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人认为《流浪地球》涉嫌「抄袭」1962年日本特摄《妖星哥拉斯》?

回答
关于《流浪地球》涉嫌“抄袭”1962年日本特摄《妖星哥拉斯》(又名《大怪兽巴朗》)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观众和影评人之间存在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指控的核心内容与具体相似点:

持“抄袭”观点的人,通常会提出以下几点相似之处:

核心设定相似:
外星天体威胁: 两部作品都围绕一个巨大的外星天体(《妖星哥拉斯》是“妖星哥拉斯”,《流浪地球》是太阳)对地球构成生存威胁展开。
地球逃离计划: 都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非传统的解决方案——将地球整体进行某种形式的迁移或逃离。
巨大的工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都需要建造规模宏大的机械装置(《妖星哥拉斯》是轨道发动机,《流浪地球》是行星发动机)。

具体情节或视觉元素相似(部分观点):
近景镜头与构图: 有些人认为在一些表现巨大机械装置的镜头语言和构图上,有借鉴《妖星哥拉斯》的痕迹。例如,表现发动机工作时的近景特写,或者展现机械与自然环境的对比。
怪物/威胁的视觉表现: 尽管《流浪地球》中的威胁是太阳的加速老化和膨胀,而非实体生物,但一些观众会将《妖星哥拉斯》中庞大的、破坏性的生物形象与《流浪地球》中太阳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行类比。他们认为两者都描绘了人类面对无法抗拒的、来自外部的巨大威胁。
科幻逻辑的基石: 两部作品都建立在“人类在面临终极生存危机时,会采取极端但合乎科学(或半科学)想象的解决方案”的逻辑上。

二、 “抄袭”的界定与影片的独创性:

在讨论“抄袭”时,我们必须区分“借鉴”、“致敬”和“抄袭”:

借鉴与致敬: 在科幻创作领域,尤其是对于庞大的概念,致敬前人的作品是很常见的。很多科幻经典都互相汲取灵感。如果《流浪地球》仅仅是“致敬”了《妖星哥拉斯》的某些构思,那么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抄袭。
概念的普遍性: 关于“外星天体威胁地球”和“整体迁移地球”的科幻概念,并非《妖星哥拉斯》首创。早在更早的科幻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构思,例如“地球被吸走”、“地球飞向太阳”等。而“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这个概念,刘慈欣在《流浪地球》小说中提出时,也并没有引用或明确表示借鉴《妖星哥拉斯》。
《流浪地球》的独创性:
具体的“流浪地球”计划: 《流浪地球》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流浪地球”计划——不是逃离太阳系,而是将地球推向另一个恒星系统,以此来延续文明。这个庞大而极具想象力的设定,以及围绕其展开的社会、政治、伦理、技术等方面的描绘,是其核心的原创性内容。
行星发动机的设计与运作: 虽然都有大型推进装置,但“行星发动机”的设计理念和运作方式,《流浪地球》有自己的详细设定,例如其结构、动力来源(氦3聚变)、如何驱动地球等。这些细节是其独立的创作。
叙事方式与情感内核: 《流浪地球》电影更侧重于“我们”,即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为了生存而进行殊死搏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它通过具体的角色和事件,展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这与《妖星哥拉斯》的叙事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元素: 电影中融入了中国式的家庭观念、父子情深、故乡情结以及面对危难时的团结互助等文化元素,这是其显著的中国特色和独创性。

三、 历史背景与创作环境:

《妖星哥拉斯》(1962年): 这是日本东宝公司在怪兽特摄的黄金时期推出的一部作品。在那个时代,展现宏大的灾难和巨大的机械装置是特摄片常见的表现手法。
《流浪地球》(小说1999年,电影2019年): 刘慈欣的小说是在20世纪末的中国科幻创作环境中诞生的,而电影的制作更是近些年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成果。中国科幻的崛起,也伴随着对现有科幻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四、 证据的有效性与主观判断:

缺乏直接证据: 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流浪地球》的创作者(刘慈欣或电影导演郭帆及其团队)有明确承认或模仿《妖星哥拉斯》的意图。
相似性可以是偶然或类型共性: 在科幻 genre(类型)中,某些核心概念(如“末日威胁”、“拯救地球”、“巨大机械”)的出现,可能更像是类型发展中的一种“共性”,而不是直接的抄袭。就像无数的吸血鬼故事都有尖牙、长袍和惧怕阳光一样,这是类型元素的自然流传。
主观感受的差异: 观众对“相似”的感知是主观的。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镜头或设定更为敏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差异远大于相似。

五、 如何看待这种指控:

1. 承认可能存在的“灵感启发”或“类型共性”: 在科幻创作领域,灵感是流动的。考虑到《妖星哥拉斯》作为一部较早的科幻作品,其某些宏大的设定和视觉呈现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来的科幻创作者,这是一种可能性。同时,将地球整体迁移以躲避灾难,也可能是在科幻设定中一种比较“自然”的终极解决方案思路,因此出现“类型共性”也是正常的。

2. 区分“抄袭”与“借鉴/致敬/类型共性”: 严格意义上的抄袭是指直接复制他人的作品或核心创意,并在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将其据为己有。《流浪地球》的核心设定(“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将地球推向另一恒星系统)和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情感表达,都有其独特的原创性。指控其“抄袭”需要更强的证据链。

3. 关注作品的整体性和创新性: 评价一部作品,更应该看其整体的创意、主题表达、叙事技巧、技术实现以及对现有题材的贡献。虽然存在一些表面上的相似,但《流浪地球》在“流浪地球”计划的细化、中国式的情感内核、视觉特效的实现以及其作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意义上,都展现了其强大的原创性和创新力。

4. 理性讨论,避免“诛心之论”: 对于此类指控,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避免将“相似”直接定性为“抄袭”,更不应进行“诛心之论”。而是要通过对比作品的具体内容,理性分析其独创性和可能存在的借鉴之处。

总结来说:

认为《流浪地球》涉嫌“抄袭”1962年日本特摄《妖星哥拉斯》的说法,主要基于两者在核心概念(外星天体威胁、地球迁移计划)上的某些相似性。然而,科幻概念的演进往往是渐进式的,很多想法在前人作品中可能已经有所萌芽。

《流浪地球》最核心的原创性在于其具体的“流浪地球”计划(行星推进)、其详细的技术设想、中国式的文化情感内核以及其作为中国科幻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妖星哥拉斯》在宏大概念层面可能对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后世科幻作品产生过“灵感启发”,但将其直接定性为“抄袭”,则缺乏足够的证据,也忽视了《流浪地球》自身的创新和独特性。更恰当的说法可能是,两者都在“人类如何应对末日生存危机”这一宏大科幻母题下,对“地球整体迁移”这一概念进行了各自的演绎,其中可能存在类型上的共性或间接的灵感传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台湾科幻小说家黄海老师1988年写过一本《地球逃亡》,也是用的“引擎推地球”的点子,他曾经在一篇博文里提到《地球逃亡》与《流浪地球》的异同:

刘慈欣是我所敬佩的作家,以他优雅的文笔,处处可见的诗意化的美妙文句,他不单是一位科幻作家,他对长篇小说写作的惊人组织力,还有他对尖端科技的丰富知识,就注定他要在文坛上功成名就, 如果有人将他的《流浪地球》与我的《地球逃亡》相比,就会发现两岸科幻小说内容和本质上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两部小说使用了同样的科幻点子,讲地球因为太阳的灾变,必须设法逃离太阳的闪熖,必须利用超大型的地球推进器把地球像宇宙飞船一般驾出去。在几个世纪的未来,只能是一个美学上的浪漫故事,其实现的可能性令人怀疑,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如果以地球现有的速度旋转超过十七倍,势将造成地球的解体,我们现有的宇宙飞船的最高速度只达到光速的万分之一,而如果地球在太空中高速行进,光是气象的变化,地震、海啸、酷寒、就足以造成生物圈的破坏,人类也难以生存,加上地磁如果完全消失,地球会暴露在各种致命的宇宙射线下,这都是致命的难点,自然的,旅途中运用核子融合造成人工太阳,解决能源的问题,不失为可行的方案,也许是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科技有办法做一次地宇宙飞船大移民,人类可以居住在挖空的地球或月球内部,或者 与其移动地球不如移动月球来得轻而易举。

我的《地球逃亡》小说根据来源,是阅读了一本科普书《我们不孤独》( WE ARE NOT NOT ALONE,1976年1月,台北: 希代出版)作者华特‧苏利凡( Walter Sullivan),书中讨论到以反物质火箭推进器航行宇宙的可能性,接着话锋一转,谈到:「事实上,有人认为我们某天能够驱动地球飞到银河系的另一部分,这是新墨西哥州洛斯拉摩斯科学实验所技术部副部长佛洛曼提出的,他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对美国物理学会电浆物理部的演讲中,提到太阳终会烧完,不管如何,在黑暗日子来临之前,必须将地球推到另一个太阳系中,此种巨大能量可以靠核子融合反应取得,以海水做为燃料来源。因为海水含有大量的氘,足够推动地球一段长距离,佛洛曼认为使用太阳中的反应较为便捷,他说四分之一的此种燃料,就可以逃离太阳的引力,另外四分之一可以可以驱动居住人类的行星来到另一个太阳系,剩下一半用做星际间推进以及航程中光和热的来源,而月球,对我们来讲,一点用处也没有。佛洛曼的地球推进系统足够运转八十亿年之久,他说或许可以到达一三00光年那么远的太阳系。对大部分的人类而言,最舒适的宇宙飞船就是地球本身。」这段文字的后面有着普林斯敦高等研究院的戴森(Freeman Dyson,1923-)评论。

虽然我的小说写在1988年,获得台北东方出版社的科幻小说奖并在当年出版,1992年由叶永烈主编,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刘慈欣的小说发表在2000年,两书都是讲太阳发生灾变,人类使用超大推进器将地球推离轨道,前往寻找另一个太阳系。如果仔细比较两本小说的内容,就会发现,《地球逃亡》对于地球发动机的描述付诸阙如,小说仅提及了理论,只说为了避免环境的灾变,地球发动机设在南极,避重就轻的谈到天体科学与大气环境变化,地球发动机的外形和运作方式超出我的能力想象,只有略而不提,这也是一般人常看到的小叮当的动画一般,只有道具名称没有细部描述;两部小说尽管都可以称为硬科幻,《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风,说实在对于科技细节的描写是台湾这边所未曾想到要做的,过去台湾的科幻作品都在主流文学刊物寻找发表空间,在我一直以为是伤害到了小说艺术。

刘慈欣的小说,让我深深着迷,我的小说从地球才要出发就结束,他的小说从地球发动机如何运转说起,他以优雅文字,将科技细节与诗意融合为浪漫的想象,也在人物故事中兼顾了场景描绘:

我们首先在近距离见到了地球发动机,是在石家庄附近的太行山出口处看到它的,那是一座金属的高山,在我们面前赫然耸立,占据了半个天空,同它相比,西边的太行山脉如同一串小土丘。有的孩子惊叹它如珠峰一样高。我们的班主任小星老师是一位漂亮姑娘,她笑着告诉我们,这座发动机的高度是一万一千米,比珠峰还要高两千多米,人们管它们叫「上帝的喷灯」。我们站在它巨大的阴影中,感受着它通过大地传来的震动。

  地球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我们登上了「华北794号山」。登「山」比登「峰」花的时间长,因为「峰」是靠巨型电梯上下的,上「山」则要坐汽车沿盘「山」公路走。我们的汽车混在不见首尾的长车队中,沿着光滑的钢铁公路向上爬行。我们的左边是青色的金属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

光看那句「上帝的喷灯」,还有金属高山的描绘,就令人叫绝和叹为观止;说刘慈欣是科幻诗人,绝对没错。


“引擎推地球”是1961年新墨西哥州洛斯拉摩斯科学实验所技术部副部长佛洛曼提出的,妖星哥拉斯是1962年拍的,怎么科学家提出来的,你先用了就是你的了?

user avatar

具考证啊,孙悟空是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

还有那克隆技术,拔一根毫毛,这不和克隆一样么。

吴承恩最早提出了进化论,你看猴子变人,这比达尔文早多了。

什么是国际巨星啊(战术后仰:)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错了,引力波应该改名为“纳伦德拉·莫迪波”。牛顿没能“理解引力排斥力”,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具有“误导性”。

干细胞研究是数千年前在印度发明的。这在魔王罗摩衍那有记载。

飞机是在古代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中首次被人类提到的。

象头神伽内什的故事说明古代印度就已经有了整形手术

什么是大国总理啊(死亡之握)

user avatar

忘了在哪看见的评论了,搬到这里来很合适:

大部分的刘粉,只读过大刘的小说。

而大部分的刘黑,连大刘的都没读过。


一个没读过几部科幻作品的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科幻作品的找爹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认爹主义的精神!

user avatar

视频为B站UP主超鸥列兵按照流浪地球预告片剪辑妖星哥拉斯制作的,网址为bilibili.com/video/av43

被裁切掉说明后被奇怪的生物当作了抄袭的证据。


UP主自己在置顶评论里就说害怕被人掐头去尾。

事实证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