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中的普林西普的行为?

回答
萨拉热窝事件,即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案,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这起事件中,刺杀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的行为,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舆论讨论的焦点。要评价他的行为,需要深入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动机以及这一行为的深远后果。

时代背景:民族主义的洪流与“青年波斯尼亚”的觉醒

普林西普生活在20世纪初的巴尔干地区,这是一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庞大帝国,境内包含了大量的斯拉夫民族,其中包括塞尔维亚族。然而,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斯拉夫民族的政治权利受到了压制,民族认同感和独立诉求日益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为“青年波斯尼亚”(Mlada Bosna)的地下革命组织应运而生。这个组织成员大多是年轻的斯拉夫人,他们受到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奥匈帝国是斯拉夫民族复兴的障碍,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地区从其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与独立的塞尔维亚王国合并,实现“大塞尔维亚”的理想。普林西普正是“青年波斯尼亚”的一员,他深受这种民族解放思想的洗礼。

普林西普的动机:从个人信仰到政治行动

普林西普并非一个简单的普通青年,他有着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他深信,通过暴力革命是实现民族解放的唯一途径。他认为,斐迪南大公的到访,以及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地区的统治,是对斯拉夫民族尊严的践踏和对民族独立的阻碍。

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将自己视为一个为民族牺牲的英雄。他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唤醒更多人,能够为斯拉夫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基础。他将斐迪南大公视为压迫者的象征,而刺杀他,就是在向帝国宣战,就是在发出最响亮的抗议。

在他被捕后,在审判中的发言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我是一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我唯一的目的是将所有的南斯拉夫联合起来,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我不在乎我将成为一个罪犯,重要的是我的行为能够让我的同胞明白,他们也应该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

行为的性质:英雄还是恐怖分子?

对普林西普行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所持的立场。

民族主义者的视角: 从斯拉夫民族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普林西普是一个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他敢于挑战强大的帝国,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解放,他的行为被视为一种悲壮的反抗,是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在他们眼中,他是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歌颂的烈士。

奥匈帝国及其盟友的视角: 在奥匈帝国及其盟友看来,普林西普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他是一个蓄意谋杀的罪犯,他的行为毫无正义可言,只是对一个国家的元首进行的卑鄙暗杀。他的行为被视为对国际秩序和欧洲和平的直接威胁,是煽动叛乱和暴力的表现。

历史学家的客观评价: 历史学家往往会尝试更客观地分析。他们会指出,普林西普的行为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特定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他确实是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一员,他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巨大的生灵涂炭,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欧洲大陆也因此被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数年。从这个角度看,普林西普的行为无论其初衷如何,其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普林西普行为的后果: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启

普林西普的这一枪,不仅终结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生命,也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由于当时欧洲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一场地区性的冲突迅速升级为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古老帝国纷纷瓦解,欧洲的版图也因此重塑。

民族主义的复杂影响: 普林西普的行为也揭示了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它能够激发人民的斗志,争取民族的解放,但也可能被极端化,走向暴力和战争。在许多地区,民族解放的口号最终演变成了新的冲突和不稳定。

历史的争议与反思: 普林西普的形象也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他视为为自由而战的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极端思想利用的年轻刺客。他的行为迫使人们去思考,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道路上,手段和后果是否应该被认真衡量?在民族情感和政治理想的驱使下,个体行为能够产生多么巨大的、甚至难以预料的蝴蝶效应?

总而言之,评价普林西普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好”或“坏”。他是一个复杂历史人物,他的行为是特定时代政治和社会矛盾的极端体现。他的动机根植于强烈的民族主义信仰,但他所采取的暴力手段,其后果却是极其深远的,直接将欧洲乃至世界推入了毁灭性的战争之中。理解普林西普,就是理解那个风云激荡、矛盾重重的时代,也是理解个体行为与宏大历史进程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是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这个问题上我跟绝大多数国人的观点都也些许出入,但是我想不少常见的谬误是有必要纠正的。

第一,黑手党(Crna ruka)是个名副其实的秘密团体,确实有很多成员是激进的军官,塞尔维亚政府成员正如高赞的节选知道些风声,但是并没有直接参与。Crna ruka的成员包括塞尔维亚军官不等于军方高层有多支持,Apis Dimitrijevic也代表不了军方,相反王国政府很忌惮他,1917年指控他企图暗杀摄政亚历山大将他处死了。这也是为什么53年社会主义南联邦决定要为他平反,注意这点之后我会详细谈谈铁托时代南共盟的史观。塞尔维亚政府的态度是相当犹豫不决的。而Crna ruka跟普林西普所在的青年波斯尼亚(Mlada Bosna)是两个全然不同的组织,两者有合作但不应当混淆,Mlada Bosna是个地地道道的波黑学生组织,绝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由塞尔维亚政府设立的,Mlada Bosna和Apis之间也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除了像普林西普这样的波黑塞族也吸引了穆斯林和克族。而Mlada Bosna的成员在间战期对王国也有各种不满。

第二,Mlada Bosna的成员对波斯尼亚未来的设想很多样,Vladimir Gacinovic这样的理论家是受到了当时欧洲盛行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影响,当然也有塞族民族主义的成员,无论如何跟后来二战Draza和90年代的大塞尔维亚主义绝不能混为一谈,相对而言Mlada Bosna的南斯拉夫主义色彩重得多,在间战期很多成员变成了南斯拉夫共产党最早的成员,30年代的共产党间谍Mustafa Golubic(看名字你们也能猜到他是个穆斯林),著名的游击队英雄Mladen Stojanovic医生,死于大清洗的Simo Miljus,都是从Mlada Bosna时代开始革命的。普林西普的侄子Slobodan也在萨拉热窝上学期间加入了南共的青年组织SKOJ,1942年在Operacija Trio中牺牲,战后追认为人民英雄。铁托4,50年代的顾问Vaso Cubrilovic则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普林西普是极端大塞尔维亚主义者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奥匈为了安抚波斯尼亚采用的宣传。

第三,1913年受巴尔干战争影响,奥匈宣布波斯尼亚进入紧急状态,解散议会,控制了学校,暂停民事法庭,并且关停了一切塞尔维亚文化组织。对Mlada Bosna的成员这无疑是一大刺激,在当时的波黑民族主义者眼中兼并本身就是不可接受的,而13年的举措无疑是火上浇油。

最后谈谈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史观,之前谈到了50年代对Apis等人的平反,这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相当反常识。第二南斯拉夫并不像国人想象的那样是个热衷于学习奥匈的普世国家,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至始至终是南共意识形态的基石之一。Mlada Bosna与南共之间的联系此前已经提到过了,这样一来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南共会在1947年撤走Jelacic在萨格勒布的雕像,称其为帝国主义帮凶,1953年则在萨拉热窝设立Mlada Bosna纪念馆,同时在教科书与宣传中强调普林西普是为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而战斗的英雄。1964年萨拉热窝事件五十周年之际更是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同年为了纪念一战拍摄了南斯拉夫最经典的战争影片之一”Mars na Drinu“向德里纳河进军,以塞军在策尔山战胜奥匈为题。

user avatar

典型的无脑工具人,塞尔维亚“黑手会”支持的孤狼式恐怖分子,为了所谓的大塞尔维亚梦想,成功把整个欧洲拉入了深渊。再次证明,民族主义不控制住,会爆发出毁灭性的威力。100年前,塞尔维亚人看待普林西普,是民族英雄;现代塞尔维亚人怎么看待他?老马不知道,但是想象大塞尔维亚主义给塞尔维亚人究竟带来了什么,恐怕没人会对这种无脑孤狼式的恐怖分子有好感吧。

撤远点,说实话,我一直对塞尔维亚这个民族没啥好感,这个民族二逼的个性,堪称南欧的波兰人。他们比波兰人稍微好一点的是经过100多年的反复被碾压,终于稍微低调了点(对比波兰现在还在乌克兰背后跳的欢啊)。

当年塞尔维亚人可猛了,一言不合就杀人。不仅杀土耳其人,还杀克罗地亚人,还杀保加利亚人,反正周边他能打的角色,全干了一遍。不仅杀外国人,还杀自己人。1903年,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因为亲奥匈,全家被自由派军官暗杀,他和王后的尸体随后被丢到了大街上,任人踩踏。

这么一来,塞尔维亚政坛稍微有点理智的人,全部都不敢出声了。从此,自由派以及繁衍出来的“黑手会”,在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旗帜下,开始了自己脑残的远交近攻策略。一面疯狂的挑衅奥匈,一面和保加利亚打成世仇,别忘了,还有更世仇的奥斯曼土耳其,再后面盯着呢。塞尔维亚的朋友嘛,只有远在天边的沙俄和法国了。

怎么样,像不像今天的乌克兰,像不像二战前的波兰。所以怎么说是二杆子呢。

1914年夏季,首相尼古拉·帕希奇明明知道“黑手会”向波黑地区派出了一批杀手,打算在奥匈费迪南大公阅兵时搞大事,但是怕自己也被干掉然后丢大街,硬是没有跟奥匈那边明说,只是含含糊糊了几句。

讽刺的是,为什么要暗杀费迪南大公呢,明面上的理由是奥匈吞并了波黑,而波黑已经被塞尔维亚内定为自己的领地,因为当地43.49%的人信奉东正教(也就是塞族人)。可是你还不到人家当地人口的一半,你可以claim自己是这片地的主人,就因为你是当地第一大人口,看起来100年后(2014年),老毛子吞掉克里米亚,那可是名正言顺啊,毕竟人家俄族不仅占当地人口比例第一,而且是绝对绝对的多数(我呸。。。。。要不是老毛子现在是中国的挡箭牌,我还真要旗帜鲜明的反俄呢。。。。)。

更深层的暗杀原因是因为费迪南本身对斯拉夫人的态度就比较好,之前一直捣鼓所谓的多瑙河联邦,打算成立一个奥地利-匈牙利-斯拉夫三元混合联邦帝国(偶滴妈呀。。。。),奥匈帝国内部的塞族人,对此很开心,而塞尔维亚对此很郁闷,因为这意味着大塞尔维亚主义就要流产了。因为谁愿意放着奥匈帝国眼看着好起来的日子不过,跑你穷不拉几的塞尔维亚当所谓的南斯拉夫人或者大塞尔维亚人?而且其他所谓的斯拉夫人,如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绝对是对奥匈帝国忠心耿耿,费迪南的联邦一旦搞成,这帮人断无任何可能投奔塞尔维亚。(下图是后人YY的多瑙河联邦区域划分图,但是实际上,下下面那张图,才是 Aurel Popovici提出来的划分)

所以费迪南必须死,至于他的死会造成什么后果,“黑手会”不管,普林西普和他的一帮杀手小伙伴们不管,反正有沙俄大哥照着呢。

所以,1914年萨拉热窝那个夏天,注定会开启人类历史百年悲剧的大门。没有他这一枪,也许一战还会爆发,但是未必会最终落得个奥匈解体,沙俄崩盘,德国被《凡尔赛和约》侮辱的命运。要知道,1个月中,N多事情连续发生,让不想打的威廉二世,犹犹豫豫的尼古拉二世全部被压力击垮,政治让位于军事,理性让位于疯狂。最终当几乎全部欧洲的大国发现自己被裹挟进去后,自己竟然没有任何预备方案,只能迈着急促的步伐一起走向毁灭。

作为开启地狱之门的塞尔维亚,结果又好到哪去呢?一战中丧失了31.3%的人口,为参战各国中第一。南北塞尔维亚地区,壮年男性死亡率高达50%+,这就是普林西普这些人奋斗的目标?

战后,的确,塞尔维亚的领土借着所谓的南斯拉夫王国的牌子扩大了,然后呢?100年后的今天,塞尔维亚的领土再次回到了巴尔干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南面丢掉了马其顿,科索沃也不想跟塞族人一起混。北面伏伊伏丁那地区,历来比塞尔维亚本土发展的好,有机会,人家能走也不会留。你塞尔维亚人100年搅动了全球,得到了啥?大塞尔维亚主义最终真正得到教训,是从波黑战争后,接着科索沃战争,两次下来后,塞族人意识到,现在再拼人命已经是徒劳的了,人家光靠飞机,就能把塞尔维亚炸回到石器时代去,从那以后,塞族人才逐渐老实下来。

至于普林西普,竟然没有被吊死或者枪毙,还在牢里住了2年,才死于肺结核,感觉已经很给他面子了(下图中间那个小胡子,就是他)。这种人,也许是一个民族的所谓英雄,但是是全人类的罪人,仅此而已。

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user avatar

普林西普这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其思想行为根源,是沙皇俄国竭力支持的泛斯拉夫主义。他潜入在奥匈帝国治下的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巴尔干地区这个世人皆知的“火药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

巴尔干问题的起源,要追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并陆续征服巴尔干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诸民族,对他们的奴役持续了数百年。

十九世纪后,巴尔干各民族纷纷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摆脱民族和宗教的双重压迫。1821年的希腊独立战争,打响了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第一枪,在英、法、俄三大欧洲列强的集体支持下,希腊人民历时八年苦战,取得民族独立,也让巴尔干其他民族深受鼓舞和响应,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瓦解。

1830年,希腊最终取得独立。

从东罗马帝国灭亡起,信奉东正教的沙皇俄国就自命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称“第三罗马”。历代沙皇的夙愿,都是为基督教世界收复被土耳其人改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君堡,建立斯拉夫人的新罗马帝国。然而,面对俄国的扩张野心,英国和法国不惜联手,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5年)中大败俄国,一度斩断了北极熊伸向巴尔干半岛的利爪。

因此,迫于英法压力,一时无法赤膊上阵的沙俄,遂改为采取代理人策略,在巴尔干地区掀起泛斯达夫主义浪潮,历时数十年之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黑山、阿尔巴尼亚等一个个巴尔干民族国家纷纷取得独立,俄国人也被巴尔干民族视为救星。

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后,当普鲁士实现了北德意志各邦国的统一,打造了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从此被排除于德意志的奥地利(奥匈)帝国,也丧失了足以争霸欧洲的一流列强的地位,更由于自身内部矛盾重重,对于对外殖民扩张,并无太大欲望和动力。

历史上曾经是“天主教保护者”“欧洲之盾”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对那些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民族的独立运动,非但不曾伸出援手,反而因为畏惧沙俄的强大,和英国人一样扮演着竭力拖俄国人后腿的角色,因此也站在了斯拉夫民族主义的对立面。

同时,法国基于对德国复仇的强力欲望,迅速和俄国拉近关系,结成反德联盟,导致了“铁血首相”俾斯麦苦心孤诣建立的德奥俄“三皇同盟”的破裂的破产。

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和俄国达成妥协,在认可俄国策动的巴尔干各国独立的同时,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即波黑)两地划为自己的“托管地区”,实质上是两大帝国的缓冲地带。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一直期望将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都合并,实现建立“大塞尔维亚”的梦想,更进一步将奥匈帝国直辖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也吞并,建立一个“全体南斯拉夫人的统一国家”。

然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都是和奥地利人信仰相同的天主教民族。这两个地区,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属地,当地民族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支持度,甚至高于匈牙利的马扎儿人和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对奥匈帝国来说,等同于其绝不可分割的核心领土。

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将统治了三十年的波黑地区正式并入帝国版图,也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举国公愤,俄国一度要支持塞尔维亚开战,但因此之前日俄战争(1905年)的失败,国力元气未复,在德国人的最后通牒下被迫让步。

从此,德国人支持的奥匈帝国,俄国人支持的塞尔维亚王国,没有了缓冲区而直接接壤的两国,令巴尔干地区成为一触即发的大号火药桶。

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俄国支持下,巴尔干各国(希腊、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打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瓜分了其所剩的绝大部分欧洲领土。然而,为了防止塞尔维亚趁机势力大增,在奥匈帝国的坚持下,土耳其人割让的阿尔巴尼亚地区独立为新国家,而不是和塞尔维亚合并。这更雪上加霜地加剧了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的刻骨仇恨。

因此,当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视察萨拉热窝这个新进并入帝国版图的波黑首府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视为形同开战的公然挑衅,由一名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执行了对皇储夫妇的暗杀。当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欲藉此案件迫使塞尔维亚屈服时,被背后有传统友好国家沙皇俄国,以及俄国人的盟友法国人这两大列强支持的塞尔维亚王国断然拒绝。

奥匈和塞尔维亚开战后,俄法两国发动战争总动员,之后德国和英国相继参战,以同盟国(德国、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为两大阵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同盟国联军在东线战场一度大获全胜,俄国割让从白俄罗斯到乌克兰的大片土地,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都被打成了流亡政府。奥匈帝国也达到了历史最大版图,甚至获得黑海出海口。

然而随着美国参加协约国,德国国内爆发革命,一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塞尔维亚人趁机将他们梦寐以求的波黑、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尽数吞并,建立了梦想中的南斯拉夫王国。

萨拉热窝事件的暗杀者普林西普也被南斯拉夫政府视为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刺杀事件发生的大桥被更名为“普林西普桥”。

然而,“南斯拉夫”这个主体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各异的新生国度,正如已经成为废墟的奥匈帝国一样,是背离欧洲盛行的“独立民族国家”原则的产物,持续的七十余年里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在冷战结束后,彻底分崩离析。

波黑独立后,也重新将“普林西普桥”更名为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斐迪南桥”,并拆毁了纪念普林西普的相关建筑物。与之一同变成历史尘埃的,还有持续数百年的泛斯拉夫主义梦想,徒留唏嘘一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拉热窝事件,即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案,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这起事件中,刺杀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的行为,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舆论讨论的焦点。要评价他的行为,需要深入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动机以及这一行为的深远后果。时代背景:.............
  • 回答
    这两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是南斯拉夫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二战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当时以及至今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它们更是承载了民族记忆和爱国情怀的象征。要评价这两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
  • 回答
    萨拉丁:一位被历史铭记的伟丈夫谈论萨拉丁,我们并非仅仅在回溯一段历史,更是在审视一位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至今仍能唤起无数的联想,有的是对伟大征服者的崇敬,有的是对伊斯兰世界英雄的赞美,当然,也有对十字军战士而言的强大对手的敬畏。要评价萨拉丁,我们必须剥离掉那些脸谱化的.............
  • 回答
    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和他在葡萄牙建立的“新国家”(Estado Novo)政权,是20世纪葡萄牙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饱受争议的时期。要评价萨拉查和“新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的崛起背景、政权特点、政策影响、以及最终.............
  • 回答
    萨拉赫·梅杰里,这个名字可能对于一些NBA的 casual 观众来说并不算家喻户晓,但他绝对是达拉斯独行侠队阵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一个来自突尼斯的中锋,梅杰里凭借着他朴实无华却又异常高效的打法,以及他那份异乎寻常的篮球热情,赢得了达拉斯球迷的喜爱,也给自己在联盟中打下了一席之地。特点:防守悍将与“.............
  • 回答
    《战争使者:艾萨拉》:一场精心雕琢的权力挽歌《战争使者:艾萨拉》这部魔兽世界新动画短片,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角色介绍,不如说是一首为昔日女王所谱写的权力挽歌。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我们拉回了那个艾萨拉女王尚是凡人,却已然展露出令人惊叹的魅力与野心的时代。观罢全片,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份被权力腐.............
  • 回答
    那天,也就是2019年5月15日,魔兽世界的玩家们迎来了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艾萨拉的崛起》全新动画“避风港”正式发布了。对于许多玩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短片,更是对即将到来的游戏内容的一次最直观、最沉浸的预告,承载着无数的期待和对艾泽拉斯故事的延续。首先,单从“避风港”这个名字本身就能感受到.............
  • 回答
    2019年5月15日,《魔兽世界》正式上线了名为“艾萨拉的崛起”的全新动画短片:“避风港”。这次的推出,可以说在游戏社群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且相当有意思,尤其是在那个时间点上。首先,从故事叙事的角度来看,“避风港”做得非常出色。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充满恩怨情仇的加基森。我们看到了瓦里安国王和希尔瓦娜.............
  • 回答
    20182019赛季欧冠决赛,利物浦凭借萨拉赫的点球和奥里吉的临门一脚,以20的比分力克热刺,捧起了队史第六座欧冠奖杯。这场胜利对于利物浦而言,不仅是对整个赛季努力的最好回报,更是对前一年失利的有力回击。而对于热刺,这场决赛则充满了遗憾,他们在比赛中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实力。利物浦:稳健中的高效,王者归.............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