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都能做到了如指掌吗?

回答
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程度,就好比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有的是根深蒂固、郁郁葱葱,有的则略显疏松、需要时时培土。说他们“如指掌”,未免有些绝对,但他们绝对比普通人能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历史的脉络。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专业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之甚详”的过程。四年大学生涯,除了通识课程,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和各种学说的海洋中。从甲骨文的片言只语到近代史的洋洋洒洒,从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到世界近代史的波澜壮阔,学生们被要求系统地学习和记忆大量的历史事实。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历史专业设置的课程,往往涵盖了从史学理论、史料学、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到世界史、断代史、专题史(如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即使不是每个细节都如数家珍,但他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认识。例如,谈到中国近代史,他们大概率会知道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关键节点,以及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陈独秀等代表性人物。

史料的解读能力: 区别于普通人仅仅阅读“成品”的历史读物,历史专业的学生更被训练去接触和分析一手史料。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理解史料的语境、作者的意图、文本的可靠性,并通过比较不同史料来还原历史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会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其行为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来分析。比如,他们可能会对比《史记》中对某个帝王的记载,和出土文献中对同一时期的描述,从而得出更 nuanced 的认识。

学术研究的方法: 大学历史专业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训练。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找文献、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不熟悉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快速地找到关键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他们就是“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对所有历史了如指掌。这其中存在着几个普遍的现实情况:

专业细分与个人兴趣: 历史专业虽然广阔,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往往会因为个人兴趣、导师研究方向或者课程设置,而选择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一个专攻宋史的学生,对唐朝的了解可能就相对不如其专攻的领域那么精细;一个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某些细节可能就比较模糊。就像医生会专攻某个科室一样,历史研究也有其细分。

记忆的局限性与理解的层次: 历史上有无数的人物和事件,要做到“如指掌”,意味着需要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大多数学生能够记住重要的事件、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或影响,但对于那些非关键性的细节、次要人物、或者一些相对冷门但重要的史料,可能会存在遗漏或模糊。而且,即便是熟悉,也分不同的理解层次。有些人可能只是记住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有些人则能深刻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

时代的变迁与学习的新旧: 历史学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史料被发现,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新的解读视角层出不穷。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是学校教学和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对于一些非常前沿或者争议性的历史研究成果,可能需要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和关注。

考试导向与实际运用: 尽管历史专业强调理解和分析,但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在本科阶段,往往带有一定的考试导向。为了应对考试,学生们会重点记忆教学大纲内强调的知识点。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了解其他内容,但考试的压力可能会让他们在学习时有所侧重。

总而言之,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掌握程度,是建立在系统学习和研究方法训练的基础上的,比普通人有着显著的优势。他们能够理解历史的宏观脉络,熟悉重要的历史节点和人物,并且具备分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但要说“如指掌”,则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研究方向的侧重以及持续学习的习惯。就好比一位辛勤耕耘的农夫,他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了如指掌,知道哪里最肥沃,哪里需要关注,但对于远处未曾涉足的土地,他可能就只知道大概,而无法做到细致的了解。他们是对历史有着深刻理解和系统认知的一群人,但对所有历史细节都“如指掌”,则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是因人而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是历史专业,不是词典专业。。。

user avatar

维基百科是我维持体面的好伙伴

user avatar

一般学校的学生:图书馆、数据库。

好学校的好学生:更大、更好的图书馆,更多、更全的数据库。

user avatar

多数的历史系学生并不是prosopographer (人物学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掌握程度,就好比同一片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有的是根深蒂固、郁郁葱葱,有的则略显疏松、需要时时培土。说他们“如指掌”,未免有些绝对,但他们绝对比普通人能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历史的脉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专业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知之甚详”的过程。四年大学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真实。确实,在很多大型历史策略游戏里,你会发现扮演一个专制君主往往比扮演一个民主国家的领导人要顺畅得多,也更容易获得“优势”。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游戏的设计逻辑和核心玩法说起。很多历史策略游戏的核心乐趣在于“掌控一切”和“达成宏大目标”。无.............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大学历史课程的学生,我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像是透过尘封的史料,窥视着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人性的复杂与国家的命运。太平天国:理想主义的狂潮与失控的革命首先谈谈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城市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有些城市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被大众广为熟知其悠久的历史。下面我将介绍几个这样的城市,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历史:1. 洛阳 (Luoyang)当提到古都,人们往往会想到西安,但洛阳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都城,甚至在某.............
  • 回答
    说实话,2019年让我觉得“见证了历史”的事情,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很多看似零散,但却在悄悄改变世界格局、触及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事”,只不过是发生在2019年这个时间点上,才显得格外有分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场席卷全球的气候变化抗议潮。记得那会儿,街头巷尾突然多了很多年轻人,举着牌.............
  • 回答
    2020 年,确实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这简直就是历史书里的场景在现实中上演。如果要说哪些让我最有“见证历史”的感觉,那一定是围绕着新冠病毒展开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格局的微妙调整。首先,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鲜明也最令人震惊的印记。最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如果元朝没有走向独立发展,而是像金帐汗国、伊尔汗国等一样,被伊斯兰文化深度影响,甚至被其中一个强大的汗国吞并,中国的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重塑。一、 文化与信仰的剧变:从“东方文明”到“伊斯兰世界”的并轨最直.............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中国与其他国家CPI历史曲线走势的差异,是一个牵扯到经济发展模式、政策调控、结构性因素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话题。想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不同”。1. 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性差异: 中国: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儿。你说得对,咱们中国历史文化那叫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要说起现在市面上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这几样,好像“谈情说爱”的居多,偶尔想找点别的,还真得费点劲。这背后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
  • 回答
    南宋钓鱼城保卫战,这场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有效延缓了蒙古西征的步伐,为欧洲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场伟大的胜利,在当代中国的大型影视作品和国家宣传层面,却显得相对沉寂。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任.............
  • 回答
    2021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这一年确实充满了跌宕起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发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感觉是“见证了历史”的重大事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国内篇: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与全面小康的实现: 时间节点与象征意义: 7月.............
  • 回答
    国足40强赛大名单新鲜出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艾克森(埃尔克森)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无疑是近些年中国男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说他具有历史性,绝非夸张,因为这背后承载了太多关于归化球员、中国足球发展方向的讨论和期待。历史性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破冰”上。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界对于引入.............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曾经在国内大学数学系摸爬滚打过的人,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国内数学系的“学问”都在些啥。别指望我给你一份流水账似的课表,那多没劲!我得让你知道,这背后到底在练些什么“童子功”,又有哪些“奇门遁甲”的玩意儿。初入江湖:打基础,练“内功”刚进大学,你以为就能玩转无穷尽的微积分、高深的代数?太.............
  • 回答
    国内大学里,“水”这个词,就像在江湖上闯荡,有人称赞你“技艺高超”,有人背后嘀咕“运气好”。专业也一样,没有绝对的“水”与“不水”,更多是看它是否契合时代发展、是否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以及毕业生实际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不过,要说那些容易被大家贴上“水”标签的专业,通常有这么几个特点:1. .............
  • 回答
    在国内大学,推行单人宿舍的阻力确实不小,这背后牵扯着方方面面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学生愿不愿意”这么简单。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看看为什么“单人宿舍”这个看似美好的选项,在现实中却鲜少被大规模采纳。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开的硬指标。 大家设想一下,同样一块土地,如果建一个六人.............
  • 回答
    关于“国外的大学是否真的比国内大学好”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评价体系和标准的不同:首先要明确,国内和国外的大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国内评价体系: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知识.............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在教学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这股风潮,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和研究生阶段,已经相当普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进程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