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舞台表演和电视剧的悲观主义内核,导致他主要时期的表演是真正的艺术而并非单纯的插科打诨。赵本山代表的是一类形象——以戏谑态度对待所有的逆境、嘲讽权威、却又难以改变命运,即使这样是非观仍然非常鲜明、“三观极正”的人。赵本山和其弟子那些荤段子背后的精神内核也正是如此,即使他们有的人身体力行重复着自己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这种悲观(不仅仅是悲剧)内核是内地人——以及其他没有经历过大车店、中东铁路、九一八、伪满、关东军、溥仪、八月风暴、长春siege战、抗美援朝前线、康米主义、苏东解体、底特律化等一系列历史过程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这种误解也导致了对赵本山形象以及“喜剧”这个概念的严重误读。
赵本山每一个惹人发笑的段子,都是无数真实的、已经习惯于绝望却还努力活着的灵魂所流的血泪写就的。而赵本山乃至其大部分弟子的作品,都是给那些看完了、笑过了、眼泪流下来的人写的——无论其出身农村还是城市。也只有生在林海雪原、黑土地、铁道和蒸汽车旁的人、习惯于和自然搏斗、并与来自长城内、圣彼得堡和日本海对岸那些衣冠楚楚、妆容精致、带着坦克、大笔的金钱和核弹头来的人周旋过的那些人,才能真正有共鸣。赵本山表演里面如果有“反派”,那就一定是这些精致的人,或是被他们影响的人。
那里拥有着全东亚最充足、最好的土地,出产最甜的水果和最饱满的大米、处在四个国家中间、曾经教育出来过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医生和艺术家,本应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赵本山的作品其实已经以非常深的隐喻告诉了大家,但是话说的越实,越遭人厌恶。
这是郭德纲的近代帝都气息、周立波精致的海派幽默所不具备的特点。而对于赵本山艺术的大多数非议,本质上,是一种“惨人都是矫情”的文人心态。他们的实操能力也许比赵本山好,但是未必比他更正派。如果一句话来概括赵本山的特点,那就是描绘了一个个好人的消极反抗,而消极的原因是失去了积极的根本能力。他们也清楚,如果他们开始积极,就诡异地再度成为了不重要的工具人。甚至赵本山本人可能后面遇到的困难,实际上也是很诡异的陷入了自己的戏里。
赵本山的电视剧实际上有太多的东北式故事的桥段,而最后通常等待着英雄人物的是背叛、事业被瓜分、身体残疾、入狱或者死亡,而这也是大多数尝试挣脱牢笼的人的最后命运。人很难走出自己固有的限制,黑土地农民或者渔猎部族的单纯头脑无法理解复杂社会的需要精细操作的元素——而这些复杂的操作,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欺骗。少部分人意识到,需要扭转命运来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但是能做到的人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反抗命运的代价,就是飞蛾扑火、身体和精神被无法反抗的巨大系统所消化分解。坦白讲,赵本山电视剧里面的悲剧氛围是极浓厚的,对悲剧性的命运,几乎所有人选择的都是坦然面对,没有一个人绝望到拖人垫背,接受这一切的都是内心极度强壮的人。大部分这些故事都是能在我们普通东北人周围找到原型的,而赵本山只负责描述,记录和艺术化地体现,无法苛求其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即使最强的大脑也无法解决这系统性的问题,何况一个专注创作的演员。
普通民众没有那么多的要求,看完赵本山,哭过了,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
东北地区有两种文化。
一种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一种是以赵本山和二人转为代表的农业文化。
后者的文化中含有大量封建迷信和色情淫秽的内容。是糟粕。例如结合了萨满巫师特点的专门用于跳大神的神调。例如各种荤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被前者死死的压制在农村地区的角落里。除了年纪非常大并且文化程度很低的男性以外,一般人都不会去看。
但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之后,东北地区的工业文化衰落了。这种封建糟粕死灰复燃。
即使是在2020年,在我生活的城市,这种东西正经人也不看。
我认为是提高了,成功塑造了豪爽、大气、淳朴的影视剧东北人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