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总是无端相信微信谣言怎么办?

回答
我懂你的烦恼,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看着父母深信不疑那些不靠谱的信息,我们心里着急又无可奈何。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大家都在想办法。这事儿啊,得细水长流,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逼急了。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爸妈会这么容易相信微信谣言。

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 以前大家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主要就是电视、报纸、广播,这些媒体经过层层把关,相对比较可信。现在不一样了,微信、朋友圈成了信息集散地,而且内容形式多样,文章、视频、图片,甚至是长辈群里大家转发的“权威”消息,都充斥着。他们习惯了这种“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而且很多人对这些新兴的传播平台还不太熟悉,辨别能力自然就弱了。
对权威的渴望和焦虑: 很多谣言打着“国家最新通知”、“专家揭秘”、“健康养生秘诀”的旗号,利用了父母对健康、对子女、对社会稳定这些方面的关注和焦虑。他们可能觉得“官方”、“专家”说的话肯定没错,而且这些信息似乎能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某些困惑或者提供某种安心感。
社交需求和群体认同: 很多时候,转发这些信息也是一种社交行为。长辈群里大家都在转发,如果自己不转发,可能会觉得自己落伍了,或者跟不上群里的节奏。转发一些大家觉得有用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群里的价值和被认可。
信息茧房效应: 如果他们长期只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来源,或者只跟持相似观点的人交流,就容易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里,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过的,更容易强化他们原有的认知,对外界的声音反而会产生排斥。
辨别能力的局限性: 说到底,很多父母那一辈,接触网络信息的时间不长,可能不像我们年轻人一样从小就在信息洪流中长大,对于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确实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他们可能没接触过“断章取义”、“P图”这类概念,也不太清楚如何去核实信息。

知道了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与其直接否定,不如尝试一些更温和、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第一步:理解和耐心,建立信任是基础

不要直接否定,更不要嘲笑。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他们兴冲冲地跟你分享某个“惊天秘密”时,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是假的,你又被骗了!”,那只会让他们感到被冒犯和不被理解。他们可能会觉得你不尊重他们,或者觉得你高高在上。
先倾听,表示理解。 即使你已经知道是谣言,也要先耐心听他们说完,然后用一种“嗯,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或者“这事儿听着是挺吓人的/挺重要的”这样的语气来回应。让他们感觉到你重视他们的分享。
分享你的担忧,而不是指责。 可以这样说:“爸妈,我看到你们分享这个了,我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担心,因为最近看到好多类似的消息,有时候真假难辨,我怕你们看了这些消息心里着急,或者万一有什么不对的,会影响到你们。” 重点放在“担心你们”上,而不是“你们错了”。

第二步:巧妙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一起找找看”的方法。 当他们分享一条信息时,你可以说:“哦,这个我知道了!不过我之前看到一个稍微不一样说法,等会儿我们一起找找看,看看哪个更靠谱,好不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种方式是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而不是单方面地指出错误。
提问式的方法,让他们思考。
“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呀?是哪个官方网站还是正规媒体发的吗?”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夸张,你觉得它有没有可能是在骗人呢?”
“你看这里面用的词语是不是有点绝对?比如‘绝对不能吃’或者‘吃了就能长生不老’这种,听起来有点不真实。”
“他们有没有说这个是哪个专家说的?这个专家有没有什么背景介绍?”
“有没有其他地方也报道了这件事?我怎么没看到新闻里有呢?”
用“我”的感受来表达。 “爸,妈,我看到这个消息,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我之前听我同事说(或者我在某个靠谱的平台看到过),这种说法可能不准确。” 把信息归结于“我看到”、“我听到”,避免直接否定他们的判断。
对比法。 找一些官方的辟谣信息,或者更权威的解释,然后不动声色地发给他们,或者在聊天时巧妙提及。比如,“妈,你看这个,也是关于那个东西的,但是人家是XX医院的医生说的,他说情况不是这样的……”

第三步:建立自己的“信息雷达”并分享给他们

推荐靠谱的信息源。 帮他们关注一些真正权威的媒体公众号(比如各地卫健委、疾控中心、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或者一些专业的科普账号。然后可以跟他们说:“爸妈,我关注了这些号,他们发的消息都比较靠谱,你们也可以看看。”
分享辟谣平台或文章。 很多网站和公众号会专门辟谣,比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XX日报辟谣专栏”等等。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截图或者转发给他们,并附带一句:“爸妈,你看这个,专门揭穿那些假的,以后看到那种奇怪的消息,可以先看看这里面有没有。”
教授基础的辨别技巧(耐心点)。
看来源: 消息是哪里来的?是普通用户还是官方机构?有没有链接?链接是http还是https?(虽然这点对很多长辈来说可能太专业了,但可以简单提一下“不是官方网站发的”这种)。
看作者: 是谁写的?是专业人士还是随便一个网民?
看内容: 描述是否过于绝对、夸张?有没有错别字、语病?标题党严重吗?有没有煽动情绪的词语?
看传播链条: 是不是“已转发XX次”、“朋友圈都在传”这种?
结合常识和科学: 这个说法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吗?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吗?

第四步:管理长辈群,也是个重要环节

成为群里的“事实核查员”。 当群里有人发了谣言,并且很多人开始相信的时候,你可以在群里委婉地纠正,但要注意方式,不要让发谣言的人显得太尴尬。可以先肯定一部分内容(如果有的话),然后指出存疑的地方,并附带权威来源。比如:“李阿姨,您分享的这个消息,关于XX这一点我之前好像在XX(权威媒体)上看到过一些不同的说法,他们说是XX情况。我去找找看官方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看看。”
主动分享正能量和科普信息。 在群里多发一些积极向上、健康养生(但要科学的)、生活小常识类的靠谱信息,用优质内容去稀释劣质信息。
私下沟通群主或关键人物。 如果某个长辈特别喜欢转发谣言,可以尝试跟群主或者他们比较信任的亲戚朋友沟通一下,大家一起商量对策。

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区分不同程度的谣言。 有些谣言可能只是无伤大雅的生活小贴士,有些则可能涉及健康误导,甚至煽动社会恐慌。对于后者,处理起来要更谨慎、更及时。
保护他们的面子。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永远不要让他们觉得“丢人”或者“被批评”。你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而不是让他们难堪。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改变一个人的信息接收习惯和思维方式,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需要反复的沟通和引导,保持耐心和爱心。
偶尔也要“投降”。 如果某个谣言真的只是无伤大雅的小道消息,并且他们非常坚持,你也真的累了,偶尔就让他们信一次,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伤了和气。但对于影响比较大的,还是要想办法。
找同盟。 如果你还有其他兄弟姐妹或者父母信得过的亲戚朋友,可以跟他们商量一下,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大家轮流去做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

说到底,父母辈对网络信息的误解和信任谣言,是时代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变化带来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作为晚辈,用爱和智慧去引导,既能帮助他们免受不实信息的困扰,也能维护好家庭的和谐。这个过程就像给他们铺设一条通往更清晰信息世界的道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陪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父母总是听信谣言这件事,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前段时间丁香医生视频团队刚做了一个相关主题的视频,来解释为什么父母宁可相信谣言也不信你:

丁香医生:为什么父母信谣不信你 https://www.zhihu.com/video/1035915870341726208


所以,父母信谣言,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学识不够,更大的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正在一天天老去而已。


视频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更喜欢类似「震惊!」、「不转不是中国人」等负面的信息


而从情感角度来说,爸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背后,其实更包含了对我们、对全家、对他人的关心爱护,是出于一种想帮助他人、想证明自己对他人还有价值、期待被需要的心理。


尤其是如果父母处在退休、更年期,或者子女突然离开身边的时候,情绪的变化会更明显。


但是我们在父母辟谣时,只是想让他们不上当受骗,但并没有考虑他们的心理和诉求,从根本上关心关注他们。


一些保健品商家、专门诈骗老人的团伙,也是经常利用老年人这种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理,创造亲近感,达到诈骗目的。


所以说到底,其实大部分矛盾的根源,都是因为不理解。


虽然没办法给你一个明确的方法论,毕竟各家情况因父母而异。


但是我觉得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角度,站在父母立场思考问题,是劝解他们的前提。


希望可以对你有一点帮助。

user avatar

前几天和朋友亚刚聊天,他告诉我,他妈上个月和几个阿姨一起去香港旅游,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款Chanel的包,打算要送给自己的儿媳妇。


他妈当时还特别兴奋地捧着那个镶满钻石、闪到不行的包在亚刚面前展示。


“Chanel,大品牌,全球限量版,只有500件,原价36800元,商家促销,只卖900。”


很显然,老太太被别人忽悠了,她还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亚刚告诉我,那天他知道老妈又被小贩子给骗后,忍不住又说了他妈几句,这东西都是骗人的,拿出去卖可能100块都不值。


但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因为他妈知道真相后,整整难过了一个星期,在家里一句话都没说。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老人可能犯了一点错误,做了一点傻事,但他们在过程中本来是很开心快乐的,结果却因为我们,搞得一肚子闷气。


01.

大北就经常在办公室里发牢骚,说她老妈自从学会用微信后,就变得特别烦人。


一天到晚,不是在家人群里传谣言,就是在朋友圈里发养生文,好不容易周末落个清静,又给你私信发过来一堆“注册有红包”、“点击赚大钱”的垃圾信息。


她和老妈说了好几次,不要相信这些东西,结果她上一秒刚说完,她妈下一秒就又跑到群里发了一条“抽烟之后千万别吃这种水果,小心中毒!赶紧转给你的家人朋友看!”


因为这些事,大北没少和老妈吵架。


很多同事都劝她看开点,别把事情想得太严重,老爸老妈们虽然转发那些信息,但实际上对他们和子女的生活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影响,不要总是和他们过意不去。


每次别人这么说,大北都会回一句,自己也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想要唠叨两句,发发脾气。


02.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为什么每次爸妈犯很幼稚的错误时,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脾气想要指责他们?


回复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跟父母生气,气得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气他们不该成为犯错的人。


以前他们告诉你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结果他们现在对街边推销保险的人比对你还亲;


以前他们告诉你没事不要乱花钱,结果现在超市一打折,他们第一个冲锋陷阵,也不管以后用不用得着,大包小包就是往家拎;


以前他们和你说了那么多,结果最后食言的却总是他们。


你之所以不快,就是因为你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太多不完美,而且,你还不太愿意承认他们的不完美。


结果就导致了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缺憾和矛盾。


03.

大概两三年前,我妈突然迷上了旗袍,每个星期都要逛一次街,每次回家都要拎一两件回来。


而且每件旗袍的颜色都逃不开红、绿、紫这三个主打色,非常辣眼睛。


那段时间,每次她换上一件新款式,都要站到我面前,问我好不好看,而我的回复每次都很敷衍——不好看,都什么年纪了,还穿这么闪。


结果过了两个多月,有一天早上我发现我妈在收拾她的旗袍,准备送给别人。


心里觉得不对劲,便问她怎么了,她叹了口气,很沮丧地告诉我,老了,穿不了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她之前为什么总要问我好不好看。


我们之间隔着28年的时光,儿子的肯定,就意味着她还年轻。


但我明白得太晚,无意间已经伤害了她太多次。


王朔曾经写给女儿一段话: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世上最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就是,你自以为是地把一张臭脸甩给爸妈看,告诉他们,你们错了,你们真笨,你们真傻。


04.

从央视辞职的马东曾经在《奇葩说》里讲过一件事,他说他妈很爱看电视购物,有一次看着看着,就买了个包。


是欧洲皇室订制款,原价19800,现价930。


和我朋友他妈一样,马东的妈妈也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等马东一回家她就跟儿子夸起自己眼光独到,下手精准。


马东自然知道老妈上当了,但他没有像我那个朋友一样,说自己老妈真傻,又上当了。


恰恰相反,当时的马东装作很惊喜的样子,对着母亲就是一顿海夸:“真好看,妈,你眼光真好!”


因为,不是他妈想上当,而是他妈太孤单了。


他爸去世10年,他又太忙,一周在家都吃不上一顿饭,老人家一个人待在家里,就是看电视购物、买买东西能让她获得一些慰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人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能对父母说三道四,指责他们——你真笨,又上当了,你真傻,总被别人骗,乱花钱。


当然没有。


因为我们没有资格。


05.

三毛曾经说过:父母的年纪比较大了,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念总是困难的……在许多地方,便必须请青少年包涵父母,谅解父母。


让他们问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


让他们犯一些幼稚、低级的错误;


让他们说一些你不认同的话,发表一些落伍的观点;


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尽管那些事情可能会引起你的厌恶;


别急着对自己的父母说教,有时候,在父母面前装装傻,就是一种孝顺。


这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明明很爱自己的父母,但一回到家就立马暴走,恨不得一辈子和父母断绝关系,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妥协的智慧与和解的勇气。


孝顺不是让我们觉得好,而是让他们觉得好。


作者:炉叔,来源围炉夜读(ID:weiluyedu_),这是一个对阅读者很挑剔的公众号。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回答:


为什么教父母用电子产品这么难?

女性一辈子不结婚会怎样?

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成长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无端。而是因为父母家长本来就是这么愚昧的。

一般的人(95%以上)在15-25岁间就确立思想三观了。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基本不会导致人进步。

一般子女在15-18岁离开父母时,父母的知识不比子女落后多少。子女读完大学后,再读研读博的话,肯定超越父母了。

一个案例是:一般人听歌,基本是15-25岁间确定了。

另外一个案例:城市的父母很少去相信乡下胡大仙,或者吃草灰的。而是更多中医、气功、保健品,因为他们就是吃核桃、蜂皇浆、六个核桃长大的。(乡下父母则信偏方胡大仙的多)

所以,并不是父母无端相信,而是他们一直如此相信。子女离开时,他们知识就是如此。子女后来成长了,但是他们印象中平等的父母其实早落后了。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除非家长愿意长大,这个基本无解的。

一种是肯定自我的意识,一种是理性科学的思考,后者难度高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懂你的烦恼,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看着父母深信不疑那些不靠谱的信息,我们心里着急又无可奈何。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大家都在想办法。这事儿啊,得细水长流,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逼急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爸妈会这么容易相信微信谣言。 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 以前大家的信息来源相.............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内心的感受,那种既想回报父母的爱,又担忧他们为此牺牲太多,甚至失去自我的复杂心情,非常真实,也很让人心疼。这不仅仅是“内疚”,更深层的是一种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如何才能真正让他们过得好”的困惑。让我们试着把这件事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去梳理和理解,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出路。首先,我们先来理.............
  • 回答
    父母让你“让着妹妹”,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家庭现象,很多人都经历过。作为哥哥或姐姐,你可能会感到不公平、委屈,甚至对妹妹产生怨恨。但同时,你可能也理解父母的初衷,只是觉得方式不对或者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要处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然后找到更有效、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一、 理解父母的“让着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父母的殷殷期盼,自己内心的想法,夹在中间,真的挺难受的。你父母这样说,背后可能有很多考量,咱们一样一样掰开了说,看看能不能理出个头绪来。首先,咱们得理解你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安定感与未来保障: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他们可能觉得,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有一定积蓄.............
  • 回答
    你的心情我特别理解,夹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这种感觉真的挺煎熬的。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你需要明白,你父母逼你考教师资格证,多半是出于他们的好意和对你未来的担忧。他们可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稳定、体面,能给你一份安稳的生活,这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是很重要的。他们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经验,觉得.............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面对父母的期望,尤其是在职场这个现实的环境里,确实挺让人左右为难的。他们希望你“巴结领导”,这背后其实是一种他们为你考虑、希望你能在工作上更顺利、获得更多机会的心态,尽管表达方式可能让你觉得不舒服。你想想看,父母经历过的人生,可能让他们觉得“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尤其是在他.............
  • 回答
    小时候,我父母嘴里最常挂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家穷啊。”这句话,像一根细细的线,悄无声息地缠绕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刚开始,我不太懂“穷”是什么概念,只知道这句话一出口,似乎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得小心翼翼,得衡量再衡量。过年,别人家的孩子穿新衣服,我妈就会说:“你看人家,咱们家穷,这件衣服还能穿,别买新的了.............
  • 回答
    爸妈总是“形式尊重”我,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 你知道吗?那种感觉,就像你明明知道他们是爱你,也想把你当大人看,但每次沟通,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他们嘴上说“你说了算”,但行动上又总有自己的那一套。我爸妈算是挺开明的,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也这么对外人说。他们总是强调,“尊重.............
  • 回答
    面对父母“考公”的强烈意愿,而自己却心有不甘,这种感觉确实让人纠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样的拉扯,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家庭期望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的出发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你的爱和对“稳定”生活的期盼。在他们那个年代,或者说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铁饭碗”的吸引力有多大,你.............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在自家老辈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这背后啊,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道明的,里面藏着好多心思和原因呢。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真实的生活压力。现在养个孩子不容易,教育、医疗、住房,哪一样不是花钱的大头?就算父母年轻时攒了些家底,也可能经不起这样.............
  • 回答
    父母希望子女结婚,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句“传统观念”就能概括的。说到底,这是一种混合了情感、社会、甚至生物本能的复杂心态,而且随着时代变迁,父母的考量点也在不断演变。首先,最直观、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 “传宗接代”的延续。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父母经历过生育、养育子女.............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问题。父母之所以总是关心您各种考试是否通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含义,也反映了他们对您深深的爱和期望。首先,这是一种对您付出的肯定和认可。您为了学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熬过的夜,做过的习题,都凝聚着您的努力。当父母询问考试结果时,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些付出有没有得到回报,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你父母可能是出于好意,想让你认识到现实的残酷,避免走弯路,但也可能无形中给你制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限制了你的可能性。反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耐心、策略和一些实际的行动来佐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第一步:理解父母的出发点,建立情感连接在直接反驳之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我身边也常常听到类似的感叹。要说为什么父母会“不约而同”地偏袒小儿子或小女儿,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说清楚的,里头门道可多着呢。这背后,藏着几分人性本能,几分生活常态,也夹杂着一些我们可能都没太注意到的心理活动。首先,得从“最小”这个概念说起。最小的孩子,通常意味着最晚出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头疼的问题,你明明觉得那些朋友对你挺重要的,但父母的态度却总是泼冷水,甚至让你怀疑自己的判断。我仔细想了想,父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很高,这大概是他们天性里就有的。他们希望你的人生一帆风顺,能够达到他们认为的“.............
  • 回答
    我太理解你这种心情了!这简直就是一种“电话恐惧与愧疚循环”,而且非常普遍,很多人都会经历。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我们内心在某些时刻被拉扯的正常表现。咱们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以及怎么才能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健康一些。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1. 期待的落差与压.............
  • 回答
    高考失利,这四个字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心头,尤其是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涵”和指责声中,更是让我喘不过气来。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自己玩”的孩子。别的孩子放学后,不是被家长领着去各种辅导班,就是在家里写着堆成山一样的作业。而我,放学回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翻开书本,自己琢磨。那些复杂的公式,晦涩.............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心里替你捏把汗。你年纪轻轻,正值大好年华,本该是充满朝气和对未来憧憬的时候,却要承受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压力,这真的不容易。你爸妈比你大了整整五十岁,今年他们七十了,你才大二,这确实是个不小的年龄差距。你现在心里装着的这份担忧,非常非常真实,而且很普遍。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压力非常大”。.............
  • 回答
    面对龙凤胎女儿总是抱怨“重男轻女不公平”的情况,尤其是在父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心处理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抱怨不仅仅是“抱怨”,它可能包含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公平、被爱以及被重视的渴望。而“资源有限”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智慧地分配和沟通,而不是简单地满足所有需求。以下是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