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

回答
很多人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这不仅仅是对一本具体教材的不满,更是对历史教育、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以及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综合反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教材本身的问题:

内容陈旧、滞后、更新慢:
缺乏前沿性: 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新的考古发现、新的史料解读、新的理论视角层出不穷。但许多课本更新速度缓慢,可能还在沿用几十年前的观点和材料,无法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
对新近历史的覆盖不足或偏颇: 对于近代和当代史,尤其是涉及社会变迁、政治体制改革、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叙述,往往会因为政治敏感性或理解的局限性,处理得比较保守、模糊,或者选择性忽略。这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一个全面、动态的历史视角。
叙述方式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填鸭式”灌输: 许多课本采用的是知识点罗列、事件堆砌的模式,缺乏故事性、情境感和逻辑性。学生感觉像是在记忆一串串人名、地名、年代和事件,而不是在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因果。
缺乏思辨性: 历史不应只是事实的堆砌,更应是关于原因、结果、动机、影响的分析和讨论。但许多课本的叙述过于直白,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多角度分析或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
语言风格呆板: 使用大量官方、政治化的语言,或者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让青少年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
过于强调“宏大叙事”,忽略个体和细节:
“国家史观”或“英雄史观”: 课本往往聚焦于国家兴衰、政治斗争、重大战役、伟人功绩,而忽略了普通人的生活、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科技发展中的细微之处,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历史的真实肌理。
缺乏人文关怀: 历史的意义在于认识人类的经验和教训,而不仅仅是权力更迭。当课本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关注时,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碎片化和割裂感:
断代史的局限: 将历史划分为一个个孤立的时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也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世界观或国观。
缺乏全球视野: 许多课本以本国历史为主线,对世界历史的介绍相对简略,且往往带有本国视角的过滤,不利于学生建立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意识形态和政治导向的痕迹:
“主流史观”的统一: 在某些情况下,历史叙述会被高度统一到某种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框架下,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会存在明显的倾向性,甚至掩盖或扭曲事实,以服务于当下的政治需要。这会引起一部分对历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或教师的反感。
宣传色彩过浓: 当历史教育被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时,其客观性和批判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很容易察觉到其中的不真诚。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脱离实际,只为考试:
应试教育的产物: 历史课常常被降格为“背诵科目”,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学生为了分数而死记硬背,自然觉得历史无聊。
缺乏互动和实践: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少,缺乏对历史遗迹的参观、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历史事件的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习过程变得单调。
教师自身的问题:
教师缺乏热情或专业素养: 如果教师本身对历史缺乏热情,或者其教学方法陈旧、能力不足,也无法将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
教师也受制于教材和考试压力: 许多教师也是被动地按照教材和考试大纲进行教学,难以有空间去发挥创造性。

三、社会和时代因素:

信息爆炸时代的需求:
多元化信息来源: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轻易接触到海量的、多角度的历史信息,包括纪录片、学术研究、网络论坛、个人博客等。与这些更生动、更深入的材料相比,课本的枯燥和片面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自我探索和个性化学习,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历史,而不是被动接受标准化的答案。
社会思潮的变化:
对权威的质疑: 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和公民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官方叙事和权威观点产生更多的质疑。对历史的看法也更加多元和审慎。
对个体价值的强调: 相较于宏大叙事,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体的价值、权利和尊严。这种价值取向自然会影响到对历史叙事的评价,也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的历史。
历史教育的价值重塑:
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辨别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人文素养等,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如果历史课本未能体现这些价值,自然会受到诟病。
对“意义”的追寻: 学生希望从历史中找到连接当下、理解世界、塑造自我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记住过去的事件。

总结来说,人们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很多时候是因为:

教材内容老旧、叙述枯燥、缺乏深度和思辨性。
教学方法过于应试和保守,未能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爆炸时代提供了更具吸引力、更多元化的历史学习资源,凸显了课本的不足。
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要求在变化,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个体价值的体现。

这种“嗤之以鼻”并非完全否定历史教育的重要性,而是一种对更优质、更具启发性的历史教育的呼唤。它促使我们反思如何让历史课本和历史教学与时俱进,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培养出具有历史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让他们念书学习的时候,他们不好好读书,考试考个大鸡蛋。

但无妨,学生时代嘛,谁叛逆谁能打架能打篮球能早恋打个胎就谁厉害,谁逼格高。

当有一天,大鸡蛋同学变成了大鸡蛋先生。发现叛逆没有任何卵用、打架会被拘留、打篮球也没有妹子欣赏、恋爱还要拼爹……

这时候他发现要提升逼格,只能读书了。

但是再去读课本,太掉价了,而且以前就读不进去,更何况现在?

于是他们就倾向于去微博、贴吧或者各类论坛包括知乎来充实自己。面对以前好好学习的同学,嗯哼一声:

你懂什么叫关陇集团吗?

你知道冉闵是民族英雄吗?

你懂得吉尔伽美什吗?

你知道王玄策一个人就能灭了整个印度吗?

你知道三年自然灾害中国死了一半人吗?

你知道解放战争是苏联人刮了毛穿着解放军的军装打败了国民党吗?

以前只读过课本的好同学,如果没有特殊爱好,的确不知道大鸡蛋先生在说啥。

然后大鸡蛋先生就获得了大满足。

大鸡蛋先生会继续去微博、贴吧、包括知乎之类的各种论坛充电。

然后由衷地感慨一声,教科书真的没有劲料,喝酒闲谈的段子都没有。

user avatar

伟大的列宁同志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分析一下知乎,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的人大概有以下几类:

1.没怎么看过历史课本的:

然而历史课本是这样说的:

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哪句话说黄巢是救民于水火的大英雄。

2.求知若渴,唯恐学的不多的:

现在的历史课本是这样的:

这是一学期的课程,按照该同学的设想,历史课本应该长这样的:

由于教材价格昂贵,中国青少年失学率再创新高。

3.书读的太少却想的太多,想当然就下结论的:

课本上的论述过程简略,有疑问很正常,多读书就好,但想当然的下结论就不好了。针对这段话,历史课本的注脚长这样:

历史课本相当于一个普及读物,要求的是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所以采用大纲式的编纂方式,略而全。史料也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千篇一律或不涉及到根本的东西就基本不提了,提到的东西都是有代表性的。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掌握更高深的东西,要求的仅仅是了解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时产生疑问很正常,不去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就想当然的自说自话,就很难做到言之有物。

答主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基本就是《造反的方法与应用》,政治课本是《造反的原理与技术》。后来改革了,现在看到的历史课本是《伟光正的过去》,政治课本是《顺民培养手册》。有的人对前者斥之为洗脑,却对后者大加赞赏,认为是现代文明史观的回归,称之为理性客观,赵老爷一定很欣赏这样的人。

有脑的人一般不会轻易被洗脑,动辄将洗脑挂在嘴边的人一般也没有脑。

………………………………………………补充……………………………………………………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中国古代史,连同里面的插图、习题、附录在一起一共153页,要包含4000多年的内容,只能泛泛介绍,不可能全面描述。有限的篇幅里面要突出一些重大的事件,每一个事件都有其影响,那些次要的东西就被忽略了。

抓住黄巢吃人屠杀不放了?那我们数一数。

要说屠夫当属白起,一战四十万,应该大书特书吧,可是书介绍长平之战的时候压根没提白起这个人。秦末项羽坑降卒就不说了,襄城城阳又杀了多少?课本上就说了一句楚汉争霸一笔带过,一个数字都没有。汉末曹操一个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基础就完了,屠彭城屠柳城,做人脯都没说,反而说了曹操父子是建安诗人的代表。五胡乱华没提两脚羊饶把柴和骨烂,说了一句民族融合。薛仁贵活埋了铁勒十三万,课本上压根没提这个人。安史之乱人口锐减68%,也没说。

这些屠杀为什么都不说?因为没必要,描述一件事要描述他的特点,描述与众不同的地方。古代战争中屠杀是常态,没有代表性,没有必要专门去说。所谓全面介绍问题,只能混淆主次要矛盾。说孔夫子要说儒家思想,说他妈野合没意思;说朱熹要说程朱理学,说他搞尼姑没意思;说鲁迅,要说鲁迅的杂文,说他搞女学生没意思;说孙大炮要说革命的先行者,说他控萝莉没意思。津津乐道于搞学生控萝莉这种家长里短,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反而看不清了。考试考孙大炮究竟控了几个萝莉,又有什么用?

人文科学是统治阶级的学说,主流的学说不一定正确,但一定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毛主席说过,宣传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具体到历史课本,也一定有他的史观。

泥腿子的史观和赵老爷的史观是不一样的,说到造反,泥腿子认为造反是对的,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活不下去就干他娘的;赵老爷就觉得造反一定是十恶不赦的,你们活不下去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饿死不就好了,干嘛给别人添麻烦。

知乎小资产阶级的特性在评论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课本上说唐王朝腐朽,说黄巢是起义,就下意识的认为对黄巢的评价是正面的。这其实是不姓赵,又想姓赵的表现。

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自耕农和手工业主所经营的,都是小生产的经济。这个小资产阶级内的各阶层虽然同处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但有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这一部分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这一部分人比较第一部分人大不相同,他们也想发财,但是赵公元帅⑻总不让他们发财,而且因为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感觉世界已经不是从前的世界。他们觉得如果只使用和从前相等的劳动,就会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点骂人了,骂洋人叫“洋鬼子”,骂军阀叫“抢钱司令”,骂土豪劣绅叫“为富不仁”。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理由是:洋人和军阀的来头那么大),不肯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这一部分人数甚多,大概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他们每逢年终结账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因为他们有一个相反的比较。这种人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众,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上所说小资产阶级的三部分,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但到战时,即到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我们从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和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看来,这个断定是不错的。

国民党右派说:“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是惰农运动。”这种议论,在长沙颇盛行。我跑到乡下,听见绅士们说:“农民协会可以办,但是现在办事人不行,要换人 啦!”这种议论,和右派的话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农运可做(因农民运动已起来,无人敢说不可做),但是现在做农运的人不行,尤其痛恨下级农民协会办事人,说 他们都是些“痞子”。总而言之,一切从前为绅士们看不起的人,一切被绅士们打在泥沟里, 在社会上没有了立足地位,没有了发言权的人,现在居然伸起头来了。不但伸起头,而且掌权了。他们在乡农民协会(农民协会的最下级)称王,乡农民协会在他们 手里弄成很凶的东西了。他们举起他们那粗黑的手,加在绅士们头上了。他们用绳子捆绑了劣绅,给他戴上高帽子,牵着游乡(湘潭湘乡叫游团,醴陵叫游垅)。他们那粗重无情的斥责声,每天都有些送进绅士们的耳朵里去。他们发号施令,指挥一切。他们站在一切人之上――从前站在一切人之下,所以叫做反常。

他们不敢说起义不对,只抓住“屠杀”不放,不外乎是“自己活不下去也是要造反的,但别人造反又会打破自己的坛坛罐罐”这种矛盾思想的体现,也就是所谓的软弱性。虽然受着上面下面的夹板气,可还是有一些发财的盼头。这种人赵老爷最喜欢,只要手指漏点残渣让他们活下去,就绝对不会造反,不但不会造反,还会阻止别人造反。所以说“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橄榄形社会是最稳定的。

在史观上,他们要求全面介绍问题,不外乎就是即想造反,又想要造反者“守序”。然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所谓的“守序”是不可能的。随着近年来的一次次课改,历史课本政治课本已经改的不像样了,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提剩余价值理论,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提阶级斗争。这种改变迎合了小资产阶级的愿想,赢得了无数欢呼,被赞为社会的进步。

赵老爷在幕后看着你们的傻样,嘴都笑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