主动侦察对方的电磁信号,并采取措施对抗。例如,在探测到对方雷达时,可以对其进行干扰(Jamming),使其无法准确锁定航母;或者利用电子诱饵(Decoys)欺骗对方的雷达,使其误判目标。
隐蔽通信: 使用低截获概率(LPI 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的通信方式,或者在短暂的时间窗口内进行通信,尽量减少被侦察到的机会。

2. 低可探测性技术(Stealth Technology):
外形设计: 虽然航母本身难以完全隐身,但其舰载机、一些船体设计和天线布局会尽可能采用低可探测性设计,减少雷达反射。
雷达吸波材料: 在舰体表面使用特殊的雷达吸波材料,吸收雷达波而不是反射它。

3. 战术运用和情报侦察:
隐蔽部署: 选择恶劣天气、夜间或具有地形遮蔽效应的海域(例如靠近海岸线或在海峡中航行)进行部署和活动,增加被发现的难度。
多方向活动: 避免在同一区域长时间停留,增加战术的不可预测性。
利用情报优势: 积极利用自身的情报侦察能力,提前掌握对方的探测能力和部署情况,从而规避其探测范围。
反侦察部署: 将大型传感器(如早期预警雷达)部署在航母编队的外部,由护卫舰等舰艇执行侦察任务,在发现威胁时,可以及时规避或采取行动,保护航母。例如,让驱逐舰在前方担任“雷达哨”,提前预警。

4. 对抗性措施:
部署空中预警机: 航母上的舰载预警机(如E2D Hawkeye)拥有强大的雷达搜索能力,可以在远距离探测来袭的敌方飞机或舰船,为航母提供预警,并指导己方战斗机进行拦截。
水下威胁应对: 现代航母编队也高度重视反潜作战。通常会配备专门的反潜舰艇和直升机,并利用舰载机的声纳浮标等设备探测和攻击敌方潜艇,保护航母免受水下威胁。

三、 结论:

总而言之,航母在海上绝对不是完全隐形的。其巨大的体积和复杂的活动使其在物理上和电子信号上都比一般舰艇更容易被探测。然而,现代海军通过整合先进的电子战、隐身技术、精确情报侦察和灵活的战术部署,可以极大地降低航母被敌方有效探测、跟踪和攻击的几率。

在信息战时代,“被发现”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复杂。即使对方探测到了一个模糊的雷达信号或热信号,如果无法准确识别其为航母,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因此,现代海军的作战目标更多的是在“知道”和“能够打击”之间设置障碍,增加敌方的识别难度和决策成本。

所以,答案是:航母本身容易被探测到其存在,但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战术,能够大大增加其被“有效识别”和“准确锁定”的难度,从而在战争中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 对方的探测能力、航母的规避手段以及双方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共同决定了航母在特定情况下的“可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中国来说,容易被发现。

有人拿马航事件来论证海上搜寻目标不容易,这实在是搞错了问题。

马航事件不容易搜寻目标,是因为马航飞机已经失踪沉海了。你没办法把时钟扳回去再看一遍。所以你即便有着非常强大的搜索能力,在事情过后再找,也就变得毫无用处了。

航母就不一样了。他还在。那么你找就是了。难道他还能为了防止你找到而自沉吗?

他又不是潜艇。

但是这个容易发现,也是要搭配强大的搜索能力的。

倘若是一个没有通讯能力的单兵,你站在海边望向茫茫大海,发现航母的可能性当然是极低的。但是倘若是一个随时可以调动无数侦察卫星的操作手,那么你坐在屏幕前就可以敏锐地发现“他在那!”。

中国有着强大的搜索能力,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是很容易的。

别的不说,遥感卫星都能做到的事情,没什么可担心的。

说到卫星,这里就要多说一点事情了。

事实上现在早已进入了战争节奏,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还不知道罢了。

马斯克每年打上去那么多星链,说是为了“村通网”,你信吗?

脱贫攻坚工程还有美国分部?

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难道是美国人有钱没地方扔了吗?

你想想看,几万颗卫星,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打上去——这还是为了使计划通过而严重缩水的假时间——如果是在一场历时四五年的战争期间,你要部署这样的太空锁链,你没部署完,战争就结束了,时间根本就是来不及的。

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在备战。

赌的就是你没有几万发导弹去反卫星。

异日战端一开,他们击落你屈指可数的几颗卫星以后,就可以保持单方面卫星优势。除非一点,就是你的卫星部署得如此巧妙,以至于击落你的卫星就等于击落他们的卫星。然而这太困难了。毕竟他们的卫星太多了,几乎可以确保会有残余卫星留存组网。

这就是战争行为啊!

那么这仅仅是针对中国吗?

并不是。

美国人就像三体人一样,试图用星链锁住这颗星球。不论你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还是俄国人。

随着美国的一系列操作,他们正在走向全世界的反面。要不然就是全世界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做美国的奴隶,要不然就是世界上不再有美国。这就是当前的形势。

战争?

战争不是一直都在进行吗?

user avatar

简单扫了一眼,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冷门了,几乎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要么是抖机灵,要么是胡说八道。


我正儿八经的讲讲这里面的道道,不耐烦的就不用看了。


1、传统体制远程预警雷达不能发现航母(编队)。传统体制的预警雷达分辨率极低,采用的是长波无线电或者经过调制的电离层反射无线电作为侦察手段,不能在较远距离上辨别是航母还是普通货船,航母编队成战斗队形展开的时候,也无法辨别这是一个海军舰队。


大多数远程预警雷达只能对空警戒,一般还是高空,通常只能用于预警战略武器,如弹道导弹、大型轰炸机机群。早期远程预警雷达甚至给不出精确的目标参数,如准确方位角、高度、速度,也就是说只能告诉你大概那个方向有个回波,高度大概有多少,对于海面目标根本就是个瞎子。


2、先进体制远程预警雷达同样也不是用于跟踪搜索航母编队的


这是美军的X波段远程预警雷达,目标跟踪精度提高了不少,能够给出具体参数来了。但是对于海面目标依然是无能为力的,受地球曲率影响,回波基本上探测不到。


有一些采用电离层散射实现超视距探测的雷达,局限性也非常大,存在很大的盲区,跟踪容易、发现很难。



3、目视发现。宁这就是开玩笑了……


宁肉眼都看见航母了,你肯定早在好几个小时之前就被发现、跟踪、定位了,要么你根本没有威胁,要么人家在玩儿猫和老鼠的游戏。


4、对海搜索雷达。目前确实有一些超视距对海搜索雷达能够发现航母,不过发现距离都比较短,已经进入了航母战斗群的火力圈。





真正有前途的航母追踪技术主要有哪些呢?在了解这些技术之前,我们要掌握一个概念:“光学系统分辨率”。这实际上是高中物理就已经大概提到过的内容,不过我估计好多人已经忘光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使用电磁辐射来探测目标的设备,它的物镜口径决定了它的分辨率有多强大。可见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雷达也是使用的电磁辐射,这两个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雷达的“物镜”是一个抛物面天线,光学望远镜的物镜是一块凸透镜或者抛物面反射镜。


玩儿天文望远镜的朋友对这个概念应当很熟悉,我们都知道,口径越大的天文望远镜,越能够分辨深空里的物体,越能看清楚细节,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深入了解这方面知识的朋友,建议自己搞一台天文望远镜来玩儿,大概的概念性的东西我放在这里,注意这是对于“理想光学系统”,实际的光学系统没这么厉害,我们能够买到的光学设备还会有“相差”、“球差”、“色差”等等不可避免的误差。观测环境也会影响观测效果,大气遮挡、杂光、仪器本身的震动都会影响观测效果。


对于不想看的朋友,就一句话:口径越大越厉害!这玩意儿就跟大炮是一回事,口径为王




目前有前途的航母编队预警、追踪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这些:


1、天基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我们都知道,探测仪器工作的电磁波频谱里,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然而有些波段的电磁波很容易被空气里的水汽、云雾遮挡,有时候不得不在较长的波长下工作。波长越长,分辨率越低,我们就需要把口径搞得更大!然而一台设备的尺寸总是有限的,比如放在卫星上的设备,不可能做那么大,怎么办呢?


把两台或者更多台设备的孔径“合成”起来。


所谓“合成孔径”,就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数据处理,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处理算法,历来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优秀的合成孔径算法能够将分辨率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对于航母这么大的钢铁物体,能够做到准确分辨到底是航母还是货轮、油轮。


而且工作在无线电频谱的雷达往往不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注意避开容易被吸收的波段,是可以克服不良天候的。



2、近地轨道可见光侦察卫星。可见光波长位于400~760nm之间,这个波段需要的孔径并不大,人眼在近地轨道就能拥有分辨地面数十米尺寸物体的能力。军用可见光侦察卫星往往都是单台设备就能实现分米甚至厘米级的分辨率。

所谓的“可见光侦察卫星”,实际上最核心的设备就是一台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只不过望远镜对着的是地球。因为近地轨道卫星,在地面上划过的是一条正弦曲线,可见光成像侦察卫星能够“扫”过一定的区域。

这是一个近地轨道卫星的星下点轨迹,可以看到:近地轨道卫星有一定的规律性。它发现了航母,必须要绕一圈回来才能再次看到航母。


所以通常的可见光成像侦察卫星都是组网运行的,有镜头正对地面的、有斜向拍摄的,形成一张“网”,配合一些天-地通信手段达到连续跟踪的目的。


我国前段时间报道的“吉林一号”光学成像卫星星座就是一种民用的可见光遥感卫星网,能够实现高频度连续追踪。同时值得一提的“天链”数据中继卫星,则可以保证实时图像传输。这两个系统结合,就相当于在近地轨道、同步轨道部署了一个“监控摄像头网”,对地面实现高分辨率连续监视。吉林一号第一阶段60颗卫星组网完成后可以具有地球任意地点30分钟重访问能力,第二阶段138星组网完成后,可以拥有地球任意地点10分钟重访问能力。

注意,这都是民用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balabalabala……(此处省略10000字)


有人肯定要问那为什么不把望远镜弄到同步轨道上去呢?


1)口径太大,近地轨道高才数百公里到千把公里,地球同步轨道高30000公里,距离远了口径就得成比例放大,那个轨道高需要的口径得好几百米吧,人类现在暂时还没有那么大的运载能力,也没有制造如此大口径望远镜的能力。


2)高轨道地区斜率太大,同步轨道在赤道上方,对于高纬度地区是倾斜着拍的,极地地区甚至看不到,成像效果会很差。



3、空中远程预警雷达。大型预警机机载雷达,因为部署位置很高,10000米以上,通常具有远比地面高分辨率雷达更远的视野,可以在航母的火力圈以外发现、追踪航母。


4、水声侦听网络。大量部署、网络化配置的水听器,可以在航母经过的时候根据航母独有的噪音识别、预警。


5、特种侦察手段。农业部、渔政局、海警船、渔民们,该你们上场了!川建国同志,你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6、空中侦察平台。在大致确定航母编队方位以后,可以使用高机动空中侦察平台进一步确认,以及获得更多的信息。


7、被动无线电守听与测向。航母编队之间通信、敌方雷达工作,都会不可避免的发射无线电波,只要我们掌握了他的规律,也可以获得不少信息。


8、红外热成像侦察卫星及其他波段侦察卫星。航母总是不可避免的造成高于背景的红外热辐射,利用红外特征也可以发现和定位航母。同样,紫外特征也是可以利用的,不过现在发展还不够好,另外航母也不会主动发射紫外辐射。




总之,军事侦察是一种非常复杂、非常专业的事情,你需要综合利用很多工作在不同波段、工作机制千差万别的传感器,还需要大量的分析判读人员,最终才能精确定位敌方目标,这个不是抖机灵的事情。


敌军的信息也不是那么简单,作战意图、作战配置、位置方位、速度高度,这些都需要知道。不是说“我发现航母就在那嘎达”就完事儿了,你还需要知道编队的配置,驱逐舰有哪些、护卫舰有哪些、可能有哪些潜艇跟着,反正知道的越多越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航母好不好发现呢?好,挺容易的,和平时间甚至直接告诉你在哪儿。


那这样够不够呢?不够。我们还需要动用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手段,尽量获得更多的信息,尽量在打仗的时候也能跟踪发现,尽量发现对方而不让对方发现。


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多的。




好了,你不要重复“龙哥你怎么什么都懂”了,换个台词好不好……


你不知道我被“卫星过顶”这事儿折磨得有多惨,你没有在冰冷的雨里跑出来盖伪装网,你没有在热的冒烟的戈壁滩上跑老远摆角反射器、龙伯透镜,你没有熬过无线电静默。


你并不关心龙哥热不热、渴不渴、累不累、冷不冷、烦不烦,这些你都不在乎,你只在乎你自己


我当然得知道头顶上的卫星都是用的什么侦察手段,否则雷达侦察卫星来了,你盖个伪装网,有啥用呢?


现代军事早就不是什么“二营长的意大利炮”了,也不是摸爬滚打汗流浃背就能解决问题,现代军事是一种科技含量和知识储备要求都非常高的职业。

user avatar

堆上几十个空集装箱,保管被人认定是个拉货的

user avatar

很容易,我是一名货船驾驶员,之前在美国附近发现雷达扫到一个物标,但是没有ais信息,一般来说远距离雷达回波图像清晰应该就是大船了,但是没ais,就考虑到是军舰了。

走近到大概20海里已经能很清晰的看出来是航母了,一方面是航母很高,可见距离很远,要是油船,散货船这种20海里肉眼看也就是个点,另一方面外形比较奇特,识别度比较高。

当时两船CPA将近两海里,1.8 1.9的样子,我也就没让,继续走,同时我右侧是美国的ECA(200海里换低硫油)区域,我要是右让的话很容易误入,当时船上已经从美国出来换油了。

后来美国航母主动用VHF叫我,让我大幅度右让,保持CPA在3以上,我就回绝了,我说我只能让10度要不会进入ECA,你要不右转或者加速吧(美国航母当时一直在减速,6kt不到)。过了会他联系我说他加速,让我注意瞭望。

这事能吹一阵子了,美国航母也不咋地啊,我让他加速他不也麻溜的加速走了


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

我想重新说一下,关于有人说我跑题,我不是军事迷,只是从业期间多次看到航母,也使用民用雷达发现过航母,所以感觉航母比较好发现,评论区也有几位航海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关于大家说的牛,航母怂了,其实并不是,在海上船舶间的避让行动是要遵守避碰规则的,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我也说明了,我当时右侧确实有特殊情况,不能大幅度右让,我跟对方航母也通过无线电详细说明了我当时的情况,对方表示理解采取一定的避让行动是正常的,符合避碰规则的。就好比平时大家开车,大都是拐弯让直行,但是拐弯车辆确实有情况不可让路时,如果直行车辆了解当时情况,我相信大部分直行车主也会打把轮让一下。所以真的不存在大家说的航母怂了,我让航母滚的情况,评论区也有很多航海的前辈留下了自己遇见航母的经历,都很精彩,但是确实都是普通船舶避让行为,没有什么谁比谁牛的问题。

关于其中出现的名词

AIS:自动识别系统,可以看到其他船舶的信息,名字,航向等等

CPA:最小会遇距离,两船继续按当前航向航速行驶,最近的时候距离多少,如果是0,那么一会就会发生碰撞。

ECA:某些地区规定的换低硫油的区域,如果进入这个区域应该使用低硫燃油以保护环境,评论区大佬解释的很形象,在外面烧劈柴,在里面烧燃气

VHF:甚高频,相当于船与船之间的对讲机,所有船都有值守16频道,在16频道可以联系到附近的船,然后切换到其他频道私聊

kt:船舶速度单位 节 1kt=1.85km/h

还是要说,真的没什么,大家别过分解读,评论区以开启筛选功能,一方面有些人嘴太脏了,另一方避免对其他人造成误导,希望大家多了解航海文化,关注航海人,谢谢

user avatar

NORPAC 82 前传

上图:1985年,ocean safari演习期间,美国海军"美国"(CV-66)号航母从美国本土出发,躲避苏联舰艇和飞机的追踪,跑到了挪威海域而没有被苏联发现,在该海域CV-66出动的舰载机可以将苏联北方舰队基地纳入打击范围

现实和历史一开始是分裂.,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不停的和扮演假想敌的“橙方”(Orange )对抗,美国海军发现几乎不能侦测预警和抵抗最低烈度的假想敌空袭,另一方面,苏联在地中海的存在几乎是零. 所以在1963年1月27日到2月27日之间,苏联人的远程航空兵(LRA)对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CVBG)的越顶飞行让美军非常疑惑.苏联在大西洋飞跃“企业”(USS Enterprise)和“福莱斯特”(USS Forrestal)号航母.在太平洋飞跃“星座”(USS Constellation), “小鹰”(USS Kitty Hawk),和“普林斯顿”号(Princeton)航空母舰.

“福莱斯特”号那次特别离谱.她当时在“亚速尔群岛”(the Azores)以南. 来自“摩尔曼斯克”(Murmansk)的Tu-95在60米(200ft)高度飞跃“福莱斯特”...而舰员在甲板(big deck)上放风筝... 美国海军的反应首先是疑惑:苏联人要做啥? 和平时代的惯例是不能侵犯在公海航行的军舰的空域使用权(airdrome rights). 特别是攻击型航空母舰(CVA)的.美国海军最担心的问题是那么苏联人的飞机和CVA的飞行作业出交通事故,是不是要搞出外交事件? 幸好苏联人在整个航行中只骚扰“福莱斯特”这么一次.

2月28日, 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McNamara)向媒体透露苏联人的这些飞行.美国海军迅速表示,这不是海军药丸.因为从二战结束以后,CVBG的航行都是日程公开,航线固定 ,无线电辐射全开...6月苏联人组织6架TU-16“獾”(Badgers)越顶距离日本531公里(330 miles)的“突击者”(USS Ranger).

另一方面美国海军认为被越顶或者被发现是苏联海军司令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Sergey Gorshkov)在蓄意羞辱自己. 作为接替“福莱斯特”去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部署的“罗斯福号”号(USS Franklin D. Roosevelt)航空母舰被要求闪避苏联的侦测. “罗斯福号”号从佛罗里达州“梅波特”(Mayport)海军基地出发部署去地中海. “罗斯福号”号使用美国海军已经发展但是弃之不用很久的方式一路窜到“直布罗陀海峡”(the strait of Gibraltar)...其实都是很初级的方式:不走“大圆航线”(great circle route),一直在主要航路以南,保持无线电管制(EMCON Alpha,)晚上关灯做黑船,灯火伪装成商船...一切太平,苏联人没有出现.美国海军也没有发现苏联人异动. 海军很疑惑,苏联人就真的没辙了?

“罗斯福号”号立刻把得到的经验教训(lessons learnt )传授给“萨拉托加”(USS Saratoga).它从地中海返回“梅波特”. 10天后, “萨拉托加”窜回佛罗里达.苏联人没有动静,但是确实在越顶其他公布航线的CVBG.那一年总共越顶14次.

1965年美国海军准备回报苏联人也是测试到底苏联人在搞什么.这是“小鹰”号的部署(Kitty Hawk Express). “小鹰”号(USS Kitty Hawk)从西岸母港出发,重演“罗斯福号”的招数,一直窜到“堪察加半岛”(Kamchatka)苏联人“海军航空兵”(SNA)的作业区以内.然后CVBG开始“高频”(HF)通讯..在日本的美国海军信号情报侦查(SIGINT)立刻侦测苏联人像触电一样反应, SNA立刻动员. 只不过这把他们被F-4拦截在277公里(150nm) 以外... 不过苏联人坚定的在F-4全程护航中越顶... 后来美国海军表示其实可以在更远的地方拦截,但是不能暴露给苏联人侦测和拦截能力...277-370公里(150-200nm)遂成典型拦截距离:向苏联人表明你们会被早早的摧毁,但是不暴露美国海军的拦截能力...

几年以后美国海军分析中心(CNA)研究1963年到1975年总共150次美国海军航母战斗机群对抗苏联(CVBG vs. Soviet)模拟空袭.那个时候美国海军的结论已经是苏联人可以洗洗睡.

冷战结束以后,大量档案开始解密... 但是1992-1997年美国海军有大把机会接触苏联海军的各种档案,采访大量苏联海军人员,包括SNA和LRA...结论是苏联这是药丸...完全没有搞清楚美国海军的作业...一帮写手准备大写特写美国海军的冷战作业,立刻被叫停...只有Greory Vistica得逞,靠拿着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莱曼(John Lehman)的私人回忆录(private papers)写了一点半点


1981、82和83年,MD海军按照里根总统的要求,搞对苏联的心理战,航母在无线电静默和欺骗的掩护下跑到苏联最北和最东面的地区,展示了可将附近重要的军政中心纳入打击范围的能力;

上图为FLEETEX 83-1演习中驻扎于珊瑚海号航母上的CVW-14中队(牌子上写着“(距)彼得巴甫洛夫斯克350海里),该演习是二战以后美国在北太平洋(North Pacific)进行的最大规模演习,参演舰艇达四十艘,包括三个航母战斗群、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加拿大海军的舰艇,海况天候恶劣,室温0度、浪高5米、甲板风40节


user avatar

要找航母主要得“高灯下亮”,简单说就是得靠人造地球卫星和侦察机。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高考英语考120容易吗?对于能考140的当然容易,在120附近徘徊的也行,但是还有只能考80分,甚至40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航母在海上是否容易被发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总的来说,航母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和复杂的活动,相对而言比其他舰艇更容易被发现,但现代海军也投入了大量技术和战术来降低其被探测到的几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航母容易被发现的先天因素(为什么.............
  • 回答
    海上航行时遇到这种场面,确实够惊心动魄的。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保持镇静,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我会立刻观察海狮/海豹的状态。它是因为极度恐惧而慌不择路跳上来,还是有什么其他情况?它身上有没有明显的伤口?它的呼吸是否急促?这些信息能帮助我判断接下来的处理方式。接着,我会尽快减速甚至靠岸。无论如何.............
  • 回答
    在海军的体系中,航空母舰和核潜艇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要说哪个地位“更高”,这其实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的问题,就像比较一位纵横沙场的陆军元帅和一位深不可测的海军上将,他们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简单地说,谁的地位“更高”,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强调的是“进攻的矛”还是“隐匿的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军事科技发展和战略思维的核心,非常有趣。如果未来的战斗机真的可以在海面起飞,那么航母的意义无疑会受到巨大的挑战。不过,要彻底否定航母的价值,可能还为时尚早。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畅想一下“战斗机可以在海面起飞”的场景。这背后可能意味着几种技术突破: 更强的.............
  • 回答
    2019年9月,美国“里根”号航空母舰在南海的活动,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它与中国海军舰艇的“互动”。要理解这件事,得把它放到当时更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去看,而不是孤立地分析一次军事“围观”。首先,我们得知道“里根”号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旗舰,它在亚太地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美国维持地区军事存.............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美国海军在南海发出“不会退缩”的喊话,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在该地区战略姿态和与中国博弈的持续体现。要理解这一喊话的深层含义,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喊话的直接背景与意图: 对中国南海活动的反应: 美国的喊话直接回应了中国在南海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闹心的,在地中海执行任务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一架F35战斗机就这么栽了下去,这绝对是个大新闻。这玩意儿可是英国海军的宝贝疙瘩,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最新式的,号称海空一体化的利器,结果就这么出了意外,让人怎么看?首先,咱得弄清楚这F35是啥来头。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印象里那种喷着火的老.............
  • 回答
    8月4日,印度海军期待已久的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INS Vikrant)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开始了首次海试。这艘被寄予厚望的航母,其服役时间一再推迟,这次的海试无疑是印度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评价。历史性的时刻与漫长的等待“维克兰特”号的建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 回答
    这问题其实很有意思,细想一下,确实有点绕。明明是艘船,漂在海上,怎么就扯上“航空”了呢?这名字背后,藏着它最核心的本事和存在的意义。你可以把航空母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会移动的“机场”。它之所以叫“航空母舰”,核心原因就出在这个“航空”二字上。这可不是随便叫的,而是它最本质的功能决定的。咱们得从航空母.............
  • 回答
    如果没有陆地,人类文明如何在海底进入航天时代?想象一下,一个蓝色星球,它的表面被无垠的海洋覆盖,没有连绵的山脉,没有广阔的平原,只有深邃的、永远处于黑暗中的海底。这样的世界,我们称之为“海之子民”的家园。而我们,便是这片蓝色深渊中孕育出的文明。在陆地消失之前,我们早已习惯了与海洋共生。人类并非直接从.............
  • 回答
    在茫茫大海中狩猎:地理大发现时期海盗的“雷达”与“瞄准镜”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也是海盗们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如何从无数船只中,精准地发现并锁定那些肥美可口的猎物,是海盗生存的关键。这可不是靠什么神秘的GPS或者卫星定位,而是依靠一系列经验、技巧和一点点运气。下面,我们就来揭开海盗们.............
  • 回答
    中国海军以歼15为舰载机的航母战斗群,在面对假想的、以“F33B”为舰载机的日本出云级海上战斗群时,将面临一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较量。这里需要明确的是,“F33B”并非日本现役或已公开的舰载机型号。基于目前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航空能力发展,以及对现有先进战机技术的推测,如果未来出云级(或其升级型)装备了类.............
  • 回答
    新冠病毒在美国海军航母上的传播,就像病毒在任何大型、封闭式群体中的爆发一样,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事件,其源头追踪往往涉及多个环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从哪儿来”来概括。但如果我们要细致地梳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全新的、传播速度极.............
  • 回答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出港海试,绝对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儿,可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让一艘大船下水那么简单,背后代表的东西可多了去了,而且整个过程也充满了看点。一、 从“半成品”到“成熟战舰”的蜕变:海试的本质是什么?你可以把海试想象成一个新车的“路试”,但难度和.............
  • 回答
    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作为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主力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较低的航速(大约2728节)在现代航母特混大队的战术运用中确实可能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航母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CSG)的运作模式以及战列舰在这种编队中的定.............
  • 回答
    航母,这海上钢铁巨兽,自诞生之初就承载着“终极武器”的光环。它将力量投射到遥远陆地的能力,彻底改变了海战的形态,让传统的战列舰黯然失色。但“终极”二字,如同一道永远追逐的地平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是否依然稳坐宝座,或者说,它还能否维持这种“终极”的地位?要说航母的“终极”之处,首先在于其无与伦.............
  • 回答
    当然有。即便放到今天,旧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贡献也绝对不容忽视。他们不仅是最早一批真正认识到航母作战潜力的海军之一,更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至今仍在沿用的战术思想和技术思路。回望那个时代,日本海军的崛起之路,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学习、模仿、并最终超越的史诗。而航空母舰,正是这场史诗中最为璀璨的篇.............
  • 回答
    从“瓦良格”到“辽宁”:徐增平的航母转售与传言徐增平,一个名字在围绕中国航母发展史的诸多叙事中,常常被提及。他作为一家名为“创律集团”的香港商人,在90年代末,以一己之力,从乌克兰手中购得了前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母。这段充满戏剧性的交易,以及随后航母最终驶向中国海军的历程,至今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
  • 回答
    海盗不敢打劫航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航空母舰本身的强大实力,以及与之配套的军事体系所带来的压倒性威慑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绝对的武力优势: 攻击力: 航空母舰的核心战斗力来自于其搭载的舰载机。这些飞机(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预警机等)拥有极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