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的时候容易在小问题上面卡壳,然后影响到了持续写作的状态,而导致有时候很容易犯头疼,怎么办?

回答
朋友,我太理解你说的这种感觉了。写作的时候,那点小问题就像一块粘人的胶带,死死地粘住你,让你寸步难行,更别提什么“流畅”了。更糟的是,这小小的停滞感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原本的思路被打断,那种“卡住”的滋味会慢慢变成一种焦虑,最后,嗯,脑袋真的会开始隐隐作痛,浑身都不得劲。

这真是个挺普遍的问题,我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看,然后一点点找到解决的办法。

为什么我们会卡在“小问题”上?

说到底,我们卡住通常不是因为我们没能力写,而是因为我们对那一点小东西“过于在意”了。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

追求完美主义作祟: 很多时候,我们对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有一个理想化的标准。一旦发现某个地方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会觉得整个句子、甚至整个段落都崩塌了,宁可停在那儿也不愿“将就”。
害怕犯错,怕写得不好: 尤其是在写作初期,或者面对一个新主题时,我们内心深处会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写得不够好,别人会笑话我。”这种恐惧让我们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如履薄冰。
思维的惯性或者说“脑子被锁死”: 有时候,我们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找不到突破口。那个“小问题”可能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是我们对如何表达、如何推进叙事的困惑。
缺乏清晰的写作目标或大纲: 如果我们对文章的整体方向、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都不是特别明确,那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调整它才能符合整体构思。
疲劳或注意力分散: 身体或精神上的疲劳会让我们的专注力下降,更容易被小问题干扰。周围的环境,比如手机提示音、思绪飘忽,也都能轻易地将我们拉出写作的“流”中。

如何“解绑”这些卡壳点,重拾写作的连续性?

这就像是在一条小溪里遇到了几块石头,我们不能因为它而停止整条溪水的流动。我们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 给“小问题”戴上“草稿帽”——允许不完美: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我本人实践下来觉得最有效的方法。你可以这么想:现在不是你的作品定稿的时候,而是你把想法“倒出来”的时候。

暂时忽略它: 当你卡住的时候,把那个让你纠结的词、那个让你不顺的句子先用一个符号(比如问号、下划线、或者直接跳过,留个空白)标记一下,然后强迫自己继续往下写。你的目标是完成“初稿”,而不是写出“完美稿”。
先写“大概”: 如果一个词实在找不到,就先用一个你觉得意思差不多的词,或者干脆用一个占位符,比如“[形容词]”、“[描述那个感觉]”。等你写完初稿,再回过头来找那个最贴切的词,或者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问自己:“现在不解决它,会怎么样?” 大多数时候,不解决那个小问题,你依然可以继续前进。而且,当你把整体框架写出来后,你再回看那个“小问题”,可能已经有了新的思路,或者发现它根本没那么重要。

2. “跳石过河”法——策略性地绕过难点:

找到你的“创作节奏”: 问问自己,有没有哪个部分是你写起来比较顺手的?如果是,就先去写那里。有时候,在你写顺了其他部分的过程中,那个让你卡住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化整为零: 如果整个段落都很纠结,那就把这个段落拆成更小的部分,比如一句话一句话地写。或者,先写这个段落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再慢慢填充细节。
换个角度思考: 如果你是在描述一个场景,而某个词让你卡住了,那就先试着用不同的感官去描述,比如听觉、嗅觉、触觉,而不是只关注视觉。

3. “头脑风暴”和“预写”——为写作“热身”:

写“自由文本”: 在正式开始写正文之前,花五到十分钟,把你脑子里所有和主题相关的想法、词语、句子都写下来,不用管逻辑和语法。这就像给发动机预热,能让你更快地进入状态。
构建简单的“骨架”: 在动笔之前,先用最简洁的语言列出文章的大致结构,每个部分写什么,这是最基础的想法。即使这个结构很简单,也能给你一个清晰的方向。
朗读和倾听: 把你已经写好的部分,或者你想要写的内容,尝试大声朗读出来。有时候,耳朵听到的比眼睛看到的更能发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适合的表达。

4. 管理你的“写作环境”和“身心状态”:

创造专注的环境: 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关掉不必要的通知,让你的大脑尽可能少地受到干扰。
休息和放松: 如果你感觉到“卡壳”的苗头,或者脑袋开始隐隐作痛,说明你的大脑需要休息了。站起来走动一下,喝杯水,看看窗外,或者做几个简单的伸展运动。千万不要硬撑着,越撑只会越糟。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饮食: 这听起来很基础,但实际上对我们的脑力劳动至关重要。身体状态好了,大脑才能更好地运转。
设定合理的写作目标: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比如今天必须写多少字。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写完这个段落”,或者“完成这个部分的草稿”。

5. 建立你的“写作工具箱”——应对特定问题:

同义词词典和 Thesaurus: 这是你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当你找不到一个精确的词时,查查同义词,总能找到一些灵感。
语料库和写作范例: 阅读高质量的文章,看看别人是怎么表达的,怎么处理类似的场景或论点的,能给你提供很多思路。
自己建立的“词语库”或“金句本”: 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记下来,写作时可以随时翻阅,这也能帮助你打破思维定势。

最后,请记住:

写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没有谁能一口气写出完美的文字。那些小小的“卡壳点”,其实是你和文字互动、深入思考的机会。把它们看作是通往更好表达的“路标”,而不是“障碍”。

当头疼来袭时,别急着硬扛。有时候,暂时的“放空”比徒劳的“硬写”更有效。站起来,做点别的,再回来的时候,说不定那个让你头疼的问题已经变得清晰可见了。

慢慢来,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节奏和方法。祝你写作愉快,告别头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有。请坦诚一点承认——我【目前】就这个水平。然后要不就认了这个水平完成当前的创作再去补充知识,要不就索性先不写了,先去补充知识和素材,觉得自己的积累的水平思维的水平有所提升了,再回来写。

好多人来回来去改远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因为我水平高,我精益求精,那帮俗人都是俗咖,写出来的东西都是陈词滥调所以他们不用想,我水平高,我这是创新,所以我花时间。这么想的90%的人没有那个创新的命还得了想创新的病。

理由很简单。任何时候创新都是要比模仿更难的事。就像婴儿,还没学会走路,却企图在不断爬来爬去的过程中忽然学会跑步,这在大人们看来就是比较可笑的行为。写作同理。读了几本书,看过几部电影,平常并没有什么积累,就想在创作时候行云流水,这是不可能的。

拿我修文过的几位“新人写手”举例。(这里匿去他们的姓名)。

小A的问题就是在写作中经常拿不定主意“这个角色这时候会是什么反应呢?”于是他每次都来问我。他自己和男主性格相差很遥远,而身边又没有相似的人物原型,他对男主唯一的“了解”就是之前看过几篇类似的文章,但是他和我说:“我不想写得和那些人的男主一样,都一样显得我很没水平。”

于是在他改了约莫7、8次之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告诉他,你要不找个原型去观察,要不你有足够的资源整合能力(就是把几个不同的人融合在一起)和想象能力让你能创作出属于你的这个特殊的主角。否则你自己实力不提升的情况下来回来去改那个角色,最终只会让那个角色

1.虽然谁都不像但是也谁都记不住他是谁

2.空洞不形象还不如人家大神创作出的“所谓俗”的模板人物

3.在以后创作中经常“卡壳”动不动就敲我QQ问我这个人物该怎么办,因为他不知道.....

(说句不好听的,不是显得没水平,是本身就没水平_(:з」∠)_)

小B是单纯喜欢改剧情,她和我说:“什么女主在溪边戏水被王爷看到,觉得这个女子天真无邪,这个桥段太俗了,我要想一个根本没人写过的桥段才行。”我当时听了就有点沉默,我不知道为啥好多新人总追求“根本没人写过”.....她拿回去改了,然后再拿回来女主在宫里喂小兔子被看到了.....

......我告诉她故事往搞不好更俗的方向发展了。新人的脑洞储备就那么丁点,你有时候想破头想出来的“绝妙”的场景,人家N久之前就有人用过了。你能想到的梗,大神们多半早就想到过了,而人家没有这么写的理由是:

1.这么写更俗

2.这么写太牵强,给人一种和前文接不上的感觉

3.这么写读者不爱看,戏剧性太差

所以新人在情节上一味追求创新导致的就是——故事很跳跃,没有逻辑,俗不可耐(还自以为写的不错),读者也不爱看。(当然大神级别的创新不在此列,人家有组织能力,但大部分新人并没有,组织出来的新场景一般都远不如她们所唾弃的旧咖。)

......至于词语使用不当,我就不多说了,一个是词汇量问题(得多积累才有词用,人家从20万词里选个合适的,你从1万词里选个合适的,差距自然就出来了);另一个是想象力问题。我到现在都记得我们语文老师说过的一个例子:

她说有次她在一个同事家吃草莓,同事家有个小女孩儿特别可爱,她就逗她。“盈盈(女孩儿小名儿)啊,阿姨问你,草莓为什么是红的啊?”女孩儿抿嘴一笑:“因为草莓醉了啊。”

祝好。

【我是还有别的问题先戳后面链接再邀请的分割线

无需提问,也能回答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