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赵本山允许徒弟们通过直播捞金,而郭德纲却不允许?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相声和二人转两个不同艺术门类的传承方式、商业模式以及艺人自身的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赵本山允许徒弟们直播捞金,而郭德纲却管得比较严。

首先,得从这两个艺术门类本身说起。

二人转,尤其是赵本山所代表的新式二人转,它的基因里就带着一股“接地气”和“市井气”。传统二人转本身就是东北农村基层文化,讲究的是热闹、包袱、唱、舞、俗曲联唱,非常直接地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比较灵活,不容易被“糟粕”二字一棍子打死。赵本山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融入了小品、喜剧等元素,让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具商业价值。
相声,虽然也在不断创新,但其核心依旧是传统的语言艺术。它讲究的是基本功、说学逗唱,尤其是“说”和“逗”,这背后是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对人物的刻画、对逻辑的构建。郭德纲和德云社对传统相声的挖掘和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强调其“艺术性”的回归。相声演员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造诣是其核心竞争力。

然后,咱们再看两位老师的徒弟培养和经营模式。

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辽宁民间艺术团/本山传媒):
商业帝国雏形: 赵本山当年创建本山传媒,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传承,更是建立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从电视节目(《乡村爱情》系列)、剧场演出,到后来的直播、电商,他围绕着自己的IP和徒弟们,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徒弟的“工具属性”: 在本山传媒的体系里,徒弟们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他们既是艺术的传承者,更是公司的“员工”和“资源”。赵本山对徒弟们的管理,更像是一位老板对自家艺人的管理。他允许徒弟们通过直播赚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直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变现渠道。
直播的低门槛与高回报: 传统二人转演员的技能,尤其是唱功、肢体表现力,在直播平台上很容易被转化为吸引观众的元素。一个幽默的段子、一段好听的唱腔,加上主播的个人魅力,就能吸引粉丝打赏、购买商品。这种模式对于很多原本生存空间有限的二人转演员来说,是极大的解放和机遇。赵本山作为师父,看到徒弟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收入,提升知名度,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对艺术形式的包容性: 如前所述,二人转的包容性更强。直播的内容可以涵盖唱歌、跳舞、讲段子、带货等等,这些内容与二人转本身的一些表现形式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拓展。
培养模式的不同: 相对于德云社那种封闭式的、对基本功要求极高的培养模式,赵本山对徒弟们的培养更加市场化、批量化。他更看重徒弟们的“即时产出能力”,也就是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获得观众喜爱。直播恰好能满足这一点。

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徒弟们:
“相声社”的定位: 郭德纲一直强调德云社是“说相声的”社团。他将相声视为一门需要高度专业化训练、讲究基本功的艺术。他自己就是通过刻苦钻研和对传统相声的还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对“师徒”关系的强调: 郭德纲与徒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回归到了中国传统曲艺“师徒如父”的模式。师父对徒弟的艺术指导、品德教育、人生规划都有着更深层的影响和责任。他希望将徒弟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相声演员,而不是仅仅靠流量变现的“网红”。
对艺术纯粹性的维护: 郭德纲非常清楚,相声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容和表演本身。如果徒弟们过早地沉溺于直播的快钱,过度追求话题度和流量,很容易导致他们在艺术上的懈怠,基本功不扎实,创作能力退化,最终损害相声这门艺术的声誉。他担心徒弟们被直播“带偏”,忘记了相声演员的初心。
直播的“污染”担忧: 相声演员在直播中,很容易面临选择:是坚持讲一段完整的相声,还是为了迎合直播的碎片化、娱乐化需求而说一些脱口秀式的段子、玩一些网络梗?郭德纲更希望他的徒弟们是能端端正正说相声的,而不是为了直播收益而牺牲艺术的严谨性。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一些直播低俗化、博眼球现象的不满,这自然也会延伸到对徒弟们的约束。
严格的“家法”与“规矩”: 郭德纲有一个相对严格的“家法”和内部规矩。他对于徒弟们的行为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和要求,尤其是在对外宣传、商业活动等方面。他希望徒弟们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在台下也是有规矩有分寸的。

总结一下,核心的区别在于:

1. 艺术门类的性质: 二人转更灵活、包容,更容易与现代娱乐形式结合;相声更讲究专业性、艺术性和传承性,对“纯粹性”有更高要求。
2. 经营理念: 赵本山更倾向于将徒弟视为商业运作中的重要资产,鼓励他们多元化变现;郭德纲则更看重徒弟的艺术成长和个人品牌形象的塑造,对过早的商业化持谨慎态度,担心影响艺术本身。
3. 培养目标: 赵本山可能更希望徒弟们能够快速适应市场,获得经济上的成功;郭德纲则更希望培养出能真正继承和发扬相声艺术的传人,艺术生命力长久。
4. 风险规避: 郭德纲更担心直播的娱乐化、碎片化会“稀释”相声的艺术价值,也担忧徒弟们因为直播而疏于基本功的练习,最终导致“拔苗助长”。

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只是他们对待徒弟和对待艺术的方式不同。赵本山的模式更像是现代化的娱乐公司管理,而郭德纲的模式则更接近于传统的、以艺术为核心的门派传承。在当下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郭德纲的做法显得有些“反潮流”,但他坚持的是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徒弟长远发展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山大叔老了,能给徒弟们提供的平台也在缩减中。郭德纲至少在目前看来,事业还在发展壮大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