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流行音乐而言,写歌的时候到底是用乐理知识写重要还是听起来好听重要?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困扰了无数创作者的经典问题!写歌,尤其是流行音乐,到底是要严谨地按照乐理来构建,还是以“听起来好听”为最高目标?坦白说, 两者都重要,但侧重点会根据创作者的风格、目标以及歌曲本身的特性而有所不同。 与其说谁更重要,不如说它们是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好听”这个终极目标。

乐理知识:是工具,不是枷锁

我们可以把乐理知识比作一个建筑师的蓝图和结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他知道如何搭建坚固的梁柱,如何安排空间布局,如何确保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实用。

和声基础: 和弦进行的规律和选择,是流行音乐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卡农进行”(IVviIV)之所以如此动听,是因为它在和声上具有一种天然的流畅感和解决感。乐理知识可以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某些和弦搭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比如大调和弦带来的明亮和积极,小调和弦带来的忧郁和深沉。知道如何使用属七和弦、二级和弦、属九和弦等等,可以让你在和声上玩出更多花样,避免单调。
旋律构建: 乐理中的音阶、调式、旋律走向、节奏型等,都是旋律创作的基石。懂得音程关系,知道如何使用级进、跳进,如何设计一个有起伏、有记忆点的旋律,都会让你的歌曲更具吸引力。例如,一个好的旋律往往会在关键的歌词上使用相对高的音,或者设计一个戏剧性的音高变化来突出情感。
节奏与律动: 流行音乐的节奏感至关重要。乐理可以帮助你理解不同的节奏型如何影响歌曲的能量和风格,比如切分音的运用如何制造律动感,不同的鼓点模式如何定义曲风。
结构安排: 歌曲的结构(主歌副歌桥段等)也是乐理的一部分。知道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副歌,如何通过桥段来制造情绪的转折和高潮,如何让歌曲的整体流程更合理,这些都离不开对歌曲结构的理解。

那么,为什么乐理知识不是万能的?

因为流行音乐的本质是 情感的传递和大众的共鸣。过度依赖乐理,或者生搬硬套乐理规则,很容易写出“正确”但不“动人”的音乐。

“正确”不等于“好听”: 有些非常“规矩”的和弦进行,如果用在错误的情境下,或者配上一个乏味的旋律,听起来依然会很普通。反之,有时打破一些“规则”,创造出一些“不那么标准”的和声或旋律,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辨识度。
情感优先: 流行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它触动人心的能力。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重复的旋律,配上真挚的情感和恰当的歌词,就能瞬间抓住听众。乐理可以提供工具,但无法直接赋予情感。
风格的多样性: 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对乐理的运用也不同。比如,一些实验性的流行音乐,可能就会故意打破传统和声的束缚。如果你一味地遵循某种“标准”的乐理,可能会限制你的创作空间。

“听起来好听”:是目标,也是直觉

“听起来好听”更像是一种 感性的、直觉的判断。它是创作者在无数次聆听、模仿、实践中积累出来的音乐品味和审美能力。

直觉与感性: 很多时候,一个旋律是否动听,一个和弦是否舒服,并不是靠计算得出的,而是创作者在弹奏或哼唱时,内心涌现出的那种“就是它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长年累月听音乐、玩音乐沉淀下来的。
情感的共鸣: 歌曲好不好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一个朗朗上口的副歌,一段能让人跟着摇摆的节奏,一句戳人心窝的歌词,这些都直接关联着“好听”与否。
辨识度与记忆点: “好听”的歌曲往往具有独特的辨识度和令人难忘的记忆点。这可能是一个特别的和弦转折,一个出人意料的旋律设计,或者是一种独特的音色搭配。
市场与流行: “好听”也包含了一定的市场接受度和流行潜力。虽然不能完全被市场绑架,但优秀的流行音乐确实能与大众的审美和喜好产生连接。

那么,如何平衡乐理和“好听”?

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用乐理作为基础和框架,用直觉和感性去填充和突破。

1. 打好乐理基础,但不必拘泥: 学习乐理是为了让你更了解音乐的运作规律,知道“为什么”某些东西听起来好听。了解了原理,你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它们,甚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犯规”得有艺术性。你可以把乐理看作是一份“菜谱”,知道基础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但最终的“味道”还是由你的“厨艺”和“创意”决定的。
2. 相信你的耳朵和直觉: 在写歌过程中,不断地去听、去感受。如果一个和弦进行听起来不够动听,即使它在乐理上“正确”,你也可以尝试去替换。如果一个旋律让你觉得有点平淡,那就大胆地去修改它,尝试加入一些乐理上“不那么标准”但听起来更抓耳的音。
3. 模仿与创新结合: 学习你喜欢的流行歌曲,分析它们的乐理结构和旋律特点。但不要仅仅是复制,而是理解其精髓,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和创新。
4. 反馈与调整: 写完初稿后,多找一些不同音乐品味的朋友听听,听取他们的反馈。他们的“好听”与“不好听”的直觉,可能会给你提供宝贵的参考。
5. 情感是核心: 无论乐理多么精妙,如果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歌曲也很难打动人。所以,始终把你想表达的情感放在第一位,然后用乐理和直觉去服务于情感的传递。

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觉得《Bohemian Rhapsody》非常经典。它的和声进行、旋律设计、结构安排,在乐理上都相当复杂和大胆,充满了创新。但它之所以能够流行并被无数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乐理的精巧,更在于它在结构上的戏剧性,旋律上的记忆点,以及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融合,最终都服务于乐队想要表达的史诗感和情绪的跌宕起伏。

又比如,一些非常简单的民谣歌曲,可能只用了三个和弦,旋律也非常简单,但因为歌词真挚、情感饱满,一样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并且让人觉得“好听”。

总结来说:

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听起来好听”是最终目的,而乐理知识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乐理可以帮助你构建出更稳定、更丰富、更有逻辑性的音乐骨架,而你的听觉直觉和情感则是给这个骨架注入灵魂和生命力的关键。

理想的状态是,成为一个既懂“规则”又敢于“打破规则”的创作者。用乐理武装自己,用耳朵和心去感受,最终写出既有结构美感,又能直击人心的好听的流行音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者都重要。事实上,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之所以听起来好听,就是因为它符合乐理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自己搞个4536251的伴奏,G上面旋律唱C,Em上面唱F,最后C和弦时旋律结束在F上听听看(¬ω¬)?你看你会不会有很恶心的感觉。或者伱每句旋律的开头第一个音也是4536251这样写,你看你会不会有一种这个曲子蠢爆了的感觉?

再者,为什么大多数华语流行歌曲的旋律最后都要把旋律结尾结在1或者6上,而水平高一些的Songwriter,比如椎名林檎,曲子反而更多地会结束在7或者2上?你想过类似的问题吗?这些其实都是乐理。

乐理知识,虽然是“理”,但是这个“理”不是“内错角定理”、“热力学三大定律”这样的“理”。乐理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乐理也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乐理更多是对前人的写作技法的一个总结和归纳,方便后人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为什么一些用法前人喜欢用,比如K46-D7-T,而有一些用法前人会尽量避免,比如平八,对斜之类?就是因为前者听起来“良好”,而后者听起来不太好。乐理最初可以看做是对听感良好的一些写作技法的总结归纳。而且乐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比如上面提到的K46-D7-T,你听维也纳三杰及同一时期作曲家们的作品,差不多每首都会出现这个东西,但是今天的流行音乐却几乎没有这么写的,因为这个东西在今天流行音乐的语境里,听上去已经“过时”和“不好”了。


当然,确实有不少人没学过乐理,写出来的东西也挺好听的。但是前提要么是人家听得足够多,要么是人家有练过某种乐器,或者是有音乐基础,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出来,并运用在具体的写作和实践中。确实是有这样的人的,我在国外念书的时候,有一次练琴就遇到一个法国的小哥,爵士弹的非常溜,于是就过去准备搭讪,结果他看我在练巴赫,居然说了句“好羡慕你们这些会看五线谱的”……后面才知道他练爵士的方式就是听Bill Evans这些大师的录音,边听边跟着弹,扒的曲子多了,自然也就能弹一些了……能怎么说呢,这个就是天赋型选手了。

不能否认,流行音乐领域对乐理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一些旋律写作上的技巧是可以从大量的聆听里总结出来的,所以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天赋型选手存在的。但是人家写的东西好听,更多还是因为这个东西本身是符合乐理的,只是创作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而已。而且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学习乐理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快最省事的办法了,没必要抱着“乐理会禁锢创作”这样的思想把“好听”和“乐理”对立起来。就像很多人把“赚钱能力”和“学历”对立起来一样,总是举一些初中生当老板年薪百万,博士生月薪2000租不起房这样的极端例子来颠倒黑白。实际上学历越高,平均收入也就越高。同样的,乐理知识储备越丰富,写作水平大概率上是越好的。不信你看看华语乐坛,比较活跃的创作型歌手里,是懂乐理的多呢?还是啥也不懂的多?


嗯……最后突然想到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大多数天赋平平,也不想学乐理的人来说,可能旋律写作水平也就《逐梦演艺圈》那样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