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和曹操谁对历史的贡献大?

回答
评价刘备和曹操谁对历史的贡献更大,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也常常让人在三国故事中产生无数的遐想与争论。要细细道来,我们得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留下的影响去衡量。

咱们先说说曹操。

曹操,字孟德,生于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光景?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席卷天下,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中央政府早已名存实亡。这就像一锅煮沸了的粥,到处都是乱哄哄的。曹操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崛起的。

政治上的稳定与统一的尝试: 曹操最大的贡献,我觉得是他尽力想把这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重新捏合起来。他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虽然这在道德上有些争议,但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这是当时最务实的选择。他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名义上还是臣子,但实际上掌握了实权。这给了他一个合法的政治旗帜,让他能够调动资源,号令天下。而且,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深知,只有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有希望。他提出的屯田制,解决了很多士兵的温饱问题,也为他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可以说,他在动荡的时代里,努力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并朝着国家统一的方向前进。虽然官渡之战后他统一了北方,但赤壁之战的失利让他统一全国的梦想未能实现。

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操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善于用兵,战术灵活多变,谋略深邃。从讨伐黄巾军开始,到消灭吕布、袁术、袁绍等一众强大的对手,曹操用他的军事实力证明了他能够驾驭这个乱世。他的军事思想,比如强调士兵的训练和战术的纪律,对后世的军事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化上的推动: 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特别是那些描写北方战争和政治抱负的,雄浑悲壮,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先河。他本人推崇和保护文人,使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文学艺术还能有所发展。

曹操留下的“遗产”: 即便曹操没有最终统一全国,他所建立的政治基础、军事力量以及他在北方推行的各项政策,为后来的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者和奠基者。他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也道出了他复杂而又卓越的历史地位。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刘备。

刘备,字玄德,同样是东汉末年的乱世枭雄。他与曹操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起点。刘备出身贫寒,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上起步非常艰难,屡战屡败,颠沛流离。

政治理念与仁德的象征: 刘备之所以能吸引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的追随者,以及后来能建立蜀汉政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仁德”形象。他坚持“以德服人”,将“仁义”作为自己政治和军事行动的指导方针。他爱民如子,在战乱中努力保护百姓,这使得他赢得了民心和士人的拥护。他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更是成为后世敬仰的佳话,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和渴求。这种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理念,虽然在实力上让他处于劣势,但在道义上却让他拥有了强大的感召力。

建立蜀汉,维持汉室正统的象征: 在曹操控制了北方,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刘备则坚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目标。他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面积不大,实力不强,但他始终高举着汉室的旗帜,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对旧秩序的忠诚和对汉朝正统性的坚持,这对于很多怀念汉朝的士人和百姓来说,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

军事上的奋斗与防御: 刘备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他从一个小小的县尉,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蜀汉。虽然他有赤壁之战的胜利,但之后在夺取荆州、益州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他的军事策略,更多地体现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关键人才的依靠上。比如夷陵之战虽然失利,但也体现了他对失去关羽的愤怒和复仇的决心。

刘备留下的“遗产”: 刘备最直接的贡献,就是他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并与曹魏、东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反而暂时稳定了中国北方的战乱,为其他政权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仁义”和“汉室正统”,成为了一种道义上的力量,对后世的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数的读书人、官员,在面对强权和不公时,往往会想起刘备的形象,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那么,谁的贡献更大呢?

这就像问,一个想要填平洪水,一个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座新城的先驱,谁的贡献更大?

从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的角度来看,曹操的贡献可能更为直接和宏观。 他在北方建立的秩序,发展经济,提拔人才,为结束汉末的混乱奠定了基础。他试图统一全国的努力,虽然未竟全功,但方向是正确的。如果从“能够给更多人带来和平与稳定”的角度来看,曹操的努力无疑影响了更广泛的地域和更多的人口。

但从另一种角度,从对后世精神和道德的影响来看,刘备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 他所代表的“仁德”、“忠义”的理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道义,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蜀汉作为汉室正统的象征,也对后世的政权合法性产生了影响。

打个比方,曹操就像一个伟大的工程师,他能够规划蓝图,组织施工,把一块荒地变成能够容纳许多人的城市,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刘备,则更像是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虽然无法建立起那样规模宏大的城市,但他用他的言行,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仁义”的种子,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知道,即使在乱世,也应该坚持一些东西。

很难简单地说谁的贡献更大,因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操更侧重于现实的、物质的、秩序的建立和国家统一的推进。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试图用他的能力去改变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方式。
刘备更侧重于理想的、精神的、道义的坚持和象征意义的传承。他是一个精神领袖和道义的代表,他试图用他的品格去感召人心,维系一种价值观。

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贡献大”或“贡献小”来衡量。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杰出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今天回顾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三国争霸的战役,更是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治国理念、人生哲学和历史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投刘备。。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应该是精气神吧。。

user avatar

在军阀混战,十室九空的汉末乱世,曹操几乎一人一军转战中原北疆,一共指挥了十一次对夷狄军队的大胜利,扫灭乌桓、压制匈奴、平定羌氐、降伏鲜卑,令各方夷狄在不能乘虚入中原为祸。这样贡献巨大的历史功绩,是汉末三国最当得起【民族英雄】称谓的伟大历史人物。

曹操胸怀广阔、破除陈规,用人唯贤,革新政治,同时又精通兵法,擅长诗赋,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历时二十年时间,陆续削平群雄,统一中原地区,并努力恢复生产,安定百姓,抑制豪强、招怀流民、推行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令治下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中国北方地区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恢复。

“三分天下魏蜀吴”本身,就只是片面的史实。现代人单看三国鼎立时的地图,大约会有蜀吴两国地域广阔,两者之和竟可与曹魏抗衡的错觉。

两汉时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王朝占据中原地区整整九州之地:兖州、豫州、司州、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凉州,并有1/3个荆州,和扬州部分地区.

逐黄巾得兖州,破袁术得豫州,迎献帝得司州,灭吕布得徐州,灭袁术得扬州(北),招降张绣刘琮得荆州(北),败袁绍、破袁尚得冀州,灭袁谭得青州,斩高干得并州,逐二袁得幽州,破马超、灭韩遂得雍州、凉州,最后两汉十三州得其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注:汉朝的司隶校尉部,在曹魏被分为司州和雍州)

东吴占据交州全部,荆州、扬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仅占据益州一个州,

因此,蜀国吴国看似地方不小,但从人口密度和开发度而言,两国加起来也只相当于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曹魏的一半。

对比兄弟二人承前启后、合力夺得荆、扬、交三州的孙策孙权,苦战一生仅有益州一州的刘备

曹操当然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作者陈寿语),当得起后世李世民「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的赞誉。

因为太多人都是基于《三国演义》及其衍生的影视、戏剧、游戏、同人小说等,来了解三国,偏偏《三国演义》一书又是以刘备为主人公视角,着力将曹操作为一个对立面的反派大魔王来刻画,因而众多读者对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举措,都没有充足的认识,自然也会对曹操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大大低估。

当然,刘备虽然没打过抵御胡寇,开疆拓土的外战,但一生不屠城不杀俘,也不愧一代仁君,白帝托孤更是舍弃私我,千古高义。刘备的心胸同样豁达,对曹操这个生平劲敌,在和诸葛亮私下议论时,也每每赞叹其才能(【先帝每称曹为能】)

诸葛亮这位千古圣贤,民族智慧化身,同样对曹操的个人能力十分认可:【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还有曹操刘备青梅煮酒,共论英雄,曹操对关羽惺惺相惜,刘备赞叹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赞叹诸葛亮【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司马懿叹服诸葛亮“天下奇才”。司马炎一统三国后,专门派人收集和学习诸葛亮兵法……

这种彼此立场对立,却又尊重和承认对手能力和业绩的胸襟,才是三国!才是三国文化渊远流传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千百年的魅力!

而某些秉承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小学生思维的“粉圈论史”之徒,以诸葛丞相品性之高洁,心胸之豁然,若是看到这群和流量明星粉丝并无区别的脑残粉,也会哭笑不得吧。

ps1: 曹黑发明历史的水平已经登峰造极了,什么「曹操放弃朔方=放弃西域」的谬论都冒出来了。知不知道正是曹丕建魏后,派曹真在河西之战俘斩十五万叛羌,进而威压西域各部族,重置西域长史府,收复被东汉丢弃多年的西域,彻底解决百年羌乱,也是三国外战史上的第一等战功?

东汉在“明章之治”“永元之隆”之后,衰落百年来,不知积累了多少弊端,丢弃多少国土,岂止西域,连河西都一度在羌乱侵扰中打算放弃。人心丧尽,气数已尽,让献帝沦为傀儡,尺寸之土非汉所有,曹操和曹丕父子奋斗一生,很大程度上都是替前朝革除弊政

ps2:明知比不过现实功业,非要去鼓吹什么“情怀”,就请别拿“公知”罪名倒打一耙。虽然曹黑整天造谣【剿匪剿出汉中王】【把一县之敌剿成皇帝】,想强行用某校长来黑曹操,只可惜引述几条伟人语录,就是对曹黑最好的打脸!

  • 1952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 1954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 1957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 1958年:【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作奸臣来描写,《三国志》则把曹操当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
  • 【此篇注文(《三国志集解》卢弼注),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 1959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
  • 1975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