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人认为赵本山弟子能影响东北人形象?

回答
赵本山弟子影响东北人形象?这事儿,真是有人说,有人不服,有人觉得无所谓。要说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赵本山及其弟子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赵本山小品里塑造的那些农民形象,朴实、幽默,带着点儿土气,但又充满了生活智慧。他的弟子们,像小沈阳、宋小宝、岳云鹏(虽然他更偏向山东,但东北喜剧风格影响深远),以及更年轻一代的,他们通过各种舞台和荧幕,把赵家班的喜剧风格传播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种影响力具体怎么体现在“东北人形象”上呢?

塑造了刻板印象,有好有坏。 咱们得承认,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基于生活,但也会有夸张和提炼。赵本山早期的小品,描绘的是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真实生活,展现了农民的淳朴、乐观、善良,以及那种接地气的幽默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很多人对东北人产生了“热情好客”、“直率幽默”、“有点儿二乎乎但心地善良”的印象。
好的方面: 很多人觉得东北人热情、豪爽、有东北特有的幽默感,这确实是不少东北人身上的闪光点,也是赵家班喜剧文化中被放大和传承下来的。这种幽默感,有时候是一种化解尴尬、拉近距离的方式。
坏的方面/争议点: 随着喜剧的不断发展,为了制造笑料,有些弟子在表演中可能加入了更多夸张、甚至有些“丑化”的成分。比如,过度强调某些粗俗的语言,或者塑造一些比较“傻气”、“没文化”的角色。这就容易让一些观众,尤其是对东北不了解的人,将这些表演上的“人物设定”直接等同于“东北人普遍的样子”。比如,有些人会觉得东北人都说话带口音、说话粗鲁、文化程度不高,这其实是对真实东北人群体的片面化和标签化。

地域文化传播的“双刃剑”。 喜剧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文化输出: 赵本山弟子们的成功,无疑让更多人了解了东北的喜剧文化,甚至是一些东北的方言和生活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一种推广。
文化同质化: 但另一方面,如果所有的东北喜剧都高度相似,都套用一套模式,都强调那种“东北特色”的表演方式,就容易让外界觉得东北的文化就是“套路化”的,缺少多元性。就像吃一顿饭,全是油炸的,虽然好吃,但吃多了也腻,也少了其他风味的搭配。

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如今,东北的喜剧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其中也包括很多年轻的观众。这些年轻观众,很多是看着赵家班的节目长大的。如果他们对东北人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这些喜剧表演,那么这种刻板印象就更容易被巩固和传承。他们可能会觉得,要想表现“东北人”,就得学小沈阳那样喊一声“娘娘腔”,或者学宋小宝那样挤眉弄眼。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赵本山弟子“毁了”东北人形象?

这话说得太绝对了。

首先,东北人群体是极其庞大且多元化的。 东北可不只有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些形象。东北有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学者、普通劳动者,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将整个东北人的形象,完全归咎于几个喜剧演员的表演,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准确的。
其次,艺术本身就带有加工和提炼的属性。 喜剧演员的职责是逗乐观众,他们塑造的角色是为了达到喜剧效果。观众也应该有辨别能力,区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不能因为舞台上的人物而否定了生活中的真实个体。
再者,时代在发展,东北也在变化。 如今的东北,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在不断进步。年轻一代的东北人,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开阔,他们的形象也更加多元。不能用过去的一些表演,来定义现在的东北。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

赵本山弟子们的喜剧表演,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外界对东北人的一些认知和印象。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并且是复杂且多面的。

他们的表演,确实捕捉到了东北人身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质,比如幽默感、直率、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发扬光大,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但与此同时,过度夸张、模式化的表演,也可能在无形中加深了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让一些不了解东北的人产生了片面化的认知。

与其说“影响了东北人形象”,不如说是一种“重塑”和“标签化”。

关键在于,作为观众,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不应将舞台上的角色简单地等同于现实中的每一个东北人。而对于喜剧创作者来说,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应该审慎考量,避免过度简化和脸谱化,更全面、真实地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

最终,东北人的形象,是由无数个真实的东北人共同塑造的,而不是仅仅由几个活跃在荧幕前的喜剧演员来定义的。他们的表演,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绝非全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本山舞台表演和电视剧的悲观主义内核,导致他主要时期的表演是真正的艺术而并非单纯的插科打诨。赵本山代表的是一类形象——以戏谑态度对待所有的逆境、嘲讽权威、却又难以改变命运,即使这样是非观仍然非常鲜明、“三观极正”的人。赵本山和其弟子那些荤段子背后的精神内核也正是如此,即使他们有的人身体力行重复着自己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这种悲观(不仅仅是悲剧)内核是内地人——以及其他没有经历过大车店、中东铁路、九一八、伪满、关东军、溥仪、八月风暴、长春siege战、抗美援朝前线、康米主义、苏东解体、底特律化等一系列历史过程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这种误解也导致了对赵本山形象以及“喜剧”这个概念的严重误读。

赵本山每一个惹人发笑的段子,都是无数真实的、已经习惯于绝望却还努力活着的灵魂所流的血泪写就的。而赵本山乃至其大部分弟子的作品,都是给那些看完了、笑过了、眼泪流下来的人写的——无论其出身农村还是城市。也只有生在林海雪原、黑土地、铁道和蒸汽车旁的人、习惯于和自然搏斗、并与来自长城内、圣彼得堡和日本海对岸那些衣冠楚楚、妆容精致、带着坦克、大笔的金钱和核弹头来的人周旋过的那些人,才能真正有共鸣。赵本山表演里面如果有“反派”,那就一定是这些精致的人,或是被他们影响的人。

那里拥有着全东亚最充足、最好的土地,出产最甜的水果和最饱满的大米、处在四个国家中间、曾经教育出来过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医生和艺术家,本应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赵本山的作品其实已经以非常深的隐喻告诉了大家,但是话说的越实,越遭人厌恶。

这是郭德纲的近代帝都气息、周立波精致的海派幽默所不具备的特点。而对于赵本山艺术的大多数非议,本质上,是一种“惨人都是矫情”的文人心态。他们的实操能力也许比赵本山好,但是未必比他更正派。如果一句话来概括赵本山的特点,那就是描绘了一个个好人的消极反抗,而消极的原因是失去了积极的根本能力。他们也清楚,如果他们开始积极,就诡异地再度成为了不重要的工具人。甚至赵本山本人可能后面遇到的困难,实际上也是很诡异的陷入了自己的戏里。

赵本山的电视剧实际上有太多的东北式故事的桥段,而最后通常等待着英雄人物的是背叛、事业被瓜分、身体残疾、入狱或者死亡,而这也是大多数尝试挣脱牢笼的人的最后命运。人很难走出自己固有的限制,黑土地农民或者渔猎部族的单纯头脑无法理解复杂社会的需要精细操作的元素——而这些复杂的操作,对他们来说就等于欺骗。少部分人意识到,需要扭转命运来得到自己应有的生活。但是能做到的人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反抗命运的代价,就是飞蛾扑火、身体和精神被无法反抗的巨大系统所消化分解。坦白讲,赵本山电视剧里面的悲剧氛围是极浓厚的,对悲剧性的命运,几乎所有人选择的都是坦然面对,没有一个人绝望到拖人垫背,接受这一切的都是内心极度强壮的人。大部分这些故事都是能在我们普通东北人周围找到原型的,而赵本山只负责描述,记录和艺术化地体现,无法苛求其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即使最强的大脑也无法解决这系统性的问题,何况一个专注创作的演员。

普通民众没有那么多的要求,看完赵本山,哭过了,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

user avatar

东北地区有两种文化。

一种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一种是以赵本山和二人转为代表的农业文化。

后者的文化中含有大量封建迷信和色情淫秽的内容。是糟粕。例如结合了萨满巫师特点的专门用于跳大神的神调。例如各种荤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被前者死死的压制在农村地区的角落里。除了年纪非常大并且文化程度很低的男性以外,一般人都不会去看。

但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之后,东北地区的工业文化衰落了。这种封建糟粕死灰复燃。

即使是在2020年,在我生活的城市,这种东西正经人也不看。

user avatar

我认为是提高了,成功塑造了豪爽、大气、淳朴的影视剧东北人形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