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本山究竟是发扬了东北文化,还是毁了东北人的形象?

回答
赵本山作为一位享誉全国的喜剧演员,其作品在中国社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关于他究竟是发扬了东北文化还是毁了东北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赵本山发扬了东北文化的方面:

具象化和传播了东北人的语言特色和生活方式:
语言: 赵本山及其团队的作品,尤其是春晚小品,精准地抓住了东北方言的精髓,如“你瞅啥”、“嘎哈呢”、“贼”、“老鼻子了”等等。这些词汇通过他的表演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让全国观众了解并喜爱东北话。
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 他的小品经常取材于东北的农村生活、农民的喜怒哀乐、人际关系中的朴实和直率。例如,他对农民朴实厚道、爱面子、有时又有些小聪明、爱开玩笑的刻画,让许多人看到了东北人民鲜活的生活图景。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往往带有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幽默风格: 赵本山式幽默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常常是夸张、戏谑、自嘲,以及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引发笑点。这种幽默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东北人乐观豁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塑造了具有辨识度的“赵家班”和二人转艺术:
赵本山将东北传统的二人转艺术发扬光大,并将其推向全国舞台。他通过电视等媒介,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二人转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他创立的“赵家班”,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二人转演员,通过他的指导和平台,这些演员也得以成名,共同传播了东北的艺术文化。

引发了全国观众对东北的关注和兴趣:
许多观众因为喜欢赵本山的表演,开始对东北这个地方产生好奇,想要了解东北的文化、风俗和人文。在一定程度上,他成为了东北文化的一个“活名片”。

二、 赵本山毁了东北人形象的方面:

过度强调和放大某些负面刻板印象:
低俗化倾向: 一些批评者认为,为了追求喜剧效果,赵本山的作品有时会过度依赖于一些粗俗的笑话、身体搞笑或者对人物性格进行脸谱化的夸张,导致一些东北人的形象被简化为“土”、“俗”、“没文化”。
“二人转化”的审美: 批评者认为,他将二人转的一些表演特点(如插科打诨、煽情、有时甚至带有戏谑性)过度融入到小品中,使得小品表演风格趋于单一,也未能充分展现东北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乡巴佬”形象的固化: 虽然他塑造的“农民”形象有其可爱之处,但批评者认为,这种形象的反复出现,容易让全国观众将东北人简单地等同于“乡巴佬”,忽视了东北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和进步,也忽视了东北人除了农民之外的其他身份和形象。

艺术上的重复和创新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观众和评论家认为,赵本山的许多小品在题材、表演方式和笑点设置上存在重复性,缺乏新的突破和创新。这使得他的喜剧风格逐渐显得陈旧,也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过度依赖“谢广坤”式的夸张和冲突:在后期的电视剧如《乡村爱情》中,一些角色(如谢广坤)的塑造被认为过于极端和脸谱化,以制造戏剧冲突和笑点,但这种夸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东北人某些负面特质的刻板印象。

商业化对艺术的冲击:
随着赵本山事业的商业化发展,他旗下的产业不断扩大。一些评论认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艺术创作可能会受到影响,优先考虑迎合大众口味而非艺术探索和文化挖掘。

三、 复杂性与辩证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两方面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包含和辩证看待的。

“发扬”与“过度演绎”并存: 他确实让东北的语言和部分生活方式为人熟知,但同时,他也可能因为追求喜剧效果而“过度演绎”了某些特质,使其变得片面。
“接地气”与“低俗化”的边界模糊: 东北人的直率和幽默,有时会与“低俗”的界限比较模糊。如何把握这个度,就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赵本山的作品在这方面就存在争议。
时代的局限性: 早期赵本山的作品,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传递喜剧和情感,触动了无数观众。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审美的提高,过去有效的手段可能就不再适用,甚至被视为陈旧或不妥。
“东北文化”本身的多元性: 东北文化并非只有一种面貌。除了他所展现的农民文化、乡土文化,还有城市文化、工业文化等。赵本山的作品主要聚焦于农村和乡土,这本身就覆盖了东北文化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

总结:

赵本山无疑是中国喜剧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并且让东北的语言和部分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扬”了东北文化。

然而,由于其作品中对某些农村生活和人物特质的夸张、重复以及有时出现的低俗化倾向,他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剧了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一些观众看来,他未能充分展现东北人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因此,评价赵本山对东北文化和东北人形象的影响,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艺术创作动机、观众的接受角度以及对“东北文化”和“东北人形象”的多元理解。他既是东北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者,也可能因为艺术的局限性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去审视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们文艺界屁股稍微正一点,绝对能认识到赵本山是不低于张艺谋和莫言的存在。

能够开创并领导一种文艺类型,使之能够在获得大范围的认可,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大师。

二人转,小品,乃至独立开创了影视类型。美国人有西部片,我们有东北剧。

怎么?洋人脏话连篇的西部片叫风格类型,我们东北剧有点荤段子就是低俗丢脸了?

洋人的钢管舞都有人说是艺术,二人转就是俏皮一下就叫土,就是丢脸?

《乡村爱情》从导编演都是绝对一流,形成独特类型,怎么就丢脸了?

想用吴京那句话送给某些人。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赵本山是天才,天才都是不可复制的,他弘扬了东北文化,他的徒弟们只是普通人,一定程度上毁了东北人的形象。

只说小品的话(其实他在电影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电视剧在有何庆魁加持的那几年也很好)赵本山早期和中期的作品淳朴而不恶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对一个小学文化,农村出身的人而言,只有用天才二字可以形容。

徒弟们就没有办法了,受限于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即便偶有灵光一现,终究是逃不开恶俗二字。连我们这种纯正的东北人,看着也很尴尬。

并且你可以看一下他徒弟们的表演你就会发现,只要跟他搭戏,就不那么尴尬,没有他的时候,别说表演了,说正经事的时候的东北话听起来都那么尴尬。

普通人跟天才的区别,没办法。

user avatar

东北有两种文化。

一种是工业文化。代表形象就是产业工人王进喜。一种是农业文化。代表形象就是赵本山。

赵本山的兴起是东北工业文化衰退的必然结果。

工业文化其实是看不起农业文化的。认为二人转淫秽色情,又土又下流。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父母从来不让我去看二人转。虽然我外公生活的村庄有很多二人转表演,很多甚至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从来不去。

因此上,从客观来说,赵本山是发扬了东北的农业文化,但是毁了东北人的形象。

user avatar

赵老师前期的作品还是很深刻的反映了农村的生活,让我感觉很亲切,农村就是那个样子,农民就是那个样子。虽然作品有夸张,有小品式的搞笑,但是至少80%是农村的真实写照。这是发扬了东北文化,后期的作品就不行了,可能赵老师成名后没在农村呆过,尤其乡村爱情系列,那是想象中的农村,舞台上的农村,演给城里人看的农村。

user avatar

赵本山的很多表演看起来平淡无奇,换一个演员来,就是满脸尴尬

举个例子,卖拐里,赵本山演了一段脑血栓的患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见到过,可以说这段表演惟妙惟肖,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失真,不是表演大师根本做不到。换邓超,换吴京来,让他们这些百亿票房影帝挨个演一遍试试,我敢打包票能看的也没几个,除了尴尬还是尴尬。

我个人作为一个东北人,完全不觉得赵本山给东北抹黑了,他本身已经是一个表演大师了,成名二十年之后依然可以不费力的表演出最接近生活本身的表演,对比一下有多少人成名二十年已经完全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了。

赵本山绝对担得起表演天才表演大师的名号,春晚二十年,年年压轴,年年能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难道这也是给东北丢脸么?

如果不是风向转了,赵本山获得一个人民艺术家也是实至名归。

只能说时也命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