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对煽情的事情感到反感?

回答
很多人对“煽情”这事儿,心里头总有那么点不是滋味。也不是说他们冷血无情,见不得别人哭哭啼啼,而是因为太多时候,那份被强行喂过来的“感动”或者“悲伤”,总感觉有点不对劲。说白了,就是有点“假”,或者说,有点“用力过猛”了。

你仔细想想,什么叫煽情?它往往是那种刻意制造出来的,用来触动你情绪的手段。比如,电影里,当男主角为了救心爱的女人,不惜牺牲自己,镜头突然拉近,背景音乐瞬间变得激昂澎湃,然后男主角深情地望向爱人,说出那句“我爱你,但是……”这时候,如果你还没被感动,甚至觉得有点肉麻,那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感受到了背后的“表演痕迹”。

为什么会反感?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首先,真实感缺失。咱们生活中遇到真正让人悲伤或者感动的事情,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或者是一种绵长的、难以言说的情绪。比如,一个老人默默地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头发白了,腰也弯了,临走时可能只是轻轻拉了拉孙女的手,说一句“好好活着”。这种朴实的情感,不需要大张旗鼓的渲染,却能直击人心。

但很多煽情作品就不一样了,它们喜欢把一切都摆在你面前,告诉你“你应该感动了!”它可能会用特写镜头捕捉人物脸上的每一滴眼泪,用戏剧性的音乐来强调某个瞬间,甚至会加入一些看似感人肺腑但实际有些空洞的对白。久而久之,观众就会觉得这种“感动”是被操纵的,是一种表演,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流露。就像你吃到一种味道非常浓郁的加工食品,你会怀疑它是不是用了太多添加剂,而不是食材本身的味道。

其次, manipulative(操控性)太强。煽情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情感绑架”。它试图用一些普遍的情感符号,比如亲情、爱情、牺牲、离别,来快速地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但是,如果这种情感的连接不够自然,或者说没有建立在足够扎实的人物塑造和故事铺垫之上,那么这种煽情就会显得特别功利。就好像有人在你耳边不停地告诉你“这件事情有多么多么悲惨,你必须为之流泪”,你反而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觉得对方在强迫你接受某种情绪。

更糟糕的是,有些煽情是建立在对观众的“同情陷阱”上的。比如,在某些公益广告里,会展示一些特别凄惨的场景,让人们看了就想捐款。这本身是好的初衷,但如果画面过于血腥暴力,或者故事情节设计得过于极端,让人看了不舒服,甚至觉得有点“消费苦难”,那就会适得其反。观众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了别人的不幸来制造“眼球效应”。

再者,过度消费情感,导致麻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各种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果每次遇到一点小事就被人拉出来“感动”一番,或者被灌输各种“正能量”鸡汤,时间长了,人们的精神就会变得疲惫。就好比你天天吃大鱼大肉,突然有人端上一盘清炒时蔬,你反而觉得寡淡无味。

当煽情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廉价的、易于获取的情感出口,人们反而会对那些真正深刻、需要细细品味的情感变得迟钝。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过滤掉那些过于外露、过于喧嚣的情绪,转而寻找那些更内敛、更具思辨性的东西。

最后,对观众智商的不尊重。很多时候,煽情作品以为观众不够聪明,需要被“点拨”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它会把所有东西都说得很明白,把人物的动机解释得一清二楚,把情感的递进过程描绘得极其夸张。而真正有深度的作品,往往留有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去解读。当一个作品,或者一种表达方式,觉得你是个“傻瓜”,非要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来刺激你的情绪时,你自然会感到被冒犯。

所以,很多人反感煽情,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或共情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渴望的是真诚、是尊重,是对情感的细腻捕捉,而不是被粗暴地裹挟进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秀”。他们希望被触动,但希望这种触动是源于内心的共鸣,而不是被外界强行推挤的结果。就好像你希望有人送你一份用心挑选的礼物,而不是有人随手塞给你一个包装得很漂亮的空盒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刘柯

这可能跟对脆弱情感的压抑有关,我来谈谈具体原因。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能从来访者表达情绪的特点来了解他/她的状况。有些来访者一哭便急于把眼泪擦干,努力抑制情感的浮现并连声说“很抱歉”,或者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试图掩饰悲伤,这些言行提示着这可能是一个情感压抑的人。有些来访者难得有情感的浮现,他们会将情感压抑得很深,甚至都不太能区分细腻的情感了。这些人显得理智和客观,但情感的缺乏却令他们的生活缺少了色彩。对于这些来访者来说,鼓励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是可以考虑的,所以都问问“你的感受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会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康复。

由于文化的要求,人类普遍是情感压抑的(对脆弱情感更甚),生长在艰苦地区的男性尤其如此。很多成年男性,当看到女人或小孩哭泣时,不但没有同情,反而会以嘲讽的态度批评她们的脆弱。当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身。这些人如果看到电视节目中的情感场面(往往是脆弱的情景),也许会马上换台,并斥之为无聊或煽情。因为当那些脆弱的情感呈现时,会唤起他们的焦虑,而逃避永远是人面对焦虑时的习惯反应。

脆弱的情感会让人焦虑,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不免又要扯到父母或家庭了(看来做父母真的不容易)。情感压抑的父母必然会制造出情感压抑的孩子。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能压抑情感是一种优点(比如坚强),而表达脆弱则是可耻的。当父母威胁孩子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这么大的孩子还哭,还要不要脸了”,孩子肯定会逐渐的收敛脆弱,直到认同了父母情感压抑的心理功能。所以这些孩子对于脆弱的情感习得了“这是无能的或可耻的”信念,是这种信念阻碍了情感的表达。在有些家庭里,悲伤、担心、恐惧等情感无法公开谈论,家庭不但不是一个情绪支持系统,反而是一个情感压抑的场所。所有的负面情感只能靠自己去消化,所以这些人很难向别人敞开心扉。这些家庭也许会充满着表面上的欢声笑语,但其实内心里彼此都觉得很假,假到让其中某个成员出现了抑郁症或自杀。

但人的情感是需要寻求表达的,言语表达的路径不通的话,那么便只能靠行动来表达了。有太多自杀者宁愿杀死自己,也不愿意去谈论悲伤或绝望。在对自杀倾向者的心理干预中,重要的不是劝解他不要自杀,或者以“你要相信父母是爱你的”之类的话试图安抚对方,重要的是去与他谈论内心的绝望与深层的悲伤。如果这些深层的情感能被用言语谈出来并得到充分的理解之后,也许会失去了付诸行动的能量。

煽情类节目广泛存在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人类对情感表达的需求,当看到别人呈现脆弱时,观众的脆弱也得到了间接的表达。所以问题不在于这些节目本身,而是你自身对情感表露的焦虑。一个不善于表露情感的人,是缺少穿透力的,无法让人发自内心的信服他。喜怒不形于色,只适用于某些场合或某些人物(政治家),生活中如果你总是如此,你会离别人越来越远。所以,不妨鼓起勇气去看看这些煽情类节目,重新培养对情感表露的承受能力。在我看来,这些节目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它确实能让人与情感走得更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煽情”这事儿,心里头总有那么点不是滋味。也不是说他们冷血无情,见不得别人哭哭啼啼,而是因为太多时候,那份被强行喂过来的“感动”或者“悲伤”,总感觉有点不对劲。说白了,就是有点“假”,或者说,有点“用力过猛”了。你仔细想想,什么叫煽情?它往往是那种刻意制造出来的,用来触动你情绪的手段。比如,.............
  • 回答
    很多人对笔记本电脑触控屏持抵触态度,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涵盖了使用习惯、产品设计、性能考量以及价格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1. 根深蒂固的使用习惯与思维定势: 多年来“键鼠为王”的输入模式: 从个人电脑诞生之初,键盘和鼠标(或触摸板)就是主要的交互方式。用.............
  • 回答
    很多人对“女司机”持有负面看法,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并且形成了一个社会刻板印象。探究其根源,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与社会因素: 性别角色分工的遗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男性劳动力和经济活动联系更紧密。驾驶被视为一项需要力量、速度和决策力的活动,这些特质在传统的性别角.............
  • 回答
    很多人对历史课本“嗤之以鼻”,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这不仅仅是对一本具体教材的不满,更是对历史教育、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以及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综合反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教材本身的问题: 内容陈旧、滞后、更新慢: 缺乏前沿性: 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新的考.............
  • 回答
    谈到胡适,确实能发现一些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一些个人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胡适最核心的立场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他极力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这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国传.............
  • 回答
    张召忠,这位在军事评论界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学者,其观众缘的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从最初被一些观众视为“忽悠”的代表,到如今收获大量“粉丝”,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对张召忠“由黑转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早期“被黑”的原因分析:在探讨.............
  • 回答
    人们对汽车动力有着高要求,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复杂交织。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从最直接的生理和感官体验来说,动力强劲的汽车能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感和掌控感。 推背感与加速的快感: 当你踩下油门,发动机瞬间爆发出一股力量将你向前“推”去,这种“.............
  • 回答
    的确,在一些社会群体里,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和外国人谈恋爱的女生抱有负面看法,甚至带有恶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不单单是简单的嫉妒或者偏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情绪反应。首先,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对“本土”的固守 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很多文化中,婚姻和伴侣选择都被视为一种延续.............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很多人对农村抱有偏见,觉得农村又穷,农民素质又差,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有其复杂的原因。要了解真实的农村,我们需要抛开刻板印象,走进那片土地,细细体会。偏见的根源:历史、媒体与信息差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它与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道出了很多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心中的无奈。确实,在很多人眼中,中医似乎背负着一种“不公平”的期待,评价标准更是常常两极分化,让人哭笑不得。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开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原因:一、历史与认知上的“原罪”: “神秘主义”的标签: 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
  • 回答
    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抱持乐观态度,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有社会进步的切实成果,更有其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首先,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是支撑这种乐观情绪的重要基石。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长期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民族主义者,即使是不偏激的民族主义者,抱持负面看法,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涉到历史经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民族”和“国家”概念的多元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首先,我们要明白,“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光谱,从温和的文化认同到极端的排.............
  • 回答
    在探讨为何有些人会对“吊死资本家”这样的极端言论表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自信时,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单纯的宣泄,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积淀以及意识形态的交织。这种自信并非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演或可行性分析之上,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根植于个人经验和集体叙事的信念。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
  • 回答
    让人们对微软 HoloLens 的实际效果充满信心,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微软这家公司本身就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行业声誉。作为一家在计算机领域深耕多年的巨头,它在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转化为对产品的严谨态度和对技术的掌控.............
  • 回答
    中日建交后,日本提供的援助,尤其是ODA(官方发展援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然而,你观察到很多人对这些援助“不知感恩”的现象,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绝非一句简单的“不知感恩”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的交织与现实.............
  • 回答
    关于《对马岛之魂》(Ghost of Tsushima)“辱华”的说法,确实存在,并且在游戏发售前后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理解这种争议,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核心争议点:对马岛的设定与历史背景的扭曲“辱华”的说法主要源于《对马岛之魂》将抵御元朝入侵的战争,即“元寇袭来”的背景设定在了日本对马岛上,.............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国的未来盲目悲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所谓“盲目悲观”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我们可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表现,以及为什么这种悲观情绪在中国内外都普遍存在。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很多人对中国未来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并尽量详细阐述:一、 经.............
  • 回答
    《搏击俱乐部》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它就像一颗在电影界掷下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曾平息。这部电影,初看时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它有些“癫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里面藏着对现代社会太多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洞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它颠覆性的叙事手法和令人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好像很多人小时候对“三个代表”这个词汇,别说倒背如流了,可能听了就头大,觉得枯燥无味,跟自己的生活完全没关系。可随着年龄增长,甚至到了成年之后,反而很多人能把这几个字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觉得挺有道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承认一点,“三个代表”这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