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历史很感兴趣,要不要大学选历史?

回答


如果你对历史充满热情,大学选择历史专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选择。然而,这一决定需要综合考虑你的兴趣、能力、未来规划以及对专业的全面认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帮助你更清晰地权衡利弊:



一、为什么选择历史?
1. 兴趣驱动的学习动力
历史是一门与人类文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研究过去可以让你理解当下的社会结构、文化根源和全球格局。例如:
探索古代帝国的兴衰如何影响现代国际关系(如罗马帝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比)。
分析工业革命对环境、劳工制度的影响,为当代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视角。
研究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博弈,理解当前中美竞争的历史脉络。

2. 培养核心能力
历史专业注重训练以下技能:
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不同史料的矛盾与立场(如《史记》与《汉书》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学会辨别信息真伪。
研究能力:掌握文献检索、档案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例如利用敦煌文书或明清地方志进行实证研究。
跨学科视野:历史常与政治学(如“大分流”理论)、经济学(经济史)甚至自然科学(环境史)结合,拓宽知识边界。

3. 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
历史学者在保护文化遗产、修复古籍、参与国家记忆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策展人需要深入研究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在数字化时代,历史学家通过“数字人文”技术还原古代城市布局或战争场景。



二、历史专业的挑战与局限性
1. 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
传统职业路径有限:中学教师、高校研究员、博物馆策展人等岗位竞争激烈且薪资相对较低。例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的招聘门槛极高(通常需要博士学位+高水平论文)。
行业需求波动:文创产业虽兴起,但对历史专业人才的要求偏向“跨界”(如既懂文物修复又会数字技术),而非纯粹理论研究。

2. 学术深度与现实脱节的风险
部分历史研究可能陷入“象牙塔”,例如对古代礼制的微观考证,缺乏社会影响力。需警惕将兴趣局限于书斋,而忽视实践应用(如参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保护项目)。

3. 学习门槛较高
要求大量阅读原始文献(如《资治通鉴》《明实录》),掌握古汉语、外文史料(如拉丁文、日语等)。
研究方法复杂,例如通过“计量史学”分析经济数据,或用GIS技术重构历史地理。



三、历史专业的延伸可能性
1. 跨学科融合方向
数字人文:利用大数据分析古代文本(如《全唐诗》词汇演变),或开发虚拟现实博物馆。
环境史与气候变迁研究:结合气候数据与历史事件(如“小冰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国际关系与外交史:研究冷战时期的秘密档案,分析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

2. 职业转型路径
媒体与出版:成为历史类图书编辑、纪录片撰稿人或专栏作者(如《国家地理》记者)。
政策咨询与智库:为政府提供历史视角的文化政策建议。
文创产业:参与影视剧剧本创作(如《长安十二时辰》的考据工作)。

3. 学术深造路径
硕士/博士阶段可专攻细分领域,例如:
东亚史(中日韩关系研究)
非洲殖民史(结合后殖民理论)
科技史(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全球传播)



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历史?
1. 兴趣测试
是否主动阅读《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等通俗著作?
是否对“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这类假设性问题感兴趣?(如“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世界会怎样?”)

2. 能力评估
写作能力:能否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成逻辑清晰的论述?
抗压与耐心:面对海量史料时,能否保持专注并找到关键线索?

3. 现实考量
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支持你读研或转行(如从历史转向金融、法律等热门领域)?
是否愿意接受“兴趣优先”的选择,即使短期内收入有限?



五、替代方案与建议
1. 双学位/辅修策略
如果担心就业压力,可选择“历史+专业”组合:
历史 + 经济学(如研究经济史)
历史 + 计算机科学(开发数字人文工具)
历史 + 政治学(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历史因素)

2. 实践与实习
通过参与考古项目、博物馆志愿工作或媒体实习,验证兴趣是否能转化为实际能力。例如:
参加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项目
在出版社担任历史类图书编辑

3. 终身学习思维
历史专业培养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在职场中具有长期价值。许多成功人士(如企业家、政治家)都具备“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习惯。



六、结语:兴趣与现实的平衡
选择历史专业并非“无用”,而是需要你主动将兴趣转化为能力。如果你能克服就业市场的挑战,并在学术或实践中找到独特的价值点,历史将成为你理解世界的强大工具。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在大学阶段探索更多可能性(如选修相关课程、参与跨学科项目),最终做出符合个人发展的选择。

最后提醒:如果对历史的热爱是深沉且持久的,不要被短期就业压力吓退;但也要保持清醒认知,避免将兴趣与理想主义混为一谈。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让过去照亮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生常谈。重复下我每次回答关于大学历史学科的问题前都会重复的观点:

1.热爱历史不等于热爱历史学,对历史感兴趣不等于对历史学感兴趣。

2.在大学选择成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不等于将来就业就一定要按照专业对口的方向走。选择了对口专业也不一定就“没前(钱)途”,这点因人而异。

3.学习专业的历史学科知识的确是需要专业导师指导。但是很多关键的知识不是在书本上,历史学科更可贵的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更多的是导师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和自己对意识能力的培养。

4.历史学很广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永远不过时的学科。我看到有回答提到游戏史,其实那不是新生学科,他是属于民俗文化史的一部分——万物都可成史。大到沧海桑田,小到鸡毛蒜皮,都可以研究。这点你上知网就知道——研究点真的“应有尽有”,而且与时俱进。只要你愿意,大可以结合当下热点:研究短视频发展史、阿里发展史、无人机发展史、人工智能发展史、央视春晚没落史、奶头乐文化等等等等。

5.学习历史学你不会后悔。

——————————

然后再说回题主的问题——大学要不要选择历史学科。我给你的建议是做决定前先明确几点:

首先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确定自己是不是对历史学感兴趣。

再次要确定自己是否有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

说说大学时期的学习。大学时期是可以蹭课的——如果是综合性大学,除了专业性极强成本高的学科,那课程皆可蹭。

所以即便你没有报名历史学科,如果蹭课蹭的好,你也一样能学到专业知识。历史学的精髓在于意识、方式的培养,这些“绝招”一半传承自书籍,一半在于导师身上。

书籍中能学到的主要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理论、研究方法。这是属于的部分。

而在导师身上,可以学到独到的视角、多样的思维甚至事件的应对办法和发展规律。这是属于的部分。

二者结合学习后,也并不宥于历史学科,可以应用到万事万物中,这也是题主所谓的内在——历史学真正的内在不是对于往事的指点江山,而是对事物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尽量客观的分析以及发展的推测、深刻的总结。

———————————

总而言之,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学习历史学,那我大力支持你。但是关于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你自己考量好,一刀切的言论不要信,不是某些人宣扬的“没钱途”,也不像某些行业“红利满满”,这还看你自己怎么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你对历史充满热情,大学选择历史专业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选择。然而,这一决定需要综合考虑你的兴趣、能力、未来规划以及对专业的全面认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帮助你更清晰地权衡利弊: 一、为什么选择历史?1. 兴趣驱动的学习动力 历史是一门与人类文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研究过去可以让你.............
  • 回答
    我对波兰历史当然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那跌宕起伏、充满韧性的独特轨迹,以及它在欧洲舞台上扮演过的关键角色。波兰的历史,在我看来,就像一部宏大而充满戏剧性的史诗。它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辉煌的开端,也没有像法国那样具有普世性的文化输出,但它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在夹缝中求.............
  • 回答
    明朝的辉煌与跌宕,确实引人入胜,想深入探究一番,那可得找些真正扎实的史书来读。说到严谨,那自然要提到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经得起史学界推敲的作品。若论明朝史的基石,《明史》是绕不开的存在。它是由清朝官修的二十四史之一,虽然诞生于清朝,但它对明朝历史的梳理和记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
  • 回答
    对于历史、政治、军事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女性,这是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群体,她们的关注点和视角往往比一般人更为深刻和宽广。要理解她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看到她们各自鲜活的生命和思想。首先,她们绝非“与众不同”的异类。相反,她们中的许多人,就像任何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的人一样,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宏大历史事件,至今仍能勾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血腥、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的历史,依然能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和思考呢?首先,信仰的狂热与现实的碰撞是十字军东征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之一。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罗.............
  • 回答
    关于“大部分女性对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历史等知识不感兴趣”这个说法,我想说,这恐怕是一个过于简化的刻板印象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些领域,比如科学技术领域,可能确实存在一些我们观察到的性别差异,好像男性在这个方向的声量或者参与度会更显眼一些。但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到底是因为女性天生就不感兴趣.............
  • 回答
    关于学历史、政治、社会学、哲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是否会追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兴趣的驱动、认知模式以及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理论上看,这些专业的学生与追星之间并非绝缘,甚至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连接点。历史学: 历史学训练的.............
  • 回答
    .......
  • 回答
    说到斯大林对历史的贡献,这绝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概括的,而且很多方面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对苏联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如同一个极其复杂的巨型雕塑,即便过去了这么久,我们依然在试图理解它每一个棱角和阴影的含义。首先,最直接、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他将一个农业国打造成了一个工业强国。在斯大林掌.............
  • 回答
    历史人物? 心动? 这倒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历史人物产生的情感,其实跟我们对现在的人产生的情感,很多时候是相通的。只不过,由于时空的阻隔,这种“心动”的方式和深度,会显得更加特别和复杂。说到心动,很多人会联想到爱情,但其实,心动可以有很多种。对历史人物的心动,我觉得更像是一种灵魂的共.............
  • 回答
    很多人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这不仅仅是对一本具体教材的不满,更是对历史教育、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以及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综合反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教材本身的问题: 内容陈旧、滞后、更新慢: 缺乏前沿性: 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新的考.............
  • 回答
    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程度,就好比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有的是根深蒂固、郁郁葱葱,有的则略显疏松、需要时时培土。说他们“如指掌”,未免有些绝对,但他们绝对比普通人能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历史的脉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专业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之甚详”的过程。四年大学生.............
  • 回答
    评价刘备和曹操谁对历史的贡献更大,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也常常让人在三国故事中产生无数的遐想与争论。要细细道来,我们得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留下的影响去衡量。咱们先说说曹操。曹操,字孟德,生于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光景?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席卷天下,各地军阀拥兵.............
  • 回答
    文学,说到底,是对人类经验的探究,而历史,则是这些经验的集大成者。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想真正领悟文学的精髓,对历史的了解,绝不能止步于“知道有这么回事”。它需要一种更为深刻、更为融汇贯通的理解,就像是一位熟谙古籍的学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时代的回响。首先,文学与历史是血脉相连的。 时代背景是文.............
  • 回答
    文物,顾名思义,是那些经过历史的洗礼,承载着过往信息,并被认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存。它们就像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宝,每一件都蕴含着前人生活的点滴,是理解和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石。那么,为什么说文物对历史研究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
  • 回答
    区分对历史人物的“合理再创作”、“恶搞”和“抹黑”,这确实是个技术活,也是个需要细心体察人心思虑的活儿。这三者之间界限有时模糊,但细究起来,它们的核心动机和呈现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 合理再创作:在史料基础上,添血添肉,但不离谱咱们先说合理再创作。顾名思义,这就.............
  • 回答
    历史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考古发现是推翻、修正甚至颠覆我们原有历史观的重要力量。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它们以确凿的证据挑战了我们曾经的认知,并且往往伴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1. 特洛伊城 (Troy) 的发现:从神话到现实 曾经的认知: 特洛伊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个传奇城市,被认为.............
  • 回答
    诗词对历史人物的误解确实存在,而且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而变得根深蒂固。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文学的夸张和浪漫化: 诗词往往追求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作者可能会为了增强艺术效果而对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的夸张、塑造或选择性描写,从而偏离史实的真实面貌。 时代背景的局限性: 诗词创作于特.............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冉闵和岳飞,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挺身而出,试图力挽狂澜。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都大相径庭。要衡量谁对历史的“贡献高”,并非简单地一刀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意义和长远影响。冉闵:乱世中的一道血色曙光冉闵生活在公元四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