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确定了自己有心理疾病,该不该告诉朋友或者家长?

回答
确定自己有心理疾病,要不要告诉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朋友和家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纠结和关键的决定。我完全理解你内心的挣扎,因为这涉及到信任、理解、支持,但也可能伴随着不被理解、尴尬甚至是一些负面反应的风险。

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太多因素:你的疾病的具体情况、你和你朋友家长的关系、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你对他们可能反应的预估。我们一点点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告诉”与“不告诉”各自可能带来的影响。

告诉,好处可能有哪些?

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宝贵的。当你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些困难,有人能够理解你的痛苦、你的挣扎,并给予安慰和鼓励,这会让你感觉不那么孤单,内心会获得巨大的力量。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我懂你”的话,胜过千言万语。
减轻心理负担: 独自承受心理疾病的压力是非常沉重的。将内心的秘密说出来,就像打开一个阀门,让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虽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但在心理层面,它能让你感觉轻松一些,不那么焦虑。
获得实际帮助: 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家人或朋友在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帮助,比如陪你去就医、在你状态不好时帮你处理一些事情、或者在你需要时给你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如果他们知道你的情况,他们就更有可能提供这些帮助。
增进亲密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坦诚相告反而能拉近你与亲密的人之间的距离。当他们看到你脆弱的一面,并选择接纳和支持你时,你们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连接会更加深厚。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亲密。
打破污名化,促进自我接纳: 如果你能够勇敢地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并且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社会上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行动。同时,当周围的人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你的疾病时,也能帮助你更好地接纳自己,认识到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你的全部。

告诉,风险可能有哪些?

不被理解或误解: 这是最令人担忧的。有些人可能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会将你的状况归结为“想太多”、“不够坚强”、“作祟”等,甚至认为你是在逃避责任。这种不被理解的感受会非常伤人。
被过度保护或控制: 有些家长或朋友可能会因为担心你而过度保护你,甚至采取一些让你感到被限制或被控制的行为,比如不让你出门、时刻监督你等等,这反而会剥夺你的自主权,让你感到窒息。
被标签化: 一旦你的“心理疾病”被贴上标签,有些人可能会在潜意识里用这个标签来看待你的一切行为,即使你某天状态很好,他们也可能依然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影响你们的互动。
隐私泄露的风险: 虽然不希望发生,但信息传播不受控制也是一种可能性,尤其是你告知的亲友中,可能有人会无意或有意地将你的情况告诉更多的人,让你感到隐私被侵犯。
关系的改变: 最糟糕的情况是,你所告诉的人可能因此疏远你,或者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尴尬、生疏,甚至因此产生隔阂。

那么,该如何决定是否告诉以及如何告诉呢?

在做出决定之前,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关于你自己:

你的病情有多严重? 你的症状是否已经严重到影响你的日常生活?你是否正在接受专业治疗?如果你的情况比较轻微,或者你觉得尚未准备好面对他人的反应,可以考虑先不告知,或者先告知最信任的那一两个。
你对告知的期望是什么? 你是希望获得情感支持、实际帮助,还是只是想倾诉?明确自己的期望有助于你选择合适的告知对象和方式。
你准备好面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反应了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虽然我们希望得到理解,但也要有心理准备,万一对方的反应不如预期,你该如何应对?你的内心是否有足够的韧性来承受?
你是否已经有了初步的心理准备或支持系统? 比如,你是否已经看过心理医生?和医生沟通过告知家人朋友的可能性和方式?医生可能会给你一些专业的建议。

2. 关于你想告诉的人(朋友和家长):

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他们是否是善于倾听和理解的人?
他们是否对心理健康话题持开放态度,而不是充满偏见或迷信?
他们是否在过去表现出过支持你应对困难的能力?
他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愿意共同面对问题,还是倾向于逃避或指责?
他们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对心理疾病有所了解?
你和他们的关系亲密度和信任度如何?
你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开放和真诚的吗?
你是否在其他事情上能够信任他们?
你认为他们会真心为你着想,还是会因为自己的焦虑或不理解而做出让你受伤的反应?

3. 关于告知的时机和方式: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环境: 避免在对方情绪不好、压力很大或者有其他重要事情的时候告诉。选择一个你们都有空、心情比较放松、有私密空间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深入的沟通。
循序渐进: 你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把所有的事情都和盘托出。可以先从一些相对轻描淡写的感受开始,比如“我最近感觉有点低落”、“我最近压力有点大,不知道为什么”,看看对方的反应,再决定是否深入。
如何表达你的情况:
用清晰、具体、不含糊的语言描述你的感受和经历。 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或夸张的词汇。
可以事先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些关于你所患疾病的科普知识,然后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 比如,你可以说“我被诊断出有XX问题,这让我总是感到XX”,而不是“我疯了”。
强调你正在寻求帮助。 告诉他们你正在看医生、接受治疗,这能让他们看到你是在积极面对问题,而不是“放弃治疗”或者“无病呻吟”。
表达你的需求。 明确告诉他们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是倾听?是陪伴?还是其他?比如:“我希望你能在我状态不好的时候,多陪陪我”、“我可能需要你偶尔帮我做些事情,因为我可能没法像以前一样。”
给予他们理解和空间。 他们也可能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信息。不要期望他们立刻就完全理解,或者立刻就能给出完美的反应。给他们一些时间,也给自己一些空间。
选择一个人开始: 如果你觉得一下子告诉很多人压力太大,可以先选择你觉得最有可能理解和支持你的那一个朋友或家人,先和他们分享你的感受,获得一些支持后再逐步告诉其他人。

具体到家长和朋友,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告诉家长:

优势: 家长通常是你的最坚实后盾,尤其是在经济和生活上的支持方面。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是你最大的资本。
劣势: 家长可能比较传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可能有限,容易产生担忧、自责(“是不是我们没照顾好你”)、或者觉得是小题大做。有些家长可能会出于焦虑而过度干涉,影响你的独立性。
建议:
如果你的父母比较开明、理性,或者你自己对他们的反应有信心,那么尽早告知并寻求支持是很好的。
如果你的父母比较传统或容易焦虑,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告知的时机和方式。可以先尝试用一些普遍的说法来引导他们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告知时,可以侧重于解释你的病情对你生活和情绪的影响,以及你正在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让他们看到你是在负责任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的父母非常担心而采取极端的控制方式,你可能需要在寻求帮助(例如咨询师)的同时,与他们沟通,建立更健康的互动模式。

告诉朋友:

优势: 朋友可以提供同辈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可能更容易理解你的一些生活压力和情绪困扰,而且关系上可能更平等一些。
劣势: 朋友的支持可能相对有限,尤其是在经济和长远的支持上。有些朋友可能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完全理解和支持你的情况。
建议:
选择那些你真正信任、关系亲近、并且对心理健康话题比较开放的朋友。
可以先和一两个最知心的朋友分享,看看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们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你就可以更放心地和他们深入交流,甚至请他们帮忙。
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你的所有感受,但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倾听和陪伴。
对于一些可能不太理解你的朋友,你可以选择性地告知,或者采取一种较为轻松、不带压力的方式提及。

最后,我想说的是:

无论你选择告诉谁,或者不告诉谁,这都是一个你为自己健康负责的决定。

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强迫自己去告诉,也不要因为害怕被误解而压抑自己的需求。
你的心理健康是你自己的事,你有权利选择如何处理它。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相信你的直觉。 哪个决定让你感觉更安心,更符合你当下最真实的需要,那就是对的。
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 无论是否告诉身边的人,找一位心理咨询师或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他们能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需要你付出勇气和智慧去权衡。希望我的这些梳理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让你能够做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如果你在沟通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需要更多的信息,随时都可以再来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痔疮,要不要告诉亲朋好友,有时候会坐立不安,脾气诡异?

有抑郁症,不是你的错,成天告诉别人,就没必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定自己有心理疾病,要不要告诉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朋友和家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纠结和关键的决定。我完全理解你内心的挣扎,因为这涉及到信任、理解、支持,但也可能伴随着不被理解、尴尬甚至是一些负面反应的风险。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这取决于太多因素:你的疾病的具体情况、你和你朋友家.............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想明白“自己有没有三观”以及“自己的三观是什么样的”,这事儿比你想的要复杂些,但又没那么玄乎。它就像是你给自己的人生打了一个底色,也决定了你未来要往哪个方向去“画”。第一步:审视自己,看看你究竟有没有这“三观”?其实吧,只要你是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就算是有三观。但关键在于,你的三观是清.............
  • 回答
    如果真的不幸被扔到了银河系的一个未知角落,要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绝对是一项极其艰巨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这个过程将涉及从最基础的观测到最尖端的科学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个过程:核心挑战:距离和参照系在宇宙尺度上,我们最缺乏的是“邻居”和清晰的参照系。地球上的导航依赖于相对近距离的地理特征、天文现.............
  • 回答
    哈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接地气!这个问题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清洁秘籍”,毕竟这事儿嘛,谁也不想留下“后遗症”。我嘛,我有一套自己摸索出来的“五步检查法”,觉得还挺好用的,也比较细致,希望能给你点启发哈。首先,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感觉法”。这个比较主观,但经验很重要。一般来.............
  • 回答
    孙杨事件的复杂性、官方调查的审慎性、公众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共同导致了官方尚未正式公布最终真相,而网络上却充斥着各种推测。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官方调查的审慎性与复杂性1. 国际体育仲裁的独立性与程序性: CAS(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地位: 孙杨事件的核心纠纷发生在 CA.............
  • 回答
    嗨,听到你室友确诊新冠的消息,肯定挺让人担心的。在美国,医生建议居家隔离是很常见的做法,也是最有效的控制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虽然你和另外的室友目前检测都是阴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病毒有潜伏期,而且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做好防护措施非常重要,咱们一步步来细说。首先,最关键的是物理.............
  • 回答
    货拉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靠跑车吃饭的司机来说,真是让人心有余悸。说实话,自从那事儿出来以后,心里头总觉得不安生,每次接单,尤其是晚上或者去比较偏的地方,总会多一份小心。至于说“拒载女性用户来确保自己安全”这个说法,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分析。毕竟,我们做的是服务行业,乘客的性别.............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大概能体会到你心里的那种纠结和失落。确定了关系,却感觉自己像是在“一头热”,对方始终是那个被动回应的角色,这确实会让人怀疑这段感情的真实性和未来。我身边就有一对朋友,他们的情况和你挺像的。女生是那种特别内向、慢热的类型,男生一开始也被她的“不主动”搞得很没底,总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
  • 回答
    这想法,说出来挺带劲的,像不是谁都能想出来的歪招。你这思路,直白点说,就是“我知道我分析的是狗屎,那我干脆反着来,说不定就撞上了狗屎中的黄金呢”。 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挺让人头疼的现实:散户的普遍困境。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反向操作”的思路,看看它能不能真的变成一条通往财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人心里那点小九九的。当你说起另一个女生有多漂亮,而你聊天的那位男生全程不带任何否定、不跟你争辩,甚至可能还会附和几句,这真的就意味着他铁定觉得人家比你好看很多吗?这么想,其实也挺正常的,毕竟你花了心思去观察和感受对方的反应,并且这种反应似乎印证了你心中的某种猜测。不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就像玩游戏,遇到那些“路人”NPC,你天南海北都能聊得起来,从天气聊到游戏攻略,从历史聊到未来的幻想,好像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可一旦遇到了那个让你心里痒痒的、或者感觉对方也有点意思的“Boss”,气氛一瞬间就凝固了,脑袋里像被清空了一样,连个寻常的开场白都蹦不出来,最后只能.............
  • 回答
    .......
  • 回答
    确定自己的天赋,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天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你与生俱来的潜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实践,能够让你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第一步:自我观察与反思 – 关注你的内在信号天赋最直接的信号往往隐藏在.............
  • 回答
    创业还是打工,这真的是一个横亘在很多人心头的老问题。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纠结了几年,最后还是没迈出那一步,或者半路折戟。说实话,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更适合你的答案。怎么去衡量呢?我想从几个我观察到、也亲身感受到的角度来聊聊,希望给你一些启发。首先,得看看你的“基因”,或者说你的内在驱动力。创业者最核.............
  • 回答
    想搞清楚自己是INTJ还是INTP,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挑战,毕竟这两个MBTI类型在外行人看来可能都挺像“高冷学霸”的。别急,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保证不往“AI味儿”上靠,就当咱俩闲聊,摸索摸索。首先,咱们得有个共识:MBTI不是科学测不准的,更不是判生死的标准。 它更多的是一种观察自己思维方式的工.............
  • 回答
    想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当个程序员?这个问题可不小,它关乎你未来几年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方向。别急着看网上的那些“程序员必备技能”清单,那些只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驱动和思维方式。我给你掰开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真的认识自己,看看这行是不是你的菜。1. 你的好奇心有多强?你的“为什么”有多少?程序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觉得就像问一个人“你真的爱一个人吗?”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关”能突然点亮。喜欢这东西,是藏在心底,一点点发酵,然后慢慢显露出来的。对我来说,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画画,更多的是一种长久的、细微的感受,而不是一朝一夕的顿悟。首先,从“忍不住”开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
  • 回答
    要确定自己不是高智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智商”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复杂,而且很多我们自以为的“聪明”或者“愚钝”,其实可能只是我们对某些方面特长的侧重,或者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发挥出全部潜力。不过,如果你真的想客观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教科书,而是像朋友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